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0)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0)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而不使飲食中隔也。日三服而逐漸稍增者。但徐試之。而以中病為度。不使峻藥過劑以傷正氣也。口中有津液者。飲去而真氣上通。得蒸被之化也。渴者以下。非指服丸以後而言。猶云若腹滿口舌乾燥之外。更加渴者。於本方中加芒硝半兩。夫渴與乾燥有辨。乾燥是內飲拒水。
而飲久化熱之氣。上熏廉泉。故不渴而但覺乾燥也。渴則腸胃中已有結糞。而真陰短少。故求救於水而作渴。此正將作支飲溢飲之漸。故加軟堅破結之芒硝。佐大黃之逐瘀。即前二十四條木防己湯加芒硝之義也。
三十條,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斤),生薑(半斤),茯苓(六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此支飲暴停之症治。從卒嘔吐、心下痞二症。診其有水也。卒然嘔吐者。膈寒而上湧也。心下痞者。膈虛而下逆也。夫嘔家必渴。而其所飲之水。又因膈氣虛寒而不能下運。則膈間之有水可必矣。眩者。暈眩。水抬氣浮之應。悸者。驚悸。水凌心火之應。與六條心下悸同。非虛悸也。
薑、半溫膈降逆。故能成止嘔開痞之功。茯苓滲水去飲。故能收伏氣安神之效。與前二十八條相為發明。蓋嘔而不渴。是因先有寒飲而致嘔者。卒嘔而痞。是因先見寒嘔而致水者。症雖顛倒不同。而其能成支飲則一。故皆主此湯。而特為加減焉耳。
三十一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臍下悸。與上文之驚悸。及他處之虛悸。俱不同。殆指臍下之左右。如彈指跳動之狀。蓋因胸膈之氣上虛。而少腹之氣。將奔迫赴之。故其動機如此。與奔豚同候。癲。當作巔。巔眩。言巔頂上眩也。蓋謂瘦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者。理也。陽有餘。則臍下不應動悸。巔頂不應上眩矣。
陰不足。則津液不應上泛而吐涎沫矣。今其人臍下有悸。則知其氣虛於胸膈。而有以招之上逆者。吐涎沫而巔眩。則知其邪實於腸間。而有以抬之上浮者。夫上虛而致臍下動悸。其不能運飲可知。下實而致涎上泛。且致巔眩。其已經積飲又可知。故曰此水也。五苓散方意。詳傷寒本湯。
以之主此條之症。另有奧義。蓋去水固其本治。至去水以瀉膀胱。而少腹不得以有餘者上乘胸膈。其治臍下之悸者。一也。水去而無飲氣上射。則涎沫下攝者。二也。水去而浮鼓之氣下伏。則巔眩可除者。三也。且苓朮桂枝。又能填在天之清氣。以御臍下之上乘。四也。多服暖水以取汗。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飲食不要過量,以免阻塞中焦。每日服用三次,逐漸少量增加藥量,要慢慢試驗,以療效為準,避免藥物過猛傷及正氣。口中如有津液,說明飲邪已去,真氣上通,得到蒸騰化生的作用。口渴則應服用本方,這不是指服用藥丸之後才口渴。如果腹脹、口舌乾燥,還伴有口渴,則在本方中加入芒硝半兩。口渴與乾燥是有區別的,乾燥是內飲阻礙津液,飲邪久而化熱,熏蒸廉泉穴,所以不渴但覺乾燥。口渴則說明腸胃中已有宿便,真陰不足,所以需要水來緩解,出現口渴。這是將要發展為支飲、溢飲的徵兆,所以加芒硝軟堅破結,大黃逐瘀,這與前面第二十四條木防己湯加芒硝的用意相同。
第三十條,突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有水,眩暈心悸,用半夏加茯苓湯治療。
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斤,生薑半斤,茯苓六兩。
以上三味藥,加水七升,煎煮至一升五合,分溫服兩次。
這是治療支飲暴停的方劑。從突然嘔吐、心下痞滿兩個症狀,診斷出有水飲停滯。突然嘔吐是膈肌寒冷,水飲上逆;心下痞滿是膈肌虛弱,水飲下逆。嘔吐的人必然口渴,但飲下的水又因為膈氣虛寒而不能向下運行,所以膈間積水是可以確定的。眩暈是指暈眩,是水飲上泛,氣機浮動的表現;心悸是指驚悸,是水飲凌犯心火的表现,與第六條心下悸相同,不是虛弱的心悸。
生薑半溫脾胃,降逆止嘔,所以能止嘔開痞;茯苓滲濕利水,所以能消除水飲,安定心神,與前面第二十八條互相闡明。嘔吐而不口渴,是因為先前已有寒飲導致嘔吐;突然嘔吐且痞滿,是因為先前已有寒飲嘔吐導致積水。症狀雖然不同,但都能發展成支飲,所以都用這個方劑治療,只是略作加減而已。
第三十一條,假若瘦弱的人,臍下心悸,吐涎沫,並伴有頭暈目眩,這是水飲停滯的症狀,用五苓散治療。
五苓散方: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以上五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方寸匕),每日三次,多喝溫水,汗出則病愈。
臍下心悸與上文的心悸以及其他部位的虛弱性心悸不同,大概是指臍下左右部位,像彈指般跳動的樣子。這是因為胸膈之氣虛弱,而少腹之氣想要往上衝,所以產生這種跳動。與奔豚症相似。癲應讀作巔,巔眩是指頭頂眩暈。瘦弱的人陽氣通常較盛,陰氣通常不足,這是常理。陽氣盛則臍下不應跳動,頭頂也不應眩暈。
陰氣不足,則津液不應上泛而吐涎沫。現在這個人臍下心悸,說明其胸膈之氣虛弱,有水飲上逆;吐涎沫並頭暈目眩,說明其腸胃間邪氣實滯,水飲上浮。胸膈之氣虛弱導致臍下心悸,則其水飲不能運化可知;下焦實滯導致涎沫上泛並頭暈目眩,則其已積聚水飲也可知。所以說這是水飲停滯。五苓散的方意,詳見傷寒論。
用它來治療這一條的症狀,另有深奧的道理。主要是利水,這是根本的治療;利水瀉膀胱,少腹之氣不會再往上衝擊胸膈,這是治療臍下心悸的第一個方面;水去之後,水飲之氣不再上逆,涎沫則向下,這是第二個方面;水去之後,浮腫之氣下降,則頭暈目眩可以消除,這是第三個方面;此外,茯苓、白朮、桂枝還能補益脾胃之氣,以防止臍下之氣上逆,這是第四個方面;多喝溫水以促使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