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歌曰:積因停滯在胸中,乳食虛驚氣所鍾;腹痛面黃哺作熱,尪羸煩渴瀉流通;飲食不化腥酸吐,覆臥嗞煎兩目紅;急用香稜消積劑,莫教日久積成凶。

加減流氣飲,治胸膈痞塞氣不升降、喘急不安、積聚停滯、發熱、不思飲食,噎氣吞酸或閉或利等症。

木香,枳殼,蓬朮,陳皮,青皮,檳榔,三稜,蒼朮,草果,大腹皮,砂仁

水煎服。大便不通,加大黃;身熱,加柴胡;內熱,加黃連;嘔吐,加藿香、半夏;胃口痛,加益智、草豆蔻;腹脹、小便不利,加木通、蘇梗;傷冷積滯,加乾薑、肉桂。

治小兒食積腹痛

山楂肉,神麯(炒),砂仁(炒),麥芽(炒),甘草(炙),陳皮,白朮(炒),青皮(炒)

水煎服。寒痛加藿香、吳茱萸;有熱加柴胡。

治小兒食粽傷肚腹脹痛

白酒麴炒,同黃連為末,水丸服。

治小兒食積

蒼朮(米泔浸炒),白豆蔻(同肉豆蔻麵包煨,各五錢),肉豆蔻(七錢),山楂肉,陳皮,厚朴(薑汁炒),神麯(炒),益智仁,白朮(炒,各三錢),甘草(八分)

為末,米糊丸,桐子大。米湯下。

小兒癖積膏藥

水紅花(炒,二錢),大黃,朴硝,山梔子,子石灰(各一錢)

上用酒酵雞蛋大一塊,同藥搗為膏,青綿布攤貼,再用湯瓶熱熨手帕,勒之三日後揭起,肉黑如墨是其驗也。

治小兒吐蛔蟲

以苦楝根為君,佐以二陳湯煎服。冬月吐蛔蟲多是胃寒、胃虛,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服之。

一方

小兒吐蛔及糞內有蛔,以使君子肉炒與食之,每用二三枚不可多。

白話文:

歌謠說:積食是因為食物停滯在胸中無法消化,可能是飲食過量或是受到驚嚇,影響了氣血運行。孩子會出現腹痛、面色萎黃、餵食時身體發熱、體弱乏力、口渴、拉肚子。食物消化不良,吐出的食物帶有腥臭或酸味,睡覺時翻身不舒服,雙眼可能泛紅。應立即使用香稜消積的藥方,避免長時間積食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加減流氣飲,適用於胸腔和橫膈膜間氣血阻塞,呼吸困難、心慌不安、食物積聚不消、發燒、食慾不振,或有噁心反酸、便祕或腹瀉等症狀。

配方包含木香、枳殼、蓬朮、陳皮、青皮、檳榔、三稜、蒼朮、草果、大腹皮、砂仁,用水煎煮服用。如果便祕,可加入大黃;若身體發熱,可加入柴胡;內火旺盛,可加入黃連;嘔吐不止,可加入藿香和半夏;胃口不好,可加入益智和草豆蔻;腹部脹滿、排尿不順,可加入木通和蘇梗;受寒導致食物積聚,可加入乾薑和肉桂。

治療兒童食物積聚引起的腹痛,可用山楂、炒神麯、炒砂仁、炒麥芽、炙甘草、陳皮、炒白朮、炒青皮,用水煎煮服用。若因寒冷導致疼痛,可加入藿香和吳茱萸;若身體發熱,可加入柴胡。

治療兒童食用糉子後肚腹脹痛,可將白酒麴炒熟,與黃連磨成粉末,製成丸狀,用水送服。

治療兒童食物積聚,可用蒼朮、白豆蔻、肉豆蔻、山楂、陳皮、厚朴、炒神麯、益智仁、炒白朮、甘草,磨成粉末,用水米糊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用水米湯送服。

兒童癖積膏藥,配方含水紅花、大黃、朴硝、山梔子、子石灰,先將酒酵和雞蛋大的一塊混合藥材搗碎成膏狀,敷在青綿布上,然後用熱熨斗熨燙手帕,持續三天後撕下,如果肉色變黑像墨一樣,即代表藥效已發揮。

治療兒童吐出蛔蟲,主要用苦楝根,輔以二陳湯煎服。冬天孩子吐出蛔蟲,多是由於胃部寒冷虛弱,可用錢氏白朮散加上兩粒丁香服用。

另一個方法,如果孩子吐出蛔蟲,或是糞便中有蛔蟲,可以讓孩子吃炒熟的使君子肉,每次約二到三枚,不宜過多。

2. 腫脹

歌曰:小兒腫脹脾家濕,臟腑氣虛即成疾;或因停積於胃中,或因瘧疾虛而得;肝虛痞塊成血虛,飲食飢飽皆為積;醫人審察盛與衰,分氣補脾不可失;有積當與漸省之,固本正標方是的;陰囊無縫掌無紋,臍突如李面如墨;唇焦口燥脈不來,有藥莫救徒用力。

