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這部由明代醫家萬表編著的醫學古籍,不僅承載著一個家族數代的醫學智慧結晶,更是研究明代中醫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它以「萬氏家抄」之名流傳,核心在於匯集萬氏家族驗之有效的實用方劑,內容廣泛,觸及內、外、婦、兒等醫學諸多領域,旨在「濟世良方」,救治黎民疾苦。
依據基本的資訊,《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原為三卷結構,分別收錄內科、外科、婦科與兒科方劑。然而,書中的刻序揭示了此書歷經傳承與增補的過程,特別是萬表在其先大父總鎮公所刻家抄的基礎上,不僅「益以經驗諸方」,更「增以脈訣、藥性二篇」,使得重刻本合先今共達六卷。這反映了萬氏醫學的發展與擴充,從純粹的方劑集昇華為更具體系,涵蓋診斷基礎(脈訣)與藥物知識(藥性)的綜合性醫書,雖「舊題不易」,內容實已更加豐實。這也體現了古代醫籍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後人補充完善的特點。序中「醫明三世,何見不透;心竭三傳,何微不晰」之語,高度讚揚了萬氏家族醫學造詣的深厚與傳承的精純,強調了書中所載方劑與理論的透徹與精微,非等閒之作可比。
從書中選取的章節內容,更能窺見其學術與臨床價值。卷一開篇便討論了中風、厥、痛風等常見而急危的病症。在「中風」一節中,作者首先對病因病機進行了闡述,認為多由血虛夾痰、夾火、夾濕引起,並強調「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診斷上,區分氣虛、血虛,並詳細描述中腑、中臟的不同表現、預後及治療原則(汗下應慎,初起順氣,日久活血)。這顯示了萬氏醫學對疾病複雜性的認識以及辨證施治的思維。緊隨其後,列舉了一系列治療中風的具體方劑,如用於急救開竅的稀涎散、搐鼻方、通關散、祛涎散等,以及用於中風後調治、區分氣虛血虛的竹瀝四物湯、竹瀝二陳湯、參耆湯、薑製四物湯等。這些方劑不僅有組成藥物,還描述了適應症狀、用法、甚至注意事項(如不可大吐、附子需童便煮過等),極具臨床指導意義。特別是針對半身不遂區分左右(左屬血虛、右屬氣虛夾痰)選用不同方劑(竹瀝四物湯、竹瀝二陳湯),體現了其細緻的辨證思路。對於氣虛卒倒、血虛卒中、甚至受氣、停食、暑風、火、痰等不同原因導致的中風,書中也提供了相應的治法或方劑線索,顯示了其對病因分類的重視和對證施藥的靈活性。
「厥」一節則深入討論了逆冷之症,定義其為陰陽不相接所致,並從虛實寒熱等多個角度區分了不同類型的厥證,如氣虛、血虛、陽厥、陰厥、痰厥、寒厥、熱厥、暑厥、蛔厥、屍厥等。每種類型都明確了其脈象、症狀特點及相應的治療方劑,如氣厥用蘇合香丸或八味順氣散,痰厥用玉樞丹或牛黃丸,寒厥用理中湯,熱厥用承氣湯,暑厥用白虎湯等。這種對各種厥證進行細緻分類並給予對應治療策略的方式,反映了萬氏醫學理論的體系性與臨床實用性。同時,也涉及了手足麻木等相關附症的治療,如皮膚間麻木用補氣湯,區分氣虛、濕痰死血導致的麻木等,進一步展現了其辨證論治的廣度與深度。急救方面,對於口噤不開的厥證,亦提及瓜蒂散催吐或搐鼻藥開竅,屍厥則用蘇合香丸灌服並配合灸法,顯示了對急症處理的經驗。
「痛風」一節雖在提供文本中未具體列出方劑,但開篇便將其定義為四肢百節走注疼痛,並與白虎歷節風相關聯。更重要的是,它將痛風與痹證聯繫起來,從病因上分析其與痰、風熱、風濕、血虛的關係,並對痹證的三種類型——行痹(走注痛)、痛痹(痛風)、著痹(麻木不仁)——進行了簡要區分。這表明萬氏醫學對這類風濕痹痛類疾病的認識,繼承了傳統醫學對痹證病因(風寒濕)和病機(氣血痹阻)的理解,並結合了痛風的特點,為後續方劑的運用提供了理論框架。
從整體上看,《萬氏家抄濟世良方》的內容呈現出以下特點:
- 實用性強: 書中所載方劑強調「經驗諸方」、「親自驗證」,且針對常見病、多發病及急危重症,如中風、厥等,提供了詳細的辨證思路和具體方藥,旨在「濟世」,具有直接的臨床應用價值。
- 辨證細緻: 對於同一病症,能從多個角度分析病因病機,區分不同的證型(如中風分氣虛血虛、中腑中臟,厥證分陰陽虛實寒熱),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體現了精準的辨證論治精神。
- 涵蓋廣泛: 雖然提供的樣本僅涉及內科部分,但全書涵蓋內、外、婦、兒科,且增補了脈訣與藥性,使其知識體系更加全面,非僅一科之專書。
- 傳承與發展: 書籍源於家傳,並在後代醫家(萬表)手中得以增補完善,增加了經驗方和基礎理論部分,這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積累與不斷發展的模式。
- 影響深遠: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在明代已享有盛名,被譽為「家傳之寶」,並得到如張景岳等權威醫家的推崇,認為其「方簡而效捷,切於時病」。清代醫家如張璐、吳鞠通、薛雪等對其的評注,更證明了其在後世醫學界的重要地位和持續影響力,對清代醫學,尤其是溫病學派的興起(如吳鞠通評注)可能也有間接影響。
總之,《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是一部集萬氏家族醫學大成的寶貴醫籍。它不僅提供了大量經過臨床驗證的實用方劑,更展示了明代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和辨證論治的具體實踐。其對後世醫家的影響,及其作為研究明代中醫臨床、方劑學發展的重要文獻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這部書是古代醫家仁心濟世、積累經驗、傳承發揚醫學知識的生動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