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1)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一條,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寸口、指關前而言。動脈、形圓體短。厥厥動搖。而兼滑象者是也。弱、如弱水之弱。有不能載物之象。驚非外來。惕然自儆也。悸者、怯怯虛餒之狀。兩物相擊。輕小者動。亦受擊者動。寸口脈動而弱。寸口應心下。弱則其氣輕小。而下焦之氣。得以上衝而擊動之。心下為神君之座。

下氣突犯。故驚。又心下為宗氣之城。本氣虛微。故悸。諸解、格格可笑。本經及傷寒論。凡言脈有二例。而俱以而字為界。一則以上字為經。而以而字以下為病。如脈浮而緊。脈浮而緩之類。蓋以浮脈定太陽。而以緊緩別風寒也。一則如本文脈動而弱。後文脈浮而大之類。

蓋又以上一字為浮取。而以而字以下為沉取也。余仿此。

二條,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半夏,麻黃(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此雙頂上文脈之動弱。症之驚悸而言。非單言悸也。而半夏麻黃丸一方。卻又是治驚之藥。而非治悸者。古人文章。其承接處。往往錯綜如此。蓋謂心下驚而且悸者。雖以心下之本氣虛微。而為下焦之氣衝犯之地。究當先責其沖氣以治驚為正。故主半夏麻黃丸。下平其沖氣。

則脈不動而驚且自止矣。此春秋罪主令之法也。若寸口脈弱而動。只消於浮沉處倒見。則當責心下之弱為主。而主下條桂枝救逆。及傷寒論中苓朮桂甘。並小建中等湯。而於此丸無取矣。

客有問余者曰。本文明明單言悸。而子以為雙頂驚悸。本方明明是治悸之丸。而子又謂是單治驚。是誰為子言之也。余曰。仲景於不言之表為我言之也。夫弱為寸口之本脈。動為從下上衝。寸口之標脈。故悸為心下之本病。驚為從下上犯。心下之標病。言悸而驚在其中者。從本之義也。

至本方之妙。千古無人揭出。不妨因子之問而細剖之。麻黃空細如毛。性極疏泄。用於桂甘薑棗之中。乘辛暖甘浮之化。又得杏仁之清利以為使。則疏泄之性。從上外向。故能由胸達表以為汗。此麻黃、大青龍二湯之正用如此。若夫監以辛降平逆之半夏。斂以酸收下走之白芍。

又得茯苓之淡滲以為使。則又使疏泄之性下向。而利膀胱滲化之機。此小青龍一湯。為下焦之變用。又如此。至於本方。脈則以動乘弱。症則因悸而驚。是上焦不足。中焦有餘。以有餘之火。侵犯不足。故止用對配辛降平逆之半夏。使疏泄之性從中下散。又恐湯性易竭。丸則取其緩發。

蜜則潤其偏干。小丸少服者。徐圖漸減之義。此本方一丸。為中焦之平用者更如此。要之、動弱驚悸。脈症俱是兩層。弱脈悸症。在主虛一邊。下條桂枝救逆。及傷寒論中苓朮桂甘、並小建中等湯。扶弱以補不足。動脈驚症。在客實一邊。故用此丸。鋤強以損有餘。譬之牆垣低矮。

白話文:

脈象呈現搏動而微弱。搏動代表驚,微弱代表悸。

寸口脈,指的是手腕關節前方的脈搏。脈搏搏動而圓短,微微震顫,並伴有滑利之象,這便是「動」。微弱,如同弱水般微弱,有無法承載之象,這就是「弱」。「驚」並非外來因素,而是自身警覺所致。「悸」則是指害怕、虛弱、飢餓的狀態。兩物相撞,輕者動,受撞擊者亦動。寸口脈搏動而微弱,寸口脈應於心下,脈弱則氣輕微,下焦之氣得以向上衝擊而引起搏動。心下為神明居所,下焦之氣衝犯,故而驚悸。又心下為宗氣所在,本氣虛弱,故而悸。一些解釋顯然是錯誤的。《本經》及《傷寒論》中,凡是提到脈象有兩個特徵的,都用「而」字隔開,上半句為脈象,下半句為病症,例如「脈浮而緊」、「脈浮而緩」等,是藉由浮脈確定為太陽病,再以緊緩來區分風寒。另一種情況,例如本文「脈動而弱」,後文「脈浮而大」等,是以「而」字前為浮取,後為沉取。我沿用此法。

心下悸動者,可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半夏麻黃丸組成:半夏、麻黃(等分)

將以上兩種藥物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藥,如小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三丸,一日三次。

此方針對脈象搏動而微弱,症狀為驚悸,而非單純的悸。但半夏麻黃丸卻是治療驚的藥物,而非治療悸的藥物。古人的文章,其承接處常錯綜複雜。這是因為心下驚悸,雖然是因心下之本氣虛弱,而為下焦之氣衝犯所致,但應先治其衝犯之氣,以治療「驚」為先,故主用半夏麻黃丸,平息下焦之氣,則脈搏不再搏動,驚悸自會停止。這如同春秋時期的治國之道,先治其罪魁禍首。若寸口脈微弱而搏動,只在浮沉處有所體現,則應著重於心下虛弱,而應使用下文的桂枝救逆湯,以及《傷寒論》中的苓朮桂甘湯和小建中湯等,而此丸藥則無用武之地。

有人問我:本文明明單指悸,你為何認為是驚悸兼具?此方明明是治療悸的藥物,你卻說它是單治驚,這是誰告訴你的?我說:仲景在不言之中已為我說明了。微弱是寸口脈的本脈,搏動是從下焦衝上來的標脈,所以悸是心下之本病,驚是從下焦衝上來的標病。說悸而驚在其內,是從本義出發的。

此方妙處,千古無人揭出,不妨因你的問題而細細剖析。麻黃細如毛髮,性極疏散,用於桂枝甘草薑棗湯中,配合辛溫甘浮之品,又得杏仁清利為使,則其疏散之性由上而外,故能由胸達表而發汗,這就是麻黃湯和大青龍湯的正用。若以辛溫降逆的半夏來配合,以酸斂收的芍藥來收斂,又以茯苓淡滲為使,則其疏散之性轉向下,而利膀胱滲濕,這是小青龍湯在下焦的變用。至於本方,脈象以動乘弱,症狀因悸而驚,這是上焦不足,中焦有餘,以有餘之火侵犯不足,故只用配伍辛溫降逆的半夏,使疏散之性由中向下散。又恐湯劑藥效易竭,丸劑則取其緩發,蜂蜜則潤其偏燥,小丸少服,是徐圖漸減之意。此方一丸,為中焦的平用。總之,脈象搏動而微弱,驚悸兼具,脈症皆為兩層。弱脈悸症,在虛證一方,下條桂枝救逆湯,以及《傷寒論》中苓朮桂甘湯、小建中湯等,扶助虛弱,以補不足;動脈驚症,在實證一方,故用此丸,以去除實邪。譬如牆垣低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