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22)
卷一 (22)
1. 傷寒(附傷風)
結胸症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躁渴譫語、大便實者依本方去甘遂、桔梗。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症,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蓋恐轉藥,硝性燥急故有此戒。
大凡傷寒邪熱傳表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一概用大黃、芒硝亂下之,枉死者多矣。予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積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實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症,故用調胃承氣湯。
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亡矣。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
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服法:臨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取鐵鏽沉重最能墜熱開結也。
真武湯,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疼、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松悸,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此藥並皆治之。
芍藥,茯苓,白朮,甘草,附子(炮)
水鍾半煎八分,服不拘時。咳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下利去芍藥加乾薑;小便利去茯苓;嘔去附子加生薑。
理中湯,治冬時中寒不作鬱熱,四肢厥冷,身體、骨節盡痛,踡臥,唇面青色或作嘔吐,脈來沉遲或伏欲絕,直中陰經,真陰症傷寒。
乾薑,人參,甘草,白朮各七錢五分
每服五、六錢,水煎服。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
《陶節庵方》多肉桂、陳皮、茯苓三味。
加減服法:厥陰消渴,氣上衝心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依本方去甘草;本經嘔吐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和服。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臨服入炒陳壁泥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四逆湯,治太陰症傷寒自利不渴、脈微或沉欲絕、手足厥冷。(方見中寒門)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強人用大附子加乾薑二錢。本方乾薑加至一兩,名通脈四逆湯,治厥逆下利,脈不至者。每服五錢。面赤加蔥白九莖,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白話文:
傷寒(附傷風)
結胸症患者心下硬痛、手碰不到,煩躁口渴、神志不清、大便不通暢的,依照基本方劑去除甘遂、桔梗。凡是傷寒病程拖延過久,或老年體弱、氣血虛弱的人;或是產後婦女有腹瀉症狀,或是腹瀉不止,或是表證尚未消除而裡證又很嚴重,必須馬上治療腹瀉的,使用此方劑去除芒硝後服用。這是因為擔心藥物反轉,芒硝性燥急,所以有此禁忌。
一般來說,傷寒邪熱表證凝滯,需根據熱氣輕重程度用藥。現在一些庸醫一概使用大黃、芒硝攻下,導致枉死的人很多。我認為傷寒邪氣入侵並非只有一種治療方法。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三焦都受損的,則出現痞滿、燥熱、便秘、堅硬等症狀,都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厚朴苦溫可以去除痞積,苦寒可以瀉滿;芒硝鹹寒可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可以瀉實,去除熱邪,疾病就能痊癒了。如果實邪在中焦,則有燥熱、便秘、堅硬三種症狀,因此使用調胃承氣湯。
用甘草調和脾胃,芒硝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枳實、厚朴,是擔心損傷上焦虛弱的元氣,調胃承氣湯之名由此而來。上焦受損則出現痞滿和便秘,使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可以去除痞滿,大黃可以瀉實,去除芒硝則不會損傷下焦血分的真陰,即不傷其根本。至於大柴胡湯,適用於表證尚未消除而裡證又很嚴重,必須馬上治療的情況,只能用此湯通暢表裡,緩慢治療,老年體弱及氣血虛弱的人也適合使用。所以經書上說:藥物反轉,最重要的是芒硝。
大承氣湯最急,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湯更次之。大柴胡湯加大黃,小柴胡湯加芒硝才算是藥物反轉,這是針對病情較輕者制定的。張仲景又說:清洗傷寒熱邪積聚都用湯劑,絕對禁止丸藥,這點不可不知。
先將兩碗水煮沸三次,然後放入藥材煎至八分滿。服用方法:服用前加入三匙鐵鏽水調服。鐵鏽沉重,最能下行熱邪,開通阻塞。
真武湯,治療傷寒數日後,發熱腹痛、頭昏眼花、大便溏瀉、小便或通暢或不通、嘔吐或咳嗽、或已經出汗但汗退後又再次發熱。心下空虛跳動,都是因為口渴後大量飲水停留在中脘所致,此方都能治療。
藥物包括:芍藥、茯苓、白朮、甘草、炮附子。
用半碗水煎至八分滿,服用時間不限。咳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腹瀉去芍藥加乾薑;小便不利去茯苓;嘔吐去附子加生薑。
理中湯,治療冬天受寒不發熱,四肢厥冷,身體、關節疼痛,蜷臥,嘴唇和臉色青紫或嘔吐,脈象沉遲或微弱欲絕,直中陰經,真陰受損的傷寒。
藥物包括:乾薑、人參、甘草、白朮各七錢五分。
每次服用五、六錢,水煎服。加附子一枚,稱為附子理中湯。
《陶節庵方》多加肉桂、陳皮、茯苓三味。
加減方法:厥陰消渴,氣上衝心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腹痛,大便不通暢的,此方加大黃、蜂蜜少許瀉下;本經腹脹滿但減少的,依照此方去除甘草;本經嘔吐的,加入半夏、薑汁;本經蜷臥沉重,腹瀉不止的,少加附子;腹瀉後身體疼痛的,急需溫補,加附子;腹瀉腹痛的,加入木香,用薑汁調和服用。
用兩碗水,一片薑,兩個棗。服用方法:服用前加入一匙炒過的陳壁泥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四逆湯,治療太陰症傷寒腹瀉不渴、脈象微弱或沉細欲絕、手足厥冷。(方劑見中寒門)
以上藥物為一劑量,水煎溫服。體質強壯者用大附子,加乾薑二錢。此方乾薑加至一兩,稱為通脈四逆湯,治療厥逆腹瀉,脈象摸不到的。每次服用五錢。面紅加蔥白九莖,嘔吐加生薑,咽喉痛加桔梗,腹瀉停止脈象摸不到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