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3)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上逆為吐之脈。澀者、血不足以生氣之診也。言浮澀而胃反之脈。漸變緊澀。則緊為無陽。而吐不欲止。澀為無陰。而脾不受溫。故難治。合四條、五條及本條觀之。則胃反之症。因於膈虛者一。因於胃中虛寒者二。因於脾傷者三。應病用藥。而仲景之旨、不較然乎。

八條,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此泛論欲吐之禁。不專指胃反也。故曰病人云云。欲吐者。不可下。其義有二。吐則胃寒者居多。下之。則愈寒而吐益甚者。一也。又吐則氣機已在上湧。下之、則又下奪其氣。恐致分馳而中絕者。又一也。故禁。

九條,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兼嘔吐在內。腹滿、指實痛光亮而兩言之。非謂按之則軟之滿也。此承上文吐以下為禁。然間亦有可下。並可利小便者。又不容不細辨也。如噦而其腹實痛光亮。則為有形之滿。而非虛滿矣。夫有形之滿。又有水食之別。視其前陰不利。則知蓄水以致滿。而其腹光亮。後陰不利。

則知積食以致滿。而其腹實痛。俱氣閉於下而逆於上。故令噦耳。利之。則下氣通而逆自平。故愈。噦深於嘔吐。言噦而嘔吐者。可例推矣。故曰兼嘔吐在內。

十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自此至十七倏。雜言諸嘔之治例也。胸為胃脘所經。及脘外膈分之總名。此處悶滿。系虛寒之氣。上痞陽位之應。夫嘔雖有寒熱之不同。若嘔而胸滿。則為寒氣乘虛之嘔無疑。故君苦溫降逆之吳茱萸者。蓋苦溫、所以除寒。降逆、所以止嘔也。然後佐甘溫之人參以補其虛。辛溫之生薑、以暖其膈。

而以甘浮之大棗。上托諸藥而至胸分。則滿消而嘔自愈矣。此與下條。即所謂胃脘寒而欲下趨其腑。胃不受而還以拒脘之嘔也。

十一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古人無物曰嘔。是無食物之謂。然而或痰或飲。所不能免。若並無痰飲而作空嘔者。則曰乾嘔。吐涎沫者。非嘔而吐出涎沫之謂。蓋言嘔時無物。而口中嘗欲吐清淡之涎沫。此因膈寒遺肺。肺逆而津液不布。以致上泛之候也。虛寒之氣。既已上塞。又得乾嘔以提之。則其逆氣直浮巔頂。

而頭上之絡脈作脹。故痛也。則除寒降逆。補虛暖膈之吳茱萸湯。所當兼任者矣。夫上條之嘔。本條之乾嘔。同出胃脘之中。上條之胸滿。本條之吐涎沫。又同出脘外之膈。故皆主此湯耳。文見傷寒厥陰。特少頭痛一症。但在傷寒。是言厥陰寒熱之邪。假道少陽而上胸膈。其根深。

入此。則單言膈寒肺逆之嘔。其根淺。而李氏舊注。因厥陰傷寒主此。遂認吳茱萸為厥陰專藥。硬將本條之嘔為厥陰症。則大非也。蓋本湯為上中二焦。溫補降緝之劑。並非厥陰正藥。其治厥陰寒逆之理。以中焦虛寒。不能下御。故肝中木邪。如要荒遠寇直從中原穿過。上犯神京之象。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的病因、脈象、診斷與治療(十七)

上逆導致嘔吐的脈象,脈澀者,是血液不足以生氣的表現。脈象浮澀而胃反的脈象,漸漸變得緊澀,緊則表示陽氣不足,而嘔吐不止;澀則表示陰液不足,脾臟不受溫煦,所以難以治療。綜合第四、第五條和本條來看,胃反的症狀,是由於膈肌虛弱(一),胃中虛寒(二),脾臟受損(三)引起的。根據病情用藥,這就是張仲景的旨意,不是很明顯嗎?

