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五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9)

1. 小兒諸病

肝與脾病多,肝只有余,腎只不足,病因有二,曰飽、曰暖,藥品與大人同,只劑料小耳。

小兒諸症總訣

察小兒之諸症緣病在於胎中,乃保育之失調致百病於孩童。稟氣之清且厚兮,則首脈堅而壽長;稟氣之濁且薄兮,則首體弱而病無窮。稟受各異,厚薄不同,入門觀色,青必驚而白必冷。啟關察脈,赤乃熱而黑乃凶。寒必傷於肺腑,熱則蘊於心胸;寒能作痛,熱能生風,夜啼不止,皆因孕母胎驚。

哭聲欠高乃是受胎不足;胎中受寒,生下則面色青白而啼哭不亂:胎中受熱,生下則鵝口瘡瘍而重舌赤瘤。內傷於寒者,不吐則瀉;外傷於熱者,有風必驚。驚哭夜啼,當以鎮心為要;多啼不止,還宜暖胃為先。面目青紅定是肝心受熱,而黃慘淡乃知脾胃生痰。吐而不食,清胃口而飲食自進;糞下黃臭,去積食而腸胃自通。

小兒無脈,觀虎口三關可見,一為風關,寒在肺腑,則紋或青或白;熱在心胸則紋或赤或黑。二為氣關,青黃定然傷食傷風,紋上赤紅乃是驚風發熱。三為命關,赤紋在而可醫可救,黑色過關難治難攻。小兒不語,驗五指寒熱可知。中指冷積食痘疹,中指熱傷風傷寒,五指稍冷驚風立見。

急驚卒然潮熱、手足搐制、雙目直視、痰涎湧塞,治當退熱行痰。慢驚得於大病之餘,吐瀉之後,過服寒冷之藥,轉致脾胃虛損,風邪乘之,眼慢騰騰、手足瘛瘲、面色青白、四肢皆冷,必先理氣,溫補脾元,元氣一盛,痰氣自下。慢脾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惟脾所受,故曰脾風。

面青、額汗、眨目、咬牙、身體逆冷、手足搐掣。急與暖脾回陽,十救一二。胗太衝脈、灸百會穴不醒,神氣已脫,決無生意。天行客杵之疾,皆關於心,心為怪物、異人所觸,以致命赤發熱,驚搐不止,欲治此疾,必求諸心。丁奚脯露之症,皆屬於脾,外為風寒暑濕所傷,內為飲食不節所損,以致肚腹高膨、手足細小、寒熱相兼、喘急不止、頭骨開解、翻胃退食,治以調胃為先。

病有兒未能行,母腹懷孕,兒飲此乳而作疾,下利寒熱,毛髮不潤,醫者善調脾胃,其疾可療。口流清水、唇紅面白,蟲痛也,當安其蟲,而順其氣,其痛自止;面黃身冷,日夜啼號腹痛也,宜調其脾暖其胃,其疾自除;盜汗煩渴不止者,心脾受熱也,宜止汗散,涼心安神,而汗止渴消;暑瀉引飲不止者。

膀胱受熱也,宜用五苓散,利水道,而陰陽自分;變蒸之候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其狀似驚,上唇有白泡如珠,以惺惺散主之。五臟所因,心屬火,夏旺節氣,合小腸為腑,其色赤,性主苦,熱則驚搐、冷則氣痛,治心者先息火而症可安。肝腑屬木,春旺節氣,合膽為腑,其色青,性主辛酸,心與肝連,心火熱則生風,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掣,治肝者先瀉心火,則肝自退。

白話文:

小兒諸病

小兒的疾病多半是肝和脾的問題,肝臟通常是功能過於旺盛,而腎臟則常常是功能不足。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吃太飽,二是穿太暖。小兒用藥和大人相同,只是劑量要減少。

小兒諸症總訣

觀察小兒的各種病症,病因多半在於懷孕時就已種下,或是後天照顧不當所導致。如果先天體質強壯,那麼頭部的脈象就會堅實,壽命也較長;如果先天體質虛弱,那麼身體就會虛弱,疾病不斷。每個人的先天體質不同,有的強壯,有的虛弱,入門診視時,臉色發青通常是受到驚嚇,臉色發白通常是受寒。察看脈象時,脈象發紅通常是有熱,脈象發黑通常是病情嚴重。受寒容易傷到肺部和內臟,受熱容易在胸腔蘊積;寒冷會導致疼痛,熱氣會導致生風。晚上哭鬧不停,多半是因為孕婦在懷孕時受到驚嚇。

