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2)

回本書目錄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2)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白芍(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一本作二兩),甘草(三兩炙一本作二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一本作三兩),細辛(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桂枝(四兩去皮),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方,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方

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乾薑,細辛(各三兩),半夏(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杏仁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湯加大黃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臥。詳已見。此症為飲支胸膈。氣滿肺管之候。小青龍為發汗利水。兩解水飲之劑。故主之。方論見傷寒論本湯下。下已猶言小青龍下後。而咳逆諸症俱已之謂。蓋微發其汗。則飲從汗去。而肺氣上平。復下利其水。則飲從溺去。而胸陽下展。故其症俱已也。多唾至時覆冒。

凡十二句。又言支飲之咳逆等候雖已。而其錯雜之變症。所不能免。屈指計之。大概不越乎四者。各因其變而分治之。斯皆已而全愈矣。夫小青龍半為發汗之劑。汗去而膈氣上空。則在下之氣上湊。而發為沖氣者。一也。故氣從小腹上衝胸咽。且唾隨沖氣而上泛。以致多唾者是其候也。

又痰飲之人。陽氣自虛。今虛陽分馳於發汗利水。而其氣益虛。則腎中陰翳。乘肺而咳。乘胸而滿。因變為咳滿者。二也。故寸沉尺微。因陽氣不貫於四末。而手足厥逆或痹者。是其候也。或病飲之時。胃中素有積滯。及從汗以去飲。汗乃心液。汗出而上空。則胃中熱實之氣上熏者。

三也。故口燥、面翕熱、如醉狀者。是其候也。又飲之大勢雖去。而其餘波未淨。因上焦汗空。而不能運布。多致漸積而覆成支飲者。四也。故余飲下流陰股。小便難而覆冒者。是其候也。仲景於小青龍後。錯綜敘其脈症。而針線一毫不亂。讀金匱者。於此十二句中之錯綜處。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白芍(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一本作二兩)、甘草(三兩,炙,一本作二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一本作三兩)、細辛(三兩)。

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三升,過濾藥渣,溫熱服用一升。如果服用後稍微腹瀉,就去除麻黃,加入芫花(量如雞蛋大小),煎煮到顏色發紅。如果口渴,就去除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如果感覺咽喉梗塞,就去除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就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呼吸喘促,就去除麻黃,加入杏仁半升(去皮尖)。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一兩,炙)。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三升,過濾藥渣,分三次溫服。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方:

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三兩)、乾薑(三兩)、細辛(三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三升,過濾藥渣,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方:

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三升,過濾藥渣,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杏仁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到三升,過濾藥渣,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湯加大黃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到三升,過濾藥渣,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咳嗽劇烈,呼吸困難,無法平臥。此症狀是飲邪阻滯胸膈,氣體充盈肺管的表現。小青龍湯具有發汗利水,同時消除水飲的功效,因此主治此病。方義詳見《傷寒論》小青龍湯條文。下文“已”字,指小青龍湯服用後,咳嗽等症狀都已經好轉的意思。因為微微發汗,則飲邪隨著汗液排出,肺氣上行順暢;同時又利尿,則飲邪隨著小便排出,胸陽下達暢通,所以症狀都得到改善。唾液增多,時常感覺胸悶。

以下十二句論述了,即使支飲引起的咳嗽等症狀已經好轉,但仍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歸納起來,大致不超過四種情況,根據不同的變化,分別進行治療,就能痊癒。小青龍湯半數是發汗的藥物,汗液排出後,膈肌上部氣機空虛,則下焦之氣上衝,導致氣逆,這是第一種情況。所以氣體從小腹上衝至胸咽,唾液隨著氣逆而上泛,導致唾液增多。

又痰飲患者,本身陽氣虛弱,現在又用發汗利水的藥物,陽氣更加虛弱,則腎中陰寒之邪乘虛而上犯肺,導致咳嗽,犯胸導致胸悶,從而轉變成咳嗽胸悶,這是第二種情況。所以寸脈沉弱,尺脈微弱,因為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所以手足厥冷或痺痛,這是其症狀表現。或者在治療飲邪時,胃中原本就有積滯,等到飲邪隨著汗液排出,汗液是心液,汗出後上焦虛空,則胃中熱實之氣上熏,這是第三種情況。所以口乾、面部發熱、如醉酒狀,這是其症狀表現。又飲邪的大勢雖然消退,但其餘波未盡,由於上焦因發汗而虛空,不能運化水液,容易積聚而再次形成支飲,這是第四種情況。所以多餘的飲邪下流於陰部,小便不利,並且胸悶,這是其症狀表現。張仲景在小青龍湯條文之後,將脈證錯綜複雜地敘述,但脈絡清晰。讀《金匱要略》的人,應該仔細體會這十二句中錯綜複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