分氣飲,治四肢浮腫,氣喘短急。

桔梗,茯苓,陳皮,桑皮,大腹皮,枳殼,草果,半夏

蘇子,木瓜,木通,木香

薑、棗、燈心水煎服。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瀉加肉果;腹痛加肉桂;胸隔不寬加砂仁、厚朴。

補脾飲,治脾虛受濕浮腫。

白朮(炒),茯苓,人參,厚朴(薑汁炒),陳皮,木通,木瓜,青皮,木香,乾薑,大腹皮,砂仁

薑、棗、燈心,水煎服。

治小兒腹脹

蘿蔔子(炒),紫蘇梗,乾葛,陳皮(各等分)

入甘草少許,煎服。食少加白朮。

蘇合香丸,治小兒辛中惡毒、心腹脹滿、刺痛。(方見諸氣門)

痢疾(冷白熱赤,冷熱不調,積下赤白,疳,黃白下無度,驚青,休息痢黑著魚腸,愈而復作瀼痢,停積而又下,臟大肌瘦,大便筆瀝疼痛,蠱毒痢下紫血)

歌曰:病因積久多成痢,濕熱肥甘滯所為;或赤或黃或純白,要分氣血屬何之;從前導氣湯先用,次第香連養臟施;禁口刮腸當介處,平調臟腑治須知。

導氣湯,初痢用此推去宿滯,後服調理臟腑之劑。

枳殼(炒),黃連(炒),檳榔,甘草,白芍(炒),當歸,厚朴(薑汁炒),木香,山楂,木通,神麯(炒)

體厚者加大黃、芒硝,水煎服。久痢去檳榔,加升麻、白朮。

香橘餅,治小兒久瀉痢致脾虛、脫肛不收、冷熱不調、赤白膿血痢疾、小腹疼痛或禁口不食、日夜無度、裡急後重經久不瘥,及疳積下痢、泄瀉不止。大人亦治。

橘紅,青皮,厚朴(薑汁炒),青木香,山楂肉,茯神(去皮木),神麯(炒),麥芽(炒),白朮(炒,各四兩),香附(炒,三稜),砂仁(炒,各二兩),蓬朮(一兩),廣木香(五錢),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人虛者用)

為末,煉蜜作餅。空心米湯下。白痢姜飯湯下。

加味香連丸,治大人小兒痢疾。

黃連(二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木香,青皮(炒),大黃(酒蒸九次),枳殼(炒),黃芩(炒),香附(炒,各一兩),白芍(二兩,酒炒),甘草(五錢)

上為末,薑汁、神麯糊為丸,桐子大。量兒大小,白痢薑湯、赤痢苦茶服。

麟丸,治大人小兒痢疾如神。

巴豆(百粒,去油,絹袋盛),甘草(水煮半日),江西淡豆豉(一合),木香(一兩)

共為細末,人乳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丸。赤痢淡薑湯下,自痢砂糖湯下,赤白薑糖湯下,五色痢肚疼者艾葉湯下。

養臟湯,平調臟腑,去積溫中。

白朮(炒),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茯苓,升麻枳殼,木香,黃連(茱萸炒),白芍(炒),蓮肉

薑棗水煎服。純血加黃芩、生地、當歸、地榆;紅痢加地榆、當歸;白痢加乾薑;赤白痢加當歸、乾薑;腹痛加乳香、沒藥;久痢加粟殼(炙);禁口加石蓮、冬米;發熱加柴胡、知母;乾嘔加藿香;渴加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裡急後重倍加檳榔、枳殼、木香;胸膈不寬加砂仁;元氣下陷加人參、柴胡;小便不利加滑石、豬苓、澤瀉。

痢症不治歌

糞門如筒脈洪數,發熱不食渴兼作;瀉下渾似爛魚腸,豆汁屋水相交錯;汗出如流啼不休,肚腹疼痛陰囊縮;或如齆齈雞子臭;有藥莫救備棺槨。

造神麯法

白麵(十斤),蒼耳草(自然汁,三升),野蓼(自然汁,四升),青蒿(自然汁,三升),杏仁(四升,去皮尖),赤小豆(三升,煮爛連汁研)

三伏內上寅日,將藥汁拌麵,如造麴法曬乾收用。甲寅、戊寅、庚寅乃三奇日也,此日修合名三奇神麯,大有神效。

白話文:

[腫脹]

歌訣說:小兒出現腫脹,通常是因為脾臟濕氣過重,臟腑氣虛導致疾病產生;可能是食物積滯在胃中,也可能由瘧疾後虛弱所致;肝虛會形成痞塊,導致血虛,飲食不節制也會造成積滯;醫生需要仔細檢查病患的身體狀況,辨別氣血的盛衰,補脾和調理氣血是治療關鍵;若有積滯應逐漸消除,強化根本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若出現陰囊無縫、手掌無紋、肚臍突出如李子、面色黧黑、嘴脣乾燥、脈象消失的情況,即使有藥也難以救治。

