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中風

大率主血虛有疾或夾火與濕,當以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又須分氣虛、血虛,脈浮遲者可治,大數而極者難治。中腑者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其病淺,多易治;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曳鋸,鼻鼾,其病深,多不治。中腑者易汗,中臟者易下。

汗下不宜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治風之法:初得即當順氣,日久則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也。

稀涎散,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惛悶,四肢不收或倒不倒,微有涎出,斯頃不治便為大病,故必傷人。若胸膈痞氣不通,此乃風涎湧於上也。

白話文:

大部分血虛的疾病,都伴隨著火熱或濕氣,應該先治痰,再滋養血液、促進血液循環。也要區分是氣虛還是血虛,脈搏浮而遲緩的可以治療,脈搏快速且強勁的則難以治療。如果病在中腑,面部會呈現五種顏色,有表證,脈搏浮,怕風怕冷,肢體拘緊麻木,病情較輕,比較容易治癒;如果病在中臟,嘴唇合不攏,舌頭轉動困難而失聲,鼻子聞不到香臭,耳朵聾,眼睛模糊,大小便不通,或者眼睛直視,搖頭張嘴,手腳無力,尿失禁,痰液像鋸子一樣,打呼嚕,病情較深,多半難以治癒。中腑容易出汗,中臟容易腹瀉。

汗和瀉都不可過度,汗太多會損傷陽氣,瀉太多會損傷陰氣。治療風症的方法:剛開始就應該順氣,時間久了就應該活血。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稀涎散用於治療中風昏迷,像喝醉酒一樣,神志不清,四肢無力或倒地不起,嘴裡有少量唾液,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變成大病,因此必須及時治療。如果胸膈有氣悶不通,這是風邪引起的唾液上涌。

用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梃,削去黑皮,瑩淨明礬一兩,二味同搗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錢,溫水調灌下。不大吐嘔,只是微微稀冷涎出或一升或二升,當時甦醒。緩緩調治,不可大吐,恐傷人命。

搐鼻方,治中風重而口噤者。

用藜蘆少許,加麝灌入鼻內吐之,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不可吐者,虛甚故也。

通關散,治卒中風邪,昏悶不醒,牙關緊急。湯水不下。

細辛(洗去土葉),豬牙皂角(去核,各一兩)

白話文:

取四根肥實不蛀的豬牙皂角,削去黑皮,再取明礬一兩,將兩者搗成粉末。若有患者,可服用半錢,病情重的服用三錢,溫水調服。服用後,不會劇烈嘔吐,只會微微流出稀薄冷涎,約一升或二升,患者會立刻清醒。要慢慢調理,不可劇烈嘔吐,以免傷及性命。

搐鼻方,治療中風嚴重,口不能張開者。

取少許藜蘆,加入麝香,灌入鼻孔,使其嘔吐。如果嘔吐不止,要繼續灌入,直到嘔吐出來。也有一些人無法嘔吐,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

通關散,治療中風引起的昏迷不醒,牙關緊閉,湯水無法吞嚥。

取細辛(洗去泥土和葉子)和豬牙皂角(去核),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搐入鼻內,取嚏就提頭頂發立蘇。候有噴嚏漸可施治,無嚏不治。或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亦可。

祛涎散,治卒中風不省人事,多因痰壅所致。

白礬二錢(生為末)

上以姜計調,斡開口灌之,其痰涎或吐或化下便蘇。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方用痰藥。又須分血虛、氣虛而治。

紫金錠,治中風中氣,口眼喎斜,言語蹇澀或口噤,牙關緊急,筋脈攣縮,骨節風腫,手腳疼痛,行步艱辛,應是風氣疼痛,並用酒磨下甚效。(方見痰門)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取少許吹入鼻內,引發噴嚏後,再施以其他治療。如果沒有噴嚏,就不要進行治療。或者用生半夏粉末吹入鼻中也可以。祛涎散適用於突然中風昏迷,多半是因為痰阻導致。取白礬二錢,用生薑汁調和,打開患者嘴巴灌入,痰涎可能被吐出或化解排泄,患者便會清醒。如果剛昏倒,要立即掐人中,待清醒后再用化痰藥。此外,還要區分是血虛還是氣虛,再進行相應的治療。紫金錠適用於中風導致氣虛,口眼歪斜,說話不利索或無法說話,牙關緊閉,筋脈痙攣,骨節腫痛,手腳疼痛,行走困難,這些都是風邪侵襲造成的疼痛,用酒磨服效果很好。

