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這部由明代醫家萬表編著的醫學古籍,不僅承載著一個家族數代的醫學智慧結晶,更是研究明代中醫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它以「萬氏家抄」之名流傳,核心在於匯集萬氏家族驗之有效的實用方劑,內容廣泛,觸及內、外、婦、兒等醫學諸多領域,旨在「濟世良方」,救治黎民疾苦。

依據基本的資訊,《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原為三卷結構,分別收錄內科、外科、婦科與兒科方劑。然而,書中的刻序揭示了此書歷經傳承與增補的過程,特別是萬表在其先大父總鎮公所刻家抄的基礎上,不僅「益以經驗諸方」,更「增以脈訣、藥性二篇」,使得重刻本合先今共達六卷。這反映了萬氏醫學的發展與擴充,從純粹的方劑集昇華為更具體系,涵蓋診斷基礎(脈訣)與藥物知識(藥性)的綜合性醫書,雖「舊題不易」,內容實已更加豐實。這也體現了古代醫籍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後人補充完善的特點。序中「醫明三世,何見不透;心竭三傳,何微不晰」之語,高度讚揚了萬氏家族醫學造詣的深厚與傳承的精純,強調了書中所載方劑與理論的透徹與精微,非等閒之作可比。

從書中選取的章節內容,更能窺見其學術與臨床價值。卷一開篇便討論了中風、厥、痛風等常見而急危的病症。在「中風」一節中,作者首先對病因病機進行了闡述,認為多由血虛夾痰、夾火、夾濕引起,並強調「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診斷上,區分氣虛、血虛,並詳細描述中腑、中臟的不同表現、預後及治療原則(汗下應慎,初起順氣,日久活血)。這顯示了萬氏醫學對疾病複雜性的認識以及辨證施治的思維。緊隨其後,列舉了一系列治療中風的具體方劑,如用於急救開竅的稀涎散、搐鼻方、通關散、祛涎散等,以及用於中風後調治、區分氣虛血虛的竹瀝四物湯、竹瀝二陳湯、參耆湯、薑製四物湯等。這些方劑不僅有組成藥物,還描述了適應症狀、用法、甚至注意事項(如不可大吐、附子需童便煮過等),極具臨床指導意義。特別是針對半身不遂區分左右(左屬血虛、右屬氣虛夾痰)選用不同方劑(竹瀝四物湯、竹瀝二陳湯),體現了其細緻的辨證思路。對於氣虛卒倒、血虛卒中、甚至受氣、停食、暑風、火、痰等不同原因導致的中風,書中也提供了相應的治法或方劑線索,顯示了其對病因分類的重視和對證施藥的靈活性。

「厥」一節則深入討論了逆冷之症,定義其為陰陽不相接所致,並從虛實寒熱等多個角度區分了不同類型的厥證,如氣虛、血虛、陽厥、陰厥、痰厥、寒厥、熱厥、暑厥、蛔厥、屍厥等。每種類型都明確了其脈象、症狀特點及相應的治療方劑,如氣厥用蘇合香丸或八味順氣散,痰厥用玉樞丹或牛黃丸,寒厥用理中湯,熱厥用承氣湯,暑厥用白虎湯等。這種對各種厥證進行細緻分類並給予對應治療策略的方式,反映了萬氏醫學理論的體系性與臨床實用性。同時,也涉及了手足麻木等相關附症的治療,如皮膚間麻木用補氣湯,區分氣虛、濕痰死血導致的麻木等,進一步展現了其辨證論治的廣度與深度。急救方面,對於口噤不開的厥證,亦提及瓜蒂散催吐或搐鼻藥開竅,屍厥則用蘇合香丸灌服並配合灸法,顯示了對急症處理的經驗。

「痛風」一節雖在提供文本中未具體列出方劑,但開篇便將其定義為四肢百節走注疼痛,並與白虎歷節風相關聯。更重要的是,它將痛風與痹證聯繫起來,從病因上分析其與痰、風熱、風濕、血虛的關係,並對痹證的三種類型——行痹(走注痛)、痛痹(痛風)、著痹(麻木不仁)——進行了簡要區分。這表明萬氏醫學對這類風濕痹痛類疾病的認識,繼承了傳統醫學對痹證病因(風寒濕)和病機(氣血痹阻)的理解,並結合了痛風的特點,為後續方劑的運用提供了理論框架。

從整體上看,《萬氏家抄濟世良方》的內容呈現出以下特點:

  1. 實用性強: 書中所載方劑強調「經驗諸方」、「親自驗證」,且針對常見病、多發病及急危重症,如中風、厥等,提供了詳細的辨證思路和具體方藥,旨在「濟世」,具有直接的臨床應用價值。
  2. 辨證細緻: 對於同一病症,能從多個角度分析病因病機,區分不同的證型(如中風分氣虛血虛、中腑中臟,厥證分陰陽虛實寒熱),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體現了精準的辨證論治精神。
  3. 涵蓋廣泛: 雖然提供的樣本僅涉及內科部分,但全書涵蓋內、外、婦、兒科,且增補了脈訣與藥性,使其知識體系更加全面,非僅一科之專書。
  4. 傳承與發展: 書籍源於家傳,並在後代醫家(萬表)手中得以增補完善,增加了經驗方和基礎理論部分,這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積累與不斷發展的模式。
  5. 影響深遠: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在明代已享有盛名,被譽為「家傳之寶」,並得到如張景岳等權威醫家的推崇,認為其「方簡而效捷,切於時病」。清代醫家如張璐、吳鞠通、薛雪等對其的評注,更證明了其在後世醫學界的重要地位和持續影響力,對清代醫學,尤其是溫病學派的興起(如吳鞠通評注)可能也有間接影響。

總之,《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是一部集萬氏家族醫學大成的寶貴醫籍。它不僅提供了大量經過臨床驗證的實用方劑,更展示了明代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和辨證論治的具體實踐。其對後世醫家的影響,及其作為研究明代中醫臨床、方劑學發展的重要文獻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這部書是古代醫家仁心濟世、積累經驗、傳承發揚醫學知識的生動例證。


刻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二 (37)

卷二 (38)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四 (33)

卷四 (34)

卷四 (35)

卷四 (36)

卷四 (37)

卷四 (38)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五 (21)

卷五 (22)

卷五 (23)

卷五 (24)

卷五 (25)

卷五 (26)

卷五 (27)

卷五 (28)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八 (12)

卷八 (13)

卷八 (14)

卷八 (15)

卷八 (16)

卷八 (17)

卷八 (18)

卷八 (19)

卷八 (20)

卷八 (21)

卷八 (22)

卷八 (23)

卷八 (24)

卷八 (25)

卷八 (26)

卷八 (27)

卷八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