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6)

回本書目錄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6)

1.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非充實之謂,乃即胸痹門之留氣。留氣實於心下,而水飲上升,於是氣以提飲,飲以附氣,留氣留飲,兩相搏結,而成堅大之形者。譬之干云在天,其色常白,郁久不散,地氣上升,地乃濕氣,云濕相併,其色漸黑,沉濃郁滯,懸而未下之象。故以破氣之枳實為君,先散留氣;以燥濕之白朮為佐,並去留飲,則氣泄而水自下注,故曰腹中耎,即水散矣。

若於寸口遲澀,趺陽微遲之脈,上焦中焦,寒氣不足之症,投以破損高真之枳實,用至七枚,其不心憒憒而忙亂欲死者,幾希矣!我故曰:此氣實致水之變症變治也。留氣,見胸痹注;留飲,見痰飲注。

白話文:

這不是充實的病症,而是胸部阻塞不通所導致的氣滯。氣滯積聚在心窩處,導致水飲逆流上升。於是氣往上托水飲,水飲又依附著氣。氣滯和水飲互相糾纏阻塞,形成堅硬腫大的形狀。這就像天空中的雲,顏色通常是白色的,如果長時間停滯不散,地氣上升(地氣屬濕氣),雲和濕氣相結合,顏色就會逐漸變黑,沉重濃稠,停滯不散,懸在空中而不下降的樣子。因此,用破氣的枳實作為主藥,先散掉滯留的氣。

再用燥濕的白朮為輔藥,一起去除滯留的水飲。這樣氣就能疏泄,水就能自然向下流注,所以腹部柔軟,也就是水散掉了。如果脈象在寸口處遲緩澀滯,足陽明脈也略微遲緩,上焦和中焦寒氣不足,就服用破氣的枳實,劑量可以到七枚。這樣就不會有心慌意亂,像快要死掉那樣的狀況了。所以我說,這是氣滯導致水飲異常的病症,要用這種方法來治療。關於氣滯,詳見胸痹篇;關於水飲,詳見痰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