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二 (21)
卷二 (21)
1. 內傷
硃砂安神丸,治勞神過度以致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
黃連,生地黃,當歸身,甘草(炙)各一錢半,硃砂(另研為衣)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唾津下。
一方,人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補氣。
黃耆一錢五分(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朮各一錢,甘草七分(炙),茯神八錢,五味子二十粒
姜二片,棗二枚,水鍾半煎,溫服。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一方,人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心虛氣短,驚悸煩熱,服後方。主補血。
人參一錢二分,當歸(酒洗),麥門冬(去心),白芍藥,茯神(去木),酸棗仁(炒),生地黃各一錢,山梔(炒),甘草(炙),陳皮,川芎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姜二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治陽虛,惡寒、脈浮無力、背惡寒者是。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肉桂各等分
水煎服。甚者少用熟附子。
內傷病退後躁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內傷發癍,因胃氣虛甚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致。火則補而降之,痰熱則微寒以散之。
內傷有二:勞倦傷為不足,飲食傷為有餘。以手按心口不痛為勞倦傷,按之刺痛為飲食傷,別立傷食門於後。
白話文:
內傷
硃砂安神丸,治療因勞神過度導致心神煩亂、心悸不安、想吐、氣逆而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
藥方:黃連、生地黃、當歸、炙甘草各一錢半,硃砂(另研磨成粉末)一錢。將藥物磨成粉末,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或二十丸,用唾液送服。
另一方,針對因勞累過度、用力過多而導致內傷發熱的患者,服用此方二三劑即可預防。此方主要功效是補氣。
藥方:蜜炙黃耆一錢五分,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朮各一錢,炙甘草七分,茯神八錢,五味子二十粒,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用半鍾水煎煮,溫服。勞累嚴重者可加熟附子四五分。
另一方,針對因思慮勞神、損傷精神,出現心虛氣短、心悸煩熱等症狀的患者,服用此方。此方主要功效是補血。
藥方:人參一錢二分,酒洗當歸、麥門冬(去心)、白芍藥、茯神(去木)、炒酸棗仁、生地黃各一錢,炒山梔子、炙甘草、陳皮、川芎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生薑二片。用半鍾水煎煮七分,飯前溫服。
治療陽虛:表現為惡寒、脈象浮弱、背部惡寒。
藥方:黃耆、人參、白朮、甘草、肉桂等分,水煎服。症狀嚴重者可少量加入熟附子。
內傷痊癒後,若出現口渴難解,則表明肺部仍有餘熱。可用人參、茯苓、甘草,加少許薑汁冷服,或用茶匙挑取薑汁服用。內傷導致皮膚出現斑疹,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火熱之邪外遊,也可能是痰熱所致。火熱則應補益並瀉火,痰熱則用微寒之品以散之。
內傷分為兩種:勞倦傷屬於不足,飲食傷屬於有餘。用手按壓心口處,不痛為勞倦傷,按壓時疼痛則為飲食傷,飲食傷的治療方法另立「傷食」一章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