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2)
卷一 (2)
1. 中風
以上四者,皆用鹽湯吐之。俱候吐醒後用調理藥隨症治之。
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狀。亦治血暈。
荊芥炒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童便亦可。
如中腑者,當隨症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川芎,防己,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桂(各一兩),防風(一兩五錢),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取微汗。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於後: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或加秦艽半錢。亦可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煩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言語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發渴亦去附子,加麥門冬、葛根、瓜蔞根;身體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恍惚語錯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睡加酸棗仁半錢;人虛無力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
纂要曰:無汗惡寒倍加麻黃、防風、杏仁,名麻黃續命湯。有汗惡風倍加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有汗身熱不惡風倍加桂枝、黃芩,外加葛根二兩,名葛根續命湯。無汗身涼倍加附子,並甘草三兩,外加乾薑二兩,名附子續命湯。有汗無熱倍加桂、附、甘草,亦名桂枝續命湯。
一方,治中風不能言而脈沉,非大補不可,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斤置床下,湯氣薰蒸滿室如霧,使口鼻俱受之便得語。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也。
藿香正氣散,主中氣、中惡,尋常止嘔亦可用。(方見寒門)
三化湯,外有六經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若內有便溺阻隔以此湯主之。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每服三兩。水煎服,以利為度。
小省風湯,痰盛者與導痰湯相合煎服。(導痰湯見痰門)
防風,南星(生,各四兩),半夏(米泔浸),黃芩,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服。
八味順氣散,中風後稍醒則服之。
白朮,白茯苓,青皮,白芷,陳皮(去白),臺烏,人參(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七分,溫服。仍以酒化蘇合丸間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陳皮,臺烏(各二兩),白殭蠶(炒),川芎,枳殼(炒),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治風先理氣,氣順則痰消,後理其風庶可收效。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皆宜服之。
白話文:
中風
以上四種情況,都用鹽水催吐。等到吐完醒過來之後,再根據症狀服用調理藥物治療。
產後中風,口不能言,手腳抽搐,像弓一樣彎曲,也可用來治療血暈。用荊芥炒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豆豉煮的酒送服,童尿也可以。
如果中風影響到腑臟,就要根據症狀先治療表證;如果同時影響到臟腑,大便大多秘結不通,就應該用三化湯來通利腸胃。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川芎、防己、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桂枝(各一兩)、防風(一兩五錢)、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次服用五錢,用半鐘水,加薑五片、棗一枚煎服。溫服,服用到微微出汗即可。根據患者虛實和中風輕重加減藥物:發熱者去掉附子,加入白附子或加秦艽半錢;筋脈拘急攣縮,說話遲緩,脈象弦細者,加薏苡仁;筋脈拘急者,加人參,去掉黃芩、芍藥避免寒邪內侵,服用後症狀稍輕再加當歸;煩躁不安,不大便者,去掉附子、桂枝,加倍芍藥、竹瀝;如果大便三天五天不通,胸中悶痛,加枳殼、大黃;言語含糊不清,手腳顫抖者,加菖蒲、竹瀝;口渴者去掉附子,加麥門冬、葛根、瓜蔞根;身體疼痛者加羌活,抽搐者也加羌活;煩躁多驚者加犀角、羚羊角;汗多者去掉麻黃;神志恍惚,言語錯亂者加茯神、遠志各半錢;睡不著者加酸棗仁半錢;體虛乏力者去掉麻黃,加人參,用量與麻黃相同。
概要:無汗惡寒者,加倍麻黃、防風、杏仁,稱為麻黃續命湯;出汗惡風者,加倍桂枝、芍藥、杏仁,稱為桂枝續命湯;出汗、發熱但不惡風者,加倍桂枝、黃芩,另加葛根二兩,稱為葛根續命湯;無汗、身體發涼者,加倍附子,並加甘草三兩,另加乾薑二兩,稱為附子續命湯;出汗但無發熱者,加倍桂枝、附子、甘草,也稱為桂枝續命湯。
一方:治療中風不能說話,脈象沉弱,非大補不可者,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斤,放在床下,讓湯氣蒸騰充滿房間如同霧氣一般,使患者口鼻都能吸入藥氣,就能說話了。這是因為人的口與地相通,鼻與天相通,口用於滋養陰氣,鼻用於滋養陽氣。天主清,所以鼻不接受有形的物質,而接受無形的氣;地主濁,所以口接受有形的物質,也兼接受無形的氣。
藿香正氣散:主治中氣不足、中暑,平常止嘔也可以用。(方劑見寒門)
三化湯:如果外在有六經的症狀,先用加減續命湯治療。如果內在有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就用此湯為主。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每次服用三兩,水煎服,以通利為度。
小省風湯:痰盛者與導痰湯一起煎服。(導痰湯見痰門)
防風、南星(生,各四兩)、半夏(米泔浸)、黃芩、甘草(生,各二兩)
每次服用四錢,加薑十片,水煎服。
八味順氣散:中風後稍稍清醒就服用。
白朮、白茯苓、青皮、白芷、陳皮(去白)、蒼耳子、人參(各一兩)
每次服用五錢,用半鐘水,煎至七分,溫服。再用酒化開蘇合丸間隔服用。
烏藥順氣散:
麻黃、陳皮、蒼耳子(各二兩)、白殭蠶(炒)、川芎、枳殼(炒)、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兩鐘水,加薑三片、棗一枚煎服。治療中風要先理氣,氣順則痰消,然後再治療風邪才能收到效果。理氣是針對氣滯、氣鬱、肩膊麻痛等,這些都是七情所致,都適合服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