"分氣飲",用於治療四肢浮腫、呼吸急促。

成分包括桔梗、茯苓、陳皮、桑皮、大腹皮、枳殼、草果、半夏、蘇子、木瓜、木通、木香。薑、棗、燈心草用水煎服。小便不順可加入豬苓、澤瀉;若腹瀉則加入肉果;腹部疼痛則加入肉桂;胸膈不舒則加入砂仁、厚朴。

"補脾飲",適用於脾虛受濕引發的浮腫。

成分有炒白朮、茯苓、人參、薑汁炒厚朴、陳皮、木通、木瓜、青皮、木香、乾薑、大腹皮、砂仁。薑、棗、燈心草用水煎服。

治療小兒腹部脹大:

蘿蔔子(炒)、紫蘇梗、乾葛、陳皮(等份)。加入少量甘草,煎服。食慾不佳可加入白朮。

"蘇合香丸",治療小兒中毒、心腹脹滿、刺痛。(詳細配方請參考諸氣門)

痢疾(冷白熱赤,冷熱不調,積下赤白,疳,黃白下無度,驚青,休息痢黑著魚腸,愈而復作瀼痢,停積而又下,臟大肌瘦,大便筆瀝疼痛,蠱毒痢下紫血)

歌訣說:長期積累的病因而成痢疾,濕熱和肥甘食物的滯留是主要成因;可能呈現赤色、黃色或純白色,需分辨是氣血哪方面問題;應先使用導氣湯去除宿滯,再依序使用香連湯和養臟湯調理臟腑;應控制飲食和清理腸道,調整臟腑功能是治療重點。

"導氣湯",痢疾初期使用,用以清除宿滯,之後服用調理臟腑的藥物。

成分有炒枳殼、炒黃連、檳榔、甘草、炒白芍、當歸、薑汁炒厚朴、木香、山楂、木通、炒神麯。體質壯實者可加入大黃、芒硝,用水煎服。慢性痢疾去除檳榔,加入升麻、白朮。

"香橘餅",治療小兒長期瀉痢導致脾虛、脫肛、冷熱不調、赤白膿血痢疾、小腹疼痛、禁口不食、日夜無度、裡急後重久不痊癒,以及疳積下痢、泄瀉不止。成人也可使用。

成分有橘紅、青皮、薑汁炒厚朴、青木香、山楂肉、茯神、炒神麯、炒麥芽、炒白朮、炒香附、炒砂仁、蓬朮、廣木香、炙甘草、人參。製成粉末,用煉蜜做餅。空腹時用米湯送服。白痢則用薑飯湯送服。

"加味香連丸",治療大人和小兒痢疾。

成分有黃連(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木香、炒青皮、酒蒸九次的大黃、炒枳殼、炒黃芩、炒香附、炒白芍、甘草。以上成分製成粉末,用薑汁和神麯糊成丸,大小如桐子。根據小孩年齡調整用量,白痢用薑湯、赤痢用苦茶送服。

"麟丸",神奇地治療大人和小兒痢疾。

成分有巴豆(去油,絹袋裝)、水煮半天的甘草、江西淡豆豉、木香。以上成分製成細末,用人乳製成丸,大小如桐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三丸。赤痢用淡薑湯送服,自痢用砂糖湯送服,赤白痢用薑糖湯送服,五色痢伴肚子疼用艾葉湯送服。

"養臟湯",調理臟腑,去除積滯,溫中散寒。

成分有炒白朮、薑汁炒厚朴、陳皮、甘草、茯苓、升麻、枳殼、木香、茱萸炒黃連、炒白芍、蓮肉。薑棗用水煎服。純血痢加入黃芩、生地、當歸、地榆;紅痢加入地榆、當歸;白痢加入乾薑;赤白痢加入當歸、乾薑;腹部疼痛加入乳香、沒藥;慢性痢疾加入粟殼(炙);禁口加入石蓮、冬米;發熱加入柴胡、知母;乾嘔加入藿香;口渴加入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裡急後重加倍加入檳榔、枳殼、木香;胸膈不舒加入砂仁;元氣下陷加入人參、柴胡;小便不順加入滑石、豬苓、澤瀉。

痢疾不治的情況:

若排泄物像破爛的魚腸,脈象洪大而數,發燒不食且口渴,排泄物如豆汁和屋頂水混雜,汗流不止,哭鬧不停,肚子疼且陰囊縮小,排泄物有雞蛋臭味;即使有藥也無法救治,應準備好棺材。

製作"神麯"的方法:

材料有十斤的小麥粉、三升的蒼耳草汁、四升的野蓼汁、三升的青蒿汁、四升去皮尖的杏仁、三升煮爛的赤小豆連同其汁液。

在三伏天的寅日,將藥汁拌入小麥粉,按照製麯的方式曬乾後收存使用。甲寅、戊寅、庚寅是三奇日,在這三天製成的稱為"三奇神麯",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