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二 (20)
卷二 (20)
1. 內傷
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言動,捫摸肌膚必大熱,躁熱悶亂,心煩不安,或表虛惡風是也。
東垣《內外傷辨》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少賊風。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傷者無此,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若顯內證多者是內傷重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顯外證多者是外感重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補中益氣湯,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一錢半,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白朮,當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五分(一方加黃柏三分,以滋腎水、瀉伏火),紅花三分(人心養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熱服。一方有芍藥,秋冬不用嗽加五味子十五粒,麥門冬一錢;夾痰加半夏、竹瀝,仍少入薑汁傳送;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疼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已上藥四味。
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厥陰頭痛,加半夏五分或一錢、生薑三片;若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乾咽乾或渴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以潤之。
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天寒加乾薑;腹中痛加白芍(藥炒)半錢,炙甘草三分;惡寒覺冷痛加桂心半錢;夏日腹中痛,不惡寒反惡熱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加熟地半錢;胸中滯氣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壅滯可用,氣促少氣者去之。
身體重痛乃風濕相搏,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半錢,蒼朮一錢,病去勿再服;大便秘澀加歸梢一錢;久病痰喘去人參。冬日加不去節麻黃,秋涼亦加不去節麻黃,春日天溫加沸耳草三分,款花一分,勿加麻黃。
初病人雖痰嗽不去人參不必增添;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長夏濕土、客邪太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熱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則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金也,在三伏中為聖藥。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人參、甘草;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疲甚之人參、耆、白朮有用至一兩二兩者。
白話文:
內傷
如果生病的人一定會出現氣喘、身體發熱煩躁、呼吸急促、呼吸不順暢、疲倦想睡、四肢無力、不想說話、摸皮膚會感覺很燙、煩躁不安、或者身體虛弱怕風,這些都是內傷的表現。
東垣的《內外傷辨》提到,人迎脈比氣口脈強是外傷,氣口脈比人迎脈強是內傷。外傷的發冷發熱會同時出現而且持續不斷,內傷的發冷發熱會交替出現而且不規律。外傷怕冷就算靠近火爐也無法緩解,內傷怕冷只要稍微保暖就會好轉。外傷怕風是怕所有的風寒,內傷怕風只是怕一點點微弱的風。外傷的症狀明顯表現在鼻子,所以鼻塞、呼吸不順暢而且有力氣,內傷的症狀明顯表現在嘴巴,所以會口中無味、腹部不舒服。
外傷的人不會有元氣不足的現象,外傷是邪氣過盛,說話大聲有力,病情是先輕後重;內傷是元氣不足,說話有氣無力,病情是先重後輕。外傷是手背發熱但是手心不熱,內傷是手心發熱但是手背不熱。如果內傷的症狀比較多,表示內傷嚴重外感輕微,應該以補養身體為主;如果外感的症狀比較多,表示外感嚴重內傷輕微,應該先發散外邪。
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因為過度勞累、飲食不當、疲勞虛弱、身體發熱煩躁、脈象大而虛弱、頭痛或怕冷口渴、自汗無力、氣喘的症狀。
藥方組成:黃耆一錢半,人參、炙甘草各一錢,白朮、當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五分(有的方子會加黃柏三分,用來滋養腎水、瀉掉體內的虛火),紅花三分(用來滋養心血)。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成一帖,在上午稍微熱的時候服用。有的方子會加芍藥,秋冬季節不咳嗽的話要加五味子十五粒、麥門冬一錢;如果夾雜痰液,要加半夏、竹瀝,並且加入少量薑汁一起服用;頭痛的話加蔓荊子三分,如果痛得很厲害就加川芎五分;如果是頭頂或腦部疼痛,就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各種頭痛都可以用上面這四味藥。
如果頭痛有痰、感覺沉重疲倦,是屬於太陰、厥陰經的頭痛,要加半夏五分或一錢、生薑三片;如果出現耳鳴、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肩手臂外後側疼痛、臉色發紅、脈搏洪大的情況,要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為了疏通經絡氣血,要加黃芩、黃連各三分,用來消腫;如果出現咽喉疼痛、下巴腫脹、脈搏洪大、臉色發紅的情況,要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如果口乾舌燥或口渴,要加葛根五分,用來提升胃氣,使津液上行滋潤。
如果心下感到痞悶不舒服,要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果痞悶又腹脹,要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天氣寒冷要加乾薑;腹部疼痛要加白芍(炒過)半錢、炙甘草三分;如果怕冷感覺寒冷疼痛,要加桂心半錢;夏天腹痛,不怕冷反而怕熱,要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來治療時熱;如果肚臍下方疼痛,要加熟地半錢;胸中氣機鬱滯,要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用來疏通鬱滯,如果氣喘、呼吸短促就不要加這兩味藥。
身體感覺沉重疼痛,是風濕互相作用的結果,要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半錢、蒼朮一錢,等病好就不要再服用了;如果大便乾燥,要加當歸梢一錢;如果久病有痰喘,就不要加人參。冬天要加不去節的麻黃,秋天涼爽也要加不去節的麻黃,春天天氣溫暖要加沸耳草三分、款花一分,不要加麻黃。
剛生病有痰咳嗽的人,不必增加人參的用量;如果久病肺中有虛火的人,要去掉人參,以免痰咳加重;長夏季節濕土過盛、外邪太旺,要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開消除體內的濕熱之氣;如果濕熱過盛、食慾不振、覺得食物沒味道,要加神曲來幫助消化。加五味子、麥門冬可以幫助人參瀉火、增強肺氣,也輔助秋季的金氣,在三伏天是很好的藥。如果脅肋部感到急迫或疼痛,都要加柴胡、人參、甘草;如果口水多或吐白沫,是胃部停寒,要加益智仁;如果胃脘(胃部)靠近心臟的地方疼痛,要加草豆蔻仁三分;如果身體極度疲勞的人,人參、黃耆、白朮可以用到一兩或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