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五 (26)
卷五 (26)
1. 小兒諸病
斬關奪命丹,治臍風撮口,此藥成粒吞下,不可調化。初生兒痰盛者,可用打痰。
膽星,明天麻,白附子(泡,各一錢),膩粉(四錢),巴豆(去殼研成霜,七匙),全蠍(炙),滑石(各一錢),蟾酥(二分)
上為細末,米糊丸麻子大。茶湯下。
小兒安神丸,治小兒夜啼、驚怖。消痰定喘。
茯神(去皮木),山藥(各一兩),膽星(一兩二錢),天竺黃,酸棗仁(炒),陳皮(各五錢),山梔仁(薑汁炒,二錢半),桔梗(三錢),甘草(炙,一錢),辰砂(四錢,水飛)
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治小兒夜啼
人參,黃連(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竹葉(二十片)
作二帖,姜一片水煎服。
又方,用燈花三顆,辰砂少許,細研,蜜調塗乳上,與兒吮之。
寒(胎寒,臟寒,中寒,寒嘔,寒瀉,寒脹,冷痢,胃寒不食,吹乳,心腹寒痛,寒積不散,盤腸內瘹,賁豚疝氣寒疝夜啼,以上皆寒症)
歌曰:百日胎寒與臟寒,中寒內瘹疝同看;停傷食積留中脘,吐瀉頻啼哯乳干;吐出不消純下白,四肢厥冷夜嗞煎;如斯已上皆寒症,萬勿差醫變病端。
理中湯,治胃寒嘔吐,心腹絞痛,一應內外寒症。
人參,白朮,乾薑(煨),甘草(炙)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凡胎寒臟寒則手足拳曲、面青白、腸鳴口冷、啼哭身顫或噤口不乳,加木香、肉桂、煨芍藥;凡中寒腹痛、疝氣,從小腹引至心胃中,口吐清水、面青白、手足厥冷加吳茱萸、小茴香、川楝子、青皮、枳殼。凡寒吐乳片不消、多吐少吐、瀉痢青白、小腹作痛,加木香。
半夏,嘔甚加丁香。凡脾胃受寒飲食少進、作飽不消,加丁香、山楂;凡寒脹腹大虛膨,筋青內痛、喜食熱物,加大腹皮、檳榔、木香;凡賁豚漸氣狀如筆管,升上即痛,似小腸有物,胃中積寒也,加澤瀉、乾薑、青皮、木香;凡哯乳口角流涎、不消飲食,加枳殼、藿香;凡寒疝夜啼、更盡則伏臥、哭多睡少天明則已,腰面額汗、眼中無淚、面色青白、漸入盤腸,加鹽炒茴香、吳茱萸;凡盤腸內瘹、身躬傴僂、氣不舒暢,加縮砂、吳茱萸、木香、沒藥、蔥白。
鉤藤膏,治內吊腹痛。
乳香,沒藥(各三錢),木香,薑黃(各四錢),木鱉子(十二個)
先將木香等三味為末,同乳香、沒藥研極細,拌勻煉蜜成劑,收磁瓶內,量兒大小加減,煎鉤藤湯化下,次服木香散。
木香散,治盤腸氣痛不已,面青手冷,日夜啼叫,尿如米泔。
川楝子(七個,去皮核,用巴豆三十五粒去皮,同炒令豆黃去豆),木香,使君子肉(炒),玄胡索,茴香(炒,各一錢)
為末,清米飲,空心調下,量兒大小服。
白話文:
小兒諸病
斬關奪命丹:治小兒臍風、撮口。此藥製成藥丸吞服,不可溶化服用。新生兒痰多者,可用打痰法。藥方:膽星、明天麻、泡製的白附子(各一錢)、膩粉(四錢)、去殼研磨成霜的巴豆(七匙)、炙全蠍、滑石(各一錢)、蟾酥(二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以茶湯送服。
