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5)
卷一 (5)
1. 中寒
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
理中湯,治五臟直中寒邪者口噤失音、四肢僵直、腹冷痛瀉,兼治胃脘寒冷氣刺痛。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方見傷寒門)
姜附湯,治中寒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
乾薑一兩,附子(生,去皮臍)一個
每服三錢,水煎服。夾氣攻刺,加木香半錢;夾風不仁,加防風一錢;夾濕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痛加桂一錢。
白話文:
理中湯主要功效是溫散寒氣。例如突然遭受寒氣侵襲導致口噤失音、四肢僵直、腹冷痛瀉,或胃脘寒冷氣刺痛,都可以用理中湯治療。若病情加重,可加附子,稱為附子理中湯。姜附湯則專治中寒導致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的症状。方劑中使用乾薑和附子,每服三錢,水煎服。如果伴隨夾氣攻刺,可以加木香;夾風不仁,可以加防風;夾濕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痛加桂枝。
大已寒丸
附子(炮去皮臍),川烏頭(炮去皮臍,銼作豆大,再炒黃色),乾薑(炮製),官桂(去粗皮),吳茱萸(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
五積散
白芷,陳皮,厚朴,桔梗,枳殼,川芎,甘草,茯苓桂,芍藥,半夏,當歸,麻黃,乾薑,蒼朮
白話文:
【大已寒丸】
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芽),川烏頭(炮製,去除皮和芽,磨成豆狀大小後再炒至黃色),乾薑(炮製),官桂(去除粗皮),吳茱萸(炒過)各一份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成糊狀,做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到7顆,用米湯送服。
【五積散】
白芷,陳皮,厚朴,桔梗,枳殼,川芎,甘草,茯苓桂,芍藥,半夏,當歸,麻黃,乾薑,蒼朮。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個,煎七分,熱服。胃寒用煨姜;夾氣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產入艾、醋。
四逆湯
甘草三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切作片子)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半煎一鍾,去滓溫服。
二薑湯
良薑,乾薑(炮)各三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治冷氣成疾遇寒則發
用大附子一個,薑汁浸七日,用白綿紙浸濕包裹五、七層,慢火煨熟,分作五份,每服空心細嚼滾湯送下。
中寒脈虛而微細,雖躁熱煩渴,可煎理中湯水中浸冷服之。不可熱服。誤用寒涼藥決死。
白話文:
每種藥方的用量和使用方法如下:
-
四逆湯:每次服用四錢的藥量,取一盞水,加入三片薑和三個蔥白,煎煮至剩下七分的水量,熱服。若胃寒可用煨薑,若腸胃有氣需加入茱萸,婦女調經催產時可加入艾葉和醋。
-
四逆湯(配方):甘草三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切片)。以上材料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的藥量,取一鍾半的水煎煮至一鍾,去渣後溫服。
-
二薑湯:使用良薑和乾薑(炮製),各三兩,研磨成細末,調製成酒糊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以米飲下。
-
治療因冷氣引起的疾病,遇寒則發:使用一個大附子,浸泡在薑汁中七天,用白色綿紙浸濕包裹五到七層,以慢火煨熟,分成五份,每次空腹時細細咀嚼,並以滾湯送下。
-
中寒脈虛而微細,即使出現焦躁、熱渴的情況,仍應煎煮理中湯,並在水中冷卻後服用。不可熱服,誤用寒涼藥物會導致死亡。
2. 傷寒(附傷風)
脈陽浮陰弱,謂之傷風;脈浮緊無汗,謂之傷寒。脈浮頭頂痛、腰脊強,病在太陽;脈長身熱、目疼鼻乾,病在陽明,脈弦胸脅痛、目聾,病在少陽;脈俱細、咽乾腹滿,邪在太陰;脈俱沉、口燥舌乾而渴,邪在少陰;脈俱微緩、煩滿囊縮,邪在厥陰。
卻病法(陶節庵)
傷寒發狂,先於病人處生火一盆,用醋一碗傾火上,其氣衝入鼻內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用藥。若初起頭痛發熱、惡寒方除,已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仍因邪熱傳裡,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微無力、欲坐臥於泥水中,仍因寒熱而發躁,即陰證似陽,當用熱藥溫之。厥冷下利、譫語者不治。
白話文:
脈象辨證與治法
脈象與病位
- 脈浮而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稱為傷風。
- 脈浮而緊緊,並且不發汗,稱為傷寒。
- 脈浮,頭頂疼痛,腰脊強直,病在太陽經。
- 脈長,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病在陽明經。
- 脈弦,胸脅疼痛,耳朵發聾,病在少陽經。
- 脈細弱,咽喉乾燥,腹部脹滿,邪氣在太陰經。
- 脈沉細,口乾舌燥,口渴,邪氣在少陰經。
- 脈微弱而緩慢,煩躁不安,腹部緊縮,邪氣在厥陰經。
卻病法 (陶節庵)
傷寒發狂:
- 首先在病人床邊生火一盆,倒入一碗醋於火上,讓醋氣衝入病人鼻中,病人即會安靜下來。
- 觀察病人是陽氣亢盛而發狂,還是陰氣虛弱而發躁,然後再用藥。
陽盛發狂:
- 若病人起初頭痛發熱,惡寒剛退,之後卻出現登高唱歌、脫衣狂奔、翻牆上屋、辱罵喊叫、口渴欲死、脈象有力等症狀,這是因為邪熱侵入內臟,陽氣過盛而發狂,應該使用寒涼藥物治療。
- 舌頭捲縮,腹部緊縮者,無治癒之望。
陰證似陽:
- 若病人起病時沒有頭痛,只有輕微發熱,臉色發紅,煩躁不安,脈象沉細無力,想要坐在泥水中,這是因為寒熱交錯而導致陰虛似陽,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治療。
- 肢體冰冷,腹瀉,神志不清者,無治癒之望。
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盞與病人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糞痛,急用寒藥下之。食積痛亦宜下。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即愈。此三者皆痛,隨利減之法也。
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急用熱藥救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傷寒直中陰經,真寒症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而無脈,將好酒、薑汁各半盞與病人服,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陰陽用藥,不拘脈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必問病人有何疼痛處,若有痛症,脈必伏。
白話文:
傷寒引起肚子很痛,可以先給病人喝一杯涼水。如果疼痛稍微減輕,表示是熱痛,可以用涼性藥物治療。如果疼痛沒有減輕,而且繞著肚臍硬痛、大便乾硬、口渴,那就是燥糞痛,要趕快用寒性藥物瀉下。食物積滯引起的疼痛也應該用瀉下藥。如果小腹硬痛、頻尿、大便黑色、身體和眼睛發黃,那就是積血痛,也要用寒性藥物,再加上活血化瘀的藥物,把黑色的東西排掉就能痊癒。這三種疼痛,都要透過排泄來減輕。
如果喝水後疼痛加劇,表示是寒痛,要用溫性藥物調和。如果調和後疼痛沒有消失,而且出現四肢冰冷、腹痛、嘔吐、腹瀉,要趕快用熱性藥物搶救。要仔細觀察脈搏有力還是無力,這是重要的治療方法。
傷寒直接侵犯陰經,真寒症狀很嚴重,而且沒有脈搏,或者嘔吐腹瀉導致元氣虛脫,也沒有脈搏,可以給病人喝半杯酒和半杯薑汁,如果脈搏出現了,就能治療。要根據陰陽虛實來用藥,不拘泥於脈搏浮沉大小,只要指下能摸到脈搏,就代表病人還有救。如果用這種方法脈搏仍然沒有出現,就一定會死亡。還要詢問病人哪里疼痛,如果有疼痛的地方,脈搏一定會沉伏。
驗舌法
白苔舌:舌見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仍少陽半表半裡之症,宜用小柴胡湯、梔子豆鼓湯治之。
將瘟舌:舌見紅色,熱蓄於內也。不問何經,宜用牙皂、細辛、白芷、當歸等分為末,令病人先噙水一口,以藥少許吹鼻內,吐去水取嚏為度,如不嚏再吹。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中焙舌:舌見紅色,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於裡,君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涼膈散、大柴胡湯下之。
白話文:
驗舌法
白苔舌:
當舌頭上出現白色滑潤的苔時,代表邪氣剛進入身體內部。這時可能伴隨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或是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症狀。建議使用小柴胡湯、梔子豆鼓湯來治療。
將瘟舌:
當舌頭呈現紅色時,表示體內有熱氣積聚。不論是哪條經絡出現問題,都建議使用牙皂、細辛、白芷、當歸等藥材,將其研磨成粉末。患者先含一口水,再用少許藥粉吹入鼻孔,吐掉水後引發打噴嚏即可。若沒有打噴嚏,就繼續吹入藥粉。凡是瘟疫之家,不論是否已經染病,都應該使用此方法。
中焙舌:
當舌頭呈現紅色,並且舌頭表面出現黑色斑點,形狀像小舌頭時,表示邪熱已經深入體內,陽氣過盛導致體內水液不足。建議使用涼膈散、大柴胡湯來治療。
生斑舌:舌見紅色而有小黑點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斑矣。宜用玄參升麻葛根湯、化斑湯解之。
里圈舌:舌見淡紅色而中有一紅暈沿皆純黑,乃餘毒遺於心胞絡之間與邪火鬱結,二火亢極故有是症也。以承氣湯下之。
人裂舌: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樣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也。宜用涼膈散。
蟲碎舌:舌見紅色,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乃熱毒熾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故也。宜用小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舌頭上出現紅色斑點,說明熱毒乘虛入侵胃部積熱導致。可以服用玄參升麻葛根湯或化斑湯來解毒。
