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一條,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趺陽。足陽明脈也。其脈微弦、微為胃中之陽土虛弱。弦為肝木之脈。木乘弱土。而凌其所勝。則其氣嘗縱肆於中部。故法當腹滿。若趺陽脈微。而腹又不滿。則是微為中氣不足。不能傳送。弦為寒燥津液。故必便難。兩脅曰胠。少陽之部也。微為中焦之膈氣不足。不能捍禦。弦為肝邪有餘。上衝少陽。故兩脅板疼而切痛。蓋便難者。氣機不下暢。故變為上逆矣。此虛二字。當少頓。猶云此因中虛。而下焦之寒氣上衝陽位故也。溫藥。當指十五條之大黃附子湯。並理中四逆輩而言。門人問曰。弦脈氣削。是為寒診。夫子言之有素。頗聞梗概。然虛寒之脈。理宜泄瀉。今又云寒燥其津液。而有便難一症。是何理也。答曰。陽髒得暴寒。則下生泄注。陰髒得固冷。則內結便乾。此天地之化。當春夏之陰晦。則雲行雨施。入秋冬之嚴肅。則冰堅水涸矣。又曰。同一趺陽之脈。微而且弦。何以有腹滿胠痛之異乎。曰。胃中之腑氣微。則弦脈下寒之邪。從中行直上。故腹滿。胃外之膈氣微。則弦脈下寒之邪。從兩旁挾上。故兩胠疼痛矣。
二條,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虛痞無形。故按之不痛為虛。熱實有形。故按之痛者為實。承上文言寒氣上衝而腹滿者。當服溫藥。若實痛者。則又非溫藥之例。而為可下之症也。胃中熱實。則火土之色上浮。故舌黃。未經下過者而下之。則熱實下散。而火土上浮之色必消。故黃自去。則既經下之而黃尚未去者。是為虛熱。其主竹葉石膏之候耶。
三條,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固為熱實。即或少減。亦有胃氣漸復。而其熱實之滿。亦漸次消下者。故猶不得直斷為寒也。惟時減而復如故。則知人身之微陽有起伏。陽起則如陰晦欲霽。太陽一照。而山嵐海氛有卷藏之象。故其滿時減。陽伏則又如方晴復晦。陰雲鬱蒸。故其滿復如故。此非寒氣上衝之滿而何。是當與辛甘之溫藥。益陽光以消陰氣矣。此又申明首條宜溫之診法。
四條,病者萎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承上文言腹滿之人。陽氣垂亡。又有溫之而不受溫之死症。病者。即上文所云腹滿者。是也。萎。指面無生動之神氣而言。黃者。脾色外竄之應。躁則渾身毛竅。如有芒刺。亡陽之汗將作也。不渴。則內無陽熱可知。胸為陽位。今寒邪固蔽。由腹滿而上實胸中。於是寒氣憑高鼓吹。
而下利不止。夫萎黃為脾陽中絕。躁為腎陽外絕。不渴為胃陽內絕。胸中寒實。為胸分之陽上絕。利不止。為元陽下絕。總以大劑姜附溫之。其能使既冷之灰復熱乎。故死。
白話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第一條,趺陽脈微弦,應當是腹部脹滿。如果不脹滿,必定是排便困難。兩脅疼痛,這是虛寒從下往上侵犯的症狀,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趺陽脈是足陽明脈,脈象微弱而弦細,微弱表示胃中陽氣虛弱,弦細則為肝木之脈,肝木克制弱土,凌駕其所克制的臟腑,所以氣機常在腹部縱橫肆虐,因此腹部脹滿。如果趺陽脈微弱,但腹部又不脹滿,那是因為中氣不足,不能運送津液,弦細則表示寒燥傷津,所以必定排便困難。兩脅稱為胠,是少陽經的部位,微弱表示中焦的膈氣不足,不能抵禦外邪,弦細則表示肝邪過盛,上衝少陽,所以兩脅疼痛劇烈。排便困難是因為氣機不暢通,所以轉而向上逆亂。這裏的「虛」字,應該稍加斟酌,也就是說,這是因為中氣虛弱,下焦的寒氣上衝陽位造成的。溫藥,指的是十五條中的大黃附子湯,以及理中湯、四逆湯之類。有人問道:弦脈氣弱,這是寒證的表現。老師您以前也這麼說過,我多少有些理解了。但是虛寒的脈象,理應瀉下,現在又說寒燥傷津,而有便難的症狀,這是什麼道理呢?回答說:陽臟遇到暴寒,就會向下瀉泄;陰臟遇到嚴寒,就會內結便秘。這是天地運化的規律,春天夏天的陰雨天氣,則雲行雨施;進入秋冬的嚴寒季節,則冰堅水涸。又問道:同樣是趺陽脈微弱而弦細,為什麼會有腹脹滿、脅痛的不同表現呢?回答說:胃腑之氣微弱,則弦細的脈象,下部的寒邪,從中間直往上走,所以腹部脹滿;胃外的膈氣微弱,則弦細的脈象,下部的寒邪,從兩旁挾持往上走,所以兩脅疼痛。
第二條,病人腹部脹滿,按壓不痛是虛證,疼痛是實證,可以服用瀉下藥物。舌苔黃而未曾瀉下者,應該瀉下,舌苔黃自會消失。
虛痞無形,所以按壓不痛是虛證;熱實有形,所以按壓疼痛是實證。承接上文所說的寒氣上衝而腹部脹滿的,應該服用溫藥。如果是實證疼痛,則不適用溫藥,而是瀉下之症。胃中熱實,則火土的顏色上浮,所以舌苔黃。未曾瀉下者而瀉下,則熱實之邪下降散開,火土上浮的顏色必定消失,所以舌苔黃自會消失。如果已經瀉下而舌苔黃尚未消失,這是虛熱,屬於應該服用竹葉石膏之類藥物的症狀。
第三條,腹部脹滿時有時減,又恢復原狀,這是寒證,應該服用溫藥。
腹部脹滿不減,肯定是熱實證;即使稍有減輕,也可能是胃氣逐漸恢復,而熱實導致的脹滿,也漸漸消退,所以還不能直接判斷為寒證。只有脹滿時有時減,又恢復原狀,才知道人體的微弱陽氣有起伏。陽氣升起,就像陰雨欲晴,太陽一照,山嵐海氛有卷藏的景象,所以脹滿有時減輕;陽氣衰退,又像天氣放晴後又轉陰,陰雲鬱蒸,所以脹滿又恢復原狀。這不是寒氣上衝導致的脹滿是什麼呢?因此應該服用辛甘溫熱的藥物,增強陽氣以消散陰邪。這又說明了第一條宜用溫藥的診斷方法。
第四條,病人面色萎黃,煩躁不安但不渴,胸中寒實,腹瀉不止,將死。
承接上文所說的腹部脹滿的人,陽氣將要衰竭,又有溫之而不受溫而死的症狀。病人,就是上文所說的腹部脹滿者。萎,是指面色缺乏生機活力。黃,是脾色外洩的表現。煩躁不安,則渾身毛孔,好像有芒刺,陽氣衰竭的汗液將要產生。不渴,則內無陽熱可知。胸為陽位,現在寒邪固結阻塞,由腹部脹滿而上實胸中,於是寒氣憑藉高位肆虐,而腹瀉不止。萎黃是脾陽衰竭,煩躁不安是腎陽衰竭,不渴是胃陽衰竭,胸中寒實,是胸部陽氣衰竭,腹瀉不止,是元陽衰竭。總之,用大劑量的乾薑附子溫之,還能讓已經冰冷的灰燼重新燃燒起來嗎?所以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