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五 (7)
卷五 (7)
1. 小兒諸病
肝與脾病多,肝只有余,腎只不足,病因有二,曰飽、曰暖,藥品與大人同,只劑料小耳。
小兒諸症總訣
察小兒之諸症緣病在於胎中,乃保育之失調致百病於孩童。稟氣之清且厚兮,則首脈堅而壽長;稟氣之濁且薄兮,則首體弱而病無窮。稟受各異,厚薄不同,入門觀色,青必驚而白必冷。啟關察脈,赤乃熱而黑乃凶。寒必傷於肺腑,熱則蘊於心胸;寒能作痛,熱能生風,夜啼不止,皆因孕母胎驚。
哭聲欠高乃是受胎不足;胎中受寒,生下則面色青白而啼哭不亂:胎中受熱,生下則鵝口瘡瘍而重舌赤瘤。內傷於寒者,不吐則瀉;外傷於熱者,有風必驚。驚哭夜啼,當以鎮心為要;多啼不止,還宜暖胃為先。面目青紅定是肝心受熱,而黃慘淡乃知脾胃生痰。吐而不食,清胃口而飲食自進;糞下黃臭,去積食而腸胃自通。
白話文:
小孩子常患肝脾疾病,肝氣不足,腎氣虛弱,主要原因是飲食過飽和過於溫暖。藥物和大人一樣,只是劑量要減小。
小兒無脈,觀虎口三關可見,一為風關,寒在肺腑,則紋或青或白;熱在心胸則紋或赤或黑。二為氣關,青黃定然傷食傷風,紋上赤紅乃是驚風發熱。三為命關,赤紋在而可醫可救,黑色過關難治難攻。小兒不語,驗五指寒熱可知。中指冷積食痘疹,中指熱傷風傷寒,五指稍冷驚風立見。
急驚卒然潮熱、手足搐制、雙目直視、痰涎湧塞,治當退熱行痰。慢驚得於大病之餘,吐瀉之後,過服寒冷之藥,轉致脾胃虛損,風邪乘之,眼慢騰騰、手足瘛瘲、面色青白、四肢皆冷,必先理氣,溫補脾元,元氣一盛,痰氣自下。慢脾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惟脾所受,故曰脾風。
白話文:
小孩如果沒有脈搏,可以觀察虎口的三關,第一關是風關,如果寒氣在肺腑,紋路就會呈現青色或白色;如果熱氣在心胸,紋路就會呈現紅色或黑色。第二關是氣關,青黃色表示傷食傷風,紋路上有紅色則表示驚風發熱。第三關是命關,紅色紋路可以治療,黑色紋路則難治。
小孩不說話,可以觀察五指的冷熱來判斷。中指冰冷代表積食、出痘疹;中指發熱代表傷風傷寒;五指稍微冰冷則代表驚風。
突然發作的驚風,伴隨發熱、手腳抽搐、眼睛直視、痰涎阻塞,治療要以退熱化痰為主。慢性的驚風,通常發生在大病之後,比如吐瀉之後,或服用過寒涼的藥物,導致脾胃虛損,風邪乘虛而入。症狀表現為眼球轉動緩慢、手腳抽搐、面色青白、四肢冰冷,治療要先理氣,溫補脾元,元氣強盛後,痰氣自然會消退。慢脾是慢驚風之後,吐瀉損傷脾氣,病氣已經達到極點,主要表現為脾臟受損,所以稱為脾風。
面青、額汗、眨目、咬牙、身體逆冷、手足搐掣。急與暖脾回陽,十救一二。胗太衝脈、灸百會穴不醒,神氣已脫,決無生意。天行客杵之疾,皆關於心,心為怪物、異人所觸,以致命赤發熱,驚搐不止,欲治此疾,必求諸心。丁奚脯露之症,皆屬於脾,外為風寒暑濕所傷,內為飲食不節所損,以致肚腹高膨、手足細小、寒熱相兼、喘急不止、頭骨開解、翻胃退食,治以調胃為先。
病有兒未能行,母腹懷孕,兒飲此乳而作疾,下利寒熱,毛髮不潤,醫者善調脾胃,其疾可療。口流清水、唇紅面白,蟲痛也,當安其蟲,而順其氣,其痛自止;面黃身冷,日夜啼號腹痛也,宜調其脾暖其胃,其疾自除;盜汗煩渴不止者,心脾受熱也,宜止汗散,涼心安神,而汗止渴消;暑瀉引飲不止者。
白話文:
臉色青白、額頭冒汗、眨眼睛、咬牙、身體冰冷、手腳抽搐。應急用溫暖脾胃、回陽的藥方治療,十個病人能救活一兩個。如果按太衝穴、灸百會穴病人還是昏迷不醒,就代表神氣已經離體,肯定無救了。傳染病的病症,都和心臟有關,心臟受到外邪入侵,就會導致發熱、驚厥不止,治療這種病症,必須要從心臟入手。營養不良的症狀,都和脾臟有關,可能是因為風寒暑濕入侵,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造成的,導致肚子高高隆起、手腳瘦小、寒熱交替、呼吸急促、頭骨裂開、嘔吐食物,治療要先調養脾胃。
嬰兒還沒出生,母親懷孕期間,嬰兒喝了母乳而生病,出現腹瀉、寒熱交替、毛髮不潤的症狀,醫生只要善於調理脾胃,就能治好。嘴巴流口水、嘴唇紅潤、臉色蒼白,這是蟲病,應該安撫蟲子,順暢氣血,疼痛自然就會消失;臉色發黃、身體冰冷、白天黑夜哭喊肚子痛,應該調理脾胃、溫暖胃部,病症自然就會消除;盜汗、口渴不止,是心脾受熱,應該用止汗散熱、清心安神的藥方,汗水就會止住,口渴也會消除;暑熱導致腹瀉,不停喝水,這…
膀胱受熱也,宜用五苓散,利水道,而陰陽自分;變蒸之候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其狀似驚,上唇有白泡如珠,以惺惺散主之。五臟所因,心屬火,夏旺節氣,合小腸為腑,其色赤,性主苦,熱則驚搐、冷則氣痛,治心者先息火而症可安。肝腑屬木,春旺節氣,合膽為腑,其色青,性主辛酸,心與肝連,心火熱則生風,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掣,治肝者先瀉心火,則肝自退。
脾屬土,旺於四季,辰戍丑未月各十八日,合胃為腑,其色黃,性好甘美不受苦澀,飽則傷脾,飢則傷胃,霍亂吐瀉、生瘧生痰、五疸五疳、腹痛疳積、飲食不節、調和失期皆傷於脾,先培其土,則諸疾可治。肺臟屬金,秋旺節氣,合大腸為腑,其色白,性好清淨,肺主氣懸於上,為五臟之華蓋,諸家之疾皆出於肺,寒則生痰作嗽,熱則作喘作急,先散其氣,則諸疾可醫。
白話文:
膀胱受熱,宜用五苓散
膀胱如果受到熱邪侵襲,應該使用五苓散,它可以利水通水道,使陰陽歸於平衡。
變蒸之候,宜用惺惺散
出現發熱、上氣蒸騰,身體發熱,表現得像驚恐一樣,上嘴唇長出白色泡沫像珍珠,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惺惺散來治療。
五臟與季節,五行與臟腑
心臟屬火,夏季旺盛。 心臟屬火,夏季是心火最旺盛的季節,與小腸相表裡,顏色偏紅,性喜苦味。心火過熱就會導致驚悸抽搐,心火過寒就會導致氣痛。治療心臟疾病,要先熄滅心火,症狀才能緩解。
肝臟屬木,春季旺盛。 肝臟屬木,春季是肝氣最旺盛的季節,與膽囊相表裡,顏色偏青,性喜酸味,也喜辛味。心臟與肝臟相連,心火過熱會生風,心肝相搏,風火相爭,就會導致抽搐痙攣。治療肝臟疾病,要先瀉去心火,肝火才能退去。
脾臟屬土,旺於四季。 脾臟屬土,四季皆旺,尤其是在辰、戌、丑、未月各十八日最旺盛,與胃相表裡,顏色偏黃,性喜甘甜,不喜苦澀。飲食過飽會傷脾,飢餓會傷胃。霍亂、吐瀉、瘧疾、痰飲、黃疸、疳積、腹痛、飲食不節、調和失期等都屬於脾臟受損的表現。治療脾臟疾病,要先培補脾土,其他疾病才能痊癒。
肺臟屬金,秋季旺盛。 肺臟屬金,秋季是肺氣最旺盛的季節,與大腸相表裡,顏色偏白,性喜清淨。肺主呼吸,氣息向上,是五臟之華蓋,其他臟腑的疾病都會影響肺臟。肺寒會導致痰飲咳嗽,肺熱會導致喘息急促。治療肺臟疾病,要先散其氣,其他疾病才能痊癒。