捉虎丹,治初中風不省人事,牙關不開。研二丸酒調灌下立醒。(方見痛風門)

竹瀝四物湯,治半身不遂在左屬血虛者。

川芎,當歸,芍藥,熟地(俱用薑汁炒)竹瀝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竹瀝二陳湯,治半身不遂在右屬氣虛夾痰者。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人參,竹瀝,薑汁

白話文:

「捉虎丹」專治中風初期昏迷不醒、牙關緊閉的症狀,研成兩丸,用酒調服,立刻就能醒過來。(方劑詳見《痛風門》)。

「竹瀝四物湯」則針對左側半身不遂、屬於血虛的人。

處方:川芎、當歸、芍藥、熟地(以上四味藥都用薑汁炒)、竹瀝。

水兩杯,煎至八分滿,溫服。

「竹瀝二陳湯」則針對右側半身不遂、屬於氣虛夾痰的人。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人參、竹瀝、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若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參耆湯,治氣虛卒然倒僕者,或遺尿者,虛風。

人參,黃耆

濃煎服,夾痰仍加竹瀝、薑汁。若肥白人多濕,可加附子行經。用附必以童便煮過。聲如鼾者亦屬氣虛。

薑製四物湯,治血虛卒中者。

川芎,當歸,芍藥,熟地

俱用薑汁炒,水煎服。有痰加痰藥,仍加竹瀝、薑汁。是無血不能養其□也,亦用之。

有因受氣而中者,身冷無痰是也,用薑湯調蘇合香丸灌之。輕者用烏藥順氣散。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滿悶。有夏月卒倒為暑風,此類中風病見於夏者。有因火者,內火外火合而炎爍,劉守真作將息失宜,一水不勝二火也。有因痰者,暑氣激搏,痰塞礙心竅也。

白話文:

將兩碗水加入三片薑片,煎煮八分,服用。如果氣實能吃,就用荊瀝。

參耆湯,治療氣虛突然昏倒或遺尿,以及虛風。

人參、黃耆。

濃煎服用,如果有痰,再加入竹瀝和薑汁。如果體型肥胖,膚色白皙,多為濕氣,可以加入附子幫助行氣。使用附子一定要先用童便煮過。如果打呼嚕,也是氣虛。

薑製四物湯,治療血虛中風。

川芎、當歸、芍藥、熟地。

全部用薑汁炒過,水煎服用。如果有痰,就加痰藥,再加入竹瀝和薑汁。因為沒有血液就無法滋養身體,所以也要用它。

如果因為受氣而中風,身體發冷,沒有痰,就用薑湯調蘇合香丸灌服。輕症用烏藥順氣散。如果因為食物積滯而昏厥,一定會胸悶。夏天突然昏倒,是暑風,這是夏季中風。如果因為火氣,內火外火交匯,造成灼熱,劉守真認為是休息不當,一水不敵二火。如果因為痰,暑氣刺激痰液,堵塞心竅,也會中風。

以上四者,皆用鹽湯吐之。俱候吐醒後用調理藥隨症治之。

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狀。亦治血暈。

荊芥炒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童便亦可。

如中腑者,當隨症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川芎,防己,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桂(各一兩),防風(一兩五錢),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白話文:

以上四種情況,都用鹽水催吐。等病人吐完清醒後,再根據症狀用調理藥物治療。

婦女生產後中風,嘴巴緊閉,手腳抽筋像弓一樣,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血暈。

將荊芥炒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豆豉酒送服。童子尿也可以。

如果病症在腸胃,就應該根據症狀治療外感;如果兼有內臟病變,則大便多會秘結,可以用三化湯通便。

小續命湯: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川芎、防己、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桂(各一兩)、防風(一兩五錢)、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取微汗。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於後: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或加秦艽半錢。亦可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煩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言語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發渴亦去附子,加麥門冬、葛根、瓜蔞根;身體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恍惚語錯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睡加酸棗仁半錢;人虛無力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

白話文:

每劑藥用五錢。用半鐘水,加入五片生薑和一枚紅棗,煎煮成藥湯。溫熱服用,喝到微微出汗即可。

根據患者體質虛實和病情輕重,可以適當加減藥物:

