《高註金匱要略》~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6)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6)
1.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烏頭湯方,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麻黃(三兩),黃耆(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五行各具陰陽。如甲乙壬癸等類。而其性情好惡。常相反而不相同者。以陽生則陰死。陰生則陽死。故也。比如甲木生於亥。乙即死於亥。乙木生於午。甲即死於午。壬水生於申。癸即死於申。癸水生於卯。壬即死於卯之類。夫肝為木臟。木中甲陽而乙陰。甲主陽神。外流其餘氣以應筋。
故性喜調暢。而內經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者是也。乙主陰象。內固其形臟以應肝。故性喜斂束。而金匱以酸補之者是也。然甲生則乙死。過辛而傷其形臟之肝。乙生則甲死。過酸而傷其餘氣之筋矣。蓋酸則斂肝之陰血者。並斂其養筋之陽氣。筋失陽健之用。故緩。名之曰泄者。
肝血不與筋俱。而其氣亦漸散泄也。腎為水臟。水中壬陽而癸陰。壬主陽神。外流其餘氣以應骨。故性喜鎮靜。而內經以甘補之。以咸瀉之者是也。癸主陰象。內固其形臟以應腎。故性喜降潤。而金匱以咸補之者是也。然壬生則癸死。過甘而傷其形臟之腎。癸生則壬死。過咸而傷其餘氣之骨矣。
蓋咸則抑腎之陰精者。並抑其強骨之陽氣。骨失陽健之用。故痿。名之曰枯者。腎精不與骨俱。而其氣亦漸枯槁也。骨之陽病而枯。筋之陽病而泄。兩相搏結。則是肝腎斷其所養。而筋骨之氣漸泄。名曰斷泄。不亦宜乎。以上言肝腎筋骨之自為病也。經絡之營氣。雖化於胃中之水穀。
然實與肝腎之精血相貫通者也。肝腎病斷泄。則營氣以不通而漸微。其胃中所化之悍氣。又乘營陰而出為外衛者。營氣既微。則衛不能獨行而自盛。故營衛俱微矣。此言肝腎病於內。因而營衛亦病於外也。御。如執御之義。上焦胸中之陽。中焦胃分之陽。下焦命門之陽。皆以精血為車。
而御之以周行者也。肝腎之精血。內斂下伏。則三焦之氣。無所乘駕。而漸冷之意。亦在言外矣。此言肝腎病於下。因而胸中胃分。亦病於上矣。四屬。即指上下內外也。承上文而言酸收咸降。使精血內斂下伏。以致肝腎之陽。內病下病。於是營衛外微。三焦上弱。而上下內外之四屬。
俱捍格而有斷絕之勢矣。經絡之營衛俱微。故身體羸瘦。肝腎之精血。為酸鹹之味所斂伏。故獨足腫大。黃汗出也。陰氣自伏。則陽氣自微。故脛冷。即上文筋緩骨痿之理也。假令發熱。則是陽氣不獨行。而鬱於筋骨之縫。其為歷節無疑。此言歷節之外症。以證其四屬斷絕之意。
主烏頭湯者。以通陽透節之烏頭為主。而用蜜熬以為煎者。取其留連胃中。以為內通外達之地。然後以甘緩之甘草。破芍藥之酸斂。而特令其引烏頭之陽氣。內入筋骨。以實表之黃耆。監麻黃之發越。而特令其引烏頭之陽氣。外行營衛。將肝腎之伏陽一起。則蒸其精血。而與三焦營衛。
白話文:
烏頭湯方劑,使用川烏(五枚,切碎,用兩升蜂蜜煎煮,取一升,取出川烏)、麻黃(三兩)、黃耆(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三升水煎煮,取一升藥汁過濾,加入之前用蜂蜜煎煮過的川烏,再次煎煮。服用七合(約350毫升)藥汁,若未見效則服用完畢。
五行各有陰陽,如甲乙壬癸等,其特性喜好與厭惡常相反。陽氣盛則陰氣衰,陰氣盛則陽氣衰。例如,甲木生於亥,乙木則死於亥;乙木生於午,甲木則死於午;壬水生於申,癸水則死於申;癸水生於卯,壬水則死於卯,以此類推。肝屬木,木中甲為陽,乙為陰。甲主陽神,其餘氣外流以滋養筋脈。
因此,肝性喜舒暢,內經以辛味補之,酸味瀉之。乙主陰象,內固臟腑以應肝,故喜收斂,金匱以酸味補之。然而,甲盛則乙衰,過用辛味會損傷肝臟;乙盛則甲衰,過用酸味會損傷筋脈。酸味斂收肝陰血,同時也斂收滋養筋脈的陽氣,筋脈失去陽氣的滋養,則筋脈鬆弛,稱為「泄」。
肝血與筋脈不相連,其氣也逐漸散泄。腎屬水,水中壬為陽,癸為陰。壬主陽神,其餘氣外流以滋養骨骼。因此,腎性喜寧靜,內經以甘味補之,咸味瀉之。癸主陰象,內固臟腑以應腎,故喜滋潤,金匱以咸味補之。然而,壬盛則癸衰,過用甘味會損傷腎臟;癸盛則壬衰,過用咸味會損傷骨骼。
咸味抑制腎陰精,同時也抑制滋養骨骼的陽氣,骨骼失去陽氣的滋養,則骨骼痿弱,稱為「枯」。腎精與骨骼不相連,其氣也逐漸枯竭。骨骼陽氣病損而枯萎,筋脈陽氣病損而鬆弛,兩者相互糾纏,則肝腎失去對筋骨的滋養,筋骨之氣逐漸散泄,稱為「斷泄」,這也就不足為奇了。以上論述的是肝腎筋骨本身的病變。經絡的營氣,雖然化生於胃中水谷,但實際上與肝腎的精血相通。肝腎病損而導致斷泄,則營氣運行不通而逐漸衰微,胃中所化生的悍氣(濁氣),又乘虛而犯,從營氣陰面透達於外衛。營氣衰微,則衛氣不能獨自運行而旺盛,所以營衛都衰微了。這說明肝腎內病,因而營衛也外病。御,如同駕馭之意。上焦胸中之陽,中焦脾胃之陽,下焦命門之陽,都依靠精血作為載體,以周流全身。
肝腎精血內斂下伏,則三焦之氣無所依託,而漸漸寒冷,此意也暗含其中。這說明肝腎下病,因而胸中、脾胃也上病。四屬,即指上下內外。承接上文而言,酸味收斂,咸味下降,使精血內斂下伏,以致肝腎陽氣內病下病,於是營衛外衰,三焦上弱,上下內外四方面都受到阻礙,呈現斷絕的趨勢。經絡的營衛都衰微,所以身體消瘦;肝腎的精血被酸鹹之味收斂下伏,所以獨足腫大,出黃汗;陰氣下伏,則陽氣衰微,所以脛冷。這就是上文筋脈鬆弛骨骼痿弱的道理。假若發熱,這是因為陽氣不能順利運行,而鬱積在筋骨縫隙之間,則無疑是歷節病。這說明歷節病的外在症狀,驗證了上下內外四方面斷絕的道理。
烏頭湯主治此病,以通陽透節的烏頭為主藥,用蜂蜜煎煮,是為了使其在胃中停留,作為內通外達的橋樑。然後用甘草緩和芍藥的酸斂之性,使其引導烏頭的陽氣內入筋骨;用黃耆補益表氣,監控麻黃的發散之性,使其引導烏頭的陽氣外行營衛。將肝腎的伏藏之陽氣激發,則蒸騰其精血,並與三焦、營衛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