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暑(附註夏)

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為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暍,脈虛而微者是也。

黃連香薷飲,治傷暑。或作腹痛、或噁心、或吐瀉等症。

香薷四錢,厚朴(薑汁炒),白扁豆各二錢,甘草一錢,黃連二錢

水四鍾,煎二鍾,去渣浸冷,徐徐服之。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參、耆。

十味香薷飲,治人平素元氣虛弱,更臨夏月暑氣侵胃所致肢體倦軟,精神疲睏,脾胃不和,飲食不甘。

香薷,人參,陳皮,白朮,黃耆,白扁豆,甘草(炙),厚朴(薑製,炒),乾木瓜,白茯苓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蒼朮(泔水制炒),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澤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青皮二分半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溫服。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滑石六兩(水飛),甘草一兩(另研)

上和勻,每服三、五錢,新汲水調服。

生脈散,止渴生津。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六和湯,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產中亦可服。

縮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木瓜,白朮,赤茯苓,藿香葉,白扁豆,厚朴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代茶湯,夏月服之以代茶,健脾止渴。

白朮錢半,麥門冬(去心)一錢

煎作湯,代茶服。

又方,治中暑迷悶。

取蒜研爛,熱湯灌之立愈。或用連皮生薑一大塊研爛,熱湯灌下亦蘇。卒急不得熱湯,以冷水研搗亦可。

治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陳皮,當歸,芍藥,黃柏(炒)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夾痰加半夏、薑汁,或加麥門冬、五味子。

夏月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參湯。(方見傷寒門)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淋,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方見內傷門)

白話文:

[暑(附註夏季)]

在暑天,脈搏會變得虛弱且微弱,輕按會感到無力。脈搏可能呈現隱伏、弦細、芤遲等特徵,這些都是暑天常見的脈象。如果脈虛且身體發熱,那可能是因為受了暑熱。中暍(因酷熱而致病)的情況,其脈象通常虛弱且微弱。

黃連香薷飲:適用於治療暑熱造成的傷害。可能會引發腹痛、噁心、嘔吐或腹瀉等症狀。成分包括香薷四錢、薑汁炒厚朴、白扁豆各二錢、甘草一錢、黃連二錢。將這些材料用水四碗煎至剩兩碗,去渣後放冷,慢慢服用。若伴有痰多,可加入半夏和南星;若身體虛弱,則可加入人參和黃耆。

十味香薷飲:適用於平時體質虛弱的人,在夏日受到暑熱侵襲,導致四肢無力、精神疲憊、脾胃不調、食慾不振。成分包括香薷、人參、陳皮、白朮、黃耆、白扁豆、炙甘草、薑製炒厚朴、乾木瓜、白茯苓。用兩碗水煎至剩八分,整日服用。

清暑益氣湯:適用於長夏季節,因濕熱蒸騰導致四肢疲倦、精神不濟、胸悶氣短、關節疼痛、呼吸急促、身體發熱、心情煩躁、胃口不佳、小便黃且頻繁、大便稀薄且次數多、或有腹瀉、口渴、食慾不振、自汗體虛。成分包括黃耆、泔水炒蒼朮、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澤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青皮二分半。用兩碗水煎至剩一碗,飯後溫服。

益元散:適用於中暑身體發熱,小便不暢。該藥性涼,可清除胃脘積熱,且有利尿效果,因此有助於排尿,散去濕熱。成分包括滑石六兩(水飛)、甘草一兩(另研)。將以上成分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新鮮的井水調和服用。

生脈散:適用於止渴生津。成分包括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六和湯:適用於心脾不調、氣機不順、霍亂轉筋、嘔吐、腹瀉、寒熱交錯、痰喘咳嗽、胸悶、頭痛、四肢浮腫、嗜睡、倦怠、小便色紅且不通暢,以及傷寒、暑熱、煩悶、腹瀉、中酒、口渴、食慾不振,女性在懷孕或產後也可服用。成分包括縮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木瓜、白朮、赤茯苓、藿香葉、白扁豆、厚朴。用兩碗水,加上三片薑和一顆棗,煎至剩一碗,溫服。

代茶湯:適用於夏季健脾止渴。成分包括白朮錢半、麥門冬(去心)一錢。煎成湯,代替茶飲用。

另一個方法:適用於中暑導致意識不清。可以將大蒜搗碎,用熱水沖泡後立即服用。或者使用一大塊帶皮的生薑搗碎,用熱水沖泡後服用。如果無法取得熱水,用冷水研磨也可以。

治療夏季陰虛、元氣不足的疾病,如夏季初期或春季末期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等症狀。成分包括黃耆、人參、白朮、甘草、陳皮、當歸、芍藥、炒黃柏。用兩碗水煎至剩八分,空腹溫服。若伴有痰多,可加入半夏、薑汁,或加入麥門冬、五味子。

在夏季,如果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這可能是中暍的症狀。白虎加人參湯可用來治療(方劑詳見傷寒門)。

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小便不暢,但皮膚毛髮豎立、手腳冰冷、稍微勞動就發熱、口脣開裂、前門牙乾燥、脈搏弦細虛遲,這是表裡中暍的症狀。可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若有熱症,可再加黃芩(方劑詳見內傷門)。

2.