  • 如果患者是熱症,則去掉附子,加入白附子或秦艽半錢。
  • 如果患者筋脈拘攣,言語遲緩,脈象弦緊,可以加薏苡仁。
  • 如果患者筋脈拘攣,可以加人參,同時去掉黃芩、芍藥,避免寒性藥物影響治療。服藥後稍有好轉,可以再加當歸。
  • 如果患者煩躁不安,大便不暢,則去掉附子、桂枝,加倍芍藥、竹瀝。
  • 如果患者大便三天五天沒有通暢,胸中不快,可以加枳殼、大黃。
  • 如果患者言語含糊不清,手足顫抖,可以加菖蒲、竹瀝。
  • 如果患者口渴,則去掉附子,加入麥門冬、葛根、瓜蔞根。
  • 如果患者身體疼痛,可以加羌活,抽搐的患者也可以加羌活。
  • 如果患者煩躁不安,容易驚嚇,可以加犀角、羚羊角。
  • 如果患者出汗過多,則去掉麻黃。
  • 如果患者神志恍惚,言語錯亂,可以加茯神、遠志各半錢。
  • 如果患者失眠,可以加酸棗仁半錢。
  • 如果患者虛弱無力,則去掉麻黃,加人參,劑量與原本的附子相同。

纂要曰:無汗惡寒倍加麻黃、防風、杏仁,名麻黃續命湯。有汗惡風倍加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有汗身熱不惡風倍加桂枝、黃芩,外加葛根二兩,名葛根續命湯。無汗身涼倍加附子,並甘草三兩,外加乾薑二兩,名附子續命湯。有汗無熱倍加桂、附、甘草,亦名桂枝續命湯。

一方,治中風不能言而脈沉,非大補不可,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斤置床下,湯氣薰蒸滿室如霧,使口鼻俱受之便得語。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也。

白話文:

纂要曰:

無汗惡寒,加倍使用麻黃、防風、杏仁,稱為麻黃續命湯

有汗惡風,加倍使用桂枝、芍藥、杏仁,稱為桂枝續命湯

有汗身熱不惡風,加倍使用桂枝、黃芩,再加葛根二兩,稱為葛根續命湯

無汗身涼,加倍使用附子,並加入甘草三兩,再加乾薑二兩,稱為附子續命湯

有汗無熱,加倍使用桂枝、附子、甘草,也稱為桂枝續命湯

一方:

治療中風不能言語且脈沉,非大補不可。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斤置於床下,湯氣薰蒸充滿房間如同霧氣,使口鼻都能吸收到蒸氣,就能恢復說話。

這是因為人的口通往大地,鼻通往天空,口以滋養陰氣,鼻以滋養陽氣。天空主宰清氣,所以鼻子不接受有形的物質,只接受無形的氣體;大地主宰濁氣,所以嘴巴接受有形的物質,也兼顧無形的氣體。

藿香正氣散,主中氣、中惡,尋常止嘔亦可用。(方見寒門)

三化湯,外有六經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若內有便溺阻隔以此湯主之。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每服三兩。水煎服,以利為度。

小省風湯,痰盛者與導痰湯相合煎服。(導痰湯見痰門)

防風,南星(生,各四兩),半夏(米泔浸),黃芩,甘草(生,各二兩)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主要治療中氣不足、中惡,平常止嘔也可以用。(方子見寒門)

三化湯,如果患者有外感六經證候,先用加減續命湯治療。如果患者內有便溺阻隔,就用三化湯來治療。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等份)

每次服用三兩。用水煎服,以通利為度。

小省風湯,痰盛者可以與導痰湯一起煎服。(導痰湯見痰門)

防風、南星(生,各四兩)、半夏(米泔浸泡)、黃芩、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服。

八味順氣散,中風後稍醒則服之。

白朮,白茯苓,青皮,白芷,陳皮(去白),臺烏,人參(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七分,溫服。仍以酒化蘇合丸間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陳皮,臺烏(各二兩),白殭蠶(炒),川芎,枳殼(炒),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加入薑十片,用水煎煮後服用。中風後稍有意識即可服用八味順氣散。