病人想嘔吐,不可使用下瀉的方法。

這是泛指想嘔吐時禁止下瀉的原則,不是專指胃反。所以說「病人……想嘔吐,不可下瀉」。其原因有二:嘔吐大多是因為胃寒,下瀉會加重寒邪,導致嘔吐更嚴重(一);又因為嘔吐時氣機已經上逆,下瀉會進一步奪取下焦之氣,恐致氣機分散而斷絕(二),所以禁止下瀉。

呃逆且腹脹,觀察其前後陰,得知哪一部位不通暢,通利則痊癒。

呃逆,包含嘔吐在內;腹脹,指腹部脹滿、疼痛、光亮,這是兩種說法,不是指按壓腹部則軟的脹滿。這承接上文,嘔吐以下瀉為禁忌,但也有例外情況可以下瀉,並可以通利小便,不容不細細辨別。如呃逆且腹部脹滿、疼痛、光亮,則是實證的脹滿,而非虛證的脹滿。實證的脹滿,又有水飲和食積的區別。觀察其前陰(小便)不利,則知道是水液停蓄導致脹滿,且腹部光亮;後陰(大便)不利,則知道是積食導致脹滿,且腹部脹滿疼痛。都是氣機閉阻在下焦而上逆,所以導致呃逆。通利則下氣通暢,上逆自平,所以痊癒。呃逆比嘔吐更嚴重,說呃逆伴隨嘔吐,可以類推。所以說「兼嘔吐在內」。

嘔吐且胸部脹滿,用吳茱萸湯治療。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四味藥,用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從此條到第十七條,是雜論各種嘔吐的治療原則。胸部是胃脘經絡經過的地方,也是脘部以外膈肌的分區總稱。這裡胸部悶脹,是虛寒之氣上逆,影響到陽位(胸部)的表現。嘔吐雖然有寒熱之分,但如果嘔吐且胸部脹滿,則肯定是寒氣乘虛而導致嘔吐。所以用苦溫降逆的吳茱萸,苦溫可以除寒,降逆可以止嘔;然後佐以甘溫的人參補益虛損,辛溫的生薑溫暖膈肌,而用甘平的大棗托舉諸藥到達胸部,則脹滿消除,嘔吐自然痊癒。這與下一條一樣,都是胃脘寒邪,想向下通達腸腑,但胃不受納而返回,阻滯於脘部的嘔吐。

乾嘔,吐出唾沫,頭痛,用吳茱萸湯治療。

古代沒有「乾嘔」這個詞,是指沒有食物的嘔吐。然而,或有痰飲,不可避免。如果沒有痰飲而出現空嘔,則稱為乾嘔。吐出唾沫,不是嘔吐出唾沫的意思,是指嘔吐時沒有東西,但口中總是想要吐出清稀的唾沫。這是因為膈肌寒邪侵犯肺臟,肺氣逆亂,津液不能布散,導致上泛的症狀。虛寒之氣已經上逆阻塞,又因乾嘔而往上牽引,則逆氣直達頭頂,頭部絡脈脹滿,所以頭痛。所以除寒降逆、補虛溫暖膈肌的吳茱萸湯,是應該同時應用的。上一條的嘔吐,本條的乾嘔,都源於胃脘;上一條的胸滿,本條的吐涎沫,都源於脘部以外的膈肌,所以都用此湯治療。傷寒論厥陰篇也有類似記載,只是少了一個頭痛的症狀。但在傷寒論中,指的是厥陰寒熱邪氣,借少陽經向上侵犯胸膈,其病根深在。而這裡,單純說是膈肌寒邪和肺氣逆亂導致的嘔吐,其病根較淺。李氏舊注,因為傷寒厥陰篇也主治這個,所以認為吳茱萸是厥陰專藥,硬將本條的嘔吐視為厥陰病症,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此湯是溫補上、中二焦,溫補降逆的藥劑,並非厥陰的專用藥。它治療厥陰寒逆的道理,是因為中焦虛寒,不能向下制禦,所以肝臟的木邪,如同荒遠的敵寇,直接從中原穿過,上犯京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