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3)

1.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入於本方之硝黃陰藥中者。又取其降性而倒用之。所以使之外攝寒熱。而下趨大腸也。然後統以苦寒沉雄之大黃。掃除滌盪之。則實熱膿血俱去矣。名之曰大黃牡丹湯。而三物不與者。是以芒硝桃仁。建左攻右取之勳。瓜子、奏詐降內應之捷。及其成功。元戎之外。惟檄文露布之參謀。

轉得同垂史冊之道也。李氏舊注。謂本方當在膿未成可下之之下。誤。如果為下未膿之方。則成膿者。將死不治乎。抑別有方未傳。或傳而殘缺耶。且方後不得曰有膿當下矣。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此合下條。言金瘡之病脈症治也。左寸、心與膻中。為血液之宗主。右寸、肺與胸中。為陽氣之根蒂。其脈微澀。微為陽氣虛。澀。為血液短可知。但陽附於陰。氣根於血。

是此脈以責澀為首。責微為從。故診法為吐衄等之亡血。並若發汗而汗出之脈。以亡血汗出致陰虛故澀。遂因陰虛而陽亦虛。故微也。設不汗出句。並亡血亦互在內。猶云設若不曾汗出。及吐衄等亡血。則此脈當云因何而見也。答曰。此必身有瘡。且此瘡為刀斧所傷之金瘡。

先經血氣暴亡。故其脈。與吐衄及汗出者。同也。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黃芩,芍藥,厚朴,乾薑(各二分),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妙去汗)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搗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金瘡。即上條刀斧所傷。並跌撲亦在內。首卷所謂不內外因是也。其與瘡癰之瘡不同者。血液暴亡。氣奔傷處而多熱。熱則血液宣流。而輕易不可止遏者。一也。故用苦寒之黃芩。酸斂之芍藥。所以清其熱而斂其血也。又血液暴亡。血奔傷處。而經絡以血去而氣虛。氣虛則寒。

寒則其氣不貫不密。而瘡口不能完合者。又一也。故用辛溫而生氣之乾薑。辛溫而固氣之川椒者。所以充貫其氣。而且使固密之也。王不留行。行血中之氣。蒴藋細葉。主絕傷而續筋骨。桑根白皮。形如絲麻。象同肌肉。具續絕完合之性。燒灰則色黑味鹹。黑則入血而止斂之。

咸則消腫而降潤之。莖葉取其秋成。故採於七八兩月。根皮取其生氣。故採於三月。而且擇向東南也。時日風寒。則生氣縮伏而不全。故以取為戒耳。三物皆陰乾百日。勿欲以烘曬及朽爛傷其藥性也。君甘草而佐以厚朴。且為散而連服渣質者。以氣血生於胃中之精悍。重用甘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論述的是瘡癰、腸癰等疾病,以及治療方法和脈象診斷。文中提到一種名為「大黃牡丹湯」的方劑,其藥性主要通過瀉下清熱來清除膿血。 作者批判了李氏舊注中關於此方只適用於膿未形成的觀點,認為此說法不合理。

接著,文章討論了脈象診斷。寸口脈微澀,通常表示失血,如果伴隨汗出則更明顯。但若無汗出,則可能是由於刀傷等外傷導致失血。 文中詳細解釋了脈象微澀的成因,指出其反映了陽氣虛弱和血液不足,並說明即使無汗出,失血也可能是導致這種脈象的原因。

最後,文章介紹了治療金瘡(刀傷)的「王不留行散」及其組成藥物和功效。藥物選擇的依據是根據金瘡的病理特點,例如血液暴亡、氣虛、寒凝等,來選擇具有清熱斂血、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的藥物。 文中也詳細說明了藥物採集時間和方法,強調藥材的炮製和陰乾的重要性,以保證藥效。 總之,這段文字詳細闡述了古代醫家對瘡癰、金瘡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以及對藥物功效和配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