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7)
卷一 (7)
1. 厥(附手足麻木)
厥者,逆也。手足因陰陽不相接逆而冷也。因氣虛、血虛者,多有陽厥,有陰厥。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用厥者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陽厥者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
瓜蒂散,(吐之。口噤者或先用搐鼻藥)
瓜蒂(炒),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用香豉一合,水二盞煮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加之,得快乃止。
氣厥用蘇合香丸,身冷者是。或八味順氣散亦可。(方見中風門)
痰厥脈弦用玉樞丹,或牛黃丸,或用白朮、竹瀝。
又方,用大半夏三十個,巴豆二十個,為末,丸如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薑湯下。
寒痰迷悶、四肢厥冷者是,用姜附湯。(方見中寒門)
氣虛厥,脈細者是,用四君子湯。
血虛厥,脈大如蔥管者是,用四物湯。
寒厥,脈沉微者是,用理中湯。(方見中寒門)
熱厥,脈數大者是,用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暑厥,腹滿、身重、自汗、脈沉滑者是,用白虎湯,方俱於後:
石膏,知母,甘草,糯米各等分,水煎服。
蛔厥,胃寒所生,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方見心脾痛門)
屍厥,此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頭面青黑、不省人事、妄語口噤,宜蘇合香丸灌之。候稍醒,用調氣平胃散,方俱於後:
白豆蔻,丁香,檀香,木香各二錢,藿香,甘草各八分
砂仁四錢,蒼木八錢,厚朴五錢,陳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湯,入鹽少許,點服。
灸百會穴四十九壯,臍下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乃止。
又方,用附子七錢,童便泡熟去皮臍,為末,分作二服,用酒三盞煎一盞服。如無附子,用生薑自然汁半盞,酒一盞,同煎令百沸,並灌。二服仍照前灸。
補氣湯,治皮膚間麻木如蟲行,此肝氣不行也。
黃耆,甘草各一兩,芍藥,橘皮各兩半,澤瀉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盞,不拘時服。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麻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白話文:
[厥(附手足麻木)]
厥,就是逆的意思。手腳因為陰陽無法正常接通,因而變得冰冷。氣血不足的人,常會出現陽厥或是陰厥的情況。下肢的陽氣衰弱就會感到寒冷,下肢的陰氣衰弱則會感到熱。患有陰厥的人身體涼爽且不渴,脈搏遲緩細微;患有陽厥的人則會感到煩躁口渴,身體發熱且脈搏快速。
瓜蒂散:將瓜蒂(炒過)、赤小豆按等量混合磨成粉末。用一合的香豆,二杯水煮成稀粥,去掉渣滓,取三分之一的粥與一錢的粉末一同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反應可以適量增加劑量,直到感到舒適為止。
氣厥的患者可使用蘇合香丸,特別是身體冰冷的人。或者也可以使用八味順氣散。(詳細方子請參考中風章節)
若是因為痰導致的厥,脈象呈現弦狀,可以使用玉樞丹,或者牛黃丸,或者使用白朮、竹瀝。
又一方:使用三十個大半夏,二十個巴豆,研磨成粉末,做成豆大的丸子,以硃砂作為外層。每次服用一顆,薑湯送服。
寒痰導致的混亂、四肢冰冷,可用薑附湯。(詳細方子請參考中寒章節)
氣虛導致的厥,脈象細微,可用四君子湯。
血虛導致的厥,脈象粗大如同蔥管,可用四物湯。
寒厥,脈象沉微,可用理中湯。(詳細方子請參考中寒章節)
熱厥,脈象快速粗大,可用承氣湯。(詳細方子請參考傷寒章節)
