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3)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3)
1.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故不得臥。半夏粳米湯治之。覆杯即臥者。以半夏乘春發生。入夏將半。即歸根覆命而苗便枯。故名。是聖人取半夏之性降。能伏其氣以入於陰分故也。佐粳米者。滋胃中之陰液以覆庇陽神。猶之衣被之用而已。李氏舊注。引甲乙本靈樞之意。而以半夏治不眠。謂半夏入少陽經。
已乖仲景用在陽明之旨。至其謂為轉運陰陽之藥。陰陽得通。其臥立至。則平人之白日不欲臥者。其陰陽俱不通者耶。冤哉。
五條,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兩),厚朴(四兩),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分之陽虛。而下陰上湊。故心中痞。但痞之為病。常隨陽氣之起伏以為消長。故腹滿時減者。痞之候也。今其氣逗留而結在胸。以致胸滿不減者。此留氣也。譬之天地。寒云斷腳。冷霧橫拖。逗留於太虛。而不收不散之象。是從胃脘中路上浮。而已據胸中矣。加之脅下以肝膽之逆。
從旁搶心。而爭趨空處。此雖胸中陽虛之所招致。填膈之品。固宜首重。以降逆陰。然其留氣結胸。猶之賊據城郭。掃除之法。不得不與撫綏兼施矣。故以散氣之枳實。開痞之厚朴為主。而先煮之者。其意以微風蕩雲霧而去留氣也。然後以薤白、桂枝之辛溫而甘者。填胸陽以引其氣。
以栝蔞實之甘寒而潤者。走絡脈以入其痹。猶之人尿、豬膽及柏葉等之反佐也。於是留氣散而胸陽上覆。則不治逆而逆將自靖矣。至於枳實、厚朴。欲並用其苦味以泄土邪。故久煮之以取其重濁。薤桂二味。欲單用其溫陽以通天氣。故略煮之以取其輕清耳。人參湯亦主之者。
蓋人參補氣。白朮填胸。乾薑散結開痞。甘草浮緩上托。使一團太和之氣。氤氳胸中。上則旁導陽氣而治痹。下則照臨陰氛而消逆。其於留氣之結胸者。舞干羽而有苗格化矣。或曰。前湯是治全症之方。後湯是單治脅下逆搶之方。又曰。服前湯而留氣已散。痞結已開。後湯所以愈痹。
而為善後之劑也。二說雖與仲景一條。而主兩湯之文例不合。然皆近理。故俱存之。以俟有識者之鑑定焉。
六條,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生薑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以煮五升。服一升按之。則日三服之下。當缺夜二服一語。蓋不瘥更服。是更作一服之謂。若謂即服此二升。金匱前後諸湯。並無一劑分作數服。今日服一半。至明日服完。為更服之例也。)
白話文:
第九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的脈證與治療
因此無法躺臥。用半夏粳米湯治療。能蓋上杯子就睡的人,是因為半夏在春天萌芽,到夏天將近一半時,就回歸根部,生命力耗盡,苗也枯萎了,所以叫它半夏。這是聖人取半夏性寒下降的特性,能降伏其氣,使其進入陰分之故。佐以粳米,滋養胃中的陰液,以保護陽神,如同衣被的作用一樣。李氏舊注引用甲乙本《靈樞》的意思,用半夏治療失眠,說半夏入少陽經,已經違背了仲景在陽明經使用半夏的旨意。至於說它是轉運陰陽的藥物,陰陽通暢,就能臥立自如,那麼平常人白天不想睡覺,是因為陰陽都不通嗎?冤枉啊!
第五條,胸痹,心中痞悶,氣滯結於胸,胸部滿悶,脅下氣逆上衝心口。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主治,人參湯也主治。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兩)、厚朴(四兩)、栝蔞實(一枚,搗碎)
以上五味藥,用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再放入其他藥物,煮沸幾次,分溫三次服用。
人參湯方: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
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服用。
胸部陽氣虛弱,而下焦陰氣上逆,所以心中痞悶。但痞悶這種病症,常常隨著陽氣的盛衰而消長,所以腹部脹滿時減輕,是痞悶的徵象。現在氣機停滯,結聚在胸中,導致胸部滿悶不減,這就是氣滯。譬如天地之間,寒冷的雲氣停滯不動,冷霧橫向瀰漫,停留在空中,既不收斂也不消散的樣子,是從胃脘向上浮,而停滯在胸中了。再加上脅下肝膽之氣逆上,從側面衝擊心臟,爭奪空虛的部位。雖然這是胸中陽虛所導致的,溫補心陽的藥物固然應該首選,以制止陰氣上逆,但其氣滯結胸,如同賊寇佔據城池,掃除敵寇的方法,不得不採取攻守兼備的策略。所以用散氣的枳實,開通痞塊的厚朴為主藥,並且先煮它們,用意是用微風吹散雲霧,以去除滯氣。然後用辛溫甘潤的薤白、桂枝溫補心陽,引導氣機運行。用甘寒潤澤的栝蔞實,疏通絡脈,以治療痹症,如同人尿、豬膽和柏葉等藥物的配伍作用一樣。這樣,滯氣消散,胸陽上升覆蓋,則不必治療逆氣,逆氣就會自然平息了。至於枳實、厚朴,想要同時利用它們的苦味以瀉去脾土之邪,所以久煮以取其沉重濁滯之性;薤白、桂枝二味藥,想要單獨利用它們溫陽通氣的作用,所以略煮以取其輕清之性。人參湯也主治,是因為人參補氣,白朮填補心陽,乾薑散結開痞,甘草緩和上提,使一股平和的氣機,瀰漫在胸中,向上則疏導陽氣而治療痹症,向下則溫暖陰氣而消除逆氣。對於氣滯結胸,如同舞動干羽,使苗木生長茂盛一樣。有人說,前一個方子是治療全部症狀的方劑,後一個方子是單獨治療脅下氣逆上衝的方劑;又有人說,服用前一個方子,滯氣已經消散,痞塊已經開通,後一個方子用於治療痹症,作為善後之劑。這兩種說法雖然與仲景的記載有些出入,但都比較合理,所以都保留下來,等待有識之士鑒定。
第六條,胸痹,胸中氣塞,呼吸短促。用茯苓杏仁甘草湯主治,橘枳薑湯也主治。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服用。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服用。(煮五升,服一升,按此說明,則一日三次服用的話,應去掉夜間兩次的服用,因為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服用,是指再煎服一劑的意思,而不是指立即服用剩下的二升。金匱要略前後的各種湯劑,沒有哪一劑是分成幾次服用的,今天服一半,明天服完,才是再服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