八味順氣散的成分包括:白朮、白茯苓、青皮、白芷、陳皮(去除白色部分)、臺烏、人參(各一兩)。

每次服用五錢,用半鐘水煎煮七分,溫熱服用。同時可用酒化蘇合丸間隔服用。

烏藥順氣散的成分包括:麻黃、陳皮、臺烏(各二兩)、白殭蠶(炒)、川芎、枳殼(炒)、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製,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治風先理氣,氣順則痰消,後理其風庶可收效。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皆宜服之。

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止因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動,舌強不能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羌活,白芍藥,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生地,熟地,茯苓,獨活(各一兩),細辛(半兩),春夏加知母(一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用兩碗水,加入三片薑、一枚紅棗,煎煮服用。治療風病要先理氣,氣順暢了痰才能消除,之後再調理風邪才能收到效果。理氣藥適用於氣滯、氣鬱、肩膊麻痛等由七情所致的症狀。

大秦艽湯用來治療中風,沒有六經的表證,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症狀,只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所以手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需要滋養血液,筋脈自然就會得到滋養。

藥方包括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羌活、白芍、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生地、熟地、茯苓、獨活各一兩,細辛半兩。春夏季節要加知母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理血自無表裡之患,血弱舉發不時者用之。

羌活愈風散,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至倒僕。

羌活,甘草(炙),防風,防己,黃耆,川芎,蔓荊子

獨活,細辛,枳殼,麻黃(去根),人參,地骨皮,知母,甘菊薄荷(去梗),白芷,當歸,杜仲(炒),枸杞子,秦艽,柴胡,半夏,前胡,厚朴(薑製),熟地(各二兩),白茯苓,黃芩(各二兩),生地,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桂(一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遇到陰雨天,可以加入七片生薑;如果胸腹脹滿,可以加入一錢枳實。能夠調理血液,自然沒有表裡之症,血虛導致頭髮不時脫落的人可以用它。

羌活愈風散適用於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的情況,服用此藥可以行氣導血,通暢全身經絡。長期服用可以徹底消除風邪,就算還有微弱的風邪,也可以用此藥加減治療。然而治病的方法,不能忽略通和塞滯,或者微微出汗,或者通利大便,這樣才是常規的治療方法。時間久了,清濁自然分開,營衛自然調和。如果剛開始感覺風邪入侵,服用此藥就不會跌倒。

藥方包含:羌活、甘草(炙)、防風、防己、黃耆、川芎、蔓荊子、獨活、細辛、枳殼、麻黃(去根)、人參、地骨皮、知母、甘菊、薄荷(去梗)、白芷、當歸、杜仲(炒)、枸杞子、秦艽、柴胡、半夏、前胡、厚朴(薑製)、熟地(各二兩)、白茯苓、黃芩(各二兩)、生地、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煎。去滓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加生薑五片,空心服,以熱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得利為度。

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輸。如望春大寒後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如望夏穀雨後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後加厚朴二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無使五臟偏勝太過與不及,不動於榮衛。

白話文:

上銼每次服用一兩,用兩碗水,加三片薑煎煮,去渣服用。空腹服用一服,吞下二丹丸,此為重劑;臨睡前服用一服,吞下四白丹,此為輕劑。方法是動則安神,靜則清肺。如果出現輕微的汗出,可以用愈風湯三兩加上麻黃一兩,分成四服服用。加五片生薑,空腹服用,用熱粥送服,微出汗即可。如果出現連續十天的通利,可以用愈風湯三兩加上大黃一兩,同樣分成四服,如前法煎煮,臨睡前服用,通利即可。

此藥需常服,不可忽略四季的變化。例如,春季大寒之後,加入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與前四兩藥材一同煎煮,稱為迎而奪少陽之氣;夏季穀雨之後,加入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稱為迎而奪陽明之氣。夏季末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稱為勝脾土之濕;初秋大暑之後,加入厚朴二兩、藿香一兩、桂一兩,稱為迎而奪太陰之氣;秋季霜降之後,加入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稱為勝少陰之氣。需注意五臟不可過勝或不及,使之保持平衡,不受影響。

如風秘,服之永不結燥,此藥與天麻丸相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若已病更宜常服,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俱效。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砂仁,白茯苓,香附,防風,川芎,甘草,人參(各五錢),白芷(一兩),羌活,獨活(各二錢半),藿香,白檀香(各一錢五分),知母,細辛(各二錢),甜竹葉(二兩),薄荷(二錢半),麝香(二錢,另研),龍腦(另研),牛黃(各半錢)