总结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醫如何根據五行和臟腑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季節的特性,來分析和治疗不同的疾病。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构成,而人體的五臟六腑也與這五種元素对应。理解五行學說和臟腑的特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體的運作機制,並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腎臟屬水,冬旺節氣,合膀胱為腑,其色黑,性喜咸,腎本虛,疳氣竄於上焦,生牙疳、蟲瘡,害人最速,諸家之病皆出於腎,水生火降百病不生,火上水下,真元易竭。痘疹五臟各有一症,要識生死,須明順逆,肝臟水泡、肺臟膿泡、心臟發斑赤色而小,脾經發疹色黃微赤,歸腎變黑、青紫、干陷。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痘始出時,先發驚搐,而後發瘡者生,如瘡已出而後發搐或吐或瀉者死。先發熱,乳食、大便如常,其瘡紅活,雖不服藥,自然無害;瘡已發而後泄不止者死,瘡瘥而急瀉膿血痂皮者順,腹中有瘡也;瀉血而水穀不消者逆,脾胃虛也;或瀉血而瘡壞無膿者,亦不可救,胃爛也。秋冬寒,腎水得時其瘡黑色,此腎症難治。
白話文:
腎臟屬於水,冬季旺盛的季節,與膀胱相配成為腑臟,其顏色為黑色,性喜鹹味。腎臟本就虛弱,疳氣會向上蔓延,導致牙疳、蟲瘡,對人體危害極快。各種疾病都源於腎臟,水生火降,百病不生,火上水下,真元容易耗竭。
痘疹五臟各有症狀,要辨別生死,必須了解順逆。肝臟出現水泡,肺臟出現膿泡,心臟出現紅色小斑點,脾經出現黃色微紅疹子,歸屬於腎臟則會變黑、青紫色、乾癟。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痘疹初發時,先出現驚厥抽搐,之後才長瘡的,會活下來;如果瘡已經長出來,之後才出現抽搐、嘔吐或腹瀉的,就會死亡。先發熱,飲食、大便正常,瘡疹紅潤有活力,即使不服用藥物,自然也會痊癒;如果瘡疹已經長出來,之後出現不停腹瀉的,就會死亡;瘡疹痊癒後,突然腹瀉膿血並脫落痂皮,屬於順應,表示腹中有瘡;如果腹瀉出血,但飲食無法消化,屬於逆反,表示脾胃虛弱;或者腹瀉出血,瘡疹潰爛沒有膿液,也無法救治,表示胃部潰爛。
秋冬季節寒冷,腎水得時,痘疹會呈現黑色,這是腎臟病症,難以治療。
春膿泡金剋木;夏黑陷水剋火;秋髮斑火剋金;冬發疹上剋水,俱逆症。又斑疹療後發驚搐者死,鼻有黑氣風攻頤頷唇項腫硬、咳嗽氣喘、耵耳心痛、四肢虛浮、肚高而突,以上狀症皆不可治。小兒之疳,皆起於脾失調理,病傳各臟,症類不同。其名有五。心之疳,驚疳也。
面赤唇紅、看上生瘡、小便赤澀、煩熱盜汗是也,當清熱、鎮驚、利水為先;肝之疳,風疳也。搖頭側目、白膜遮晴、頭焦發豎、痢青多淚,面青是也,當驅風散邪、消熱養血為主;脾之疳,食疳也。面黃肚大、水穀不消、減食吃泥、瀉下酸臭是也,當行滯消積,調理脾胃為安。
白話文:
春天出現膿泡,屬於金剋木,是逆症;夏天出現黑色陷下去的傷口,屬於水剋火,是逆症;秋天出現頭髮斑白,屬於火剋金,是逆症;冬天出現疹子往上升,屬於上剋水,是逆症。
此外,斑疹治療後出現驚厥抽搐,也會導致死亡。如果鼻子出現黑氣,代表風邪侵犯,導致下巴、嘴唇、頸部腫脹堅硬,伴隨咳嗽氣喘、耳朵發炎疼痛、四肢無力浮腫、肚子高高隆起,以上症狀皆不可治癒。
小兒疳積,都是因為脾臟失調導致,病症會傳遍各個臟器,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分為五種。
心之疳,又稱驚疳,症狀表現為面部紅潤、嘴唇發紅、眼角長瘡、小便顏色深紅、發燒盜汗。治療應以清熱、鎮驚、利水為主。
肝之疳,又稱風疳,症狀表現為搖頭晃腦、眼睛外翻、頭髮乾燥豎立、腹瀉稀薄帶綠色、眼淚多、面色發青。治療應以驅風散邪、消熱養血為主。
脾之疳,又稱食疳,症狀表現為面色發黃、肚子大、食慾不佳、吃土、腹瀉稀薄且有酸臭味。治療應以行氣消積,調理脾胃為主。
肺之疳,氣疳也。咳嗽喘急、毛焦皮燥、壯熱惡寒、鼻流清涕、面白是也,當清金,補脾,利水次之。腎之疳,急疳也。腦熱肌削、齒爛、泄瀉、足冷、身多瘡疥,面黑是也,當補養脾上,後治其疳。吐瀉所因寒吐寒瀉,暖胃為先;熱吐熱瀉。清胃理氣;積吐積瀉,宜用化食;風痰驚瀉,當先治痰;濕吐濕瀉,專用醒脾。
藥有三不可忽,一熱不可下,小兒氣弱下則脾胃易虛,反生他症,當先化食清熱溫平之藥,則熱可消;二痢不可止,初作即止,留毒在內,反為所害,必用化滯通利之劑,則痢自上;三瘧不可截,截之太早,反為不美,當快脾、化痰,其瘧自退。傷寒三因,一因夾食胃中,宿食不化,外感風寒,面青、潮熱、口吐酸氣,嗞煎不乳夾食傷寒也。
白話文:
肺部積熱導致的疳積,表現為咳嗽喘急、毛髮乾燥、身體發熱怕冷、鼻涕清稀、面色蒼白,應以清熱滋陰、補脾健運、利水消腫為治。腎臟虧虛導致的疳積,表現為腦熱昏沉、肌肉消瘦、牙齒鬆動、腹瀉、腳冷、身上長瘡疥、面色發黑,應以補益脾胃為先,再針對疳積進行治療。
腹瀉嘔吐分為寒性、熱性、積食、風痰、濕邪等不同原因,應根據不同原因分別進行治療。寒性嘔吐腹瀉,應溫暖胃部;熱性嘔吐腹瀉,應清熱理氣;積食嘔吐腹瀉,應化解積食;風痰嘔吐腹瀉,應先治痰證;濕邪嘔吐腹瀉,應健脾利濕。
用藥方面,有三點不可忽視:第一,熱症不可急於瀉下,小兒體弱,瀉下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反而加重病情。應先用化積清熱、溫和平緩的藥物,使熱症消退;第二,腹瀉不可急於止瀉,初期就止瀉,會將毒素留在體內,反而有害。應使用化解積滯、通利腸道的藥物,使腹瀉自然痊癒;第三,瘧疾不可過早截斷,過早截斷反而不利於病情,應先健脾、化痰,待瘧疾自然退去。
傷寒的病因有三種:一種是飲食不節,胃中積食不化,再加上外感風寒,表現為面色青白、潮熱、口吐酸氣、奶水不消化,這屬於飲食傷寒。
先宜化食,而後退熱消食,則吐止身涼;二因夾驚關紋紫赤、面紅發熱,或時驚跳、頭痛煩悶、啼哭不乳,夾驚傷寒也。當解散之則驚自定;三因兩感傷寒,胸滿氣促、咳嗽生痰、憎寒壯熱、嘔吐煩渴、頭疼昏悶、惡風自汗、驚哭不乳,兩感傷寒也。宜用和解,其疾可除。
病有四不治:眼上山楂;囟腫反陷魚口、氣粗、齧齒咬人;冷汗如雨、痰熱不退;臍風撮口、鎖肚吊腸皆不治之症也。嗟夫治幼之術,不患病之難治,惟患識之不真,苟識病以施治,何藥餌之勿靈?
