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7)

回本書目錄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7)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此條當是裹濕枕濕。而濕中於頭之症。故無事於發汗。及利小便。但納藥鼻中。使濕從嚏涕而出也。身、指太陽之夾脊而言。身疼痛者。濕中於頭。濕性將下流。而太陽之經氣阻滯也。發熱者。濕雖在頭。然已阻滯其經氣。皮毛為經氣之合。郁濕化熱。故發熱也。面黃者。陽氣不充之應。

若面色紅而不黃。則陽氣力能蒸濕外解。而身疼發熱。便不得謂之濕因矣。喘者。濕滯太陽之皮毛。皮毛內合肺竅。而不能通暢也。頭痛者。太陽之經。上聚於頭。今為濕所把持而悶冒也。鼻塞者。濕滯氣機。即上文喘症之義。煩亦單指鼻而言。蓋謂鼻因塞而煩熱也。脈大者。

濕持其上。太陽之經氣。欲浮不得。而悶為旁鼓之象。自能飲食六句。謂濕在頭而腹中無病。若發汗及利小便。則徒傷中下二焦之氣。是反招頭上之濕。使之下流也。豈如納藥鼻中。因涕以去其濕。得高者越之之旨乎。不列方者。或失之耶。王氏謂宜瓜蒂散為細末。如大豆許。

縮入、則出黃水。夫瓜蒂入鼻以出黃水。未驗。且云忌吹。當令縮入。似與本文納字之旨有礙。附錄鼻淵一方。凡頭痛鼻塞。而稠黃濁涕不止者。用鵝不食草一味。干為細末。納鼻中少許。令嚏出穢物。數次則愈。雖非漢時古方。而鼻淵一症。頗似久濕在頭。而化為風熱之候。

用此甚神。故並記之。以資同志者之會悟云。

十九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朮(四兩),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天地當五六月時。地氣上浮。階潮礎潤。不得天氣泄而為雨。則燥蒸鬱冒者。濕之象也。天地之燥蒸鬱冒解於雨。與人身之煩疼解於汗。其理同也。外火攻之。則經絡關節之濕。

因火逼而內入於臟腑矣。此灑物之濕聚於下。蒸物之氣浮於上之義也。主麻黃加朮湯者。濕氣能塞毛竅。故濕家每皆無汗。用麻黃者。所以疏衛表之雲翳也。桂枝善行營氣。得東方風木之正。所謂風以燥之也。五臟惟肺最惡濕。且其臟與皮毛相合。故皮毛受濕。肺管先為之不利。

加杏仁者。所以通肺竅也。白朮性溫。與甘草同用。則善理脾胃土氣。土得甘溫。則蒸濕於上而為汗。此治外濕之正藥也。

已應天地之燥化。又微微似汗。則得熏蒸之法。而濕自去。濕去而風亦與之俱去者。濕本而風標故也。意者主桂枝加朮湯乎。抑即八條之麻杏薏甘。或九條之防耆加桂湯耶。

十八條,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白話文: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已經符合天地乾燥轉化的時節,又微微有點像出汗的樣子,那就採用熏蒸的方法,濕氣就能自然消除。濕氣消除後,風邪也會跟著消失,這是因為濕邪是本,風邪是標的緣故。想來,是應該用桂枝加朮湯呢?還是用八味藥的麻杏薏甘湯,或是九味藥的防己加桂湯呢?

第十八條,濕邪的病症。病人全身疼痛,發熱,臉色發黃還喘不過氣,頭痛,鼻子不通暢還煩躁。脈象洪大,但還能正常飲食,腹部舒服,沒有其他毛病。疾病位於頭部的寒濕,所以鼻子不通。把藥物塞進鼻孔,就能痊癒。

這一條症狀應當是裹著濕枕頭睡覺導致頭部受濕的病症,所以不需要發汗和利尿,只需把藥塞進鼻孔,讓濕氣隨著打噴嚏流出來。文中「身」指太陽經循行的夾脊穴而言,身體疼痛是因為濕邪在頭部,濕邪的性質是要往下流,而太陽經的氣血運行受阻。發熱是因為濕邪雖然在頭部,但已經阻滯了經氣的運行,皮膚和毛髮是經氣的集合處,鬱積的濕邪化為熱邪,所以發熱。臉色發黃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如果臉色發紅而不是發黃,說明陽氣的力量足以蒸發濕邪而使之從體表排出,那麼身體疼痛發熱就不能說是濕邪引起的。喘不過氣是因為濕邪滯留在太陽經循行的皮膚和毛髮,皮膚和毛髮內連接著肺部,所以呼吸不暢。頭痛是因為太陽經向上聚集於頭部,現在被濕邪阻滯而感到悶脹。鼻子不通暢是因為濕邪阻滯了氣機,這與上面提到的喘不過氣的症狀意思相同。煩躁單指鼻子而言,是指鼻子不通暢而感到煩熱。脈象洪大是因為濕邪停留在體表,太陽經的氣血運行想浮起來卻浮不起來,而悶脹使得脈搏向外鼓起。能正常飲食六個字的意思是,濕邪在頭部而腹部沒有毛病。如果發汗或利尿,就會損傷中焦和下焦的氣,反而會導致頭部的濕邪往下流。哪有比把藥塞進鼻孔,讓濕邪隨著鼻涕排出更好的方法呢?這就像「高者越之」的道理一樣。沒有列出處方,或許是不妥當的?王氏說應該用瓜蒂散研成細末,像大豆一樣大小,塞進鼻孔,就會流出黃色的水。然而,用瓜蒂塞鼻孔流出黃水的方法,尚未驗證,而且還說忌諱吹鼻子,必須讓藥物塞在鼻孔裡,這似乎與本文中「納」字的意思有所違背。附錄一個治療鼻淵的方劑:凡是頭痛、鼻子不通暢,而且流出濃稠黃色的濁涕不止的,可以用鵝不食草一味,曬乾研成細末,塞進鼻孔少許,讓它使人打噴嚏排出污物,幾次就能痊癒。雖然不是漢代的古方,但是鼻淵這種病症,很像久濕停留在頭部,而轉化為風熱的症候。

使用這個方法效果非常好,所以一起記錄下來,供各位同道參考理解。

第十九條,濕邪的病症。病人感到全身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使其出汗,務必謹慎,不可以使用火攻的方法。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朮(四兩),甘草(一兩,炙)

以上五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蓋好被子,直到微微出汗。天地到了五月六月的時候,地氣上升,地面潮濕,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泄降,那麼乾燥、蒸騰、鬱悶就會產生濕邪的症狀。天地乾燥、蒸騰、鬱悶之氣,通過降雨而消除,這與人體煩躁疼痛通過出汗而消除,道理相同。使用外在的火攻,則經絡關節中的濕邪,會因為火熱的逼迫而進入臟腑。這是指灑落在物體上的濕氣聚集在下邊,蒸騰之氣浮在上邊的意思。使用麻黃加朮湯的原因是,濕氣會阻塞毛孔,所以濕邪的病人大多不出汗,使用麻黃是為了疏通衛氣表層的障礙。桂枝善於行氣血,得東方風木之氣,也就是說風能使濕邪乾燥。五臟之中,肺最怕濕邪,而且肺與皮膚和毛髮相連,所以皮膚和毛髮受濕,肺氣首先受損。

加入杏仁是為了通利肺氣;白朮性溫,和甘草一起使用,就能很好地調和脾胃的土氣,土氣得到甘溫之氣,就能把濕邪蒸發到體表而形成汗液,這是治療外濕的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