舌頭呈淡紅色,中間有一圈紅色暈,周圍是黑色,表示餘毒停留在心包絡之間,與邪火鬱結,兩火交亢導致。可以服用承氣湯瀉火。
舌頭呈紅色,出現人字形裂紋,說明心火過盛,熱毒上炎導致。可以服用涼膈散清熱解毒。
舌頭呈紅色,出現紅點,像蟲子啃噬的痕跡,說明熱毒熾盛,心火上炎,水火不濟。可以服用小承氣湯瀉火。
里黑舌:舌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熱毒熾甚堅結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紅星舌:舌見淡紅,中有大紅星者,乃少陰君火熱盛,所不勝者假火勢以侮脾土將欲發黃之候。宜用茵陳五苓散。
黑尖舌:舌見紅色,頭見黑色者,水虛火實腎熱所致。宜用竹葉石膏湯。
厥陰舌:舌見紅色,內有黑紋者,乃陰毒盛於肝經。肝主筋,故舌見如絲之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舌頭呈現紅色,裡面有乾硬的黑色,形狀像小長舌頭,上面有刺,這是熱毒非常嚴重,堅結在大腸,金受火克制,不能平息木氣。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
舌頭顏色淡紅,中間有大紅點,這是少陰君火熱盛,所不能勝的假火勢力侵犯脾土,將要發黃的徵兆。應該服用茵陳五苓散。
舌頭呈現紅色,舌尖呈現黑色,這是水虛火實,腎熱導致的。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
舌頭呈現紅色,裡面有黑色的紋路,這是陰毒盛於肝經。肝主筋,所以舌頭呈現像絲一樣的形狀。應該服用理中湯合四逆湯來溫暖它。
死現舌:舌見黑色,水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
黃苔舌:舌尖白根黃,其表證未罷,先宜解表然後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小便澀者,用五苓散,薑汁少許,白湯調服(一加木通、滑石、甘草共為末,每服五錢,入薑汁、蜜,白湯調服)。
黑心舌:舌弦白心黑、脈沉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沉實者可下。始病即發此色,危殆之甚,速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舌尖有白苔二分,根有黑色一分,必主身痛惡寒。如飲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此亦危證)。
白話文:
舌頭呈現黑色,代表水氣克制了火氣,這種情況病人幾乎無法醫治。
舌尖是白色,舌根是黃色,代表表證尚未解除,應先解表,之後才能攻邪。如果便秘,可以用涼膈散加入硝黃泡服;如果小便澀,可以用五苓散,加入少許薑汁,用白湯調服。可以加入木通、滑石、甘草共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薑汁、蜜,用白湯調服。
舌頭兩側是白色,舌頭中間是黑色,脈象沉而微弱,這種情況很難治癒;脈象浮而滑,可以發汗;脈象沉而實,可以瀉下。如果病一開始就出現這種舌頭顏色,病情非常危急,應立即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舌尖有二分白色的苔,舌根有一分黑色的苔,一定會伴隨身體疼痛和怕冷的症狀。如果喝水不多,可以用五苓散;如果自汗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如果腹瀉,可以用解毒湯。這些都是危急的症狀。
舌見白苔,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證,宜涼膈散微表之,表退即當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譫語,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宜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
舌中見白苔,外則微黃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舌見微黃色者,表證未罷。宜小柴胡湯合六一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裡雙除,臨症審用。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苔而變黃也,皆自表傳裡,熱已人胃,急宜下之。如下遲必變黑色為危症。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舌頭上出現白色苔,中間有黑色小點散亂生長,代表還有表證,應該用涼膈散稍微祛除表證,表證退去後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舌頭微黃,剛開始生病就出現神志不清,這是因為出汗後表邪入侵內里,必須用汗法和下法同時進行。建議使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來治療。
舌頭上出現白色苔,外面略微發黃,必然會出現腹瀉。建議使用解毒湯,如果畏寒就用五苓散。
舌頭微黃,表證還未消失。建議用小柴胡湯合六一散來治療;如果可以瀉下就用大柴胡湯瀉下,表裡雙解,臨症謹慎用藥。
舌頭發黃,必然是先出現白色苔然後變黃,都是從表傳入里,熱氣已經進入胃部,應該馬上瀉下。如果遲遲不瀉下,必然會變黑,這是危急症狀。建議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為邪半表半裡,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用白虎湯加人參三錢。
舌左見白苔滑者,此臟結之症,邪併入臟難治。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
舌黃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六一散、涼膈散合用。脈弦者宜防風通聖散。
舌見黃而澀有隔瓣如☆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急以大承氣湯下之。若身發黃者。宜茵陳湯;下血用抵當湯;在脅內十棗湯;結胸甚者大陷胸湯;痞用大黃瀉心湯。
白話文:
舌頭右側有白苔且滑潤,表示病症在肌肉,邪氣半在表半在裡,患者會出現寒熱往來,適合服用小柴胡湯來和解。
舌頭左側有白苔且自汗,不可使用瀉下藥,應服用白虎湯加入人參三錢。
舌頭左側出現白苔且滑潤,這是臟器積結的徵兆,邪氣已深入臟腑難以治療。
舌頭周圍呈現白色,中間為黃色,必定會出現煩渴、嘔吐的症狀。若同時伴有表證,可服用五苓散和益元散,必須等到黃苔消失才能使用瀉下藥。
舌頭呈現黃色,舌尖為白色,代表表證少而裡證多,適合服用六一散和涼膈散,脈象弦者可服用防風通聖散。
舌頭呈現黃色且粗糙,並有隔瓣如同星狀,說明熱氣已入侵胃部,邪毒深重。心火導致煩渴,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身體發黃,應服用茵陳湯;下血則用抵當湯;脅肋疼痛用十棗湯;胸部積聚嚴重則用大陷胸湯;胸腹痞滿則用大黃瀉心湯。
舌見四邊微紅中央灰黑色者,此有失下所致,宜大承氣湯下之,熱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如五、六次下而熱不退者不治。
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其症必渴、譫語。脈滑者生,脈澀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見黑糞者亦不治。下宜大承氣湯。
舌見黃中黑至尖者,熱氣已深,兩感見之十當九死。惡寒甚者亦死;不惡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調胃承氣湯。
舌外見淡紅、心淡黑者,加惡風表未罷,用雙解加解毒湯相半微汗之,汗罷急下之。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不治。非結胸者可治。
舌見灰色尖黃,不惡風寒,脈浮者可下之;若惡風惡寒者,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三、四下之。見黑糞不治。舌見灰黑色而有黑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舌根微黑、尖黃,脈滑者可下;脈浮者當養陰退陽。若惡風寒微汗之,用雙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湯。十生七、八也。
白話文:
舌頭邊緣微紅,中間灰黑色,這是由於失下(腹瀉)引起的,要用大承氣湯瀉下,退熱即可痊癒,一般需要三、四次瀉下。如果五、六次瀉下後仍未退熱,就無法治癒了。
舌頭發黃並有黑色斑點亂生,病情一定會出現口渴、神志不清。脈象滑利者可以治癒,脈象澀滯者會死亡,患者會抓著衣服摸床,也無法治癒。如果瀉下後出現黑色大便,同樣無法治癒。瀉下藥可以用大承氣湯。
舌頭發黃,黑色一直延伸到舌尖,說明熱氣已經深入,已經出現兩感(寒熱交替)的人,十之八九會死亡。如果怕冷嚴重,也會死亡;如果不怕冷,但腹瀉,可以治療,要用調胃承氣湯。
舌頭外緣淡紅,舌心淡黑,說明表寒未解,要用雙解湯加解毒湯混合,微微出汗,出汗後立即瀉下。如果出現胸悶煩躁,眼睛直視,就無法治癒。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可以治癒。
舌頭呈灰白色,舌尖發黃,如果不怕風寒,脈象浮者,可以瀉下;如果怕風寒,要用雙解散加解毒湯,連服三、四次。出現黑色大便則無法治癒。如果舌頭呈灰黑色,有黑色紋路,脈象沉實,要立即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脈象浮,口渴飲水,要用涼膈散治療。十個人可以救活二、三人。舌根微黑,舌尖發黃,脈象滑利者,可以瀉下;脈象浮者,應該養陰退陽。如果怕風寒,微微出汗,要用雙解散。如果腹瀉,要用解毒湯。十個人可以救活七、八人。
舌根微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凡傷寒傳經之邪比雜症不同,必辨其脈、症、舌三者。表汗下之庶不有誤,況脈者血之府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搏,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而有力;病久熱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甚也,但可養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或初病即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水燥熱之症,或逆厥而利,此熱症傳經之邪也。