延生第一方
白話文:
延生第一方
先宜化食,而後退熱消食,則吐止身涼;
首先應該幫助孩子消化食物,然後再退熱消食,這樣才能止住嘔吐,使身體降溫。
二因夾驚關紋紫赤、面紅發熱,或時驚跳、頭痛煩悶、啼哭不乳,夾驚傷寒也。當解散之則驚自定;
第二種情況是夾驚,表現為關節紋路紫赤、臉紅發熱、時常驚跳、頭痛煩悶、啼哭不願吃奶。這是夾驚傷寒,應該使用解散類的藥方,就能讓孩子安定下來。
三因兩感傷寒,胸滿氣促、咳嗽生痰、憎寒壯熱、嘔吐煩渴、頭疼昏悶、惡風自汗、驚哭不乳,兩感傷寒也。宜用和解,其疾可除。
第三種情況是兩感傷寒,表現為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畏寒發熱、嘔吐口渴、頭痛昏沉、怕風出汗、驚哭不願吃奶。這是兩感傷寒,應該使用和解類的藥方,就能治愈疾病。
病有四不治:眼上山楂;囟腫反陷魚口、氣粗、齧齒咬人;冷汗如雨、痰熱不退;臍風撮口、鎖肚吊腸皆不治之症也。
嬰兒疾病中有四種是不治之症:眼上長山楂;囟門腫脹然後凹陷、嘴巴張開像魚嘴、呼吸急促、咬人;冷汗淋漓、痰熱不退;臍風引起嘴唇抽搐、肚子緊縮、腸子下垂。
嗟夫治幼之術,不患病之難治,惟患識之不真,苟識病以施治,何藥餌之勿靈?
唉,治療嬰兒疾病,並不在於疾病難治,而在於是否能正確診斷。如果能正確診斷疾病,然後對症下藥,哪種藥物會不靈驗呢?
小兒初生,臍帶落後,取置新瓦上燒,煙將盡,放地上以盞覆之,存性研末。若臍帶有五分重,配水飛過辰砂細末二分五釐,生地黃、當歸身煎濃計,調抹兒上齶及母乳上,使藥下盡,次日大便遺下胎毒穢物,可無瘡疹諸疾,生一子得一子,十分妙法也。又初生臍帶下,即以枯礬一撮摻之,可無臍風之患。
天一丸,治小兒百病。
燈心(十斤,以米粉漿洗,曬乾研末,入水澄之,浮者為燈心,取出入藥二兩半),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各二兩半),滑石(水飛,五兩),豬苓(去皮,五兩),澤瀉(去須,三兩),人參(一斤,去蘆煎膏,一方人參六兩,白朮六兩,甘草四兩同熬膏)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臍帶脫落後,將它放在新的瓦片上燒,等到煙快要散盡,就放到地上,用碗蓋住它,保留燒過的灰燼,磨成粉末。如果臍帶重達五分,就用五分五釐的朱砂細粉,與生地黃、當歸煎煮成濃汁,塗抹在嬰兒的上顎和母乳上,讓藥物全部滲入。第二天嬰兒排便時就會排出胎毒和污穢物,就能避免長瘡長疹等疾病,生一個孩子就等於得到一個孩子,這是非常有效的妙法。另外,嬰兒剛出生臍帶脫落後,立刻用一撮白礬撒在上面,就能避免臍風的困擾。
天一丸,治療小兒百病。
將燈心用米粉漿洗淨,曬乾後磨成粉末,加入水中沉澱,浮在上面的就是燈心,取出二兩半加入藥方。茯苓、茯神去皮,各取二兩半。滑石研磨成細粉,取五兩。豬苓去皮,取五兩。澤瀉去須,取三兩。人參去蘆頭煎煮成膏,一方是用六兩人參、六兩白朮、四兩甘草一起熬膏。
上為細末,以人參膏和丸,如龍眼大。硃砂為衣,外貼金箔,任病換引服大段。小兒生理本天一生水之妙,凡治病以水道通利為捷徑也。
驚風(急驚、慢驚、胎驚、慢脾、天瘹)
急驚歌曰:熱極生風作急驚,卒然日霎有疾鳴;面青臉赤頻牽引,實熱涼驚與利驚;金箔鎮心羌活散,稀涎更下滾痰輕;搐而不已頻多汗,生死還須自曉明。
慢驚、慢脾歌曰:過服寒涼大病餘,或因吐瀉久成之;脾虛胃弱虛邪入,眼慢騰騰搐四肢;面色白青身厥冷。痰涎額汗露晴微;或兼下痢終難治,並用溫脾與醒脾。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人參膏和成丸,大小如龍眼。以硃砂包覆丸藥,再貼上金箔,根據病症服用。小兒天生體質偏寒,治療疾病以暢通水道為最便捷方法。
急驚風症狀表現為突然發病,伴隨尖叫、面部青紫、抽搐等,可用金箔鎮心、羌活散等藥物治療,並需注意清熱化痰。慢驚風或慢脾風則是由於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或久病導致脾虛,症狀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抽搐、汗出等,需溫脾醒脾治療。
胎驚歌曰:壯熱腮紅心不寧,四肢抽掣有痰生;時時嘔吐身強直,半歲中由胎受驚;又有項間生大塊,此名驚氣積而成;消痰清熱先須理,定魄安神要鎮驚。
天瘹歌曰:天瘹原由積熱生,涎朝心絡又多驚。雙眸翻上唇多燥,項強痰鳴手爪青。
治驚風,大凡先要行痰,一見牙關鎖禁。先以稀涎散一二匙,用白湯調灌入喉中。如口禁不下,即從鼻中灌入。牙關少舒,即以鵝翎蘸薑汁頻探喉中令吐風痰,進滾痰丸,先使其下降,然後用四磨湯以行其氣,氣行則痰行,稍得甦醒以金箔鎮心丸、抱龍丸次第與服。如痰盛不得吐,用薑汁、竹瀝三四匙灌之,又以吹鼻散捻紙蘸藥取嚏。
白話文:
孩子發燒臉頰泛紅、心神不寧,四肢抽搐還伴隨痰液產生,時常嘔吐、身體僵硬,這是因為出生半年內受到驚嚇,而導致的胎驚。頸部出現腫塊,是驚氣積聚形成的。治療上應先化痰清熱,再安神定魄,才能鎮住驚恐。
天瘹是因為積熱導致,口水流向心經,容易驚嚇,眼睛上翻、嘴唇乾燥,頸部僵硬、呼吸帶痰、手腳發青。
治療驚風,首先要化痰,如果牙關緊閉,先用稀涎散用水調和灌入喉嚨。如果無法入口,就從鼻孔灌入。牙關稍微鬆開後,用鵝毛蘸薑汁頻頻探喉,使其吐出風痰,再服用滾痰丸,讓痰下降,然後用四磨湯行氣,氣通則痰消,稍有甦醒就服用金箔鎮心丸、抱龍丸。如果痰太多無法吐出,可以用薑汁和竹瀝灌服,也可以用吹鼻散捻紙蘸藥,引發噴嚏。
依法而行,不得嚏或啼聲不出、口禁不醒、額汗如珠、遺尿噴藥者,決不可治矣。
丹溪謂驚風有二:慢驚屬脾虛,當溫補脾胃,次以鎮驚,用硃砂安神丸、參朮湯下;急驚屬痰熱,宜清涼之劑安神退,熱,降火下痰丸主之,世人以一藥通治之甚妄也。
上竄搖頭、咬牙、額紅是心熱,黃連、甘草;目連開閉是肝風,柴胡、防風、甘草;左腮紅是肝熱,瀉青散;右腮紅是肺熱,瀉白散;鼻上紅是脾熱,瀉黃散;顴上紅是腎熱,知母、黃柏、炙甘草;無故驚跳、忽然大叫必死,是火大發,氣虛甚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依法行事,卻出現打噴嚏、哭鬧不止、嘴巴緊閉不醒、額頭汗珠直流、尿失禁、藥物噴出等情況,就絕對不能治療了。
丹溪先生說,驚風分為兩種:慢驚屬於脾虛,要溫補脾胃,再用鎮驚藥物,可以用硃砂安神丸、參朮湯來治療;急驚屬於痰熱,要使用清涼藥物安神退熱,用下痰丸來治療。世人用一種藥物來治療所有驚風,實在是太過妄為。
