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2)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以招外盜者。彼桂枝救逆等方。增益牆垣以治悸。半夏麻黃一丸。驅除外盜以治驚耳。客復何言哉。

三條,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劈),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三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以取三升而服一升計之。當如服桂枝湯之法。作三日服矣。特不飲熱粥耳。)

此條及方。舊本錯編在本篇十二條下。細按湯意。確是治驚悸之方。且其文氣。又確是依靠上文心下悸者而來。則火邪者三字。方不突兀。故移於此。有識者。自能辨之也。承上文、言實者責之。固主半夏麻黃丸。責中下之有餘以治驚。又有以火逼劫其汗。汗為心肺之液。汗出。

而心肺夾空之氣兩虛。以致神明之宰。無所依著。而招中下之逆而驚悸者。是火邪者也。火邪之為驚悸者。責在上焦之虛。舍桂枝救逆一湯。其能填此陽氣陽液乎。蓋桂枝湯之桂甘薑棗。最為招來陽氣陽液之檄。已見小建中注。東垣稱蜀漆入心經。有飛針走線之功。先煮之以為主。

則引桂甘薑棗之性。直達心肺之空。以填其虛。然後以牡蠣之靜藏水底。龍骨之鎮攝山靈者為佐。則神明之搖動浮越者自安。是桂甘薑棗所以治悸。而龍牡所以定驚也。至於心腎同治少陰。而其氣嘗相升降。心氣虛者。畏腎中之賊陰上凌真宰。故合牡蠣之水族。而與龍骨同用者此也。

四條,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止。

尺脈之臟。為腎。腎之腑。為膀胱。足太陽膀胱之隧道。與手太陽小腸之經。由巔頂相會。而交通於鼻。夫沉為在裡。浮為在表。今尺浮。是太陽膀胱之氣。由經道而直上巔頂之象也。又本經第一篇三條言鼻。曰色黃者。便難。夫鼻居中央。為中土之應。陽明之氣。燥結而不下通。

故於本位浮出火土之色。今由鼻而黃暈於目睛。則其黃更高矣。且目睛為肝腎之光華。肝主血液。腎主精汁。目睛暈黃。是陽明燥熱之土氣。而為炎蒸水液之診也。足陽明胃家之隧道。與手陽明大腸之經。相會而挾於鼻。故於二者之中。或色或脈。但見一診。即知衄未止矣。

暈黃去。陽明之熱下解。目睛慧了。肝腎之氣展舒。故知衄止。上二句。合太陽陽明而言正衄之診。下三句。單就陽明而言衄止之診。則太陽之衄。其止於尺脈之浮去而見沉者。可類推矣。

五條,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此即上文之尺浮、暈黃。而申言之也。夫春生夏長。天地生陽之氣內盛。而人身以太陽之經氣相應。故春夏之衄屬太陽。秋斂冬藏。萬物成熟之氣內實。而人身以陽明之裡氣相應。故秋冬之衄屬陽明也。但此及上文二條。明明言衄血。有太陽、陽明兩症。至下文方治。卻止有瀉心一湯。

白話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治療外邪引起的驚悸,可以用桂枝救逆湯等方劑加強體力來治療悸動,用半夏麻黃丸驅除外邪來治療驚恐。

火邪引起的驚悸,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的桂枝救逆湯來治療。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劈開)、牡蠣(五兩,熬製)、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淨腥味)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一斗三升,先煮蜀漆,減少到二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以煮三升藥服用一升計算,服用方法如同桂枝湯,連續服用三日,但不要喝熱粥。)

此條及方劑,舊本錯誤編排在本篇第十二條之下。仔細分析湯劑的用意,確實是治療驚悸的方劑,而且其文風也確實是承接上文「心下悸」而來,所以「火邪者」三字並非突兀,故移於此。有識之士自然能辨別。承接上文,針對實證,固然主張使用半夏麻黃丸,瀉除中下焦的邪氣來治療驚恐;也有人用火攻逼出汗液,汗液是心肺的津液,汗液排出後,心肺氣虛,導致神明無所依託,而引起中下焦逆氣、驚悸,這就是火邪。火邪引起的驚悸,問題在於上焦虛弱,除了桂枝救逆湯,還有什麼能補充陽氣和陽液呢?因為桂枝湯中的桂枝、甘草、生薑、大棗,最能引補陽氣和陽液,這在小建中湯的註釋中已經說明。東垣(指張子和)認為蜀漆入心經,有如飛針走線的功效,先煮它作為主藥,就能引導桂枝、甘草、生薑、大棗的藥性直達心肺,以填補虛弱之處。然後再用牡蠣的鎮靜作用和龍骨的鎮攝作用輔助,就能使神明不再浮動不安。這就是桂枝、甘草、生薑、大棗治療悸動,而牡蠣和龍骨治療驚恐的原因。至於心腎同治少陰,它們的氣機總是相互升降,心氣虛弱的人,害怕腎中的寒邪上犯心臟,所以使用水族之物牡蠣,並與龍骨同用的原因在此。

尺脈浮,目睛發黃,鼻出血不止,黃色消失,眼睛明亮,則知鼻出血停止。

尺脈屬於腎臟,腎臟的腑是膀胱,足太陽膀胱經的通道與手太陽小腸經在頭頂相交,並與鼻子相通。沉脈表示病邪在裡,浮脈表示病邪在表。現在尺脈浮,是太陽膀胱之氣由經絡直達頭頂的表現。又本經第一篇第三條提到鼻子,說鼻子發黃,病情就難治。鼻子居於中央,是中土的反應,陽明經的氣機燥熱結滯而不能通暢,因此在鼻子上呈現火土之色的浮脈。現在鼻子發黃,又暈黃於眼睛,則黃色更重了。而且眼睛是肝腎的光華,肝主血,腎主精,眼睛發黃,是陽明燥熱之氣蒸騰津液的徵象。足陽明胃經的通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並經過鼻子,因此從這兩個經絡的顏色或脈象,只要看到一種症狀,就知道鼻出血沒有停止。

黃色消失,陽明經的熱邪下降消解,眼睛明亮,肝腎之氣舒展,所以知道鼻出血停止了。前兩句是結合太陽經和陽明經來說明鼻出血的診斷,後三句單就陽明經來說明鼻出血停止的診斷。那麼太陽經的鼻出血,其停止的判斷可以從尺脈由浮轉沉來類推。

從春季到夏季鼻出血屬於太陽經,從秋季到冬季鼻出血屬於陽明經。

這就如同上面尺脈浮、眼睛發黃的論述,只是再次說明。春季生長,夏季茂盛,天地間陽氣內盛,人體的太陽經氣與之相應,所以春夏的鼻出血屬於太陽經。秋季收斂,冬季收藏,萬物成熟的氣機內實,人體的陽明經裡氣與之相應,所以秋冬的鼻出血屬於陽明經。但是這條和上面兩條明明說的是鼻出血,有太陽、陽明兩種症狀,到下面的治療方法,卻只有瀉心湯一個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