若始終皆熱,症則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為病,初則頭痛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惡寒不發熱,此寒症也。此識症之要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心屬火主熱,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邪入半表半裡之間,其舌色變為白苔而滑見矣。
白話文:
如果舌頭根部微微發黑,舌尖泛黃,隱約可見一條紋路,並且脈象強勁有力,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脈象浮緩,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則應使用涼膈散來解熱。這樣治療,大約可以救治十人中的兩三個人。
傷寒傳經的邪氣與其他雜病不同,必須根據脈象、症狀和舌苔三者綜合判斷。表證和汗證需要瀉下,切不可誤用其他方法。脈象是血氣的表現,屬陰性,當人剛得病時,正氣與邪氣相搏,如果真氣尚未衰竭,脈象就會滑數而有力;如果病程長,熱邪過盛,真氣衰竭,脈象就會微細而無力,用藥也需要調整。重點是要辨別脈象的變化,以滋陰退陽。有的患者剛得病就出現惡寒發熱,之後必然伴隨口渴、燥熱等症狀,或者出現四肢厥逆和腹瀉,這些都是熱邪傳經所致。
如果從始至終都感到發熱,症狀表現為只有發熱而無惡寒,這也是熱證。傷寒病初期,一般會有頭痛,但沒有發熱、惡寒、口渴等症狀。如果患者一開始就出現四肢厥逆、腹瀉,或者只有惡寒不發熱,則屬於寒證。這就是辨別症狀的關鍵。舌頭是心臟的竅穴,心臟屬火,主熱。人剛得病時,邪氣還在表層,舌頭就會呈現紅色,沒有白苔等其他顏色。邪氣進入半表半裡,舌頭的顏色就會變成白色,並出現滑潤的苔。
邪傳於裡未罷,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胃,急宜下之。若醫不以此,誤用湯劑失於下,遲其苔必黑,變症蜂起,此為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與邪熱二火相乘,熱極則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明於醫道者其詳察之。
劫病法(陶節庵)
傷寒發狂,先於病人處生火一盆,用醋一碗傾火上,其氣衝入鼻內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用藥。若初起頭疼發熱惡寒方除,以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仍因邪熱傳裡、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數無力、欲坐臥於泥水中,乃因寒熱而發躁,即陰證似陽,當用熱熱溫之。厥冷下利諺語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病邪入侵內臟還沒消退,舌頭上就會出現黃色的苔,這表示病邪已經進入胃部了,必須趕快用瀉藥把它排出去。如果醫生不理解這個道理,錯用湯藥,沒有進行瀉下治療,等到舌苔變黑,各種併發症就會接踵而來,這就難以治癒了。如果舌苔像漆黑的光一樣,十個人中就沒有一個能活,這是心火自己燃燒,跟入侵的熱邪一起加重了熱勢,熱到極點就會把水液都蒸發掉,所以顏色才會變黑,反映出水液的變化。懂得醫術的人應該仔細觀察這些變化。
傷寒病發狂,首先在病人旁邊生一堆火,然後倒一碗醋在火上,讓醋煙衝進鼻孔,這樣病人就會鎮定下來,然後才能根據是陽性發狂還是陰性發狂來用藥。如果病一開始是頭疼發熱惡寒,後來這些症狀消失了,但是病人開始登高唱歌、脫衣服亂跑、翻牆上屋、罵人喊叫、口渴得要死、脈搏有力,這都是因為病邪入侵內臟,陽氣盛而發狂,應該用寒涼的藥物瀉下治療。舌頭卷縮成囊狀的病人是沒救的。如果病人起病時沒有頭疼,只是身體微熱、臉紅、心煩意燥,脈搏沉而數,無力,想坐臥在泥水中,這是因為寒熱交雜而導致煩躁,屬於陰證假裝成陽證,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手腳冰冷、腹瀉、說話含糊不清的病人是沒救的。
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盞與病人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達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糞痛,急用寒藥下之。食積痛亦宜下。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即愈。此三者皆痛隨利減之法也。
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急用熱藥救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傷寒直中厥陰經,真寒症。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而無脈,將好酒、薑汁各半盞與病人服,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陰陽用藥,不拘脈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必問病人有何疼痛處。若有痛症,脈必伏。宜隨病制宜,尤當問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此為反關脈;若平素正取有脈,後因病無脈者亦當覆手取,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
白話文:
傷寒腹痛之治
傷寒患者腹部疼痛劇烈,如果給病人喝一杯涼水,疼痛稍減,則屬熱痛,應當使用涼性藥物清熱。若清熱後疼痛未減,甚至出現臍部硬痛、大便乾結、口渴等症狀,則屬燥糞痛,需立即使用寒性藥物瀉下。食物積滯導致的腹痛也宜用瀉藥治療。
若患者小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身體和眼睛發黃,則屬蓄血痛,也應使用寒性藥物,並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將黑便排盡即可痊癒。以上三種腹痛,皆為痛隨利減之法。
若喝水反而加重疼痛,則屬寒痛,應當使用溫性藥物溫和治療。若溫和後疼痛未減,甚至出現四肢厥冷、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需立即使用熱性藥物救治。務必仔細觀察脈象,判斷患者脈力強弱,此乃良法。
傷寒直中厥陰經,屬於真寒症。病情嚴重,甚至無脈,或伴有吐瀉、元氣耗損,無脈者,可給病人服用半杯好酒和半杯薑汁,若脈象恢復,則可治療。應當根據患者陰陽狀態用藥,不必拘泥於脈象浮沉大小,只要指下能摸到脈象,就還有救。若使用此法,脈象仍不出現,則必死無疑。
此外,還需詢問病人是否有疼痛部位。若有疼痛,脈象必沉伏。應根據病情制宜,尤其要詢問病人。若病人平時沒有脈象,需用覆手取脈法,此為反關脈。若病人平時有脈象,後因病無脈,也應使用覆手取脈法。若用覆手取脈法摸到脈象,則說明陰陽錯亂,需調和陰陽。若覆手取脈和正手取脈都摸不到脈象,則必死無疑。
傷寒舌上生苔不拘滑、白、黃、黑,俱用井水浸青布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片子時時浸水擦之,其苔自退。凡見舌生黑苔芒刺者必死,此熱毒入深,腎水克心火也。若發黃者用生薑時時周身擦之,其毒自退。若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用生薑一斤搗去汁微炒燥,帶潤以絹包熨患處。稍可又將姜渣和前汁炒乾,再熨許久即寬快。
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為末吹鼻內。外用水紙搭鼻沖,其血自止;若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照後秘方用藥。
傷寒熱邪傳裡服轉藥後,用鹽炒麩皮一升,絹包於病人腹上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
白話文:
傷寒舌苔及鼻衄治療
舌苔
傷寒患者舌頭上長苔,不論是滑、白、黃、黑,都可以用井水浸泡過的青布在舌頭上清洗乾淨。之後用生薑片子,時常浸泡在水中,擦拭舌頭,舌苔就會自然退去。
若觀察到舌頭上長了黑色的苔,並且像芒刺一樣,那患者必死無疑,這是因為熱毒深入體內,腎水克制心火所致。
若舌苔發黃,則可以用生薑時常擦拭全身,毒氣自然會消散。
心胸脅下疼痛
若患者心胸脅下有邪氣積聚,感到滿悶、硬痛,可以用一斤生薑搗碎取汁,微炒至乾燥,用絹布包裹後熨敷患處。稍微緩解後,將薑渣與之前取出的汁液一起炒乾,再熨敷一段時間,就會感到輕鬆舒暢。
鼻衄
傷寒患者鼻出血,流血不止,可以將山梔子炒黑研成粉末,吹入鼻孔內。同時用浸過水的紙巾搭在鼻子上,用冷水沖洗,血就會止住。
若只是點滴流血,沒有形成血流,則說明邪氣仍在經絡中未解,需要按照其他秘方用藥。
腹部脹滿
傷寒患者熱邪傳入內臟,服用轉藥之後,可以用鹽炒一升麩皮,用絹布包裹後熨敷在患者腹部,使藥氣在熱力作用下流通,大便就會更容易通暢。
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汁,用雞子清亦可。蓋赤屬火、黑屬水也。
傷寒直中陰經,真寒症,或陰毒症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堅冷如石,手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將蔥縛一握切去根葉,取白三寸許搗如餅,先用麝香半分填臍中,後加蔥餅臍上以火熨之,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項脊強。如再不醒,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
如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即醒者為有生也;如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
白話文:
傷寒導致吐血不止,可以將韭菜汁與京墨研磨後服用,血色變黑即能止血。若沒有韭菜汁,可以用雞蛋清代替。這是因為紅色屬火,黑色屬水。
傷寒直中陰經,屬於真寒症或陰毒症,患者會感到身體像被棍子打過一樣,腹部絞痛、嘔吐、沉重,失去意識,四肢冰冷僵硬如石頭,手指甲、嘴唇發青,藥物無法入口,脈象沉細或無脈,情況危急。可以用蔥白捣成饼状,先用麝香填入肚臍,再放蔥餅在肚臍上以火熨之,反复更换两三块蔥饼,待患者稍微清醒后,灌入生姜汁,煎服項脊強。若患者仍昏迷不醒,可灸关元、气海穴各二十到三十壯,以热气通达体内,逼邪气排出体外,恢复阳气。
如果用此方法後患者手腳溫暖、出汗並恢復意識,就表示有生機;如果手腳仍然冰冷、不出汗且意識不清醒,則必死无疑。
傷寒熱病,熱邪傳裡,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胸上徐徐換之,待熱勢稍退即除,不可久漬。夏月用此方,冬月不宜。
傷寒服藥轉吐不納者,用竹管重捺內關後,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辛甘之劑亦宜溫服。