如果病人頭部向上竄動、搖頭、咬牙、額頭發紅,那是心熱,可以用黃連、甘草來治療;如果病人眼珠不停地開閉,那是肝風,可以用柴胡、防風、甘草來治療;如果病人左邊臉頰發紅,那是肝熱,可以用瀉青散來治療;如果病人右邊臉頰發紅,那是肺熱,可以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病人鼻子上發紅,那是脾熱,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如果病人顴骨上發紅,那是腎熱,可以用知母、黃柏、炙甘草來治療。如果病人無緣無故地驚跳、突然大喊大叫,必死無疑,這是因為火氣太大,氣虛嚴重。
稀涎散,治痰壅喉閉,牙關緊急。
豬牙皂角,明礬(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匙,白湯調下。要吐加瓜蒂。
搐鼻散
半夏,細辛,荊芥(各一錢),牙皂(五分),麝香(少許)
上為末,用紙捻蘸藥入鼻中取嚏。
四磨湯,治氣壅、痰滯腹脹,行氣之藥,氣行則痰行。
檳榔,木香,枳殼,烏藥
白話文:
稀涎散用於治療痰堵塞喉嚨,導致呼吸困難、牙關緊閉的症狀。將豬牙皂和明礬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匙,用白湯送服。如果需要催吐,可以加瓜蒂。
搐鼻散用於治療鼻塞不通。將半夏、細辛、荊芥各一錢,牙皂五分,麝香少許,研磨成粉末,用紙捻蘸取藥粉塞入鼻孔中,引發打噴嚏。
四磨湯用於治療氣機阻滯、痰濕積聚導致的腹脹。方劑中檳榔、木香、枳殼、烏藥等藥物具有行氣化痰的功效,氣機通暢後,痰濕自然消散。
薑湯磨服。
治小兒牙關不開
用南星末一錢,腦子少許研勻,以紙捻薑汁染藥於左右大牙根上擦之立開。
人參羌活散,截風定搐、豁痰安神。
柴胡,天麻,前胡,人參,枳殼,茯神,羌活,桔梗,陳皮,防風,殭蠶,甘草
水煎,入薑汁、竹瀝服。痰盛加南星;瀉加澤瀉、訶子;大便結加皂角;昏迷加黃連;壯熱加黃芩;嗽加杏仁;天瘹加鉤藤;心跳加當歸;胸悶加枳殼;目連眶動及肝風加青皮、黃連。
白話文:
小孩牙關緊閉,可以用生薑湯磨服。也可以取南星末一錢,加入少許腦子研磨均勻,用紙捻蘸取薑汁,塗抹在小孩左右大牙根部,即可使牙關張開。人參羌活散具有截風定搐、豁痰安神之效,可用柴胡、天麻、前胡、人參、枳殼、茯神、羌活、桔梗、陳皮、防風、殭蠶、甘草等藥材煎水,加入薑汁、竹瀝服用。若痰多,可加南星;若腹瀉,可加澤瀉、訶子;若大便乾燥,可加皂角;若昏迷,可加黃連;若發熱,可加黃芩;若咳嗽,可加杏仁;若抽搐,可加鉤藤;若心悸,可加當歸;若胸悶,可加枳殼;若眼球轉動,及肝風,可加青皮、黃連。
醒脾飲,治慢驚、慢脾風。
人參,白朮,橘紅,白附子,甘草(炙),茯苓,石菖蒲,藿香,天麻,木香,乾薑(炒),蓮肉
陳米百粒、薑、棗水煎服。瀉加訶子;不出聲倍加石菖蒲;搐加全蠍、蟬退;渾身厥冷加製附子。
錢氏保和錠子,治小兒急慢驚風。
白話文:
醒脾飲可用於治療慢驚、慢脾風。配方包括人參、白朮、橘紅、白附子、甘草(炙)、茯苓、石菖蒲、藿香、天麻、木香、乾薑(炒)、蓮肉,以陳米百粒、薑、棗水煎服。若患者有瀉痢,則加訶子;若患者不出聲,則倍加石菖蒲;若患者抽搐,則加全蠍、蟬退;若患者渾身厥冷,則加製附子。錢氏保和錠子則是用來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的。
辰砂(水飛),人參,白朮,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山藥,赤石脂(煅七次,醋淬七次),乳香(各二錢半),礞石(硝煅金色,一錢),牛黃,殭蠶,五靈脂,麝香(各五分)
上為末,糯米糊,杵千下成錠,量兒大小薄荷湯磨下。
抱龍丸,治風痰壅盛、驚搐昏睡。
雄黃,辰砂(水飛),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膽星(八錢,以南星為末,臘月牛膽汁拌,仍入膽中,陰乾百日,用陳者尤良,拌過三次者可當牛黃)
白話文:
將朱砂(水飛)、人參、白朮、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山藥、赤石脂(煅七次,醋淬七次)、乳香(各二錢半)、礞石(硝煅金色,一錢)、牛黃、殭蠶、五靈脂、麝香(各五分)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糊調和,搗成千下成錠,依孩童大小用薄荷湯磨碎服用。此藥方名為抱龍丸,主治風痰壅盛、驚搐昏睡。
另取雄黃、朱砂(水飛)、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膽星(八錢,以南星為末,臘月牛膽汁拌,再放入膽中,陰乾百日,陳舊者更佳,拌過三次者可代替牛黃)。
上為細末,甘草煎濃汁,丸芡實大,辰砂為衣,薄荷湯下。
琥珀抱龍丸,治慢驚、脾胃虛弱,風痰壅盛。
琥珀(四錢),人參(去蘆,五錢),天竺黃(五錢),檀香(四錢),膽星(一兩二錢),茯神(去皮木),明天麻(各七錢),山藥(一兩),枳殼(四錢),雄黃(五錢),麝香(一錢半),辰砂(水飛,五錢),甘草(炙,三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甘草煎煮的濃汁和成丸子,大小如芡實,用辰砂包裹,再用薄荷湯送服。琥珀抱龍丸用於治療慢驚、脾胃虛弱、風痰壅盛等病症,由琥珀、人參、天竺黃、檀香、膽星、茯神、明天麻、山藥、枳殼、雄黃、麝香、辰砂和甘草等藥材組成。
上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金箔為衣,蠟固封,薄荷湯下。
闢巽錠子,治風壅痰熱,怖悸、煩狂譫妄,急驚搐搦。
蟲痛草(五錢,黑豆煮過去豆用),甘草(炙),牙硝(枯,各錢半),人參(一錢),茯苓(去皮,五錢),明天麻(八錢),膽星(一兩二錢),防風(五錢),麝香(一錢),殭蠶(三錢,炒),龍腦(三錢),辰砂(五錢,水飛),全蠍(十二個,洗炙)
上為細末,山藥糊和作錠子,金箔為衣,薄荷湯磨下。
金箔鎮心丸,解熱退驚、安神、除煩躁、退夜啼。
白話文: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形狀如芡實大小,外包裹金箔,用蠟固封,以薄荷湯送服。
【闢巽錠子】,用於治療風熱痰阻引起的驚悸、焦慮、狂躁、神志不清及急性的驚厥抽搐。
材料包括:蟲痛草(五錢,用水煮後去除豆渣使用)、炙甘草(錢半)、牙硝(錢半)、人參(一錢)、去皮茯苓(五錢)、明天麻(八錢)、膽星(一兩二錢)、防風(五錢)、麝香(一錢)、殭蠶(三錢,炒過)、龍腦(三錢)、辰砂(五錢,用水研磨後使用)、全蠍(十二個,清洗後炙乾)。
以上材料均研磨為細末,與山藥糊混合做成錠子,外包裹金箔,以薄荷湯磨碎後服用。
