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二 (12)
卷二 (12)
1. 咳逆
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古謂之噦,今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也。有痰,有氣虛,有火。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氣不得升降者;有痰閉於上,火起於下,氣不得伸越者;又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過期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此皆實證也。
治痰咳
陳皮,半夏
姜水煎服。或以人參、蘆煎湯吐之。
人參白朮湯,治氣虛不足咳逆。
人參,黃芩,柴胡,乾薑,梔子仁,甘草(炙)各兩半,白朮,防風,五味子,半夏(泡七次)
每服四錢,姜三片煎,下大補丸。(方見虛損門)
治陰火咳逆
黃連,黃柏,滑石
水煎服。益元散亦可。
治咳逆自利
滑石,甘草,黃柏(炒),白芍藥,人參,陳皮,白朮
水煎加竹瀝服。
橘皮竹茹湯,治吐利後,胃熱咳逆。
橘皮一兩,竹茹一兩半,甘草(炙)二兩,棗子三十個,生薑半兩,人參半兩
水十盞煎三盞作三服。
白話文:
[咳嗽伴有逆氣]
這是氣逆的現象,具體表現爲氣體從肚臍下方直接衝到口腔,併發出聲音,古人稱這爲噦,現在則稱爲呃逆,主要是由胃部受寒引起的,寒氣從下逆流而上導致呃逆。可能的情況包括有痰,氣虛,火旺。有的是因爲飲食過量,食物堆積在胸部,使得氣體無法正常升降;有的是痰液堵塞上方,火氣自下而起,氣體無法順暢通過;還有可能是傷風感冒或者熱性疾病,陽明內實,過了期限沒有及時排泄,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導致氣體流通不暢而引發呃逆,這些都是實質性的病症。
治療痰咳
使用陳皮和半夏,以姜水煎煮後服用。或者用人參和蘆根煎湯催吐。
人參白朮湯,用於治療氣虛不足的咳逆。
所需藥材有人參,黃芩,柴胡,乾薑,梔子仁,甘草(炙)各兩半,白朮,防風,五味子,半夏(泡七次)。每次服用四錢,加三片生薑煎煮,再服用大補丸。(方見虛損門)
治療陰火咳逆
使用黃連,黃柏,滑石,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使用益元散。
治療咳逆並自利
所需藥材有滑石,甘草,黃柏(炒),白芍藥,人參,陳皮,白朮,用水煎煮後加入竹瀝服用。
橘皮竹茹湯,用於治療嘔吐腹瀉後,胃部發熱的咳逆。
所需藥材有橘皮一兩,竹茹一兩半,甘草(炙)二兩,棗子三十個,生薑半兩,人參半兩,用水十盞煎至三盞,分三次服用。
2. 嘈雜
是痰因火動,氣鬱濕熱。
芩連二陳湯,治疾因火動,胃口作嘈。
黃連(姜炒),黃芩(炒),陳皮,半夏(薑製),茯苓,南星,甘草(炙),山梔(炒)
熱多加青黛,水煎服。
治心嘈索食
白朮(炒),黃連(薑汁炒),陳皮等分
為末,作丸白湯下。
治心嘈不喜食,此濕痰氣鬱也。
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方見虛損門)
治肥人嘈雜
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水煎服。
人多思慮以致血虛,五更時嘈雜是也。四物湯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貝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一種稱為"嘈雜"的症狀的治療方式,這種症狀是由於痰與火的交互作用,以及氣鬱和濕熱所引起的。
第一個處方是"芩連二陳湯",用來治療因火而起的疾病,導致胃部感到嘈雜。藥方包含:黃連(薑炒)、黃芩(炒)、陳皮、半夏(薑製)、茯苓、南星、甘草(炙)、山梔(炒)。如果熱象較重,可以添加青黛,然後用水煎煮服用。
對於心煩意亂想吃東西的治療,使用白朮(炒)、黃連(薑汁炒)、陳皮,比例均等,研磨成末後做成藥丸,以白湯送服。
對於心煩但不想吃東西的情況,這是濕痰和氣鬱所致。治療方法是在三補丸的基礎上添加蒼朮,並且加倍使用香附子。(具體配方在虛損門中可找到)
對於體型較胖的人出現的嘈雜感,則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少量添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用水煎煮服用。
最後,過度思考導致血液虛弱,常在清晨五點左右感到嘈雜。治療方法是在四物湯中添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貝母。
3. 吞酸
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是平日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水而出。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必用糧食蔬菜自養。
加味平胃散,治香酸或宿食不化。
蒼朮(不制),陳皮,厚朴(不制),甘草,神麯(炒),麥芽(炒)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茱連丸,治鬱積吞酸。
黃連,黃芩各一兩(俱用陳壁土炒,去土用),蒼朮七錢半(泔水浸炒),茱萸(泡炒),陳皮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津嚥下。
又方,治鬱積吐酸。
陳皮,半夏,白茯苓,吳茱萸(炒)各一兩,黃連(炒)一兩五錢,蒼朮一兩
為末,炊餅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服。冬倍茱萸,夏倍黃連。
參萸丸,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又云治濕而滯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響導。
六一散七兩,茱萸一兩(制)
為末飯丸。
回令丸,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俱用壁泥炒)
為末粥丸。
治噯氣,此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梔子(炒)
為末作丸或作湯服。
治吐清水
蒼朮(陳壁土炒),茯苓,滑石(炒),白朮(炒),陳皮
水煎服。
白話文:
[胃酸逆流]
胃酸逆流和反胃酸不同。反胃酸是日常的唾液隨著上衝的氣鬱積形成的,長時間鬱積後,體內溼氣轉爲熱氣,因此產生酸水並排出來。胃酸逆流則是溼熱在肝臟積聚,然後在肺胃之間徘徊,必須通過健康飲食來自我調養。
加味平胃散,治療胃酸或消化不良。
蒼朮(未加工)、陳皮、厚朴(未加工)、甘草、神曲(炒過)、麥芽(炒過)
每次服用五錢,加三片生薑用水煎服。
茱連丸,治療因鬱積導致的胃酸逆流。
黃連、黃芩各一兩(都用陳舊的牆壁土炒過,去土使用)、蒼朮七錢半(用泔水浸泡炒過)、山茱萸(泡炒)、陳皮各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曲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六十粒,含着口水吞下。
另一方劑,治療因鬱積導致的反胃酸。
陳皮、半夏、白茯苓、吳茱萸(炒過)各一兩,黃連(炒過)一兩五錢,蒼朮一兩
研磨成粉末,用炊餅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粒,飯後服用。冬天增加吳茱萸的量,夏天增加黃連的量。
參萸丸,上方可以治療胃酸逆流,下方可以治療腹瀉。又說,對治療溼氣滯留的患者有幫助,溼熱嚴重者,可以作爲引導藥物使用。
六一散七兩,山茱萸一兩(加工過)
研磨成粉末,用飯製成丸子。
回令丸,瀉肝火,祛溼爲反佐,開解痞結治療肝部不適,可以幫助補脾藥物的效果。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都用牆泥炒過)
研磨成粉末,用粥製成丸子。
治療噯氣,這是因爲胃裏有鬱火,膈上有濃痰的緣故。
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梔子(炒過)
研磨成粉末製成丸子或者熬湯服用。
治療吐清水
蒼朮(陳舊的牆壁土炒過)、茯苓、滑石(炒過)、白朮(炒過)、陳皮
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