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菸衝入鼻中,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末各三分,薑汁調服,探吐後服導痰湯加減治之。無嚏不可治。
白話文:
傷寒發燒,熱氣入侵身體,高燒不退,可以使用黃連煎水一杯,放在井裡迅速降溫,再用浸過冷水的青布敷在胸口,慢慢替換,直到熱度稍微退下就拿掉,不能敷太久。夏天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冬天就不適合。
傷寒病人服用藥物後,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的症狀,可以用竹管用力按壓內關穴,然後喝半杯生薑汁,熱飲,就可以止吐。一般來說,服用寒性藥物就要熱飲,服用熱性藥物就要冷飲,才能達到中和的作用。如果想要發汗,即使是辛甘類藥物也應該熱服;如果想要止汗,即使是辛甘類藥物也應該溫服。
中風導致痰厥,昏迷不醒,快要斷氣的人,首先要用皂莢末塞進紙捲裡,點燃熏入鼻腔,能打噴嚏就可以治療。然後用吐痰的方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末各三分,用薑汁調和服用,吐出痰液之後,服用導痰湯加減治療。如果沒有打噴嚏,就無法治療。
治乾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角末三分,鹽一撮調服。探吐莫與米湯,飲之即死,蓋穀氣反助邪氣也。
中寒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入,稍醒後服加味理中飲。如不飲酒,用薑汁灌之,依法調治。冬月有此症,余月少。
製藥法(陶節庵)
用附子必頂圓臍正一兩一枚者。先將鹽水、薑汁各半盞,用砂罐煮七沸,後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便半盞再煮七沸,住火良久撈起,磁器盛貯伏地一晝夜,取出曬乾,庶無毒害。
用川大黃鬚錦紋者銼碎,酒拌炒乾,不傷陰血。人壯實者生用。
白話文:
治療因乾燥引起的霍亂,患者無法嘔吐時,可以用滾燙的湯水一碗,加入皂角末三分、鹽一撮,調和後服用。想引發嘔吐,千萬不要用米湯,喝了就會致命,因為米氣會反過來助長邪氣。
如果因為體內寒氣而突然昏倒,昏迷不醒,要先用熱酒和薑汁各半碗灌入,稍微清醒後服用加味理中湯。如果不能喝酒,就用薑汁灌入,按照方法治療。這種情況在冬天較多,其他月份較少。
製藥方法(陶節庵)
使用附子時,必須選擇頂端圓形、臍部正中,一兩一枚的。先用鹽水、薑汁各半碗,用砂罐煮沸七次,然後加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便半碗,再次煮沸七次,熄火後放置一段時間,撈出藥材,用瓷器盛裝,埋在地下放置一晝夜,取出曬乾,這樣就可以去除毒性。
使用川大黃時,要選擇鬚根上有錦紋的,將其磨碎,用酒拌炒至乾,這樣就不會傷陰血。體質強壯的人可以使用生川大黃。
用麻黃去節,先滾醋湯略浸片時撈起備用,庶免大發。如冬月嚴寒、腠理致密生用。
用茱萸將鹽水拌勻炒燥備用,庶無小毒。
解藥法(陶節庵)
用附子後身目紅者,用蘿蔔搗汁二大碗入黃連、甘草各半兩,犀角三錢煎八分服,其紅自除。如解遲,血從耳、目、口、鼻出必死。無蘿蔔用澄清泥漿水亦可。
用大黃後瀉利不止,用烏梅二個,炒粳米一撮,乾薑三錢,人參五錢,白朮炒五錢,生附子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心一握,水二鍾煎八分,去渣,入炒陳壁泥一匙調服即止,取土氣以助胃氣也。
白話文:
使用麻黃去掉節的部分,先在醋湯中滾煮片刻後撈起備用,這樣可以避免藥性過強。若是在冬天寒冷季節,為了讓皮膚毛孔閉合,可以生用。
使用茱萸與鹽水混合炒乾備用,這樣可以減少輕微的毒性。
解藥方法(陶節庵)
如果服用附子後出現臉部或眼紅的情況,請使用蘿蔔搗汁兩大碗加入黃連和甘草各半兩,犀角三錢一起煎煮,減至八分服下,臉紅的現象就會消失。若解藥過程緩慢,血液從耳朵、眼睛、嘴巴、鼻子流出,則可能有生命危險。若沒有蘿蔔,也可以使用澄清的泥漿水替代。
如果服用大黃後導致腹瀉不停,請使用烏梅兩個,炒熟的粳米一小撮,乾薑三錢,人參五錢,白朮炒五錢,生附子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量,燈心一握,用水兩鍾煎至八分,去除藥渣,加入炒熟的陳年泥漿一匙調服,這樣就可以停止腹瀉,這是為了補充因藥物作用而消耗的土氣,以幫助胃部運作。
用麻黃後汗出不止,將病人發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粳米半升,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一兩,為末,周身撲之,隨後秘方用藥免致亡陽。
麻黃,治傷寒太陽脈浮、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而喘。冬時得病宜服,春分後忌之。
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個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為度。
《陶節庵方》名升麻發表湯,多防風,川芎、羌活、升麻、白芷五味,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用此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吃了麻黃後一直出汗不止,就把他放到盛滿水的盆子裡,只露出腳,然後用炒過的粳米半斤,以及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一兩,磨成粉末,撒在病人全身。接著再用秘方藥物治療,就能避免陽氣耗散而亡。
加減法;本經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而喘加乾葛,去升麻;本經發熱惡寒,身體痛加蒼朮、芍藥,去杏仁;本經發熱惡寒、身癢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故也,去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藥;本經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本經感寒深重服湯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三、二劑汗不出者死;本經汗後不解宜再服,量證輕重用麻黃、升麻分多寡為當。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二莖。
服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熱服取汗,有汗即止,不得多服。
白話文:
根據症狀調整藥方,發熱惡寒、頭痛無汗且喘加乾葛去升麻,發熱惡寒、身體痛加蒼朮和芍藥去杏仁,發熱惡寒、身癢面赤加柴胡和芍藥去白芷和杏仁;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加枳殼和桔梗。若感寒深重服湯不發汗,需再服藥,連續服用三、兩劑仍不發汗則凶險;若發汗後仍不適,需再服藥,根據症狀輕重調整麻黃和升麻的用量。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二莖,加入江西豆豉一撮煎煮,熱服取汗,一旦出汗即停止服用,不可過量。
桂枝,治傷寒太陽經受病頭疼身痛,或翁翁發熱,淅淅惡風汗出,鼻鳴乾嘔。冬時得病宜服,春分後忌之。赤芍藥,桂枝各五錢,甘草四錢(炙)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須臾啜稀粥助藥力以取微汗。無汗者休服。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宜用。飲酒人不喜甘,恐中滿而嘔。夏至前加黃芩,夏至後加石膏、知母、升麻。病人素虛寒不須加減。
《陶節庵方》名疏邪實表湯,多防風、川芎、羌活、白朮四味、治冬月正傷風頭痛身熱、惡寒脊強、脈浮緩自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白話文:
桂枝,可以治療傷寒太陽經受病引起的頭疼、身痛,或頭昏沉發熱,微微發冷、怕風、出汗,鼻塞、乾嘔。冬天得病時適合服用,春分之後就不要再服用。赤芍藥、桂枝各五錢,甘草四錢(用火烤過)。
每次服用五錢,加上生薑三片,大棗兩枚,用水煎服。服用後不久喝一些稀粥,幫助藥力發揮,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沒有出汗,就不要再服用。尿頻或喝酒的人也不適合使用。喝酒的人不喜歡甜味,擔心服藥後肚子脹滿而嘔吐。夏至之前可以加黃芩,夏至之後可以加石膏、知母、升麻。如果病人本身虛寒,就不用加減藥物。
《陶節庵方》中記載的疏邪實表湯,主要由防風、川芎、羌活、白朮四味藥組成,可以治療冬月正值傷風引起的頭痛、身熱、惡寒、脊背僵硬、脈搏浮緩、自汗等表證。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受到邪氣侵襲,應該服用實表散來散寒除邪。如果沒有出汗,就不可服用。
加減服法: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柴胡、杏仁;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加膠飴二匙,煎之溫服。
九味羌活湯,治春分後傷寒,代桂枝、麻黃湯用。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取汗。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渴加知母、石膏。
《陶節庵方》云:治春夏秋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症亦有神也。
白話文:
治療春分後傷寒,可以用九味羌活湯來代替桂枝湯和麻黃湯。
九味羌活湯的藥材包括: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煎煮方法: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煮後熱服,取汗。
服藥後,如果汗不止,可以加黃耆;如果喘,可以加柴胡、杏仁;如果胸中飽悶,可以加枳殼、桔梗。
服藥時可以加膠飴二匙,溫服。
如果原本有汗,可以去蒼朮,加白朮;如果口渴,可以加知母、石膏。
陶節庵方指出,此方適用於春夏秋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的症狀,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不僅適用於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症亦有奇效。
加減服法: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如服此湯後不作汗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生地。汗後不解宜再服,汗下兼行加大黃,此釜底抽薪之法。春、夏、秋感冒非時傷風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去蒼朮加白朮。