【金箔鎮心丸】,用於解熱退驚、安定心神、消除煩躁及止夜啼。
全蠍(十個,洗炙去毒),天麻,防風(去蘆),羌活(去蘆),牛黃,赤茯苓(去皮),犀角,甘草,麝香,辰砂(各一錢,水飛),金箔(二十片)
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薄荷、燈心湯下。
和解,治脾胃虛弱、風痰壅塞、昏睡不醒、驚悸搐搦。
人參(去蘆),白朮(炒),白茯苓(去皮),明天麻,膽星橘紅,麥門冬(各五錢,去心),甘草(炙,一錢),桔梗,殭蠶(炙,各二錢),木香(錢半),辰砂(二錢,水飛),全蠍(五個,洗炙)麝香(一錢),酸棗仁(炒,五錢)
白話文:
將全蠍、天麻、防風、羌活、牛黃、赤茯苓、犀角、甘草、麝香、辰砂和金箔研磨成細末,再用煉蜜做成丸藥,大小如芡實,服用時搭配薄荷和燈心湯,能治療脾胃虛弱、風痰壅塞、昏睡不醒、驚悸搐搦等症狀。此外,也可以將人參、白朮、白茯苓、明天麻、膽星橘紅、麥門冬、甘草、桔梗、殭蠶、木香、辰砂、全蠍、麝香和酸棗仁一起炮製,用來治療相關病症。
上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隨飲子下。驚風,薄荷湯下;傷風,荊芥湯下;夜啼,燈心湯下;搐搦,防風湯下;慢驚,冬瓜子仁湯下,常服,薄荷金銀湯下。
保驚丸,治小兒諸驚。
明天麻,白附子,防風,蛇含石(醋煅),蟬蛻,荊芥,代赭石(醋煅),膽星,半夏(制過者),白朮,茯苓(去皮),川芎(各一兩),粉草,殭蠶(炒),土朱,羌活,當歸(酒洗,各六錢),全蠍(洗炙),牙皂(去皮筋),人參(各四錢),山藥(二兩),麝香(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煉成蜂蜜丸,每丸如芡實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水送服。
若為驚風,則用薄荷湯送服;若為傷風,則用荊芥湯送服;若為夜啼,則用燈心湯送服;若為搐搦,則用防風湯送服;若為慢驚,則用冬瓜子仁湯送服,並常服,也可服用薄荷金銀湯。
此藥方名為保驚丸,用於治療小兒各種驚癇。
藥材配方如下:
- 天麻、白附子、防風、蛇含石(醋煅)、蟬蛻、荊芥、代赭石(醋煅)、膽星、半夏(制過者)、白朮、茯苓(去皮)、川芎(各一兩)
- 粉草、殭蠶(炒)、土朱、羌活、當歸(酒洗,各六錢)
- 全蠍(洗炙)、牙皂(去皮筋)、人參(各四錢)
- 山藥(二兩)
- 麝香(二錢)
上為末,米糊丸,龍眼肉大。硃砂為衣,量兒大小服。驚風,薄荷湯下;冷吐瀉,乾薑豆蔻湯下;熱吐瀉,木瓜湯下;焦躁不寧,桃、橘葉(各七片,炒),蔥姜煎湯下;瘟症,用一丸遍身擦過,燈心薄荷湯服一丸;夜啼,柿蒂湯下;受驚,糞清薄荷湯下。
迴天保嬰丹
明天麻(三錢,糯米炒),膽星(三錢),麝香(二分),雄黃(三錢),白附子(三錢,麵包煨),半夏(三錢,薑汁製),殭蠶(一錢,炒去絲),牙皂(一錢,酒洗炒黃色),枳實(一錢,酒炒),全蠍(一錢,洗去鹽,去頭足焙乾),牛黃(五分),巴豆(三十粒,水浸三日聽用),北棗(三十個)
白話文:
米糊丸加入龍眼肉,以硃砂包裹,根據小孩的大小服用。驚風時,以薄荷湯送服;冷吐瀉時,以乾薑豆蔻湯送服;熱吐瀉時,以木瓜湯送服;焦躁不寧時,用炒過的桃片和橘葉煎湯送服;瘟症時,用一丸擦遍全身,再以燈心薄荷湯服用一丸;夜啼時,以柿蒂湯送服;受驚時,以糞清薄荷湯送服。
迴天保嬰丹由明天麻、膽星、麝香、雄黃、白附子、半夏、殭蠶、牙皂、枳實、全蠍、牛黃、巴豆、北棗等藥材組成。
上藥各為細末,將棗溫水泡去皮核,每棗一個人巴豆一粒,麵包煨熟去巴豆不用,以棗肉搗爛為丸,如桐子大。硃砂一錢水飛過,用金箔為衣。急慢驚鳳,先用薑湯下一丸,後用燈心湯下一丸;疳積用陳皮、山楂湯下;嘔吐,藿香湯下;痰喘,薄荷湯下:痰壅、四肢不遂,薑湯下。
珍珠丸,治小兒急慢涼風,痰涎壅盛,顛狂譫安等症。
天花粉(三錢),殭蠶(炒去絲,二錢),珍珠(豆腐內煮半日,三錢),人參(三錢),膽星(四錢),雄黃(二錢),琥珀(二錢),辰砂(五錢,水飛,一半為衣),礞石(煅,三錢),犀角(三錢),麝香(五分),牛黃(七分),甘草(一錢),冰片(一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將紅棗溫水泡軟後去皮去核,每顆紅棗放一粒巴豆,用麵包包裹後煨熟,取出巴豆不用,將紅棗肉搗碎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硃砂用清水研磨過濾,以金箔包裹。針對小兒急慢驚風,先用薑湯送下一丸,之後用燈心湯送下一丸;若為疳積,則用陳皮、山楂湯送服;若為嘔吐,則用藿香湯送服;若為痰喘,則用薄荷湯送服;若為痰壅、四肢不遂,則用薑湯送服。
此丸名為珍珠丸,專治小兒急慢涼風、痰涎壅盛、顛狂譫安等症。
配方包括天花粉(三錢)、殭蠶(炒去絲,二錢)、珍珠(豆腐內煮半日,三錢)、人參(三錢)、膽星(四錢)、雄黃(二錢)、琥珀(二錢)、辰砂(五錢,水飛,一半為衣)、礞石(煅,三錢)、犀角(三錢)、麝香(五分)、牛黃(七分)、甘草(一錢)、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竹瀝丸芡實大,硃砂為衣,薄荷湯下。
瑞金丸,治小兒風痰喘急並喘嗽驚悸。
膽星(五錢),半夏(湯泡七次,一錢),廣陳皮(去白,一錢五分),旋覆花(一錢五分),杏仁(去皮尖炒,一錢五分),紫蘇子(微焙,一錢),甘草梢(八分),貝母(去心,一錢五分),牛黃(七分),人參(一錢),桔梗(一錢)
各為淨末,合一處,皂角煎汁浸蒸餅入薑汁五匙,丸如黍米大。一歲兒一分,三歲三分,淡薑湯空心服(有真羚羊角,人一錢更妙)。
白話文:
上等材料研磨成細末,使用「竹瀝丸」配方,芡實大小適中,用硃砂包裹,以薄荷湯送服。
「瑞金丸」,適合治療小孩因風熱引起的喘息急促及喘息咳嗽、驚悸等症狀。
- 膠星(五錢)
- 半夏(湯浸泡七次後,一錢)
- 廣陳皮(去白,一錢五分)
- 旋覆花(一錢五分)
- 杏仁(去皮尖後炒熟,一錢五分)
- 紫蘇子(微火烤過後,一錢)
- 甘草梢(八分)
- 貝母(去心,一錢五分)
- 牛黃(七分)
- 人參(一錢)
- 桔梗(一錢)
所有材料分別研磨成細末,混合在一起,用皁角煎煮後的汁液浸泡蒸餅,再加入薑汁五匙,製成藥丸,大小如同黍米。一歲的小孩服用量為一分,三歲的小孩服用量為三分,以淡姜湯於早晨空腹時服用(若能加入真正的羚羊角,用量為一錢,效果更佳)。
星石降痰丸,治小兒驚風、痰壅喘急。