暑厥,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自汗、脈象沉滑,可用白虎湯,詳細方子如下:石膏、知母、甘草、糯米各等量,用水煎服。
蛔厥,由胃寒引起,應使用理中湯加上炒過的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服烏梅丸。(詳細方子請參考心脾痛章節)
屍厥,這是中毒的徵兆,由於觸犯了不正常的氣氛,突然手腳冰冷、頭臉色黑、失去意識、胡言亂語、口閉,應使用蘇合香丸。等到稍微清醒,使用調氣平胃散。(詳細方子請參考後文)
皮膚麻木如同有蟲爬行,這是由於肝氣不暢所致,可用補氣湯治療。
手腳麻木通常是由於氣虛;手腳麻木可能伴有濕痰或死血;手指麻木則可能是胃中有濕痰或死血。
2. 痛風(附濕痹鶴膝風)
四肢百節走痛者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有痰、有風熱,有風濕、有血虛,又有痹病相類。行痹即走注疼痛;痛痹即痛風;著痹即麻木不仁。
治方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酒炒),蒼朮,羌活,白芷,川芎,當歸,香附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在臂加薄桂、威靈仙;在腿加牛膝、防己。肥人因痰者加南星;瘦人血虛者加黃柏、生地黃、芍藥。濕者加白朮。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是瘀血,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因於風者小續命湯。
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柏(炒),蒼朮(米泔浸炒)
上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痛甚加生薑汁熱服。
捉虎丸,治一切風疾,走注疼痛,手足癱瘓,麻木不仁及白虎歷節等風。
麝香二錢半,好真墨(燒煙盡)一錢半,乳香,當歸(酒洗曬乾),沒藥各七錢半,白膠香(另研),草烏(去皮臍)地龍(去土),木鱉子(去油),五靈脂各一兩半
上為末和勻,用糯米糊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遠年近日,寒濕腳氣,臨發時空心服一丸,腳面黑汗出為效。
神仙外應膏,治筋骨疼痛,手足拘攣。
川烏一斤
為細末,用隔年陳醋入砂鍋內慢火熬如醬色,敷患處。如病有一年者,敷後一日發癢,癢時令人將手拍,以不癢為度。先用升麻、皮硝、生薑煎湯洗患處,然後上藥。不可見風。
當歸拈痛湯,治風濕為病,肢節煩痛,背沉重,胸膈不和及遍身疼痛,流注手足,脛腫痛不可忍。
羌活,甘草(炙),黃芩(酒炒),茵陳(酒製),人參,防風,升麻,苦參,葛根,蒼朮(泔水浸炒),知母,茯苓,當歸(用身,酒洗),澤瀉,豬苓,白朮
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溫服。
蒼耳膏,治寒濕風症,舒筋活血。
用蒼朮五斤,米泔浸三日,去外粗皮,鉸片,同蒼耳草搗碎。用水煎取濃汁,去渣熬膏,後入蜜一斤,再滾數沸,收磁器內。
當歸二兩,川芎,芍藥,熟地黃,防風各一兩,白朮一兩,羌活五錢
上為末,用前膏煉成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五十丸。如下部病重加牛膝、木瓜各一兩。
通氣防風散,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是太陽經氣鬱不通也,以本經藥散之。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各五分,川芎,蔓荊子各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木瓜丸,治風濕客摶手足,腰膝不能舉動。
木瓜一枚
去穰皮開竅,填吳茱萸一兩,線系定蒸熟研爛,入鹽半兩研勻,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茶酒下。
治走注風腳膝痛
穿山甲(醋炙)五錢,乳香二錢(去油),沒藥三錢(去油),威靈仙三錢,防風二錢,獨活三錢,羌活二錢,白芷三錢,牛膝二錢(酒洗),當歸(酒洗)三錢,川芎二錢,甘松三錢,丹皮二錢,五靈脂(醋炒)二錢,辛夷一錢半,大茴香一錢五分,小茴香三錢,川椒一錢,土茯苓四兩(忌鐵器)