有自外人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人,治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酒,其症腫滿,皆自內出,宜實中淡味滲泄、利小便。其脈沉而細,其自下起以重腿腳氣者亦當汗散。

加味二陳湯,治諸濕。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酒芩,羌活,蒼朮

姜水煎服。濕在上倍加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有實熱者亦用之。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朮、人參,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除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厚朴,蒼朮,藿香葉,陳皮,甘草,白朮,白茯苓

水二鍾,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通口食前服。

五苓散,治脾胃有濕,小便赤,大便溏瀉。

澤瀉,豬苓,白朮,茯苓,肉桂

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即痛風門通氣防風湯,治風濕甚效。

薏苡仁粥

以薏苡仁和米煮粥常食之,去濕極效,功勝諸藥。

四制柏術丸,滋陰降火,開胃進食,盡除周身之濕。

黃柏(去皮淨)四斤(一斤酥炙十三次,一斤乳汁浸十三次,一斤童便浸十三次,一斤米泔浸十三次),無油蒼朮(去皮淨)一斤(川椒炒四兩,破故紙炒四兩,五味子炒四兩,川芎炒四兩)

上去四味同炒之藥,止用蒼朮、黃柏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酒下,午茶下,晚白湯下。

山精丸,健脾去濕,息火消痰。

蒼朮三斤(先用米泔浸三日,竹刀刮去粗皮,陰乾用)桑椹子鬥許(取汁去渣,將蒼朮浸入汁內令透,取出曬乾,如是者九次,用木杵搗為細末聽用),枸杞子一斤,地骨皮一斤

上俱研為細末,與蒼朮末一併和勻,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白湯下。

黃耆防己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或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甘草(炙)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錢

每服一兩,入薑、棗煎。

白話文:

標題:[濕]

內容:濕邪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由外界侵入,另一種是由體內產生。像是陰雨天或是潮濕環境導致的濕氣都是由外而來,治療應以發汗散濕為主,長期則需疏導排濕。若是由飲食生冷、濕面、奶酪,或是飲酒所引發的濕氣,其症狀可能是浮腫或脹滿,這類濕氣由內而生,治療應以調理脾胃、清淡口味,促進小便排濕為主。脈象表現為沉而細,若是下肢沉重,疑似濕氣困擾,也應以發汗散濕為主。

加味二陳湯,用於治療各種濕邪。成分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酒芩、羌活、蒼朮。以薑水煎煮服用。若是上部濕氣重,可增加蒼朮的用量;若是下部濕氣重,可加入升麻。若體內濕氣重,可加入豬苓、澤瀉;若中焦濕氣重且伴有疼痛和熱感,可加入黃連;若體內有實熱,也可使用黃連。對於肥胖白皙的人,因濕氣而感到疲倦怠惰,可能是氣虛,可以加入人參、蒼朮;對於瘦弱黝黑的人,因濕熱而感到疲倦怠惰,可加入白朮、黃芩、炒芍藥。

除濕湯,用於治療因寒濕所傷,導致身體沉重、腰腳痠痛、大便稀溏、小便或不通暢或過度頻繁。

成分包括半夏曲、厚朴、蒼朮、藿香葉、陳皮、甘草、白朮、白茯苓。以兩碗水,加入七片薑和一枚棗煎至剩八分,飯前服用。

五苓散,用於治療脾胃有濕,小便色紅,大便稀瀉。成分包括澤瀉、豬苓、白朮、茯苓、肉桂。以水煎煮服用。

羌活勝濕湯,即痛風門通氣防風湯,對於風濕有顯著療效。

薏苡仁粥,以薏苡仁和米煮粥常食用,對於去除濕氣非常有效,效果勝過其他藥物。

四制柏朮丸,滋陰降火,開胃進食,去除全身濕氣。成分包括黃柏、蒼朮。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狀。每日服用三十粒,早晨以酒送服,中午以茶送服,晚上以清水送服。

山精丸,健脾去濕,熄滅內火,消除痰液。成分包括蒼朮、桑椹子、枸杞子、地骨皮。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一至兩粒,以清水送服。

黃耆防己湯,用於治療風濕交錯,全身疼痛,或出汗怕風。成分包括防己、甘草、白朮、黃耆。每次服用一兩,加入薑、棗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