小兒安神丸:治小兒夜啼、驚嚇,以及痰多、喘息。藥方:去皮的茯神、山藥(各一兩)、膽星(一兩二錢)、天竺黃、炒酸棗仁、陳皮(各五錢)、用薑汁炒的山梔仁(二錢半)、桔梗(三錢)、炙甘草(一錢)、水飛辰砂(四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燈芯草和薄荷水送服。
治小兒夜啼:藥方:人參、炒黃連(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竹葉(二十片)。將藥材製成兩帖藥,加一片薑煎水服用。
另方:用燈芯花三顆,少許辰砂,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塗抹在乳頭上,讓孩子吮吸。
寒症(胎寒、臟寒、中寒、寒嘔、寒瀉、寒脹、冷痢、胃寒不食、吹乳、心腹寒痛、寒積不散、盤腸內瘕、賁豚疝氣寒疝夜啼,以上皆寒症):
歌訣:百日胎寒與臟寒,中寒內瘕疝同看;停傷食積留中脘,吐瀉頻啼吮乳干;吐出不消純下白,四肢厥冷夜嗞煎;如斯已上皆寒症,萬勿差醫變病端。(意思是:百日內出現胎寒、臟寒,以及中寒、內瘕、疝氣等,都要仔細觀察;停滯的飲食積存在中脘部位,導致頻繁嘔吐、腹瀉、哭鬧、乳汁減少;嘔吐物不能消化,大便純為白色,四肢冰冷,夜晚哭鬧不止;以上這些都是寒症,千萬不能誤診,以免病情加重。)
理中湯:治胃寒嘔吐、心腹絞痛及各種內外寒症。藥方:人參、白朮、煨乾薑、炙甘草。加三片薑、兩枚大棗煎水服用。凡是胎寒、臟寒,症狀表現為手足蜷曲、面色青白、腸鳴腹脹、口冷、哭鬧、身體顫抖或緊閉嘴巴不吃奶,則需加入木香、肉桂、煨芍藥;凡是中寒腹痛、疝氣,疼痛從小腹延伸到心胃,伴隨清水樣嘔吐、面色青白、手足冰冷,則需加入吳茱萸、小茴香、川楝子、青皮、枳殼;凡是寒症導致的嘔吐、乳汁消化不良,嘔吐頻繁或嘔吐少量,腹瀉排出青白色大便,小腹疼痛,則需加入木香;嘔吐嚴重者,加丁香;凡是脾胃受寒,飲食減少,吃飽後消化不良,則需加入丁香、山楂;凡是寒症導致的腹部脹大,筋脈青紫,內部疼痛,喜歡吃熱的食物,則需加入大腹皮、檳榔、木香;凡是賁豚疝氣(症狀如筆管狀,向上移動時疼痛,像小腸中有異物),胃中積寒,則需加入澤瀉、乾薑、青皮、木香;凡是嘔吐乳汁、口角流涎、飲食消化不良,則需加入枳殼、藿香;凡是寒疝導致的夜啼,夜裡加重時會伏臥哭鬧,哭鬧多睡眠少,天亮後症狀減輕,腰部、面部、額頭出汗,眼中無淚,面色青白,逐漸發展成盤腸內瘕,則需加入鹽炒茴香、吳茱萸;凡是盤腸內瘕,身體彎曲,氣機不暢,則需加入縮砂、吳茱萸、木香、沒藥、蔥白。
鉤藤膏:治內吊腹痛。藥方:乳香、沒藥(各三錢)、木香、薑黃(各四錢)、木鱉子(十二個)。先將木香等三味藥研磨成細末,再與乳香、沒藥研磨至極細,拌勻後用蜂蜜煉製成膏劑,收貯於瓷瓶中。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量,用煎好的鉤藤湯化開服用,之後服用木香散。
木香散:治盤腸氣痛不止,面色青白,手腳冰冷,日夜哭鬧,小便如米泔水。藥方:川楝子(七個,去皮核,與三十五粒去皮巴豆一起炒至豆黃色,再除去巴豆)、木香、炒使君子肉、玄胡索、炒茴香(各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清米湯調服,空腹服用,用量根據兒童年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