汗不止加黃耆,即加減沖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一錢如神。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服法: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發汗熱服,止汗溫服。
柴葛解肌湯,(《陶節庵方》即葛根湯)治足陽明胃經受證目疼、鼻乾、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白話文:
加減服法:
胸中飽悶,可以加枳殼、桔梗,去生地。夏月,可以加石膏、知母,稱為神術湯。如果服用此湯後不作汗,可以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可以加杏仁、生地。汗後不解,宜再服此湯;汗下兼行,可以加大黃,此乃釜底抽薪之法。
春、夏、秋感冒,或非時傷風,也會出現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可以去蒼朮加白朮。
汗不止,可以加黃耆,稱為加減沖和湯。如果再不止,可以以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一錢,如同神效。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
服法: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發汗熱服,止汗溫服。
柴葛解肌湯(陶節庵方,即葛根湯)
此方用於治療足陽明胃經受證,表現為目疼、鼻乾、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於陽明經病。而正陽明腑病另有治法。
柴胡,乾葛,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
加減服法:本經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蘇葉,本經有汗而渴者治法在如神白虎湯下。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
十神湯,治時氣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宜服之。
川芎,甘草,麻黃,紫蘇,升麻,白芷,陳皮,香附子
芍藥各四錢,乾葛每服五錢或一兩,姜三片,水煎熱服。欲汗以被蓋覆,再煎服。
白話文:
柴胡、乾葛、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這幾味藥材,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加減使用。如果患者沒有汗、惡寒嚴重,可以去掉黃芩,加入麻黃。冬天用藥量應該多一些,春天用藥量應該少一些,夏天和秋天則可以去掉麻黃,改加蘇葉。如果患者出汗但口渴,則可以參考白虎湯的治療方法。將藥材用水煎煮,加入石膏末,趁熱服用。
十神湯適用於時氣不正,瘟疫流行,感冒發熱,不分陰陽,風寒夾雜的情況。處方包括川芎、甘草、麻黃、紫蘇、升麻、白芷、陳皮、香附子,以及芍藥四錢,乾葛五錢或一兩,姜三片,用水煎煮,趁熱服用。想要發汗的話,可以蓋上被子,藥液煮好後再服用。
香蘇飲,治四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
紫蘇葉,香附各二兩,陳皮一兩,甘草一兩半
每服四錢,水一鍾,薑、蔥煎七分,空心熱服。頭疼加川芎、白芷。
參蘇飲,治時氣瘟疫,兩感風寒。
人參,紫蘇,前胡,半夏,葛根,茯苓,桔梗,枳殼,陳皮,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蔥頭一枚,煎八分熱服。氣盛去人參。感冒風寒、頭疼鼻塞、憎寒壯熱名重傷風,服之極效。若咳嗽加桑皮、杏仁。頭疼加川芎。
白話文:
香蘇飲用於治療四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配方為紫蘇葉、香附各二兩,陳皮一兩,甘草一兩半。每次服用四錢,水一鍾,加入薑、蔥煎煮七分,空腹熱服。若頭痛可加川芎、白芷。
參蘇飲用於治療時氣瘟疫、兩感風寒。配方為人參、紫蘇、前胡、半夏、葛根、茯苓、桔梗、枳殼、陳皮、甘草。水二鍾,加入薑三片、蔥頭一枚,煎煮八分熱服。若氣盛可去人參。感冒風寒、頭疼鼻塞、憎寒壯熱名重傷風,服之極效。若咳嗽可加桑皮、杏仁。頭疼可加川芎。
藿香正氣散,治感冒寒邪、頭疼拘急、惡寒作熱,或內夾飲食、胸膈不利。
藿香一錢,厚朴,陳皮,半夏,白芷各八分,茯苓,腹皮,白朮,桔梗各七分,紫蘇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熱服。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疼、壯熱,或感冒非時暴寒,頭痛、肢節骨痛拘急、惡寒漸作外熱之症。
人參,桔梗,枳殼,茯苓,川芎各八分,獨活,前胡,柴胡各一錢,羌活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感冒受寒、頭疼、身體緊繃、畏寒發熱,或因飲食不當、胸膈不舒的症狀。方劑包含藿香一錢、厚朴、陳皮、半夏、白芷各八分、茯苓、腹皮、白朮、桔梗各七分、紫蘇一錢、甘草五分。水二鍾、薑三片煎煮八分,熱服。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傷寒頭疼、發熱,或感冒非季節性暴寒引起的頭痛、四肢關節疼痛緊繃、畏寒漸漸轉為外熱的症狀。方劑包含人參、桔梗、枳殼、茯苓、川芎各八分、獨活、前胡、柴胡各一錢、羌活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小柴胡湯,治少陽症脈來弦數、發熱耳聾、脅痛口苦、微嘔,或往來寒熱、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澀。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俱。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半夏一錢,甘草八分,人參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通口服。胸滿及咽痛加枳殼、桔梗,名柴胡枳殼湯;脅痛加芍藥、石菖蒲,名柴胡芍藥湯;肚腹痛加枳實、大黃,名柴胡飲子;無汗加升麻、葛根,名柴胡葛根湯;咳嗽加杏仁、瘛瘲,名柴胡五味湯;汗下後病不解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名黃連解毒湯;結胸加瓜蔞子;發黃加茵陳、黃柏;發黃有血症加桃仁、當歸;狂亂加大黃、朴硝;衄血下血加黃連。
白話文:
小柴胡湯 方劑說明
服用方法: 水煎服。若患者勞碌過度,可加倍使用人參,並加入當歸、芍藥。
主治: 少陽症,症狀包括脈搏弦數(緊而數)、發熱、耳聾、脅肋疼痛、口苦、輕微嘔吐,或出現往來寒熱、胸膈滿悶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結等症状。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状即可服用,不必所有症状都出現才用藥。
藥方組成:
- 柴胡 三錢
- 黃芩 二錢
- 半夏 一錢
- 甘草 八分
- 人參 一錢
煎服方法: 水二鍾(約40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一鍾(約200毫升),去渣服用。
加減應用:
- 胸滿及咽痛:加枳殼、桔梗,名為柴胡枳殼湯。
- 脅痛:加芍藥、石菖蒲,名為柴胡芍藥湯。
- 肚腹痛:加枳實、大黃,名為柴胡飲子。
- 無汗:加升麻、葛根,名為柴胡葛根湯。
- 咳嗽:加杏仁、瘛瘲,名為柴胡五味湯。
- 汗下後病不解: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名為黃連解毒湯。
- 結胸:加瓜蔞子。
- 發黃:加茵陳、黃柏。
- 發黃有血症:加桃仁、當歸。
- 狂亂:加大黃、朴硝。
- 鼻衄及下血:加黃連。
注:
- 此方劑及加減應用為古方,現代臨床應用需根據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请遵醫囑。
- 文中的劑量單位為錢,1錢約等於3.75克。
- 此方劑僅供參考,不能代替專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請咨询专业医师。
《陶節庵方》名柴胡雙解飲,多陳皮、芍藥二味。治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裡,宜和解。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止有小柴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加減服法:本經證小便不利加茯苓。本經嘔者入薑汁、竹茹。脅痛加青皮。痰多加瓜蔞仁、貝母。寒熱似瘧加桂枝。渴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加五味子、金沸草。壞證加鱉甲。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只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湯加枳、桔,一服豁然。
白話文:
柴胡雙解飲方主治足少陽膽經受證,症狀包括耳聾、脅痛、寒熱、嘔吐口苦,脈象弦數,屬於半表半裡,宜用和解方法治療。膽經忌諱汗、下、吐,應以小柴胡湯隨證加減,不可使用其他湯劑。若小便不利,可加茯苓;嘔吐者可加薑汁、竹茹;脅痛者可加青皮;痰多者可加瓜蔞仁、貝母;寒熱似瘧者可加桂枝;口渴者可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者可加石膏;咳嗽者可加五味子、金沸草;久病虛損者可加鱉甲。若心下飽悶未經下者,并非結胸,而是表邪傳至胸中未入腑,仍屬表證,只需用小柴胡湯加枳殼即可。若無效,則可用本方配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一劑即可見效。
虛煩類傷寒,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老婦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大柴胡湯,治傷寒七、八日後不解,邪氣結在內,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心下痞、大便不通、繞臍刺痛。若身體疼痛表證不解者不可服。
柴胡三錢,半夏一錢,黃芩二錢,芍藥一錢,枳實一錢半,大黃三錢
白話文:
虛煩類傷寒,原本的方子裡要加竹葉、炒粳米。如果這個病是本經與陽明經合在一起發病的,就要在原本的方子裡加葛根、芍藥。如果是女人熱氣入到血室,就要加當歸、紅花。如果是男人熱氣入到血室,就要加生地。如果是老婦人得了傷寒,沒有表證,但是熱氣很盛,就要在原本的方子裡加大黃,如果病情嚴重,就要加芒硝。用兩杯水、一片薑、兩顆紅棗煎藥。喝的時候,要加入三匙生艾汁,溫溫的喝下去。
