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20)
卷一 (20)
1. 傷寒(附傷風)
《陶節庵方》名柴胡雙解飲,多陳皮、芍藥二味。治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裡,宜和解。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止有小柴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加減服法:本經證小便不利加茯苓。本經嘔者入薑汁、竹茹。脅痛加青皮。痰多加瓜蔞仁、貝母。寒熱似瘧加桂枝。渴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加五味子、金沸草。壞證加鱉甲。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只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湯加枳、桔,一服豁然。
虛煩類傷寒,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老婦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大柴胡湯,治傷寒七、八日後不解,邪氣結在內,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心下痞、大便不通、繞臍刺痛。若身體疼痛表證不解者不可服。
柴胡三錢,半夏一錢,黃芩二錢,芍藥一錢,枳實一錢半,大黃三錢
水二鍾煎至鍾半,入大黃煎八分溫服。熱極腹脹及結胸加朴硝;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加桃仁、當歸、桂枝;發黃小便不利加茵陳、梔子、黃柏。
桂枝大黃湯,(陶節庵方),治足太陰脾經受證,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枳實,柴胡
加減服法: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服法:入檳榔磨水三匙,熱服。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
乾薑(炮),細辛,麻黃(去節),肉桂,芍藥,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夏二兩五錢(湯泡)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大青龍湯,治傷寒六脈浮緊、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煩躁。若脈弱、惡風、汗出,不可服。
麻黃三兩,桂枝一兩,杏仁二十枚,甘草一兩,石膏半個雞子大(煅)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取汗即止。不可過汗,過則亡陽。
白虎湯,治陽明經病,發熱目痛。鼻乾頰赤,或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餘熱在裡,心胸煩渴甚欲飲水。
石膏四錢,知母一錢,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加粳米三十餘粒,煎七分,通口服,如煩渴不已加人參。
《陶節庵方》名如神白虎湯,多人參、山梔、麥門冬、五味子四味。
加減服法:心煩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依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汗不可服此藥。水二鍾,棗一枚,姜一片。服法:加淡竹葉十片,煎八分熱服。
白話文:
傷寒(附傷風)
陶節庵方中柴胡雙解飲,主要成分是陳皮和芍藥,用於治療足少陽膽經受邪引起的耳聾、脅痛、寒熱、嘔吐伴口苦、脈弦數等症狀,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宜用和解之法。膽經病症有三禁:不可發汗、下瀉、催吐。治療主要依靠小柴胡湯加減,沒有其他湯劑可替代。
加減服法:若小便不利,加茯苓;嘔吐者,加薑汁、竹茹;脅痛者,加青皮;痰多者,加瓜蔞仁、貝母;寒熱如瘧疾者,加桂枝;口渴者,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者,加石膏;咳嗽者,加五味子、金沸草;病情危重者,加鱉甲。若心下飽悶但未曾腹瀉,並非結胸,而是表邪傳至胸中尚未入裡,仍屬表證,可用小柴胡湯加枳殼。若無效,則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枳實、桔梗,一劑即可痊癒。
虛煩類傷寒,在原方基礎上加竹葉、炒粳米;若與陽明經合病,加葛根、芍藥;婦女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黃;老年婦女傷寒無表證,但熱盛者,加黃連,病情嚴重者加芒硝。用水二盅,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服藥時加入生艾汁三匙,煎煮後溫服。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七、八日後病情未解,邪氣結於內,出現身熱煩躁、神志不清、心下痞塊、大便秘結、繞臍刺痛等症狀。若身體疼痛且表證未解,則不可服用。
組成:柴胡三錢,半夏一錢,黃芩二錢,芍藥一錢,枳實一錢半,大黃三錢。
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半,加入大黃煎煮八分,溫服。熱極腹脹或結胸者,加芒硝;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者,加桃仁、當歸、桂枝;發黃小便不利者,加茵陳、梔子、黃柏。
桂枝大黃湯(陶節庵方),用於治療足太陰脾經受邪引起的腹滿疼痛、咽乾口渴、手足溫暖、脈沉有力等症狀,這是由於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所致。
組成: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枳實、柴胡。
加減服法:若腹滿喘息而不惡寒,加大腹皮,去甘草。用水二盅,生姜一片,大棗二枚煎煮。服藥時加入檳榔磨成的汁液三匙,熱服。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或大便溏瀉,或咽喉梗塞或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喘息等症狀。
組成:乾薑(炮製)、細辛、麻黃(去節)、肉桂、芍藥、炙甘草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夏二兩五錢(湯泡)。
每次服用四錢,水煎溫服。
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六脈浮緊,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不安。若脈弱、惡風、出汗,則不可服用。
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一兩,杏仁二十枚,甘草一兩,煅石膏半個雞蛋大小。
每次服用五錢,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見汗即止。不可過度發汗,否則會傷陽氣。
白虎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病,發熱目痛,鼻乾頰赤等症狀,或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瀉後邪氣未清,餘熱仍在裡,心胸煩渴,甚則想喝水。
組成:石膏四錢,知母一錢,炙甘草五分。
用水一盅半,加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七分,溫服。若煩渴不止,加人參。
陶節庵方中如神白虎湯,加入人參、山梔子、麥門冬、五味子四味藥。
加減服法:心煩加竹茹一團;若大渴心煩,但背部惡寒,則去山梔子,加天花粉。無汗者不可服用此藥。用水二盅,大棗一枚,生姜一片。服藥時加淡竹葉十片,煎至八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