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0)

回本書目錄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0)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徒將逐味藥性。刻舟求劍。致使壽世金丹。活人甘露。如同泥沙襪線。毫無黏連控制。因令棄而不用。良可悲悼。故不避饒舌。重複剖之。所祈同志仁人。細認虛勞一症。初則起於陰虛而陽餒。繼則成於上空而下脫。再將此方原屬填上氣以控下陰。蒸陽精以滋陰液之意。大聲疾呼。

俾千萬人知而用之。得天下後世之病此而鮮夭折者。是僕之所深願也。夫人身宗氣。比之碧落真陽。其盛滿流行之用。所以中主寰區。包裹宇宙。提摯地軸。鎮靜妖氛者也。此氣稍被虛劫。先則水土下脫。大地深陷。而不可數計。後則妖水突泛。載土上浮。地闔天位。則氣迫而散矣。

故宗氣於人。為有生之大寶。空虛則為善飢。為心跳。及動搖。為忙亂無奈者。皆所謂悸也。上空而下氣乘之。輕則為暈眩。為胃脘膨悶。為兩脅䐜脹。為二便不幹而難。不癃而短。為耳聾目赤而齒痛損落。重則為善驚。為上氣喘促。為吐衄亡血。凡此、皆不足以御下之候也。

其或為氣利。為泄瀉而完穀不化。為便血尿血。為失精。婦人為崩淋帶漏。為小月。此又不能以氣上提之變也。仲景窮理格物。深知木中之桂。辛甘而溫。得天地東方生氣之正。而其嫩枝尤具尖穎銳發之勢。而為少火生氣。溫暖輕靈之妙藥也。取以填補胸中之陽。允為至品。

但以辛甘而溫。其性飄忽。走不而守。故倍加酸斂而內行下走之芍藥。監而制之。使不得任性發越。而留之在中矣。然芍藥之力。既藉之以內行。又恐乘之而下走。則失胸中陽位之部。故佐甘草之甘以守中者。猶為未足。復重加膠飴之甜。托住其下走。則確在中焦以上。而無可挪動矣。

然後佐以辛溫而通神明之生薑者。所以擴充桂枝之量。而使勻滿心肺之夾空也。佐以甘溫而多津液之大棗者。所以補救桂枝之偏。而使滋潤胸中之陽液也。夫氣充則能送形質之便溺於下行。尤能提神氣之精汁而下固。津生。則能遊溢其精氣而上作甘泉。尤能遠被其恩膏而外通手足。

六味藥中。彼此串插。如魚鱗之相錯。如雲錦之互旋。豈逐味散解者所能盡其奧耶。本方之建中氣。猶為易見。以所用多陽藥故也。至其並主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三症。皆系陰虛之候。夫以陽藥而治陰虛。大是奇創。不知大棗甘黏難燥。膠飴為米麥之真液。得薑桂辛溫之性。

以呵噓蒸發之。則其陰津以陽液之化導。而流行鼓動矣。

十五條,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膠飴(一升),黃耆(一兩半)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單獨分析每味藥的藥性,如同刻舟求劍,把有效的救命良方,比作泥沙和襪線一樣毫無關聯,導致棄之不用,實在令人惋惜。因此我不怕囉嗦,重複解釋這個方子。希望有志之士細心研讀虛勞這種疾病。虛勞一開始是由於陰虛陽衰,繼而發展成上焦虛空,下焦下陷。這個方子原本的用意,是用來填補上焦之氣以控制下焦的陰氣,蒸騰陽精以滋養陰液。我大聲疾呼,希望能讓千百萬人知道並使用它,讓天下後世少有人因這種病而夭折,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人體的宗氣,如同天上的真陽之氣,它充盈旺盛的作用,能統領全身,包羅宇宙,支撐大地,鎮壓邪氣。如果這宗氣稍微虛損,首先會導致水土下陷,大地崩塌,不可勝數;然後會出現邪氣上泛,大地浮起,天地失序,氣散而亡。

所以,宗氣對人來說是生命的大寶。宗氣虛損,就會表現為善飢、心跳、身體動搖不安、心慌意亂,這些都是所謂的悸症。上焦虛空,下焦之氣乘虛而上,輕則會出現暈眩、胃脘膨脹、兩脅脹滿、大小便不暢,小便短少,耳聾目赤、牙痛掉牙;重則會驚悸、氣喘、吐血、衄血,這些都是下焦不能被控制的表現。

或者會出現氣虛,洩瀉、消化不良、便血、尿血、遺精;婦女則出現崩漏、帶下、月經量少,這些都是氣不能上提的變化。張仲景深研醫理,精通藥性,知道桂枝性味辛甘溫熱,具有天地東方生氣的正氣,而其嫩枝更具有尖銳向上的力量,是少火生氣,溫暖輕靈的妙藥,用來填補胸中之陽氣,確實是上品。

但因為辛甘溫熱的特性,其性飄忽,不易停留在局部,所以要加入酸斂內行下走的芍藥來監制它,使它不至於恣意揮發,而能留在中間。然而芍藥的力量,既藉助它內行,又擔心它下走,導致胸中陽氣的位置失守,所以用甘草的甘味來守住中焦,仍然不夠,再加入膠飴的甜味,托住它下走,就能確實留在中焦以上,而不會移動了。

然後再加入辛溫通神明的生薑,用來擴充桂枝的藥力,使心肺之間的虛空得到充實;再加入甘溫多津液的大棗,用來彌補桂枝的偏性,使胸中陽液得到滋潤。氣充足了,就能夠將身體的排洩物向下輸送,也能夠提升精氣而下固;津液充足了,就能夠滋潤精氣而上達,也能夠外達四肢。

六味藥互相配合,如同魚鱗般錯落有致,如同雲錦般交織旋轉,豈是單獨分析每味藥所能完全理解的呢?本方補益中焦之氣,很容易理解,因為所用的都是溫陽的藥物。至於它還能治療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等症,都是陰虛的表現。用溫陽藥物治療陰虛,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因為大棗甘黏不易乾燥,膠飴是米麥的精華,配合薑桂的辛溫之性,

以溫熱之氣蒸騰發散,則陰津能藉助陽液的化導而流通。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膠飴(一升)、黃耆(一兩半)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渣,加入膠飴,再用微火煮化,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氣短胸悶者,加生薑;腹滿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半;治療肺虛損不足,補氣者,加半夏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