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9)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9)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二十五條,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此言支飲在心下之病症治例也。眩者。暈眩。冒者。蒸冒。皆虛氣上衝外鼓之候。心下支飲離膈不遠。而水飲漸迫。以致氣高氣鬱。故苦眩冒也。澤瀉利水。而決之於溝渠。白朮培土。而防之於堤岸。則水飲下注。而浮鼓之氣自平矣。故主之。
二十六條,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方,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此條支飲。另有來路。與諸條之所謂支飲之由於痰飲者不同。故其治法。亦與溫藥和之之例自別也。蓋心肺間之膈氣虛者。不能鼓努傳送而便難。便難既久。則腸胃液短而乾結。漸致胃實矣。液短。則藉資於外水而飲積心下。胃實。則不能透過結硬而下滲小腸。與寒飲之上支心下者同。
故亦謂之支飲也。然支飲雖同。而其所以致飲者。因胃實胸滿之故。則攻胃實之大黃。開胸滿之枳樸。其可緩乎。此開壅水之地以治水之道也。
二十七條,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支飲不得息。見首條倚息下。主本湯者。瀉其水飲上射之氣也。方論見肺癰。
二十八條,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胸寒致嘔。然嘔能提氣。嘔則陽起而善渴者常也。故渴為嘔家欲解之候。今雖嘔而反不渴。是嘔為寒飲上逆。而不渴為內飲拒水之故。豈非心下之胃脘。有支飲乎。半夏辛燥而降逆。生薑溫膈以祛寒。俾胸陽一展。則飲去而嘔將自平矣。此亦暴飲之少留者也。
二十九條,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方,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李氏曰。服一丸疑有誤)
此言素盛今瘦。腸間痰飲之治例也。蓋瘦則液短。而其便必干。故積聚停滯而腹滿。又瘦則液短。而外水必積。故飲熱而口舌乾燥也。夫宿垢下瘀而腹滿。積飲上燙而乾燥。豈非腸間有水氣乎。主本方者。大黃苦寒逐瘀。用之治腹滿者。實所以開行飲之道路也。然後以去水三將。
同心合力。而共收犄角之全效矣。蓋水在腸間。防己蔓生中通。具大小腸之象。而利水性悍。以之治腸間之水。允為確當。但恐性悍之品。迫水妄行。以致上激旁滲。故又以辛溫納下之椒目。引之順流。苦寒利氣之葶藶。押為殿後。而水飲寧復有留遺者乎。先食而服。取其直下腸間。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二十五條,心下有支飲,患者感到頭暈目眩。澤瀉湯主治。
澤瀉湯方: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這是說明支飲在心下的病症和治療方法。眩,指暈眩;冒,指蒸冒,都是虛氣上衝、外鼓的症狀。心下支飲離隔膜不遠,水飲逐漸逼近,導致氣機上升鬱滯,所以感到頭暈目眩。澤瀉利水,排出體外;白朮健脾益氣,防止水濕的侵犯。這樣,水飲就能向下排出,浮腫的氣機自然平復,所以澤瀉湯能主治。
二十六條,支飲導致胸悶滿,厚朴大黃湯主治。
厚朴大黃湯方: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這一條的支飲成因與其他幾條所說的因痰飲引起的支飲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與溫和的藥物治療方法不同。這是因為心肺之間的膈肌氣虛,不能有效地輸送氣血,導致排便困難。排便困難日久,則腸胃津液不足而乾燥結實,逐漸導致胃實。津液不足,就需要借助外來的水分,於是飲液積聚在心下;胃實則不能透過堅硬的物質而下滲小腸,與寒飲上衝心下的情況相似。
所以也稱為支飲。然而,雖然都是支飲,但導致飲液積聚的原因不同。由於胃實胸滿,所以用攻治胃實的大黃,以及開通胸悶的厚朴、枳實,就能緩解病情。這是從疏通壅塞的水氣入手來治療水飲的方法。
二十七條,支飲導致呼吸困難,葶藶大棗瀉肺湯主治。
支飲導致呼吸困難,見首條倚息下,主治本方,是為了瀉去水飲上衝的氣機。方劑詳見肺癰篇。
二十八條,嘔吐但並不口渴。口渴是嘔吐者想要解渴的表現,而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小半夏湯主治。
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胸寒導致嘔吐,但嘔吐可以提升陽氣,嘔吐則陽氣上升,所以常感到口渴。因此,口渴是嘔吐者想要解渴的表現。現在雖然嘔吐卻不渴,是因為寒飲上逆,而不渴是因為內有飲液阻礙水分的緣故,難道不是心下的胃脘有支飲嗎?半夏辛溫燥濕,能降逆氣;生薑溫中和胃,能祛除寒邪,使胸陽得以舒展,則飲液得以排出,嘔吐自然平復。這也是暴飲少量停滯的症狀。
二十九條,腹脹,口乾舌燥,這是腸道內有水氣的表現,己椒藶黃丸主治。
己椒藶黃丸方:防己、椒目、葶藶(炒)、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研末,蜜丸如梧子大,飯後服一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口中如有津液,口渴者加芒硝半兩。(李氏曰:服一丸疑有誤)
這是說明原本肥胖的人現在消瘦,腸道內有痰飲的治療方法。因為消瘦,津液不足,所以大便必乾,因此積聚停滯而腹脹。又因為消瘦,津液不足,所以外來的水分也必然積聚,因此飲液停滯而口乾舌燥。宿垢瘀滯導致腹脹,積飲上蒸導致口乾舌燥,難道不是腸道內有水氣嗎?主治本方,大黃苦寒,能逐除瘀滯,用它來治療腹脹,實際上是為了疏通飲液的通道。然後再用其他三味藥,同心協力,共同達到治療效果。因為水在腸道內,防己具有利水作用,用它來治療腸道內的積水,是很恰當的。但擔心藥性過於峻猛,迫使水液妄行,導致上衝或旁滲,所以又用辛溫助陽的椒目,引導水液順利排出;苦寒利氣的葶藶,起到鞏固療效的作用,這樣水飲就不會再殘留了。飯後服用,目的是讓藥物直接作用於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