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5)

回本書目錄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5)

1.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九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赤石脂(一兩),附子(半兩炮),乾薑(一兩),蜀椒(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三服不知。稍加服。(梧子大者服一丸。恐有誤。)

細按症治。其脈亦當陽微陰弦。但微脈固在寸口。而陰弦之脈。當在關以下之尺中耳。人身心胸中之真陽。外為周身衛氣之根。內為中下二焦之主。真陽上虛。而脾胃之邪。就近犯之。則為四、五、六、七等條之症。若夫腎為牡臟。肝居至陰之下。其虛寒之邪。比之吳楚諸夷。

周室既衰。而澤國蠻荊。亦來遠窺王室矣。然肝腎之陰邪上犯。較之中土之逆為尤甚。故心痛徹背。與四條之症既同。而胸陽內虧。衛氣衰薄。寒從背入。且與下陰之逆。起而貫痹者。同類而兩相感召。故背痛而又內徹於心也。夫三焦之化。陽從底生。蓋以命門之溫熱。蒸熟水穀。

而化悍氣。然後上熏如霧。而貯為胸陽者也。況本症又屬下焦之寒逆乎。是非溫下以溫上不可也。故以烏頭之老陽。壯先天之元氣。以附子之生陽。發後天之化氣。取蜀椒之辛斂者。所以補其陽而封之固之也。取乾薑之辛散者。又所以種其根而升之舉之也。總交於氣重色赤之石中脂髓。

以為使者。氣重、易致下行。色赤、偏宜陰臟。石中之脂髓。豈非欲其入精血中。而溫資始之化源乎。丸非湯散之僅行上中者可比。且先食服之。故知其責在下焦也。弦脈主痛。今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皆由於肝腎之邪。故知其陰弦在尺中。而非三條之所謂關上脈云云者也。

凡胸無痹病。而乍中寒者。亦有心背徹痛之症。並主此丸。故曰。此與上條俱就胸痹之症。而推廣言之者。

白話文:

第九條,心痛貫穿背部,背痛貫穿心臟,烏頭赤石脂丸主治。

烏頭赤石脂丸配方:

炮製過的烏頭(一分),赤石脂(一兩),炮製過的附子(半兩),乾薑(一兩),蜀椒(一兩)

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一丸,服用三次後若症狀未見好轉,可逐漸增加服用劑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一丸,恐怕有誤差。)

仔細分析病情,脈象應當是陽氣微弱,陰弦脈,微弱的脈象確實存在於寸口脈,但陰弦脈則應在關脈以下的尺脈中段。人體心胸中的真陽之氣,向外是周身衛氣的根本,向內是中焦和下焦的統治者。真陽之氣不足,脾胃的邪氣就容易侵犯,就會出現第四、五、六、七條所描述的症狀。至於腎臟屬陰,肝臟位於最陰處,它們的虛寒之邪,比吳楚等地的蠻夷入侵更為嚴重。

周朝衰落後,澤國、蠻荊地區也來窺伺王室。同樣,肝腎的陰邪上犯,比中原地區的逆氣更甚。所以心痛貫穿背部,與第四條的症狀相同,但胸陽內虛,衛氣衰弱,寒邪從背部入侵,又與下焦陰邪的逆氣相通,互相影響,所以背部疼痛又內傳於心臟。三焦的運化功能,陽氣從下而生,依靠命門的溫熱之氣,蒸化水穀精華,化生陽氣,然後上行如同霧氣般,儲存在胸腔成為胸陽。更何況本病屬於下焦寒邪逆氣,所以必須溫暖下焦來溫暖上焦。因此,用烏頭的強大陽氣來壯大先天之元氣,用附子的溫陽之氣來激發後天之氣化,用蜀椒辛斂之性來補充陽氣並固護之。用乾薑辛散之性,來使其生根,向上升舉。所有藥力都匯聚於氣重色赤的赤石脂中,以赤石脂為藥力傳導的使者。氣重容易下行,色赤偏宜陰臟,赤石脂中的精髓,豈非想要進入精血中,溫養生命之源嗎?藥丸不同於湯劑散劑僅能作用於上中焦,而且飯前服用,所以知道它的作用在下焦。弦脈主痛,現在心痛貫穿背部,背痛貫穿心臟,都是由於肝腎的邪氣,所以知道陰弦脈在尺脈中段,而不是第三條所說的關脈以上之脈。

凡是沒有胸痹疾病,而突然受寒的人,也會有心背貫穿疼痛的症狀,也可用此藥丸治療。所以說,這與上一條都屬於胸痹的症狀,只是更廣泛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