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4)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4)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故以本湯之溫胸溫胃者。為尊攘之義師。而嬴秦荊楚。畏懾竄伏之道也。若本條之主此湯。又以膈自虛而胃自寒。如前四五兩條之候。猶之畿輔凶荒。流離失業。故從就地溫補。而為撫綏安緝之法而已。且仲景明明自言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夫亦可想見此湯之意旨矣。
十二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人參,乾薑,黃芩(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胃脘虛寒。腸中浮熱。因而痞塞致嘔之治例也。腸為胃之下口。而麗腹中。脘為胃之上部。而當心下。夫在天之膈氣充周。則胃脘之化機溫暖。斯從上制中。從中制下。而運行無弊矣。若嘔而腸鳴。是其腸中有走注之氣可知。又心下痞。是其腸中之氣。因上虛而倒貫又可知。
謂非嘔生於痞。痞生於腸鳴。而腸鳴又生於膈虛脘寒。因而下吸浮熱之所致乎。故君降逆之半夏者。所以專責嘔逆之由於上痞也。膈虛。故佐益氣之人參以補之。脘寒。故佐暖胃之乾薑以溫之。腸鳴之氣為浮熱。故加芩連之苦寒。以堅浮泄熱耳。然後托之以甘草。浮之以大棗。
而使諸藥直從至高之胸膈。徐徐降下。則痞開而嘔自止矣。此條之嘔。與四五兩條。同是膈虛胃寒。而方治獨異者。以四五兩條。為膈胃虛寒之本病。此條尤多一痞症。故專責痞。而帶治虛寒也。
十三條,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此上焦虛寒。下焦積熱。與上條同。上條為因虛而其熱並於上。故痞而單嘔。本條系下熱不與上虛相併。而自為奔迫下陷。故寒自嘔而熱自利也。黃芩、苦寒而直根。為下焦瀉熱之要藥。得酸斂之芍藥。甘緩之甘草為使。則引入肝脾而瀉其熱。熱勢緩而奔迫者自平。故利可止。
姜半溫胃降逆。而以甘浮之大棗為使。則溫降之性。留戀膈間。而寒逆又平。故嘔可止也。
十四條,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
嘔吐、勿平看。當重嘔一邊。以此條言嘔症治例故也。猶云諸凡嘔甚而致吐之謂。夫嘔吐而致谷不得下。則是寒逆已甚。生薑辛溫以散寒者。為治嘔之本。半夏辛斂以降逆者。為治嘔之標。此小半夏湯之所以可任也。
十五條,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因此方溫暖胸胃,如同將領率軍,震懾敵軍使其退卻。若本條所述,此方用於膈虛胃寒,如同邊境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故需就地溫補,安撫百姓。張仲景曾言:「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由此可見此方用意。
第十二條,嘔吐伴隨腸鳴,心下痞滿,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淨),人參、乾薑、黃芩(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二兩,炙甘草),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此方治療胃脘虛寒、腸中熱盛導致痞塞而嘔吐的病症。腸位於胃的下端,貼近腹部;胃脘位於胃的上部,在心窩處。若膈氣充盈,則胃脘溫暖,從上至下運行順暢。若嘔吐伴隨腸鳴,說明腸中有氣機逆亂;心下痞滿,說明腸中之氣因上虛而倒灌。
嘔吐並非源於痞滿,痞滿源於腸鳴,腸鳴又源於膈虛胃寒,從而導致下焦吸收熱邪。因此,用半夏來降逆止嘔,專門治療因上焦痞滿而導致的嘔吐。因膈虛,佐以人參益氣;因胃寒,佐以乾薑溫胃;因腸鳴之氣為浮熱,故用黃芩、黃連苦寒之性瀉熱;甘草調和諸藥,大棗緩和藥性。
使諸藥從上而下緩緩下降,則痞滿消除,嘔吐自止。本條所述嘔吐,與前四五條所述膈虛胃寒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前四五條治療膈胃虛寒的本病,本條則因多了一項痞滿症狀,因此專門治療痞滿,並兼治虛寒。
第十三條,乾嘔且腹瀉,可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甘草),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兩次,晚上一次。
此方治療上焦虛寒、下焦積熱。與上一條相同,上一條因虛而熱在上焦,故痞滿而單純嘔吐;本條下焦的熱邪未與上焦虛寒相合,而自行下瀉,故寒邪導致嘔吐,熱邪導致腹瀉。黃芩苦寒直降,為瀉下焦熱邪的要藥,配合酸斂的芍藥、甘緩的甘草,引導藥力進入肝脾瀉熱,熱勢減緩,腹瀉自止。
生薑、半夏溫胃降逆,配合大棗,溫降之性留於膈間,寒逆亦平,嘔吐自止。
第十四條,各種嘔吐,食物無法下咽,可用小半夏湯治療。(方見痰飲篇)
嘔吐,不能輕視,應重視嘔吐的性質。本條說明嘔吐的治療原則,指各種嘔吐嚴重到無法進食的症狀。嘔吐導致食物無法下咽,說明寒邪已重,生薑辛溫散寒,為治療嘔吐的根本;半夏辛斂以降逆,為治療嘔吐的標誌,這就是小半夏湯之所以有效的緣故。
第十五條,嘔吐,病在膈上,思喝水可緩解,應立即給予,思喝水者,可用豬苓散治療。
豬苓散方: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