哭聲微弱,通常是先天體質不足;懷孕時受到寒氣,生下來臉色會青白,但哭聲不急躁;懷孕時受到熱氣,生下來會有鵝口瘡或舌頭上有紅色腫塊。內傷受寒的,不是嘔吐就是腹瀉;外傷受熱的,容易有風導致驚嚇。驚嚇哭鬧不止,應該以鎮靜心神為要;哭鬧不止,應該先溫暖腸胃。臉色青紅,通常是肝和心有熱,臉色蠟黃,則表示脾胃有痰。吐了不吃東西,應該先清理腸胃,才能恢復食慾;大便又黃又臭,應該先清除腸胃積食,才能讓腸胃通暢。

小兒沒有脈搏時,可以觀察虎口三關的紋路:第一關是風關,如果寒氣在肺部,紋路會呈現青色或白色;如果熱氣在胸腔,紋路會呈現紅色或黑色。第二關是氣關,紋路青色或黃色表示有傷食或傷風,紋路呈現紅色表示有驚風發熱。第三關是命關,紋路呈現紅色還能救治,紋路呈現黑色就難以醫治。小兒不會說話時,可以觀察五指的寒熱:中指冰冷表示有積食、痘疹等問題,中指發熱表示有傷風感冒,如果五指稍冷表示有驚風。

急驚風發作時,會突然發燒、手腳抽搐、眼睛直視、痰液阻塞,治療方法應該是退熱化痰。慢驚風發作,通常是在大病之後、或是在腹瀉之後、或是在服用過多寒涼藥物之後,導致脾胃虛弱,風邪趁虛而入,症狀為眼睛無神、手腳抽搐、臉色青白、四肢冰冷,治療方法應該是先調理氣血,溫補脾胃,元氣旺盛,痰氣自然下降。慢脾風通常是在慢驚風之後,因為嘔吐或腹瀉傷到脾胃,導致病情惡化,病因完全是脾胃虛弱所致,所以稱為脾風。

症狀有臉色發青、額頭冒汗、眼睛眨動、磨牙、身體冰冷、手腳抽搐,應該立即溫暖脾胃,恢復陽氣,這樣或許還能救回一二。若針刺太衝穴或艾灸百會穴都無法甦醒,表示神氣已經散失,難以救治。天行客忤這種病,大多與心有關,是因為被鬼怪或異物所侵擾,導致發燒、驚嚇抽搐,要治療這種病,必須從心著手。丁奚脯露這種病,大多與脾有關,外感風寒暑濕,內傷飲食不節,導致肚子脹大、手腳細小、寒熱交替、呼吸急促、頭骨開裂、嘔吐厭食,治療方法應該先調理腸胃。

有些小兒無法行走,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就生病,小兒喝了這種乳汁也會生病,導致腹瀉、發冷發熱、頭髮枯黃,醫生應該善於調理脾胃,這樣才能治癒。口流清水、嘴唇紅潤、臉色蒼白,是蟲痛的症狀,應該驅蟲順氣,疼痛自然會停止;臉色蠟黃、身體冰冷、日夜哭鬧腹痛,應該調理脾胃,溫暖腸胃,疾病自然會消除;盜汗、煩躁口渴,是心脾有熱,應該止汗,清心安神,汗水和口渴自然會消失;暑天腹瀉、口渴不止,是膀胱有熱,應該使用五苓散,利尿,這樣陰陽之氣就會分開。變蒸期的症狀,變是身體向上發氣,蒸是體溫升高,症狀類似驚嚇,上唇有白色水泡,應該使用惺惺散來治療。五臟導致的疾病,心屬火,在夏季最旺盛,與小腸相通,顏色是紅色,性質是苦味,如果心有熱,會導致驚嚇抽搐,如果心受寒,會導致氣痛,治療心病應該先熄滅心火,病情就能安定。肝臟屬木,在春季最旺盛,與膽相通,顏色是青色,性質是辛酸,心與肝相連,心火旺盛會生風,兩個臟腑相互搏鬥,風火相爭,所以會導致抽搐,治療肝病應該先瀉心火,肝氣自然會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