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3)

回本書目錄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3)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具漚發之用。不特取其行藥。且使腐化穀食以生精悍也。白蘞辛甘而生蔓。辛甘走氣。蔓則經絡之象。是行氣於經絡之品也。余藥別見。方論中詳略不同者此也。

十八條,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酸棗仁湯方,酸棗仁(二升),茯苓,知母,芎藭(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人之所以得眠者。以陽伏於陰。氣藏於血。而得覆庇之妙也。陰血虛於裡於下。則陽氣艱於伏藏。而浮揚於上。且上焦之津液又虛。不足勝陽氣非時之擾。故煩而不得眠也。是其治例。不外乎潤而降之之理矣。但潤藥皆陰。降藥趨下。苟非抬高下引。則失神氣浮揚之位而無益也。

夫棗性最高。為胸分之藥。酸能斂氣歸根。仁能伏神守宅。故重用而先煮之以為主。然後以川芎滋心血。以知母潤肺氣。以甘草浮緩之。而使徐徐下行。且以解虛煩之躁急也。以茯苓降滲之。而使少少下引。正以領棗仁之斂伏也。譬之亢旱之天。大地乾燥。太陽既沒。紅塵高揚。

黃埃飛布。太虛役役。不得瞑合。若非露下天清。烏能夜涼氣潤而靜伏乎。此仲景之方藥。與造化相為始終也。

十九條,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大黃䗪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桃仁,杏仁(各一升),乾地黃(十兩),芍藥(四兩),甘草(三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此條為虛勞之變症。與上文諸條之候不同。上文諸症。大概精血虛於下。則神氣餒於上。而成虛勞者。此則陰虛而陽火獨長。陽煏殘陰。因而血乾於內者。五勞。注見首卷。虛極。當指陰血枯竭而言。非兼氣言也。陰血枯竭。故屬陰之分肉。損削而羸瘦。且方中純用血藥。而不略帶氣藥者可證也。

又陰血枯竭。則腸胃乾澀而多結滯。故腹滿。宿垢佔據手足陽明之腑。故不能飲食也。傷於食。則氣滯。傷於憂。則氣結。傷於飲。則氣浮。傷於房室。則氣孤。傷於飢。則氣焰。傷於勞。則氣張。傷於經絡營衛。則氣阻。俱能生煩熱。而為膏火自煎之候。夫氣以火動而見有餘。

血以氣熱而受炮炙。則內有烙干之血。各因所傷而凝於其部矣。人身惟氣調血暢。則氣血融和。渾成無跡。今其肌膚中之可共見者。隱隱如鱗甲之相錯。此非里有乾血。而敗氣外呈之一證乎。又氣暢血調。則水火交光。精明有神。今其兩目中之所自見者。濛濛如黯黑之旋轉。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運用發汗的方法,不僅僅是為了使藥物通行,更是為了使食物腐化,產生精氣。白蘞辛甘而蔓延生長,辛甘能行氣,蔓生則如同經絡的樣子,所以它是能運行經絡之氣的藥物。其他的藥物,在方論中會有詳細或簡略的不同說明。

第十八條:虛勞,虛煩睡不着覺,用酸棗仁湯治療。

酸棗仁湯方:酸棗仁(二升)、茯苓、知母、川芎(各二兩)、甘草(一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煮酸棗仁至六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人之所以能睡着,是因為陽氣藏伏於陰氣之中,氣息藏於血液之中,得到陰氣的庇護。如果陰血虛弱,則陽氣難以藏伏,而浮揚於上,而且上焦的津液也虛弱,不足以制約陽氣的擾動,所以煩躁而睡不着。治療方法,主要在於滋潤和下降。但滋潤的藥物都屬陰,下降的藥物趨向下方,如果不將下降的藥物向上提升,則會失去調和神氣浮揚的作用而無益。

棗子的性質最溫和,是作用於胸部的藥物,酸味能斂氣歸根,棗仁能安定神志,所以大量使用並先煮以作主藥。然後用川芎滋養心血,用知母滋潤肺氣,用甘草緩和藥性,使藥力緩緩下降,並且解除虛煩的躁急。用茯苓來利水滲濕,使藥力輕輕地向下引導,正是為了配合棗仁的斂伏作用。譬如亢旱的天氣,大地乾燥,太陽下山後,塵土飛揚,黃沙漫天,天空昏暗,無法入睡,如果不降下雨水使天空清朗,又怎能夜涼氣潤而安靜呢?這張仲景的方劑,與自然造化的規律相符。

第十九條:五勞(過度勞累),虛弱極了,消瘦,腹部脹滿,不能吃東西。飲食不節,憂慮傷神,飲酒過度,房事過度,飢餓,勞累,經絡營衛氣血受損,體內有乾涸的血液,肌膚像魚鱗般錯雜,兩眼昏暗無光,用緩中補虛的大黃蠐螬丸治療。

大黃蠐螬丸方:

大黃(蒸十分),黃芩(二兩),桃仁,杏仁(各一升),生地黃(十兩),芍藥(四兩),甘草(三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蠐螬(半升)

以上十二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小豆大的丸藥,每次服五丸,每日三次。

這一條是虛勞的變證,與上面幾條的症狀不同。上面幾條的症狀,大致上是精血虛弱於下,則神氣不足於上,而形成虛勞;這一條則是陰虛而陽火獨盛,陽氣灼傷陰氣,因而血液乾燥於內。五勞,詳見卷首。虛極,指的是陰血枯竭,並不是兼指氣虛而言。陰血枯竭,所以屬陰的肌肉組織,損耗而消瘦,而且方中全部使用活血藥,而沒有加入益氣藥,可以證明這一點。

又陰血枯竭,則腸胃乾燥粗糙而多積滯,所以腹部脹滿;宿便停滯於手足陽明經的腑臟,所以不能吃東西。飲食傷損,則氣機阻滯;憂慮傷神,則氣機凝結;飲酒過度,則氣機浮揚;房事過度,則氣機孤獨;飢餓,則氣機虛弱;勞累,則氣機緊張;經絡營衛受損,則氣機阻礙,都能產生煩熱,出現自體內燃燒的症狀。氣因火盛而顯得過多,血因氣熱而受損,則體內有乾涸的血液,各自因為所受的傷害而凝滯於某一部位。人體只有氣血調暢,則氣血融洽,渾然一體,毫無痕跡。現在肌膚上可見的,隱隱約約像魚鱗般錯雜,這不是體內有乾涸的血液,而導致敗壞的氣血外顯的證據嗎?又氣血調暢,則水火交濟,精明有神。現在他們的兩眼中所呈現的,濛濛的好像黯黑在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