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二 (13)
卷二 (13)
1. 咳嗽
貝母,天花粉
水二鍾煎八分,熱服。
治乾咳嗽,乃痰鬱火邪在肺,必用桔梗以開提之,補陰降火為宜。不得志者有此疾。
當歸,芍藥,熟地,桔梗,黃柏(炒),川芎
水二鍾,煎八分加竹瀝通口服。
治勞嗽,盜汗兼痰多作寒熱者是。
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竹瀝、薑汁。
瓊玉膏,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愈者,宜服此膏。
生地黃四斤,白蜜二斤,白茯苓十三兩,人參六兩
上地黃搗汁和蜜。以參、苓為末拌入蜜汁,用瓶貯,以紙箬包其口,桑柴火蒸煮一晝夜,取出再換蠟紙包封十數重,沉井底一晝夜取起,再如前煮一日,白湯點服。
知母茯苓湯,治肺痿喘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茯苓八分,甘草(炙)二分,知母一錢,五味子九粒,人參五分,薄荷五分,半夏(薑製),白朮各八分,柴胡一錢,款花七分,桔梗六分,黃芩一錢,川芎五分,阿膠五分,麥門冬七分
水二鍾,姜十片,煎一鍾去渣,通口食後服。又云陰不足者,六味地黃丸為要藥。一云肺虛者,人參膏、阿膠為主。
治嗽而心煩,用六一散加辰砂服。(方見暑門)
止嗽膏
紫蘇,陳皮,半夏,山楂(去核),杏仁(去皮尖),桑皮,茯苓各五錢,甘草三錢,生薑二十片
上用水五碗入沙鍋內,煎一碗去渣加蘿蔔汁、梨汁各一碗,入飴糖半斤熬成膏,不時服。
貝母丸,治咳嗽多日不愈。
貝母(去心),桑白皮,五味子,甘草(炙)各半兩,知母一錢五分,款花二兩,杏仁三兩(去皮尖麩炒)
上為末,煉蜜丸龍眼大。臨臥噙化下。
治早晨嗽多者,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
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以貝母、石膏降之;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味,以五倍子斂而降之。
治嗽而脅痛者,先以青皮疏肝氣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服之。
治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
宜用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之類。
潤肺散,治嗽而失聲。
訶子,五味子,五倍子,黃芩,甘草
上等分為末,蜜丸噙化。
治咳嗽聲嘶者,乃血虛受熱。
用青黛、蛤粉蜜調服。
治食積痰嗽,早晨嗽多者是。
知母(炒),貝母(炒),地骨皮,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丸如椒子大。以竹瀝、藕汁吞之。
一方,用半夏、南星為君,瓜蔞、蘿蔔子為臣,青黛、海石、石戳為使。
二母丸,治大人小兒痰嗽。
知母(炒),貝母各二兩
煉蜜丸,龍眼大。或噙化,或白湯調下,
治氣塞作嗽而有痰,用二陳湯加瓜蔞、蘿蔔子、桔梗、枳殼。
水煎服。
治嗽劫藥
五味子五錢,甘草二錢半,五倍子,風化硝各一錢
白話文:
咳嗽
乾咳: 因痰鬱火邪在肺所致,需用桔梗開宣肺氣,並滋陰降火。此病常與鬱結之情志有關。藥方:當歸、芍藥、熟地、桔梗、黃柏(炒)、川芎,水煎服。
勞嗽: 伴有盜汗、痰多、寒熱等症狀。藥方: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竹瀝、薑汁。
元氣虛弱咳嗽: 因縱慾傷身,元氣虛弱導致咳嗽久治不癒。藥方:瓊玉膏(生地黃、白蜜、白茯苓、人參,製法詳述於原文)。
肺痿喘嗽: 伴有寒熱往來、自汗。藥方:知母茯苓湯(茯苓、甘草、知母、五味子、人參、薄荷、半夏、白朮、柴胡、款冬花、桔梗、黃芩、川芎、阿膠、麥門冬),水煎服,陰虛者需配合六味地黃丸;肺虛者需配合人參膏、阿膠。
咳嗽心煩: 六一散加辰砂。(方劑詳見暑症章節)
止咳膏: 紫蘇、陳皮、半夏、山楂、杏仁、桑皮、茯苓、甘草、生薑,水煎後加蘿蔔汁、梨汁、飴糖熬膏。
貝母丸: 治療久咳不癒。藥方:貝母、桑白皮、五味子、甘草、知母、款冬花、杏仁,煉蜜為丸。
晨咳: 因胃中有食積,火氣上逆犯肺所致。 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天咳嗽多的,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黃昏咳嗽多的,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用五倍子斂降。
咳嗽脅痛: 先用青皮疏肝氣,再用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
肺脹咳嗽失眠: 痰瘀阻塞氣機所致。藥方: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
潤肺散: 治咳嗽失聲。藥方:訶子、五味子、五倍子、黃芩、甘草,等分為末,蜜丸噙化。
咳嗽聲嘶: 血虛受熱。藥方:青黛、蛤粉蜜調服。
食積痰嗽(晨咳): 知母、貝母、地骨皮、黃連等分,為丸,竹瀝、藕汁吞服。
其他藥方: 半夏、南星、瓜蔞、蘿蔔子、青黛、海石、石戳;二母丸(知母、貝母),煉蜜為丸;二陳湯加瓜蔞、蘿蔔子、桔梗、枳殼;嗽劫藥(五味子、甘草、五倍子、風化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