青礞石(焰硝四兩,將礞石捶碎,拌勻入磁瓶內,以瓦蓋之,鹽泥封固一寸厚,大火煅過放地上一宿,取出研末聽用),南星(掘地坑敲實炭火燒紅,將米醋兩碗潑下,隨下南星以瓦盆蓋之,四旁用泥封固,次日取出為末聽用),制過礞石(二兩),制過南星(二兩),辰砂(一兩,水飛),沉香(一兩),滑石(一兩,甘草水煮過),豬牙皂角(去皮淨),瓜蔞仁,貝母(各七錢),黃芩,枯礬,荊芥穗(各五錢)
白話文:
星石降痰丸
功效: 治小兒驚風、痰壅喘急。
藥材:
- 青礞石 (焰硝四兩):將礞石敲碎,與焰硝混合均勻,裝入磁瓶,以瓦蓋住瓶口,再用鹽泥封固瓶口一寸厚。以大火煅燒至紅,取出放置於地上過夜,取出後研磨成粉末備用。
- 南星 (兩碗米醋):挖坑,在坑底鋪上燒紅的炭火,將兩碗米醋倒入坑中,隨即將南星放入坑內,用瓦盆蓋住坑口,周圍用泥土封固。次日取出南星,研磨成粉末備用。
- 制過礞石 (二兩)
- 制過南星 (二兩)
- 辰砂 (一兩):用水飛法研磨成細粉備用。
- 沉香 (一兩)
- 滑石 (一兩):用甘草水煮過備用。
- 豬牙皂角 (去皮淨)
- 瓜蔞仁
- 貝母 (各七錢)
- 黃芩 (五錢)
- 枯礬 (五錢)
- 荊芥穗 (五錢)
注:
- 以上藥材的用量以兩、錢為單位,其中一兩等於十錢。
- 藥材需經過炮製,如青礞石和南星需要用特殊的炮製方法處理,以減低藥性或改變藥性。
- 以上只是藥方,實際用藥劑量和方法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上為末,薑汁煉蜜丸,龍眼核大。白湯化下,大人亦可治。
寧神丹,治小兒急慢驚風。
膽星(一兩),天竺黃(八錢),殭蠶(炒,五錢),全蠍(炙,四錢)
鉤藤(四錢),明天麻(五錢),山藥(四錢),琥珀,珍珠(各三錢),牛黃(二錢),雄黃,麝香(各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甘草煎膏,丸芡實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慢脾風四君子湯下。
奪命丹,治急驚不省人事、眼定不動、牙關不開、唇白並黑者。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粉末,加入薑汁和蜜煉製成藥丸,藥丸大小如龍眼核。用白開水吞服,大人也可使用。
寧神丹,用於治療小孩急性和慢性的驚風。
膽星(一兩),天竺黃(八錢),殭蠶(炒後的,五錢),全蠍(炙烤後的,四錢), 鉤藤(四錢),明天麻(五錢),山藥(四錢),琥珀,珍珠(各三錢),牛黃(二錢),雄黃,麝香(各一錢五分)。
所有藥物研磨成細末,然後用甘草煎膏調和,製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外包裹辰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對於慢脾風,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來服用。
奪命丹,用於治療突然發作、失去意識、眼睛固定、牙關緊閉、嘴脣變白或變黑的情況。
南星(薑汁和成餅曬乾),半夏(薑汁製),辰砂(水飛,各四錢),金箔(十片),珍珠(二錢),巴豆(去殼去油,一錢),輕粉(五分),銀箔(十片),麝香(五分)
共為末,糊丸黍米大。一歲一九,燈心湯下。
礞石散,治急慢驚風,痰壅塞喉,命在須臾。
青礞石一兩,入砂鍋內,用焰硝一兩,火煅通紅,消盡為灰,候冷如金色,研為細末,濃煎薄荷湯入蜜調服。
治小兒驚風痰嗽,時作潮熱
南星、半夏各四兩,米泔水浸透為度,切片曬乾,再用薑汁浸一日夜曬乾,濃皂角水浸一日夜洗曬乾,礬水浸一日夜曬乾,朴硝水浸一日夜洗曬乾。入辰砂五錢,麝香三分,研末,滴水丸芡實大。驚風,金銀湯下;有熱,薄荷湯下;咳嗽,人參五味子湯下;冬加川烏、更加硼砂也妙。
白話文:
將南星、半夏分別用薑汁製成餅狀曬乾,辰砂水飛,金箔、珍珠、巴豆(去殼去油)、輕粉、銀箔、麝香各取適量,研磨成粉末,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一歲服用九粒,用燈心湯送服。此方名為礞石散,用於治療急慢驚風、痰壅塞喉,病情危急的患者。
另取青礞石一兩,加入焰硝一兩,用火煅燒至通紅,消盡成灰,待冷卻後研磨成細末。服用時用濃煎薄荷湯調入蜂蜜服用。此方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痰嗽,伴有潮熱症狀。
將南星、半夏各取四兩,浸泡在米泔水中直到浸透,切片曬乾。再用薑汁浸泡一日一夜,曬乾;用濃皂角水浸泡一日一夜,洗淨曬乾;用礬水浸泡一日一夜,曬乾;用朴硝水浸泡一日一夜,洗淨曬乾。加入辰砂五錢、麝香三分,研磨成粉末,製成芡實大小的丸藥。驚風時用金銀湯送服;有熱時用薄荷湯送服;咳嗽時用人參五味子湯送服;冬天可以加入川烏,並加入硼砂效果更佳。
治小兒風痰
南星(一兩,用白礬五錢,水泡浸曬乾),白附子(二兩)
上為末,麵糊丸,芡實大。每服三丸,姜蜜薄荷湯下,一方用牛蒡子炒研細,加痰藥中甚效。
封囟法(百日裡外兒可用)
麝香(半字),蠍尾(去毒,五分),薄荷(半字),青黛(一字)
上為末,棗肉研成膏,新綿上塗勻貼囟上四方出一指許,火上炙。
驚風子母俱服
人參,白朮(各一錢),茯苓,陳皮(各五分),甘草,薄荷(各二分),半夏,天麻(各七分),細辛(三分),全蠍(炒去毒,五分)
白話文:
治療小兒風痰:
南星一兩,用白礬五錢,水泡浸曬乾,白附子二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三丸,用薑蜜薄荷湯送服。有一方使用牛蒡子炒研成細末,加入痰藥中,效果顯著。
封囟法(適用於百日以內的小兒):
麝香半字,蠍尾去毒五分,薄荷半字,青黛一字。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棗肉研成膏狀,塗抹在新棉花上,均勻地貼在囟門上,四周各留出一指寬,然後用火烤。
驚風子母俱服:
人參、白朮各一錢,茯苓、陳皮各五分,甘草、薄荷各二分,半夏、天麻各七分,細辛三分,全蠍炒去毒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治感冒發熱驚搐
人參,羌活(各一錢),獨活,柴胡,天麻(各七分),川芎,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各四分),全蠍(三個,炙去毒),地骨皮(三分),前胡(七分)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錢氏白朮散,治脾虛吐瀉成驚。
