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23)
卷一 (23)
1. 傷寒(附傷風)
陶節庵四逆湯,(又名回陽救急湯)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症,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汗,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
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茯苓,半夏
加減服法: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吐嘔不止加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臨服服法:入麝香三釐,調服,手足溫和即止。此後只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
五苓散,治傷寒後發熱作渴,小便不利。(方見濕門)
陶節庵五苓散(又名導赤散)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加減服法: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症加木通、燈心。如小便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得病起無熱,但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
水二鍾,姜一片,燈心二十莖。服法:用鹽二字調服。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或下後發熱煩渴飲水不解,以此治之。(方見火門)
腹滿嘔吐或欲作痢者,每服加生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二錢,生薑三片,煎,熱服。名半夏黃連解毒湯。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汗下後表裡俱虛、津液枯竭、餘熱不解、心煩不眠,或氣逆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
石膏,淡竹葉,麥門冬,粳米(百餘粒),人參,甘草
水煎服。陰虛甚者加知母、黃柏、川歸、地黃;驚悸不寧、盜汗加酸棗仁、茯神;小便不利加山梔;氣短無力加人參、黃耆。
大羌活湯,解利兩感傷寒。經云:兩感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稟實而感淺者間亦可生,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生者。用此十中或活一、二。
羌活一錢半,獨活,防風,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知母各二錢
水煎,熱服。
茵陳蒿湯,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身發黃疸,但頭出汗身無汗至頸而遠,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服之。
茵陳,大黃,大梔子
水二鍾半煎至一鍾,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服。當下如爛魚腸、膿血、膠鰾等物。小便黃用五苓散調和服,名茵陳五苓散,能利大小便。
《陶節庵方》名茵陳將軍湯,多甘草、厚朴、黃芩、枳實四味。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至頸而遠,脈來沉重者。
加減服法: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白話文:
傷寒(附傷風)
陶節庵四逆湯(又名回陽救急湯)用於治療寒邪直接侵犯陰經導致的真寒證。症狀表現為:疾病初期沒有發熱和頭痛,僅有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嘔吐腹瀉但不渴,喜歡裹衣蓋被,蜷臥沉重,可能伴有指甲、嘴唇青紫,或吐出唾沫,或無汗,脈象沉遲無力。
藥物組成: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茯苓、半夏。
加減方法:嘔吐涎沫或伴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脈象消失,加豬膽汁一匙;腹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嘔吐不止,加薑汁。
用法:水兩杯,生薑三片。服用前加入麝香三釐,調勻服用,手腳溫暖即可停止。此後僅可用理中飲加減方治療。
五苓散,用於治療傷寒後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具體方劑見濕門)
陶節庵五苓散(又名導赤散)用於治療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下焦蓄熱,或飲水過多,或小便短少顏色深紅且口渴,脈象沉而數的症狀。以利尿為先。但若汗出後沒有津液,或陽明經發汗過多者,則應避免使用此方利尿。
藥物組成: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加減方法:濕邪入裡導致目黃者,加茵陳;水液停積於胸腔,加木通、燈心草。如果小便不利但頭部出汗,則屬於陽氣脫落,不宜使用此方。如果得病初期沒有發熱,但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可用此方治療。
用法:水兩杯,生薑一片,燈心草二十莖。服用前用鹽少許調勻服用。
黃連解毒湯,用於治療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乾、呻吟喘息,或大便後發熱煩渴,飲水也不能解渴的症狀。(具體方劑見火門)
若腹脹嘔吐或欲瀉痢,每服可加生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二錢,生薑三片,煎煮後熱服。此方名為半夏黃連解毒湯。
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傷寒汗出後表裡俱虛、津液枯竭、餘熱未解、心煩失眠,或氣逆嘔吐及其他虛煩熱症。
藥物組成:石膏、淡竹葉、麥門冬、粳米(一百多粒)、人參、甘草。
用法:水煎服。陰虛嚴重者加知母、黃柏、川芎、生地黃;驚悸不安、盜汗加酸棗仁、茯神;小便不利加山梔;氣短乏力加人參、黃耆。
大羌活湯,用於治療寒邪侵襲表裡兩經的傷寒。古書記載:表裡兩經皆受邪氣侵襲的疾病,難以治療。但患者體質虛實不同,邪氣輕重也有差異。若體質較實而邪氣較輕者,有時可以自愈,但即使治療也不一定能治愈,而沒有治療反而自愈的情況則很少見。使用此方,十個病人中可能只有一兩個能治癒。
藥物組成:羌活一錢半,獨活、防風、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黃、知母各二錢。
用法:水煎,熱服。
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明經裡熱極盛,煩渴、熱邪鬱積,水液停滯不散,導致濕熱交織,身體發黃(黃疸),僅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者。
藥物組成:茵陳、大黃、大梔子。
用法:水兩杯半煎至一杯,取汁溫服,以通暢為度,症狀嚴重者可再次服用。服藥後可能排出像爛魚腸、膿血、膠狀物等。若小便黃色,可用五苓散調和服用,此方稱為茵陳五苓散,能利大小便。
《陶節庵方》中稱此方為茵陳將軍湯,多用甘草、厚朴、黃芩、枳實四味藥。用於治療足太陰脾經引起的腹脹、身目發黃、小便不利、大便乾燥、口渴或頭部出汗而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脈象沉重等症狀。
加減方法:大便通暢者,去掉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小便通暢清澈則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