白話文: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中風的人常昏迷頭昏,是因為氣機不暢通。這藥方如風般秘而不宣,服下後能永保身體不受燥邪侵襲,與天麻丸相輔相成,是治療未病的聖藥。即使已經生病,也適合長期服用,對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症都有療效。

四白丹的成分包括白朮、砂仁、白茯苓、香附、防風、川芎、甘草、人參(各五錢)、白芷(一兩)、羌活、獨活(各二錢半)、藿香、白檀香(各一錢五分)、知母、細辛(各二錢)、甜竹葉(二兩)、薄荷(二錢半)、麝香(二錢,另研)、龍腦(另研)、牛黃(各半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嚥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天門冬,熟地各一兩半,甘草(炙),麥門冬,人參,遠志(去心),菖蒲各五錢,茯神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五錢為衣。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

天麻丸,治風因熱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每兩藥粉做成十丸。睡前嚼一丸,分成五到七次慢慢嚼,用煎好的愈風湯送服。此方能清肺氣,壯骨髓。

二丹丸,用於治療健忘。滋養精神、安定心志、調和氣血,內以安神,外可滋潤肌膚。

將丹參、天門冬、熟地各一兩半,甘草(炙)、麥門冬、人參、遠志(去心)、菖蒲各五錢,茯苓一兩,

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用硃砂五錢作為藥丸的包裹。每次服藥五十丸至一百丸,空腹飯前用煎好的愈風湯送服。

天麻丸,用於治療因熱而生風的病症。熱盛則容易動,宜以靜養來克服燥熱,此法是滋養氣血。

天麻,牛膝,萆薢(另研),玄參各六兩,生地一斤杜仲(炒去絲)七兩,附子(炮)一兩,羌活十四兩,川歸十兩

一方有獨活,去腎間分風。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湯,白酒皆可下。

愈風丹,治諸般風證,偏正頭痛。

防風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各一料加:

羌活,何首烏,細辛,菊花,天麻,獨活,薄荷各一兩

白話文:

天麻、牛膝、萆薢(研磨)、玄參各六兩,生地一斤,杜仲(炒去絲)七兩,附子(炮製)一兩,羌活十四兩,川歸十兩。另一方則加入獨活,可去腎間分風。以上藥材研磨成粉,製成蜜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五至七十丸,空腹溫水或白酒送服。此方名為「愈風丹」,用於治療各種風證,包括偏頭痛、正頭痛。另外,可以將防風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各一料,再加入羌活、何首烏、細辛、菊花、天麻、獨活、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不拘時。防風通聖散,方見癍疹門;黃連解毒湯,方見火門。

豨薟丸,治中風口眼喎斜,時吐痰涎,語言蹇澀,四肢緩弱,骨節疼痛,腰膝無力。亦能行大腸風,治三十五般風,常服此丸必效。

豨薟草,此草處處有之,俗呼為火鍁草,其葉對節而生,葉似蒼耳,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收採,洗去土,摘其葉不拘多少曝乾鋪入甑中,用好酒和蜜,層層勻灑,蒸之復曬。如此九次,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或五十丸,空心無灰酒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細嚼,用清茶送服,不限時間。如果出現疹子,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如果出現發熱,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

豨薟丸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流口水、說話不利索、四肢乏力、骨節疼痛、腰膝無力等症狀。它還可以治療腸風,以及各種風病,長期服用效果顯著。

豨薟草隨處可見,俗稱火鍁草,葉子對生,形狀像蒼耳。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收採,洗淨泥土,摘取葉子曬乾,放入蒸籠中,用好酒和蜂蜜均勻地灑在上面,蒸熟後再曬乾。如此重複九次,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到五十丸,空腹用無灰酒送服。

神效活絡丹,治風濕諸痹,肩臂腰膝筋骨疼痛,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行步艱難,筋脈拘攣。能清心明目,寬膈宣通氣血。年逾四十,預服十數丸,至老不生風疾;年逾六十者不宜服。