藿香,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人參(各一錢),乾葛(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煎服。頻瀉將成慢驚,加山藥、扁豆、肉果各一錢,入薑汁一匙煎服;慢驚已成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蠍三個,白附子八分。
白話文:
感冒發熱驚搐時,可以用三片生薑煎水服用。
脾虛吐瀉引起驚厥,可以用錢氏白朮散治療。白朮散的配方包括: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天麻、川芎、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全蠍、地骨皮、前胡,各取不同分量。將藥材與三片生薑、一枚大棗一起煎服。
藿香、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人參各取一錢,乾葛取二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水煎服。如果頻繁腹瀉導致慢驚,可以加入山藥、扁豆、肉果各一錢,並加入一匙薑汁一起煎服;如果慢驚已經形成,則可以加入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蠍三個,白附子八分。
牛黃清心丸,治小兒狂亂、驚癇、痰涎壅塞、精神昏憒。(方見痰門)
紫金錠,治小兒急慢驚風、五疳五痢、癮疹瘡瘤,並昏憒不省、牙關緊急,薄荷湯磨服。(方見痰門)
灸法,治驚風。男左乳女右乳俱黑肉上,周歲者三壯,二三歲者七壯。
治小兒角弓反張,雙目直視
用南星、半夏、竹瀝、薑汁灌之。更灸印堂。
定志丸,治驚風已退,神志不定。
琥珀,茯神(去皮木),遠志(甘草湯泡去骨),人參,明天麻,天門冬(去心),白附子,酸棗仁(炒),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牛黃清心丸,用於治療小兒狂躁、驚癇、痰涎阻塞、神智昏迷。(方劑見於痰門)
紫金錠,用於治療小兒急慢驚風、五疳五痢、癮疹瘡瘤,以及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用薄荷湯磨碎服用。(方劑見於痰門)
灸法,用於治療驚風。男孩左側乳房,女孩右側乳房,皆在黑色肉上灸治。周歲的小孩灸三次,兩三歲的小孩灸七次。
治療小兒角弓反張,雙眼直視:
用南星、半夏、竹瀝、薑汁灌服。再灸印堂穴。
定志丸,用於治療驚風退去,神志不定的情況。
藥材:琥珀、茯神(去皮)、遠志(用甘草湯泡去骨)、人參、明天麻、天門冬(去心)、白附子、酸棗仁(炒)、甘草(炙),各取等量。
上為末,煉蜜丸,皂子大辰砂為衣。燈心薄荷湯下。
鉤藤飲,治小兒天吊壯熱、驚怖、眼目反張,手足抽掣。
全蠍(炙),蟬蛻,殭蠶(炒),明天麻,犀角,膽星,青黛,辰砂(各等分),麝香(量藥多寡用,少許)
上為末,豬膽汁丸綠豆大。井花水調一丸,人鼻令嚏,次以鉤藤調六丸服。
虎睛丸,治癇症,邪氣人心。
虎睛(一對,炙),遠志肉(薑製,一錢),犀角(一錢),石菖蒲(一錢半),人參(一錢),膽星(三錢),琥珀(一錢),麝香(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製成蜜丸,大小如皂子,再以辰砂包裹。用燈心草和薄荷煮湯服用。此方名為「鉤藤飲」,用於治療小兒發高燒、驚嚇、眼睛上翻、手腳抽搐。
將全蠍、蟬蛻、殭蠶、明天麻、犀角、膽星、青黛、辰砂等藥材以等量研磨成粉,加入少許麝香,再以豬膽汁製成丸藥,大小如綠豆。用井水調和一丸,讓人聞藥粉打噴嚏,再用鉤藤水調和六丸服用。此方名為「鉤藤飲」,用於治療小兒發高燒、驚嚇、眼睛上翻、手腳抽搐。
將虎睛、遠志肉、犀角、石菖蒲、人參、膽星、琥珀、麝香等藥材研磨成粉,製成丸藥。此方名為「虎睛丸」,用於治療癲癇,因邪氣入侵心神而導致的疾病。
上為極細末,甘草膏丸芡實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金銀、竹葉、燈心湯下。
驚風不治歌
驚風精定要推求,口禁心焦脈數憂。眼合不開並竄瞪,面緋面黑手難收;口張吐沫氣粗大,髮直搖頭汗不收:鼾䶎喉鳴兼鼻冷,遺尿瀉血總難療。
慢驚不治歌
大凡陰症少人知,睡困唇焦口角垂;髮直乾啼牙齒露,鼻乾黑燥最難醫;鯽魚口動何須治,項軟鴉聲墮四肢;張眼看人睛不轉,孩兒魂已人陰司。
驚癇慢脾死候歌
驚癇風邪傳在脾,遍身虛汗似膠珠,眼閉不開常若睡,發搐牽抽總不宜。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甘草膏調和成芡實大小的丸子,再用硃砂包裹。每次服用一丸,用金銀、竹葉、燈心草煮成的湯服用。
驚風發作時,要仔細觀察病症:口禁閉、心煩躁、脈搏跳動頻繁,眼睛閉合無法睜開,眼球不停地轉動,臉色發紅或發黑,手腳僵硬無法活動;嘴巴張開,不停地吐口水,呼吸粗重,頭髮豎起,頭部搖晃,出汗量少;鼾聲重、喉嚨有鳴叫聲、鼻子冰冷,同時伴隨尿失禁和出血,這些症狀都很難治癒。
慢驚的症狀通常較為隱蔽:孩子經常昏睡,嘴唇乾燥,嘴角下垂;頭髮直立,哭聲微弱,牙齒外露;鼻子乾燥發黑,非常難治癒;嘴巴像鯽魚一樣不停地動,也沒必要治療;脖子柔軟,發出像烏鴉一樣的聲音,四肢無力;睜眼看人,但眼球無法轉動,這些症狀說明孩子已經離開人世了。
驚癇是由風邪侵襲脾臟引起的,症狀包括全身出虛汗,汗珠像膠水一樣粘稠,眼睛閉合無法睜開,看起來像睡著了一樣,四肢抽搐,這些症狀都不好治癒。
臍風撮口
歌曰:小兒臍風名不一,胎風鎖肚腸吊疾;更有卵疝共五般,皆由濕熱風相擊;口吐白沫手足冷,唇面紫色風投極;肚大筋青啼哭多,撮口不乳四肢直;藥用宣利使氣通,斬關奪命丹為急。
小兒初生七日患臍風、撮口者,齒齦上有小泡,如粟米狀,急以溫水蘸青軟綿裹手指,輕輕擦破,即開口便安,不用服藥。
治撮口,小兒斷臍為風濕所乘,或尿在抱裙之內,遂成臍風,面赤喘急,啼聲不出,名曰撮口並皆治之。
赤腳金頭蜈蚣(一條,炙),蠍梢(四尾,炙),殭蠶(七個,炙)瞿麥(五分)
白話文:
嬰兒患臍風,又稱胎風,表現為肚子脹、腸胃不適、吐白沫、手腳冰冷、嘴唇發紫、哭鬧不止、嘴巴緊閉不吸乳,嚴重者四肢僵硬。治療需用宣泄利氣之藥,如斬關奪命丹。若嬰兒出生七天內出現臍風,嘴巴緊閉,牙齦上有小米粒大小的泡,可用溫水浸泡柔軟棉花輕輕擦破泡,即可治癒,不必服藥。
撮口症是由於嬰兒斷臍後受風寒濕邪侵襲,或尿液浸濕衣物導致臍風,症狀為面部發紅、呼吸急促、哭聲微弱或無法哭泣,需及時治療。可用赤腳金頭蜈蚣、蠍尾、殭蠶、瞿麥等藥材治療。
上為末,先將鵝毛管吹藥入鼻,使噴嚏、啼哭為可醫,後用薄荷湯調下。