大柴胡湯,用來治療傷寒病七、八天後還沒好,邪氣積在體內,導致身體發熱煩躁、胡言亂語、心口悶脹、大便不通、肚臍周圍刺痛的症狀。如果身體疼痛,表證還沒消退,就不能服用這個藥。
藥材:柴胡三錢,半夏一錢,黃芩二錢,芍藥一錢,枳實一錢半,大黃三錢。
水二鍾煎至鍾半,入大黃煎八分溫服。熱極腹脹及結胸加朴硝;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加桃仁、當歸、桂枝;發黃小便不利加茵陳、梔子、黃柏。
桂枝大黃湯,(陶節庵方),治足太陰脾經受證,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枳實,柴胡
加減服法: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服法:入檳榔磨水三匙,熱服。
白話文:
先以兩碗水煎煮藥材,煎至剩下半碗,加入八分的大黃煎,溫熱服用。若患者發熱極度、腹脹且胸部有結塊,可加入朴硝;若患者皮膚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可加入桃仁、當歸、桂枝;若患者皮膚發黃、小便不利,可加入茵陳、梔子、黃柏。
桂枝大黃湯,出自陶節庵方,用於治療脾經受邪,腹脹疼痛,咽喉乾燥口渴,手足溫熱,脈象沉而有力,這是因為邪熱由陽經傳入陰經所致。
藥方包含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枳實、柴胡。
若患者腹脹但不惡寒而喘,可加入大腹皮,去除甘草。以兩碗水、一片薑、兩枚大棗煎煮藥材。服用時,可加入三匙磨碎的檳榔水,熱服。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
乾薑(炮),細辛,麻黃(去節),肉桂,芍藥,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夏二兩五錢(湯泡)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大青龍湯,治傷寒六脈浮緊、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煩躁。若脈弱、惡風、汗出,不可服。
麻黃三兩,桂枝一兩,杏仁二十枚,甘草一兩,石膏半個雞子大(煅)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取汗即止。不可過汗,過則亡陽。
白話文: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初期症狀未消,心窩處有水氣,乾嘔,發燒且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吞嚥困難或小便不暢,小腹脹滿或喘不過氣的患者。
藥方:乾薑(炮製)、細辛、麻黃(去節)、肉桂、芍藥、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夏二兩五錢(用熱水泡過)。
每次服用四錢,水煎溫服。
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六脈浮緊、頭痛發燒、怕冷無汗、煩躁的患者。如果脈搏微弱、怕風、出汗,則不可服用。
藥方:麻黃三兩,桂枝一兩,杏仁二十枚,甘草一兩,石膏半個雞蛋大小(煅燒)。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出汗後即可停止服藥。不可過度出汗,過度出汗會損傷陽氣。
白虎湯,治陽明經病,發熱目痛。鼻乾頰赤,或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餘熱在裡,心胸煩渴甚欲飲水。
石膏四錢,知母一錢,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加粳米三十餘粒,煎七分,通口服,如煩渴不已加人參。
《陶節庵方》名如神白虎湯,多人參、山梔、麥門冬、五味子四味。
加減服法:心煩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依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汗不可服此藥。水二鍾,棗一枚,姜一片。服法:加竹葉十片,煎八分熱服。
三黃石膏湯,(陶節庵方)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症,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症而成此症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里症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榮衛不通遂成此症。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
白話文:
白虎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的疾病,症狀包括發熱、目痛、鼻乾、頰赤。也適用於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餘熱仍在體內,心胸煩渴,極度想喝水的情況。藥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組成,水煎服,若煩渴不止可加人參。陶節庵方中將白虎湯改名為如神白虎湯,並加入人參、山梔、麥門冬、五味子等藥材。加減服法:心煩可加竹茹;大渴心煩,背部發寒者,可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汗者不可服用此藥。
三黃石膏湯則用於治療陽毒發斑,身體發黃如塗朱砂,眼珠如火,狂叫欲走,脈搏洪大,口渴欲死,鼻乾面赤,牙齒發黃等症狀。也適用於經絡不通,表裡皆熱,想要發汗卻又擔心加重病情,或是錯治溫症而導致此症,或是汗下後脈搏洪數、身體壯熱、拘急沉重等情況。此症由熱邪閉塞三焦,導致津液、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也可用於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搏洪大、神志不清、持續喘息、鼻出血、全身發黃、狂叫欲走等症狀。
石膏一兩半,黃芩,黃連,黃柏各七錢,山梔三十枚,麻黃,香豉二合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服法:取細茶一撮,煎之熱服。
小承氣湯,治陽明證潮熱、胸腹滿、按之則痛、大便實。
大黃三錢,厚朴,枳實各二錢
水二鍾,先將樸、實煎至一鍾半,入大黃煎八分溫服。
大承氣湯,治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陰症口燥咽乾,舌苔黃黑及生芒刺,急宜下之。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二錢,芒硝三錢
水二鍾,先煎樸、實至鍾半,入大黃又煎至一鍾,方入芒硝溫服。
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嘔噦。
白話文:
石膏一兩半,黃芩、黃連、黃柏各七錢,山梔三十枚,麻黃、香豉二合,加水一鍾,薑三片、棗一枚,用細茶一撮煎熱服用,這是小承氣湯,用於治療陽明證的潮熱、胸腹滿悶、按壓疼痛、大便秘結等症狀。
大黃三錢,厚朴、枳實各二錢,加水二鍾,先將厚朴、枳實煎至一鍾半,再加入大黃煎至八分溫熱服用,這是大承氣湯,用於治療胃實譫語、五、六日未排便,以及少陰症的口乾舌燥、舌苔黃黑並生芒刺等急需瀉下的症狀。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二錢,芒硝三錢,加水二鍾,先煎厚朴、枳實至一鍾半,再加入大黃煎至一鍾,最後加入芒硝溫熱服用,這是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太陽陽明證的發熱惡熱、大便秘結、譫語、嘔吐等症狀。
甘草五錢,芒硝七分,大黃一兩(酒浸)
水二鍾,先煎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煎一沸,溫服取利。另用五錢作一服。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是。
半夏六錢,黃連三錢,瓜蔞一個(連皮肉取四分之一)生薑一錢
水二鍾,先煮瓜萎至鍾半,下余藥煎至一鍾溫服。如未效再進微解,得口出黃涎即愈。
大陷胸湯,治大結胸。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實硬者是。
大黃一兩五錢,芒硝一兩八錢五分,甘遂二分半(為末)
作二服。每服水二鍾煎大黃至一鍾,去渣入芒硝煎一沸,次入甘遂末溫服,得快利即止不服。
白話文:
甘草五錢、芒硝七分、大黃一兩(用酒浸泡),水兩碗,先煎甘草至七分,去渣後加入芒硝煎沸,溫溫服下,直到通便。再用甘草五錢作一劑。
小陷胸湯,治療小結胸。按壓心窩處會痛,脈搏浮滑的人適合服用。半夏六錢、黃連三錢、瓜蔞一個(連皮肉取四分之一)、生薑一錢,水兩碗,先煮瓜蔞至一半,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一碗,溫溫服下。如果沒有效,可以再服用一次,直到吐出黃色唾液就痊癒了。
大陷胸湯,治療大結胸。脈搏沉緊,按壓心窩處感覺實硬的人適合服用。大黃一兩五錢、芒硝一兩八錢五分、甘遂二分半(磨成粉),分兩劑服用。每劑水兩碗,煎大黃至一碗,去渣後加入芒硝煎沸,再加入甘遂粉,溫溫服下,直到快速通便就停止服用。
一方,治傷寒結胸,用初出黃毛小雞一隻,同橘葉、生薑、蔥白搗爛,絹帕包患處即通利。
六一承氣湯,《陶節庵方》云:此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大陷胸等湯之聖藥也。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遠臍疼痛等症。
大黃,枳實,黃芩,厚朴,甘草,柴胡,芒硝,芍藥
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依本方;口燥咽乾、大便熱屬少陰依本方;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症屬厥陰依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急下之。譫語發渴、大便實、遠臍硬痛者有燥熱依本方;熱病,目不明謂腎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惟宜急下依本方;轉屎氣者謂下泄也,有燥屎當下之依本方。如更衣者止後服,不必盡劑;不更衣者宜再少與,大便通者愈。
白話文:
這個偏方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胸部阻塞。用剛出生的小雞一隻,與橘葉、生薑、蔥白一起搗爛,用絹帕包在患處,就能通利。
六一承氣湯,根據《陶節庵方》記載,是代替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三乙承氣湯、大陷胸湯等的聖藥。它可以治療傷寒熱邪傳入內臟,導致大便不通、口乾舌燥、怕熱說胡話、脫衣服胡鬧、手腳亂動、斑點發黃、身體發熱出汗、胸腹脹滿堅硬、遠離肚臍疼痛等症狀。