白花蛇二兩(酒浸焙乾)烏梢蛇半兩(酒浸焙於)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去土)全蠍一兩半(去毒)川芎二兩赤芍藥一兩兩頭尖二兩(酒浸)防風二兩半葛根一兩半血竭七錢五分(另研)沒藥一兩(另研)硃砂一一兩(另研),犀角(屑)半兩,地龍半兩(去土),丁香(去枝),甘草二兩(去皮炙),乳香一兩(另研),麝香半兩(另研),白殭蠶一兩(炒),草豆蔻二兩,羌活二兩,片腦一錢半(另研),玄參,牛黃二錢半(另研),官桂二兩(去粗皮),天麻二兩,天竺黃一兩,虎脛骨一兩(酥炙),藿香二兩(去土),人參一兩,威靈仙一兩半(酒浸),何首烏二兩,白芷二兩,敗龜板一兩(酥灸),烏藥一兩,安息香一兩,黑附子一兩(去皮炮),青皮一兩,香附一兩,白豆蔻一兩,骨碎補一兩,黃連二兩,熟地二兩,茯苓一兩,黃芩二兩,松香脂半兩,白朮一兩,大黃二兩,當歸一兩半,木香二兩,沉香一兩,金箔(為衣)

白話文:

神效活絡丹是一種專門用來治療風濕病、關節炎、肩膀、手臂、腰部、膝蓋、筋骨疼痛、面部歪斜、單邊身體不能活動、行走困難、肌肉緊繃等症狀的藥方。它還具有清心明目、舒暢胸膈、調理氣血的功效。對於超過四十歲的人,建議定期服用幾顆,可以避免年老時發生風疾。但對於超過六十歲的人來說,則不適合服用。

神效活絡丹的配方包含以下成分:

  • 白花蛇:二兩(用酒浸泡後再烤乾)
  • 烏梢蛇:半兩(用酒浸泡後再烤乾)
  • 麻黃:二兩(去除節)
  • 細辛:一兩(去除土)
  • 全蠍:一兩半(去除毒性)
  • 川芎:二兩
  • 赤芍藥:一兩(兩頭尖,用酒浸泡)
  • 防風:二兩半
  • 葛根:一兩半
  • 血竭:七錢五分(單獨研磨)
  • 沒藥:一兩(單獨研磨)
  • 硃砂:一一兩(單獨研磨)
  • 犀角屑:半兩
  • 地龍:半兩(去除土)
  • 丁香:(去除枝)
  • 甘草:二兩(去除皮後烘烤)
  • 乳香:一兩(單獨研磨)
  • 麝香:半兩(單獨研磨)
  • 白僵蠶:一兩(炒製)
  • 草豆蔻:二兩
  • 羌活:二兩
  • 片腦:一錢半(單獨研磨)
  • 玄參、牛黃:各二錢半(單獨研磨)
  • 官桂:二兩(去除粗皮)
  • 天麻:二兩
  • 天竺黃:一兩
  • 虎脛骨:一兩(酥炙)
  • 藿香:二兩(去除土)
  • 人參:一兩
  • 威靈仙:一兩半(用酒浸泡)
  • 何首烏:二兩
  • 白芷:二兩
  • 敗龜板:一兩(酥炙)
  • 烏藥:一兩
  • 安息香:一兩
  • 黑附子:一兩(去除皮後烘烤)
  • 青皮:一兩
  • 香附:一兩
  • 白豆蔻:一兩
  • 骨碎補:一兩
  • 黃連:二兩
  • 熟地:二兩
  • 茯苓:一兩
  • 黃芩:二兩
  • 松香脂:半兩
  • 白朮:一兩
  • 大黃:二兩
  • 當歸:一兩半
  • 木香:二兩
  • 沈香:一兩
  • 金箔(用作衣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茶清潤下,隨證上下,食前後服。以四物湯煎服之尤妙。頭風擂茶下。

史國公萬病無憂藥酒方,專治風疾,半身偏枯,手足拘攣,不堪行步。若飲一升,便手能梳頭;服二升,足能屈伸有力;服三升,言語舒暢,行步如故;服四升,肢體通暖,百節遂和,舉步如飛,其效如神。

防風(去蘆)二兩(治四肢骨節疼痛,渾身拘急),秦艽(去蘆)二兩(治四肢拘急,言語蹇澀),當歸三兩(補血生血),萆薢三兩(酥炙。治骨節疼痛),羌活三兩(治風濕骨節疼痛),鱉甲二兩(九筋者佳。治癱瘓),川牛膝(去蘆)二兩(治手麻痹,腰膝疼痛,補精行血),虎脛骨二兩(酥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彈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細嚼,溫酒或茶水送服,根據病症調整服藥時間,可在飯前或飯後服用。用四物湯煎服效果更佳。若患有頭風,可以用擂茶送服。