斬關奪命丹,治臍風撮口,此藥成粒吞下,不可調化。初生兒痰盛者,可用打痰。
膽星,明天麻,白附子(泡,各一錢),膩粉(四錢),巴豆(去殼研成霜,七匙),全蠍(炙),滑石(各一錢),蟾酥(二分)
上為細末,米糊丸麻子大。茶湯下。
小兒安神丸,治小兒夜啼、驚怖。消痰定喘。
茯神(去皮木),山藥(各一兩),膽星(一兩二錢),天竺黃,酸棗仁(炒),陳皮(各五錢),山梔仁(薑汁炒,二錢半),桔梗(三錢),甘草(炙,一錢),辰砂(四錢,水飛)
白話文:
先用鵝毛管吹藥粉進鼻子,引發噴嚏和哭泣,藉此治療疾病,之後再用薄荷湯服用藥物。
斬關奪命丹可以治療臍風撮口,此藥要製成藥丸吞服,不可調製成其他形式。新生兒痰多可用打痰藥治療。
膽星、明天麻、白附子(泡製,各一錢)、膩粉(四錢)、巴豆(去殼研成霜,七匙)、全蠍(炙)、滑石(各一錢)、蟾酥(二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用茶湯送服。
小兒安神丸可以治療小兒夜啼、驚嚇、消痰定喘。
茯神(去皮)、山藥(各一兩)、膽星(一兩二錢)、天竺黃、酸棗仁(炒)、陳皮(各五錢)、山梔仁(薑汁炒,二錢半)、桔梗(三錢)、甘草(炙,一錢)、辰砂(四錢,水飛)
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治小兒夜啼
人參,黃連(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竹葉(二十片)
作二帖,姜一片水煎服。
又方,用燈花三顆,辰砂少許,細研,蜜調塗乳上,與兒吮之。
寒(胎寒,臟寒,中寒,寒嘔,寒瀉,寒脹,冷痢,胃寒不食,吹乳,心腹寒痛,寒積不散,盤腸內瘹,賁豚疝氣寒疝夜啼,以上皆寒症)
歌曰:百日胎寒與臟寒,中寒內瘹疝同看;停傷食積留中脘,吐瀉頻啼哯乳干;吐出不消純下白,四肢厥冷夜嗞煎;如斯已上皆寒症,萬勿差醫變病端。
理中湯,治胃寒嘔吐,心腹絞痛,一應內外寒症。
白話文:
最後,將藥材煉成蜜丸,每一丸都比芡實大。每次服用一丸,用燈心草和薄荷煮成的湯送服。
治療小兒夜啼:
人參、黃連(炒過,各一錢)、甘草(炙過,五分)、竹葉(二十片)
將這些藥材一起煎成兩帖,加入一片薑,水煎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取燈花三顆,辰砂少許,研磨成粉末,用蜜調和後塗抹在乳頭上,讓孩子吸吮。
寒症包括:胎寒、臟寒、中寒、寒嘔、寒瀉、寒脹、冷痢、胃寒不食、吹乳、心腹寒痛、寒積不散、盤腸內瘹、賁豚疝氣寒疝夜啼,以上皆屬於寒症。
歌訣:百日胎寒與臟寒,中寒內瘹疝同看;停傷食積留中脘,吐瀉頻啼哯乳干;吐出不消純下白,四肢厥冷夜嗞煎;如斯已上皆寒症,萬勿差醫變病端。
理中湯可以治療胃寒嘔吐、心腹絞痛等各種內外寒症。
人參,白朮,乾薑(煨),甘草(炙)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凡胎寒臟寒則手足拳曲、面青白、腸鳴口冷、啼哭身顫或噤口不乳,加木香、肉桂、煨芍藥;凡中寒腹痛、疝氣,從小腹引至心胃中,口吐清水、面青白、手足厥冷加吳茱萸、小茴香、川楝子、青皮、枳殼。凡寒吐乳片不消、多吐少吐、瀉痢青白、小腹作痛,加木香。
半夏,嘔甚加丁香。凡脾胃受寒飲食少進、作飽不消,加丁香、山楂;凡寒脹腹大虛膨,筋青內痛、喜食熱物,加大腹皮、檳榔、木香;凡賁豚漸氣狀如筆管,升上即痛,似小腸有物,胃中積寒也,加澤瀉、乾薑、青皮、木香;凡哯乳口角流涎、不消飲食,加枳殼、藿香;凡寒疝夜啼、更盡則伏臥、哭多睡少天明則已,腰面額汗、眼中無淚、面色青白、漸入盤腸,加鹽炒茴香、吳茱萸;凡盤腸內瘹、身躬傴僂、氣不舒暢,加縮砂、吳茱萸、木香、沒藥、蔥白。
白話文:
人參、白朮、乾薑(煨)、甘草(炙),薑三片、棗二枚,用水煎服。如果孩子天生體寒或臟寒,就會出現手腳蜷縮、臉色蒼白、腸鳴腹冷、啼哭身體發抖,甚至張口不乳,可以加木香、肉桂、煨芍藥;如果孩子出現中寒腹痛、疝氣,疼痛從小腹蔓延到心胃,並伴隨吐清水、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可以加吳茱萸、小茴香、川楝子、青皮、枳殼。如果孩子寒性嘔吐乳汁不消、頻繁嘔吐或少量嘔吐、腹瀉時排泄物呈青白色、小腹疼痛,可以加木香。
半夏,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加丁香。如果孩子脾胃受寒,食慾不振,吃一點就感覺飽脹,可以加丁香、山楂;如果孩子腹脹、虛弱、身體浮腫,筋脈青色,內部疼痛,喜歡吃熱的食物,可以加大腹皮、檳榔、木香;如果孩子賁豚漸氣,氣管狀如筆管,向上移動就會疼痛,感覺小腸中有物體,這是胃中積寒,可以加澤瀉、乾薑、青皮、木香;如果孩子口角流涎、不消化食物,可以加枳殼、藿香;如果孩子寒性疝氣夜間啼哭,半夜時會趴著睡覺,哭的時間長,睡的時間短,天亮後就會停止,腰部、面部、額頭出汗,眼中無淚,臉色蒼白,疼痛逐漸蔓延到腸子,可以加鹽炒茴香、吳茱萸;如果孩子腸子內有積寒,身體彎腰駝背,呼吸不暢,可以加縮砂、吳茱萸、木香、沒藥、蔥白。
鉤藤膏,治內吊腹痛。
乳香,沒藥(各三錢),木香,薑黃(各四錢),木鱉子(十二個)
先將木香等三味為末,同乳香、沒藥研極細,拌勻煉蜜成劑,收磁瓶內,量兒大小加減,煎鉤藤湯化下,次服木香散。
木香散,治盤腸氣痛不已,面青手冷,日夜啼叫,尿如米泔。
川楝子(七個,去皮核,用巴豆三十五粒去皮,同炒令豆黃去豆),木香,使君子肉(炒),玄胡索,茴香(炒,各一錢)
白話文:
鉤藤膏用來治療肚子絞痛,由乳香、沒藥、木香、薑黃和木鱉子製成。先將木香、薑黃和木鱉子研磨成粉末,再與乳香、沒藥混合,研磨至極細,加入蜂蜜製成膏狀,裝入磁瓶保存。服用時根據孩童大小加減劑量,用鉤藤湯煎服,之後再服用木香散。木香散用來治療腸道氣痛不止,患者面色蒼白、手腳冰冷、日夜哭喊、尿液如米湯,由川楝子、木香、使君子肉、玄胡索和茴香製成。
為末,清米飲,空心調下,量兒大小服。
乳頭散,治小兒寒痛、夜啼。
黃耆,當歸,甘草,赤芍,木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塗乳上,令兒吮之。
白話文:
「取成粉末狀,用清米湯調和,於空腹時服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來調整藥量。
「乳頭散」,用於治療小兒因寒氣引起的疼痛、夜間哭鬧。
成分包括:黃耆、當歸、甘草、赤芍、木香(各等分)。
將以上成分研磨成細粉,塗抹在乳頭上,讓兒童吸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