白話文:
痛風(附帶濕痹鶴膝風)
四肢關節遊走疼痛,就是痛風,也叫白虎歷節風。病因可能是痰、風熱、風濕、血虛,也可能與痹症相似。疼痛會遊走的稱為行痹,固定疼痛的稱為痛痹,麻木不仁的稱為著痹。
治療方劑
-
基礎方: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酒炒黃芩、蒼朮、羌活、白芷、川芎、當歸、香附。用水兩碗煎至八分,溫服。
-
如果疼痛在手臂,加薄桂、威靈仙;
-
如果疼痛在腿部,加牛膝、防己;
-
肥胖體質因痰濕引起的,加南星;
-
瘦弱體質因血虛引起的,加黃柏、生地黃、芍藥;
-
濕氣重的,加白朮。
-
關節腫痛、脈象澀數,是瘀血導致,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並用大黃稍微瀉下。
-
因風邪引起的,用小續命湯治療。
-
二妙散: 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筋骨疼痛。
-
黃柏(炒)、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
-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滾開的熱水加入薑汁調服。這兩種藥材藥性剛猛,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加少量酒。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疼痛劇烈加生薑汁熱服。
-
捉虎丸: 治療各種風病,遊走性疼痛,手腳癱瘓,麻木不仁及白虎歷節風等。
-
麝香二錢半、好墨(燒到完全沒煙)一錢半、乳香、酒洗曬乾當歸、沒藥各七錢半、白膠香(另外研磨)、去皮臍草烏、去土的地龍、去油的木鱉子、五靈脂各一兩半。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雞頭實。每次服用一丸,用溫酒送服。對於多年或新近的寒濕腳氣,發作時空腹服用一丸,腳面出黑汗即有效。
-
神仙外應膏: 治療筋骨疼痛,手腳拘攣。
-
川烏一斤。
-
將川烏研成細末,用隔年的陳醋放入砂鍋中,用慢火熬成醬油色,敷在患處。如果病程已有一年,敷後一天會發癢,發癢時讓人拍打,直到不癢為止。先用升麻、皮硝、生薑煎湯清洗患處,然後再上藥。治療期間不可見風。
-
當歸拈痛湯: 治療風濕引起的肢體關節煩痛,背部沉重,胸膈不舒服,以及全身疼痛、遊走至手足、小腿腫痛難忍。
-
羌活、炙甘草、酒炒黃芩、酒製茵陳、人參、防風、升麻、苦參、葛根、泔水浸泡後炒的蒼朮、知母、茯苓、酒洗當歸(用當歸身)、澤瀉、豬苓、白朮。
-
水兩碗煎成一碗,不拘時間溫服。
-
蒼耳膏: 治療寒濕風症,舒筋活血。
-
用蒼朮五斤,用米泔水浸泡三天,去掉外層粗皮,切片,與蒼耳草一同搗碎。用水煎煮取濃汁,去渣熬成膏狀,再加入蜂蜜一斤,再次煮沸數次,收在磁器內。
-
將當歸二兩、川芎、芍藥、熟地黃、防風各一兩、白朮一兩、羌活五錢,研磨成粉末,用之前製作好的蒼耳膏煉成丸子,大小如桐子。空腹用溫酒送服五十丸。如果下半身病痛嚴重,加牛膝、木瓜各一兩。
-
通氣防風散: 治療肩背疼痛不能回頭,脊椎疼痛、脖子僵硬、腰像折斷一樣,脖子像被拔起來一樣的症狀。這是太陽經氣鬱不通,用本經藥疏散。
-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各五分、川芎、蔓荊子各三錢。
-
水兩碗煎成八分,溫服。
-
木瓜丸: 治療風濕侵襲手足,導致腰膝不能活動。
-
木瓜一個。
-
去掉瓜瓤,在瓜皮上開口,填入吳茱萸一兩,用線繫緊,蒸熟研爛,加入鹽半兩研勻,做成如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用茶或酒送服。
-
治療遊走性風痛、腳膝疼痛方: 穿山甲(醋炙)五錢、乳香(去油)二錢、沒藥(去油)三錢、威靈仙三錢、防風二錢、獨活三錢、羌活二錢、白芷三錢、牛膝(酒洗)二錢、當歸(酒洗)三錢、川芎二錢、甘松三錢、丹皮二錢、醋炒五靈脂二錢、辛夷一錢半、大茴香一錢五分、小茴香三錢、川椒一錢、土茯苓四兩(忌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