此藥酒專治風疾、半身不遂、手足拘攣、行走不便。服用一升,便能梳頭;服用二升,足部能屈伸有力;服用三升,言語流暢,行走如常;服用四升,肢體溫暖,百節舒暢,行走如飛,療效神奇。

藥材包括:防風(去蘆根)二兩(治四肢骨節疼痛,全身拘急)、秦艽(去蘆根)二兩(治四肢拘急,言語蹇澀)、當歸三兩(補血生血)、萆薢三兩(酥炙,治骨節疼痛)、羌活三兩(治風濕骨節疼痛)、鱉甲二兩(九筋者佳,治癱瘓)、川牛膝(去蘆根)二兩(治手麻痹,腰膝疼痛,補精行血)、虎脛骨二兩(酥炙)。

退骨節中毒,壯筋骨),白朮(去蘆)二兩,油松節二兩(捶碎。壯筋節),杜仲三兩(薑汁拌,炒去絲),晚蠶沙三兩(炒黃色。治癱瘓,百節不遂,皮肉頑麻),蒼耳子四兩(捶碎。去風濕骨節頑麻),枸杞子五兩(炒。治五臟風邪,補肝腎,明目),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

治諸毒氣,風濕在諸骨節,不能屈伸)

上㕮咀,盛布袋中,入大壇內,下好酒三十五斤,封口。浸十四日滿,將壇入鍋懸煮一時取起,入土內埋三日去火毒。每日清晨午後各服五。七鍾,大有補益。此酒衰年染患者尤宜。

白話文:

退骨節中毒,壯筋骨酒方

藥材:

  • 白朮(去蘆)二兩
  • 松節油二兩(捶碎。壯筋節)
  • 杜仲三兩(薑汁拌,炒去絲)
  • 蠶沙三兩(炒黃色。治癱瘓,百節不遂,皮肉頑麻)
  • 蒼耳子四兩(捶碎。去風濕骨節頑麻)
  • 枸杞子五兩(炒。治五臟風邪,補肝腎,明目)
  • 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治諸毒氣,風濕在諸骨節,不能屈伸)

製作方法:

  1.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
  2. 將藥粉裝入布袋中,放入大壇內。
  3. 加入好酒三十五斤,封口。
  4. 浸泡十四天後,將壇放入鍋中懸煮一個時辰。
  5. 取出後埋入土中三日,以去火毒。

服用方法:

每日清晨和下午各服用五至七鍾。

功效:

此酒具有退骨節中毒,壯筋骨,治癱瘓、百節不遂、皮肉頑麻、風濕骨節頑麻、五臟風邪、補肝腎、明目等功效。尤其適合衰年染病者服用。

搜風順氣丸,治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上熱下冷,腰腿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一應老幼男婦年高氣弱並宜常服。順三焦,和五臟,潤腸胃,除風濕。

大黃五兩(用酒洗過蒸黑色),麻仁(微炒,銼去殼取仁)二兩,山藥(淨)二兩,山茱萸(酒蒸浸去核)二兩,郁李仁(湯炮去皮)二兩,獨活二兩,菟絲子(淘淨,酒煮爛為餅,干)二兩,牛膝(酒浸曬乾,淨)二兩,檳榔二兩,枳殼(去穰麩皮,炒)二兩,車前子二兩半(酒浸)

白話文:

[搜風順氣丸] 方劑

此方可治三十六種風病,七十二種氣病,包括上熱下冷、腰腿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等症狀,老少皆宜,年高氣弱者亦可常服。

此丸能順暢三焦,和調五臟,潤澤腸胃,祛除風濕。

藥材及用量:

  • 大黃:五兩(用酒洗淨後蒸至黑色)
  • 麻仁:二兩(微炒,去殼取仁)
  • 山藥:二兩(洗淨)
  • 山茱萸:二兩(酒蒸後去核)
  • 郁李仁:二兩(湯煮去皮)
  • 獨活:二兩
  • 菟絲子:二兩(淘洗乾淨,酒煮爛後壓成餅狀,曬乾)
  • 牛膝:二兩(酒浸後曬乾,洗淨)
  • 檳榔:二兩
  • 枳殼:二兩(去麩皮,炒)
  • 車前子:二兩半(酒浸)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酒任意下,百無所忌,平旦臨臥各一服。服之宿醒盡消,百病不生。久服精神強健,大能補精注顏,疏風順氣。亦治腸風便血,若大便秘實尤宜。