六一承氣湯的藥材包括大黃、枳實、黃芩、厚朴、甘草、柴胡、芒硝、芍藥。
身體發熱出汗、說胡話口渴、手腳亂動、脫衣服胡鬧、神志不清、斑點發黃、大便不通,這些症狀都屬於陽明胃腑有病,可以用這個方子。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屬於少陰有病,也可以用這個方子。怕熱口渴、神志不清、手腳忽冷忽熱、大便不通,屬於厥陰有病,也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舌頭捲縮,很難治療,就要緊急使用這個方子。說胡話口渴、大便不通、遠離肚臍疼痛,表示有燥熱,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患病後眼睛看不清,表示腎水枯竭,無法照亮事物,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只能緊急使用這個方子。如果排泄物出現臭味,表示有乾燥的糞便需要排出,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患者只是換衣服,就只需要服用少量的藥,不必服用全部的藥量;如果患者沒有換衣服,就應該再服用少量的藥。大便通暢後就痊癒了。
結胸症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躁渴譫語、大便實者依本方去甘遂、桔梗。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症,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蓋恐轉藥,硝性燥急故有此戒。
大凡傷寒邪熱傳表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一概用大黃、芒硝亂下之,枉死者多矣。予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積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實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症,故用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結胸症患者胸部硬痛,手碰不到,口渴神志不清,大便乾燥,可用此方去除甘遂、桔梗。凡是傷寒病程拖延、體弱年老或氣血不足者,或產婦產後出現下焦症狀,或產後病症未解,或表面症狀尚未消除而內部症狀急需治療者,可用此方去除芒硝再服用。這是因為擔心轉藥,芒硝性燥急,所以需要謹慎。
一般來說,傷寒病因是邪熱傳入經絡,導致身體表層鬱結不通,需要根據熱氣輕重程度用藥。如今許多庸醫一味用大黃、芒硝瀉下,導致許多人枉死。我認為,傷寒病因複雜,需要分情況治療。如果三焦都受損,出現痞滿、乾燥、實熱、堅硬等症状,就應該用大承氣湯。厚朴苦溫能去痞積實,苦寒能瀉滿;芒硝鹹寒能潤燥軟堅;大黃苦寒能泄實去熱,這樣就能痊癒。如果實熱集中在中焦,出現乾燥、實熱、堅硬等症状,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
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亡矣。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
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服法:臨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取鐵鏽沉重最能墜熱開結也。
白話文:
使用甘草調和藥性,芒硝潤燥,大黃瀉去積實,但不能用枳實和厚朴,以免傷及上焦虛弱的元氣,導致調節胃氣的功能喪失。如果上焦受傷就會出現痞塞和實證,就需要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可以消除痞塞,大黃可以瀉去積實,去除芒硝則不會損傷下焦血分的真陰,這就是不傷其根本的意思。至於大柴胡湯,適用於表證尚未完全消除而裡證又急需瀉下的情況,可以用它來通暢表裡,緩慢治療。老弱體虛或血氣不足的人也適合使用此湯。因此古籍中說:「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
大承氣湯最急,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湯更次之。大柴胡湯加了大黃,小柴胡湯加了芒硝,就成了轉藥,這是針對病情較輕的人而設的。張仲景還說:「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
首先用兩碗水煮沸三次,然後加入藥材煎煮至八分。服用時加入三匙鐵鏽水調服,因為鐵鏽沉重,最能降熱開結。
真武湯,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疼、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松悸,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此藥並皆治之。
芍藥,茯苓,白朮,甘草,附子(炮)
水鍾半煎八分,服不拘時。咳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下利去芍藥加乾薑;小便利去茯苓;嘔去附子加生薑。
理中湯,治冬時中寒不作鬱熱,四肢厥冷,身體、骨節盡痛,踡臥,唇面青色或作嘔吐,脈來沉遲或伏欲絕,直中陰經,真陰症傷寒。
乾薑,人參,甘草,白朮各七錢五分
白話文:
真武湯
治法: 適用於傷寒病發病數日後,出現以下症狀:發熱、腹痛、頭昏眼花、大便稀薄、小便時而通暢時而澀滯、伴隨嘔吐或咳嗽,或出汗後仍持續發熱。心下空虛悸動,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患者口渴後大量飲水,導致水停留在中脘(上腹部)所致。此方可治療以上所有症狀。
藥材: 芍藥、茯苓、白朮、甘草、附子(炮製)
用法: 水煎八分,不拘時服用。
加減:
- 咳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
- 下利:去芍藥加乾薑。
- 小便不利:去茯苓。
- 嘔吐:去附子加生薑。
理中湯
治法: 適用於冬季受寒,沒有出現鬱熱,而是四肢冰冷、全身及關節疼痛、蜷縮臥床、嘴唇和面部發青、伴隨嘔吐、脈象沉遲或微弱、屬於陰寒內傷的傷寒症。
藥材: 乾薑、人參、甘草、白朮 各七錢五分
用法: 現代用法,一般以煎服為主,具體用法請諮詢醫生。
每服五、六錢,水煎服。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
《陶節庵方》多肉桂、陳皮、茯苓三味。
加減服法:厥陰消渴,氣上衝心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依本方去甘草;本經嘔吐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和服。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臨服入炒陳壁泥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四逆湯,治太陰症傷寒自利不渴、脈微或沉欲絕、手足厥冷。(方見中寒門)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到六錢,用水煎煮後服用。加入附子一枚,稱為附子理中湯。
方劑中包含多肉桂、陳皮、茯苓三味。
根據不同情況可以增減藥物:如果出現厥陰消渴、氣上衝心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等症狀,可以加入大黃和少量蜜糖以利通便;如果腹部濡滿,可以減去甘草;如果嘔吐,可以加入半夏和薑汁;如果踡臥沉重、利不止,可以少加附子;如果利後身體疼痛,可以急溫之,加附子;如果自利腹痛,可以加入木香,磨薑汁調和服用。
用水兩鍾,加入薑片一片,棗子兩枚。服用時加入炒陳壁泥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四逆湯用於治療太陰症傷寒自利不渴、脈微或沉欲絕、手足厥冷。方劑詳見中寒門。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強人用大附子加乾薑二錢。本方乾薑加至一兩,名通脈四逆湯,治厥逆下利,脈不至者。每服五錢。面赤加蔥白九莖,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陶節庵四逆湯,(又名回陽救急湯)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症,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汗,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
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茯苓,半夏
白話文:
服用此方一劑,水煎溫服。體質強壯者,可加入大附子與乾薑各二錢。若將乾薑增加至一兩,則名為通脈四逆湯,可治厥逆下痢、脈象不至之症。每次服用五錢。面部發紅者,加入蔥白九莖;嘔吐者,加入生薑;咽喉疼痛者,加入桔梗;若腹瀉停止但脈象仍然不出現,則加入人參。
陶節庵四逆湯,又名回陽救急湯,主治寒邪直中陰經,導致真寒症。病發初期無發熱、無頭痛,僅有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吐瀉不渴、喜歡蓋衣、蜷臥沉重等症狀,或指甲、嘴唇發青,或口吐涎沫,或無汗,或脈象沉遲無力。
此方組成包括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茯苓、半夏。
加減服法: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吐嘔不止加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臨服服法:入麝香三釐,調服,手足溫和即止。此後只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
五苓散,治傷寒後發熱作渴,小便不利。(方見濕門)
陶節庵五苓散(又名導赤散)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白話文:
加減服法:如果出現嘔吐涎沫或小腹疼痛,就加鹽炒茱萸;如果沒有脈搏,就加豬膽汁一匙;如果腹瀉不止,就加升麻、黃耆;如果吐嘔不止,就加薑汁。
用兩碗水,加三片薑。快要服用時,加入三釐麝香,調勻服用,手腳溫暖即可停止。之後就只能用理中湯加減來治療。
五苓散,用於治療傷寒後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方劑見濕門)
