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6)

回本書目錄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6)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十五條,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已見頭汗出者。濕熱上衝。而蒸其氣血於上之義。背強者。濕持經表而不得汗也。欲覆被且欲向火者。太陽被傷之本症也。濕傢俱陽氣不足。故不能以汗送濕。若更以寒藥下之。則元陽更虛。而真呼於中道自伏。故噦。胸為陽氣之署。陽氣以寒下而虛餒。則下陰上乘陽位。

故胸滿也。小便不利者。氣機奪於後陰之下故也。舌苔、當指白苔而滑者。丹田以濕化之熱在下。胸中以攻藥之寒在上。下熱、故渴欲得水而口煩燥。上寒、故不能飲也。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小逆如此。條中下早早字。疑是衍文。以濕家前後禁下故也。

十六條,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家化熱上衝。症見頭汗微喘者常也。但在下之之後。則逆矣。蓋下之則里空。而在上之陽液陽氣。理當下陷。今陽液反上而額上汗出。陽氣反上而微喘。故逆也。小便利。亦濕家去濕之一路。特見於誤下而額汗微喘之後。則逆甚矣。蓋下後則液奪於後陰。小便之不當利者。

一也。額汗微喘。氣機已經上浮。而不應下送。此小便之不當利者。二也。兼見、則上脫下絕之勢已成。而中無所蘊。故主死也。下利不止。當承微喘以上等句。蓋謂下後而前症具。縱小便不利。若大便下利不止者。亦死。言與小便利者。同為下絕也。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大逆、又如此。

十七條,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即後文第八條。所謂汗出當風者是也。蓋津液已離經絡。化而為汗。即如天地氤氳之氣。已化成雨之象。雨著地而為水。與汗伏皮而為濕。同一義也。汗出當風。汗之將出未出者。即便伏住。加之汗出而毛竅已開。風邪襲其玄府。則風與不出之汗相搏矣。不必中風而復中濕之謂也。

久傷取冷。亦能落汗。汗客為濕。濕生熱。熱生風。此雖濕風。亦可名為風濕。故八條並及之。後凡言風濕者俱仿此。無著處、而煩熱者曰疼。是為風因。有著處而沉滯者曰痛。是為濕因。若單濕化熱以生風。則疼痛亦有時而互見者。一身、指手足太陽之部而言。濕從當風而汗不出。

故其法仍宜出汗以解濕。並解其風也。陰雨不止。是天地濕勝之時。乘此而以汗去濕。是騰一內濕之空。而仍為外濕入之之地也。況汗大而不得其法乎。其不能盡解宜也。蓋風性輕浮。理或可以驟泄。濕性凝滯。勢必燥於熏蒸。此汗大而愈風不愈濕之道也。故治風濕者。乘晴明之日。

白話文: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十五條,濕熱病。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子,靠近火。如果過早服用瀉下藥,則會嘔吐,或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如苔狀,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所以口乾煩躁。

患者頭部出汗,是濕熱上衝,蒸騰氣血於上。背部僵硬,是濕邪阻滯經絡,汗液不能排出。想蓋被子、靠近火,是太陽經被傷的典型症狀。濕熱病人陽氣不足,所以不能通過出汗排出濕邪。如果再用寒涼藥物瀉下,則元陽更虛,真氣在中途停滯,所以嘔吐。胸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陽氣被寒邪損傷而虛弱,則陰邪上犯陽位,所以胸悶。小便不利,是因為氣機被陰邪奪取。舌苔,指的是白苔而滑潤,丹田因濕邪化熱在下,胸中因寒涼藥在上,下焦有熱,所以口渴想喝水卻煩躁;上焦有寒,所以喝不下水。這一條說明濕熱病誤用瀉下藥的小逆反應。條中「下之早」三字,疑似贅文,因為濕熱病前後都禁忌瀉下。

十六條,濕熱病服用瀉下藥後,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小便略通則死。如果下痢不止也死。

濕熱病化熱上衝,症狀表現為頭汗、輕微喘息是常見的。但在瀉下之後,則屬逆證。因為瀉下後,里虛,而上部的陽液、陽氣,理應下陷,現在陽液反而上升而額頭出汗,陽氣反而上升而輕微喘息,所以是逆證。小便略通,也是濕熱病去濕的一種途徑,特別是在誤用瀉下藥後出現額頭出汗、輕微喘息的情況下,則逆證更嚴重。因為瀉下後,津液被奪取,小便不應該通利,這是其一。額頭出汗、輕微喘息,氣機已經上浮,而不應該下行,這是小便不應該通利,這是其二。兼見兩者,則上脫下絕之勢已成,而氣機無所歸宿,所以主死。下痢不止,應與輕微喘息等句一起理解,意思是瀉下後前述症狀俱全,縱然小便不利,如果大便下痢不止,也死。說明與小便略通一樣,都是下焦虛脫。這一條說明濕熱病誤用瀉下藥的大逆反應。

十七條,風濕相互搏結,全身疼痛,應該通過出汗來解。遇到陰雨連綿不止,醫生說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情未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汗後,汗出很多,只是風邪去了,濕邪還在,所以沒有痊癒。如果治療風濕,發汗後,只是微微有點想出汗的感覺,風濕就都消除了。

風濕,就是下文第八條,所謂汗出當風者。因為津液已經離開經絡,化為汗液,就像天地間氤氳之氣,已經化為雨的樣子,雨落到地上變成水,汗液留在皮膚上變成濕邪,是一樣的道理。汗出當風,汗液將要而出未出的時候,就停留在體內,加上汗液排出毛孔已經張開,風邪襲擊肌膚,則風邪與未出的汗液相搏,不必中風之後又中濕邪。

久傷受寒,也能導致汗液不能排出,汗液停留在體內變成濕邪,濕邪生熱,熱邪生風。雖然是濕邪化風,也可以稱為風濕。所以第八條也提到這一點。以後凡是說到風濕,都仿照這個。沒有定處而煩熱的稱為疼,這是風邪的表現;有定處而沉滯的稱為痛,這是濕邪的表現。如果單純是濕邪化熱而生風,則疼痛有時會互相出現。一身,指的是手足太陽經所經過的部位。濕邪阻滯,風邪襲擊,汗液不能排出,所以方法仍然應該出汗來解除濕邪,並解除風邪。陰雨不止,是天地濕邪盛行的時期,趁這個時候用出汗的方法去除濕邪,是騰出體內濕邪的空間,卻仍然是讓體外濕邪侵入的地方。何況大量出汗,而且方法不對呢?因此不能完全治愈也是應該的。因為風邪輕浮,理應可以快速排出;濕邪凝滯,勢必需要乾燥來熏蒸。這就是大量出汗可以治愈風邪卻不能治愈濕邪的原因。所以治療風濕,應該選擇晴朗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