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1)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一條,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此篇就風寒之邪。中於本臟。而言其輕重之不同。以補傷寒論中之所未備也。蓋傷寒論中。於直中三陰之外。經臟同病。余俱先病經絡。而後遞入臟腑。故發熱疼痛等候。俱經絡之症。此則三時之風寒。單為中臟。故其輕重生死之候。俱在本臟。而不及經絡者。此也。五臟之經。
各出而附於太陽之表。以與衛氣相會。肺之經穴。外走手內臁之上側。又肺附於脊。與背貼近。且肺主呼吸。故經穴脊背以及息道。俱能使肺中風寒也。風為陽邪。善能化熱以傷津液。故精氣不能遊溢而口燥。又肺受風熱。則自剝其膏液以塞清虛之管。故喘也。運與暈同。風邪善動。
而實至高之肺。故其氣上旺下衰而身運。脾肺同主太陰。故輕靈旋轉。嘗有上下合德之妙。肺病。則天氣不下交。而脾土失升降之用。故身重也。肺主氣。氣為風邪所摶。則上浮外驚。而不與陰氣相接。故頭目軀殼。殊覺如兩層而病冒。又肺病。則不能轉運陽氣。故腫。不能傳送水道。
故脹也。
二條,肺中寒。吐濁涕。
肺中寒。則葉卷而氣結。不能蒸其津液於四布。而上泛為濁涕。且肺寒鼻塞者。出氣難、而入氣較易。故常縮鼻中之濁涕而見於吐耳。
三條,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死臟者。臟中所藏之陰陽。俱將死之候。與下文四臟同義。虛、就脈體之中空而言。弱、就脈機之鼓微而言。凡脈之形體。陰血主於內。故充實。里陰竭。則脈體中空而虛。又脈之鼓動。神氣努於下。故內強。里陽竭。則脈機底軟而弱。夫肺之精汁最高。浮之虛。是肺中之真陰將絕也。
肺之神氣在脾。按之弱。是肺中之真陽將絕也。合而狀之。竟如蔥葉。蓋浮取之。則見上皮。沉按之。則得中芤之象也。下字指關部而言。凡脈之來。俱自下而上。平人重按寸口。本部脈雖不見。而關前隱隱有上引之勢者。以脾胃之土氣。為肺金之根蒂故也。若得浮虛、按弱之脈。
肺中本部之陰陽既竭。已為危診。而關上寸下。又無上引之機。是無根也。不死何恃乎。古人狀肺脈者。曰毛。毛者。非牛、羊、犬、馬、之毛。乃禽鳥之羽毛也。蓋因按羽毛者。中既有主。而散見於兩旁者。常若有不可尋其邊際之狀。是中實而外虛者。羽毛之象也。夫中實者。
積陰而有質可憑。外虛者。積陽而無象可得之妙也。今如蔥葉。則外有邊皮。而中無主令。正與毛脈之中實外虛者相反。況更無土氣以托根乎。故必死也。本篇言五臟風寒傷著者。共十六條。除第九條自愈不用藥外。惟七條之肝著。十五條之脾約。十六條之腎著。立有治例。
余則並無方藥者。以五臟風寒及傷損諸候。俱不治之症故也。所以第一條言中風之死症。第二條言中寒之死症。此條合言其死脈耳。蓋一條之口燥而喘屬陰絕。與浮之而虛之脈相應。運重而冒以及腫脹屬陽絕。與沉之而弱之脈相應。二條之吐濁涕屬陰陽兩絕。與浮虛沉弱之脈雙應。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第一條,肺受風邪。症狀是口乾舌燥且呼吸急促,身體沉重且頭面腫脹。
這段論述風寒邪氣侵犯肺臟,並根據其輕重程度進行說明,以補充《傷寒論》的不足。因為《傷寒論》主要描述邪氣先侵犯經絡,再逐步進入臟腑,故發熱疼痛等症狀都屬於經絡病變。而本篇所述的是風寒邪氣直接侵犯臟腑,因此輕重程度及生死攸關的症狀都直接體現在肺臟本身,而不像《傷寒論》中先影響經絡。五臟的經絡都從太陽經分佈出來,與衛氣相通。肺經循行於手臂內側,又與脊背相鄰,且肺主呼吸,因此經絡、脊背及呼吸道都可能導致肺受風寒。風邪屬陽邪,易化熱傷津液,所以精氣不能正常運行而口乾。肺受風熱,則會耗損津液,阻塞呼吸管道,所以呼吸困難。身體沉重,是因為風邪導致肺氣上盛下衰,而脾肺同屬太陰,肺病則影響脾的升降功能,所以身體沉重。肺主氣,氣被風邪阻滯,則氣往上浮,故頭面腫脹;而肺病不能運化陽氣,所以腫脹,不能傳輸水液,所以脹滿。
第二條,肺受寒邪。症狀是吐出黏稠的痰液。
肺受寒邪,肺葉收縮,氣機阻滯,不能將津液輸布全身,所以痰液上湧而被吐出。此外,肺寒還會鼻塞,呼氣困難,吸氣相對容易,所以常會將鼻涕吸入再吐出。
第三條,肺臟機能衰竭。脈象浮而虛弱,按之無力,像蔥葉一樣,下部無根,此為死症。
「死臟」是指臟腑陰陽氣盡將絕的徵兆。脈象浮而虛弱,是因陰氣將盡;按之無力,是因陽氣將盡。脈象整體像蔥葉一樣,浮取時見表皮,按壓時則感覺中空,如同蔥葉一般。下部無根,指的是寸口關部脈象無力,代表脾胃之氣不能上輸於肺,說明肺部陰陽氣盡,已屬危急之症,故必死。古人形容肺脈像羽毛,是因按壓時感覺有實有虛,但邊界模糊。而「蔥葉脈」則相反,外有邊皮,內無實質,且缺乏脾胃之氣的支持,因此必死。本篇共述及十六條五臟風寒損傷的症狀,除第九條可自愈不用藥外,只有七條(肝病)、十五條(脾病)、十六條(腎病)有治療方法,其他則無藥可治,因為五臟風寒及損傷,大多是難以治療的病症。第一條中口乾、呼吸急促等症狀屬於陰氣衰竭,與脈象浮虛相應;身體沉重、腫脹等症狀屬於陽氣衰竭,與脈象沉弱相應。第二條的吐黏稠痰液則陰陽兩虛,與脈象浮虛沉弱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