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6)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此淫火停閣。濁淋之治例也。言病淋而小便不利。又有一種欲火流於兩腎。不得有其事以下泄。因而腎絡以火氣貫之。而腫重閉塞者。夫膀胱為腎之腑。腎移熱於其中。故小便不利。腎精內動而不得下泄。又傳其精氣於膀胱。而漸化為白淫以下注。故淋濁也。然則此火不散。

而零星腐化。經年累月。其濁終不可止。蒲草行根水中。具發生之性以泄水氣。則為直至腎家而瀉其火者也。又因此火。來自少陰心主。燒以為灰。色黑味鹹。黑入腎臟。咸則所以瀉心火之留寄腎中也。配以甘寒分利之滑石。則直從水道而下散矣。故主之。若此症經久失治。

其陰精陰血。一則傷於邪火之內燔。再則耗於淋濁之下泄。則潤槁逐瘀。為不可少。故又主滑石白魚散焉。滑石甘寒以瀉邪火。分利以通小便。白魚扁窄而長尾。故其激水之捷。為魚中之最。以之入散。欲其引滑石之速於走腎。而並用其分水之力以利小便也。發為血之餘。既取其有潤槁之功。

亂髮為敗血之餘。復取其有逐瘀之性。燒灰則其味苦鹹。所以敗心火之下流腎部者。與蒲灰同義也。至若淋濁而小便不利。以致積飲聚水。而水飲之害。較之淋症為尤急。故以淡滲之茯苓為主。燥土之白朮為佐。先利其小便以去水。加咸以潤下。而並能泄心火之戎鹽以治淋。

則淋與小便不利。同愈矣。況腎為臟。臟無瀉法。利水以瀉其腑者瀉臟。則茯術亦未始非治淋之藥也。曰並主之者。蓋言總為濁淋之主方。而其所以應用者。又自各有區別也。

十三條,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別見)

此條當冠淋之為病。小便不利二句。否則。不當入本門淋症之末矣。蓋胸中熱極。充塞中下。氣機不行。故小便不利。又胸中熱極。呵噓真陰逼迫下注。故淋也。白虎湯為金風蕩熱之劑。加人參為金液潤枯之藥。已詳傷寒本湯注。主此而膈中熱解。則真氣得以展舒。而小便自利。

又膈中熱解。則真陰得以上滋。而渴淋俱除也。此因熱而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則愈熱而病淋者。故解熱之外。而淋與小便不利。可不責而自愈矣。

十四條,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盡。溫服七合。

此條當冠淋之為病一句。與上條同。夫脈浮發熱。似屬表症。渴欲飲水。似屬裡症。因其淋而小便不利。則知渴飲為積水內熱。因而燙膈所致。而浮熱為熱水內蒸。因而外鼓所致也。主本湯者。重用豬茯澤瀉。以利小便為主。隨便加鎮重甘寒之滑石。以降斂浮熱。加滋陰補血之阿膠。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此方用三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

這是治療因淫火停滯導致的濁淋的典型方法。患者小便不利,是因為欲火流向雙腎,無法正常排出,導致腎經被火氣阻塞,腫脹沉重。膀胱是腎的腑,腎的熱邪傳到膀胱,所以小便不利。腎精內動無法排出,又傳到膀胱,漸漸變成白濁排出,所以出現淋濁。如果火氣不散,持續多年,濁邪就無法停止。蒲草根生長在水中,具有發散水氣的特性,能直達腎經,瀉去火邪。此外,由於此火邪來自少陰心經,燒灼成黑色鹹味的灰燼,黑色入腎,鹹味能瀉去停留在腎中的心火。再配伍甘寒利水的滑石,就能從水道向下排出。所以此方以此為主藥。如果此病久治不愈,陰精陰血會因內火灼傷和淋濁下泄而損耗,此時滋潤乾燥、活血化瘀的藥物不可缺少,所以又加了滑石白魚散。滑石甘寒,能瀉去邪火,利水通小便;白魚扁平細長,能快速引導水分,是所有魚類中最好的引水藥,加入散劑中,目的是加快滑石走腎,並利用其利水之力來通利小便;頭髮燒成灰是血的餘渣,具有潤燥的功效;頭髮燒灰是敗血的餘渣,具有活血化瘀的特性,燒成灰後味苦鹹,能瀉去心火下注腎部,與蒲草灰的作用相同。如果淋濁導致小便不利,積聚水飲,水飲的危害比淋症更緊急,所以用淡滲的茯苓為主藥,燥濕的白朮為輔藥,先利小便排出水分,再加鹹味藥物潤下,並用能瀉心火的戎鹽治療淋證,則淋證和小便不利都能同時痊癒。況且腎是臟器,臟器沒有瀉法,利水是瀉其腑,瀉腑即瀉臟,所以茯苓和白朮也可以算是治療淋證的藥物。之所以說它們是主藥,是因為它是治療濁淋的主方,但其應用方法又各有區別。

第十三條: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者,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方劑另見)

這一條應該加冠以“淋病小便不利”二句,否則不應該放在淋症的最後。因為胸中熱極,充塞中下,氣機不通,所以小便不利;又因為胸中熱極,逼迫真陰下注,所以淋證。白虎湯是清熱瀉火之劑,加人參是滋陰潤燥之藥,詳細內容見傷寒論的註解。服用此方,膈中熱邪消除,則真氣得以舒展,小便自然通利;又因膈中熱邪消除,真陰得以滋養,則口渴和淋證都可痊癒。這是因為發熱導致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而加重發熱,導致淋證,所以只要解熱,淋證和小便不利就能不藥而癒。

第十四條: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者,用豬苓湯治療。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四升,先煎煮四味藥,取二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

這一條也應該加冠以“淋病”二句,與上一條相同。脈浮發熱,像是表證;口渴想喝水,像是裡證;因為淋證和小便不利,可知口渴想喝水是因積水內熱,灼傷膈肌所致;而浮熱是因熱水內蒸,外鼓所致。此方重用豬苓、茯苓、澤瀉,以利小便為主;再加滑石,以降低浮熱;再加阿膠,以滋陰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