石菖蒲酒

用石菖蒲三斤,薄切,日內曬乾,以絹囊盛之。用好酒一罈懸此菖蒲在內,閉封一百日,取視之如綠菜色,以一斗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開出飲酒,則一切三十六種風不能治者悉效。

千金神草方,專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痠疼,口眼歪斜,並皆神效。

白話文:

將藥材煉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至五十丸,用茶或酒送服,無需忌口,早晚各服用一次。服用後能消除宿疾,百病不生。長期服用可強健精神,滋補精氣,使容顏煥發,疏散風寒,順暢氣血。此方亦可治療腸風便血,尤其適合便秘者。

石菖蒲酒是用三斤石菖蒲切片曬乾,放入酒罈中密封百日,酒色如綠菜色後,再加入一斗熟黍米,封存十四日後即可飲用。此酒能治癒一切三十六種風症,效果顯著。

千金神草方專門治療風濕癱瘓、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周身痠痛、口眼歪斜等症狀,療效神奇。

用萆麻子草一種,秋夏用葉,春冬用子,俱得一、二十斤,入木甑內置大鍋上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摺,浸入蒸葉子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卻將前葉子熱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葉子一層。如此蒸換,必以患者汗出為度。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其病即愈。內以疏風活血之劑服之。

針法

無汗惡寒宜針至陰,足小趾外側爪甲角,針二分,出血,崑崙,足外踝後跟骨舉蹻;有汗惡風宜針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寸,針三分,禁灸。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有汗身熱不惡風宜針陷谷,足大趾次趾去爪甲如韭葉,瀉陽明之實。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無汗身涼宜刺隱白,足大趾內側爪甲角,去太陰之賊。

白話文:

使用萆麻子草,秋天和夏天用葉子,春天和冬天用種子,每次收集一二十斤。將這些草藥放入木甑中,放在大鍋上蒸至半熟,然後取出。先將幾尺長的棉布對摺,浸泡在蒸好的草藥湯裡,取出後趁熱敷在患處。再將之前蒸好的草藥葉子熱敷在布上一層,等到溫度適宜後,再換一層熱葉子。如此反复蒸換,直到患者出汗為止。病情嚴重的蒸五次,輕微的蒸三次,病就會痊癒。同時配合服用疏風活血的藥物。

針灸方法:

沒有出汗,畏寒,應該針刺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指甲角,針刺二分,出血,並針刺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有出汗,怕風,應該針刺風府穴,位於項後髮際內一寸,針刺三分,禁止灸治。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經中風。有出汗,身體發熱,不怕風,應該針刺陷谷穴,位於足大趾第二趾,離指甲如韭葉長度,瀉陽明經的實熱。以上兩種情況都是陽明經中風。沒有出汗,身體發涼,應該針刺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指甲角,去太陰經的邪氣。

此太陰經中風也。有汗無熱宜針太谿,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應手,針透崑崙,此少陰經中風也。

上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後分經治療,又分針刺法。厥陰之井大敦,足大趾甲後一韭葉聚毛間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

灸法

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鑿竅疏風。一人患帶下,一夕昏僕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無倫,此陰虛陽暴絕也。蓋得之病後酒色,急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半,漸蘇,服人參膏數斤而愈。

白話文:

這是太陰經中風。患者出汗但沒有發燒,應該針刺太溪穴,位於腳內踝後跟骨上方凹陷處的動脈位置,針刺穿透崑崙穴,這是少陰經中風。

以上繼續說明救治昏迷的原則,不再混淆六種證候的不同,今後將根據經絡進行治療,並分為不同的針刺方法。厥陰經的井穴大敦,位於足大趾甲後方一韭葉聚毛處,針刺以通經絡。少陽經的經穴絕骨,位於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法可以引熱入經。這是針灸同象法治療的總體原則。

灸法

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里等穴,都是用灸法來疏通經絡,驅散風邪。有一位患者患帶下病,一夜之間昏迷,目向上看,小便失禁,汗出不止,脈象不規律,這是陰虛陽暴絕的病症。原因可能是病後飲酒過度,性生活過度,應急灸氣海穴,位於臍下一寸半處,患者逐漸蘇醒,服用人參膏數斤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