陶節庵五苓散(又名導赤散),用於治療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是下焦蓄積熱氣,或是飲水過多,或是小便短少赤色且口渴,脈象沉而數。以利小便為先。不過,汗出後沒有津液,或陽明經汗出過多的人,則要避免利小便。
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加減服法: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症加木通、燈心。如小便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得病起無熱,但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
水二鍾,姜一片,燈心二十莖。服法:用鹽二字調服。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或下後發熱煩渴飲水不解,以此治之。(方見火門)
腹滿嘔吐或欲作痢者,每服加生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二錢,生薑三片,煎,熱服。名半夏黃連解毒湯。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汗下後表裡俱虛、津液枯竭、餘熱不解、心煩不眠,或氣逆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
白話文:
服用藥物的方法:如果體內有濕氣,眼睛發黃,就加入茵陳;如果水氣停滯在胸部,就加入木通、燈心草。如果小便不順暢,卻又出汗,這是陽氣虛脫的表現。如果生病後沒有發燒,只是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狀態不好,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
用兩碗水,加入一片薑,二十根燈心草。服用方法:用兩錢鹽調和服用。
黃連解毒湯用於治療傷寒雜病、熱毒引起的煩躁、乾嘔口乾、呻吟喘息,或是瀉下後發燒、口渴喝水也不解渴,都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藥方見火門篇)
如果肚子脹滿、嘔吐,或者想要拉肚子,每次服用時加生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二錢、生薑三片,煎煮後趁熱服用。這個藥方叫做半夏黃連解毒湯。
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傷寒發汗後,身體表裡虛弱,津液枯竭,餘熱未消,心煩失眠,或者氣逆、嘔吐,以及各種虛弱引起的煩躁發熱,都適合服用。
石膏,淡竹葉,麥門冬,粳米(百餘粒),人參,甘草
水煎服。陰虛甚者加知母、黃柏、川歸、地黃;驚悸不寧、盜汗加酸棗仁、茯神;小便不利加山梔;氣短無力加人參、黃耆。
大羌活湯,解利兩感傷寒。經云:兩感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稟實而感淺者間亦可生,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生者。用此十中或活一、二。
羌活一錢半,獨活,防風,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知母各二錢
水煎,熱服。
白話文:
石膏、淡竹葉、麥門冬、粳米(約百粒)、人參、甘草,加水煎煮服用。如果陰虛嚴重,可以加知母、黃柏、川歸、地黃;如果驚悸不安、盜汗,可以加酸棗仁、茯神;如果小便不利,可以加山梔;如果氣短無力,可以加人參、黃耆。
大羌活湯可用於治療寒熱交雜的感冒。古籍記載:寒熱交雜的感冒若不治療,可能會致命,但體質强壯且感冒症状輕微者,也可能自行痊癒。然而,也有很多患者接受治療後仍無法康復,但從未有患者在未治療的情況下康復的案例。因此,使用大羌活湯治療這種疾病,十個病人中可能有一兩個會康復。
大羌活湯的藥方為:羌活一錢半,獨活、防風、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知母各二錢,加水煎煮,趁熱服用。
茵陳蒿湯,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身發黃疸,但頭出汗身無汗至頸而遠,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服之。
茵陳,大黃,大梔子
水二鍾半煎至一鍾,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服。當下如爛魚腸、膿血、膠鰾等物。小便黃用五苓散調和服,名茵陳五苓散,能利大小便。
《陶節庵方》名茵陳將軍湯,多甘草、厚朴、黃芩、枳實四味。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至頸而遠,脈來沉重者。
加減服法: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白話文:
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熱氣過盛,病人感到煩躁口渴,熱氣鬱結,體內水分積聚不散,導致濕熱交戰,身體發黃,但頭部出汗而身體沒有汗,汗只到脖子就停止了,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漿的患者。
方劑由茵陳、大黃、大梔子組成。取水二碗半煎煮至一碗,過濾取汁,溫服,以小便暢通為度。病情嚴重者可以再服。服用後會排出像爛魚腸、膿血、膠鰾等物。小便發黃者可以配合五苓散一起服用,稱為茵陳五苓散,能促進大小便暢通。
陶節庵方中,茵陳將軍湯在茵陳蒿湯的基础上增加了甘草、厚朴、黃芩、枳實四味,用於治療脾經積滯,腹部脹滿,身體和眼睛發黃,小便不暢,大便乾結,口渴,頭部出汗但汗只到脖子就停止,脈象沉重的患者。
根據患者情況可以調整藥物:如果大便通暢則可以去除大黃、厚朴,改加枳實皮,能有效利尿清熱。
水二鍾,姜一片。服法:加燈心一握,煎之熱服。
三黃巨勝湯(陶節庵方)
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山楂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者,治以此方劫之,即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服即安。
沖和靈寶湯(陶節庵方)治兩感傷寒起於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乾,以陽先受病多者,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防風,川芎,生地,細辛,黃芩,柴胡,甘草,乾薑,白芷,石膏
白話文:
取水兩碗,加入一片生薑,煎煮至熱服用。另外,可用燈芯一把一同煎煮。
三黃巨勝湯是陶節庵方的藥方,用於治療陽毒導致的斑點、狂躁妄言、極度口渴、眼睛赤紅、大便乾燥不通、呼吸急促、舌頭捲縮等症状。此方是在三黃石膏湯的基础上,去掉了麻黃和香豉,加入了大黃和芒硝。
取水兩碗,加入一片生薑和兩枚紅棗,煎煮至熱服用。服用前,加入兩匙泥漿清水。服下后即可見效。
沖和靈寶湯也是陶節庵方的藥方,用於治療因感受寒邪引起的頭痛、惡寒發熱、口干舌燥等症状,尤其適用於陽氣受損較重的患者。此方藥效显著,服用后即可痊癒。
藥材包括:羌活、防風、川芎、生地、細辛、黃芩、柴胡、甘草、乾薑、白芷、石膏。
水二鍾,煨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溫服,取微汗為愈。如不愈,表症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黃、葛根為解表。假如里症多而甚者,先以調胃承氣為攻裡是也。如以陰經直中病發熱下利、身疼、脈沉細無力、不渴、倦臥昏重者又當先救里溫之,以回陽救急湯是分表裡寒熱而治,此其權變大法也。古云:兩感雖為死症,猶有可救之裡,若發表攻裡一誤,則枉死者多矣,可不慎哉!
桃仁承氣湯(陶節庵方)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躁渴為蓄血症,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不宜服。
白話文:
將兩碗水、三片煨薑和兩顆紅棗一起煮沸,再加入一小撮黑豆,用溫水服用,直到微微出汗為止。如果沒有好轉,且外感症狀明顯且嚴重,可用麻黃、葛根來解表。如果內傷症狀嚴重,則先用調胃承氣湯來攻裡。如果病人因陰經直中發熱腹瀉、身體疼痛、脈象沉細無力、不渴、昏昏沉沉,則應先用回陽救急湯來溫補內裡,以救急。這便是分清表裡寒熱來治療,是臨症變通的重要方法。古人說,雖然兩種感冒都可能致命,但仍然有救治的機會。如果誤用發表或攻裡的藥物,就會造成很多枉死之人,不可不慎。
桃仁承氣湯,是陶節庵的方子,用於治療熱邪傳入內裡、熱氣積聚膀胱,患者神志不清、小便失禁、大便黑色、小腹脹痛、身體和眼睛發黃、神志不清、口渴等血瘀症狀,脈象沉而有力,服用此湯可排出黑物而痊癒。如果在服藥前已經出現血流不止的情況,則不適合服用。
桃仁,桂枝,芒硝,大黃,芍藥,柴胡,青皮,當歸,甘草,枳實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服法:入蘇木煎汁三匙調服。
消斑青黛飲(陽節庵方)治熱邪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然班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班也;脈不洪大,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使自利、拂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不治。凡汗下不解、耳聾煩悶、咳嘔便是發斑之候。
白話文:
將桃仁、桂枝、芒硝、大黃、芍藥、柴胡、青皮、當歸、甘草、枳實,用水兩碗,加入三片薑,煎煮。服用時,加入蘇木煎汁三匙調和飲用。此方名為消斑青黛飲,適用於熱邪入侵內裡,內實外虛,血熱不散,熱氣侵犯皮膚而導致斑點。可能是原本屬於陽性體質,誤服溫熱藥物,或是服藥後藥效不顯,或服藥後症狀未解,都可能導致斑點出現。不可發汗,否則會加重斑點和潰爛,但斑點和蚊跡類似,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則出現在手足。陽脈洪大,患者昏沉,先紅後赤者為斑點;脈不洪大,患者安靜,先紅後黃者為蚊跡。若患者大便自利、心胸鬱悶氣短、大便乾結不通,或是像果實一樣硬結,則不可治療。凡是發汗後症狀未解、耳聾煩悶、咳嗽嘔吐,都是發斑的徵兆。
黃連,甘草,石膏,知母,柴胡,人參,犀角,青黛,玄參,山梔,生地
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服法:臨服入苦酒一匙服。
生地芩連湯(陶節庵方)治鼻衄成流久不止,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
黃芩,山梔,桔梗,甘草,生地,黃連,柴胡,川芎,芍藥,犀角(如無,用升麻)
外用劫法:水紙紮於鼻沖。如去血過多,錯語失神,撮空閉目,不知人事者同法治之。
水二鍾,棗一枚煎至八分。服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服。如無茅根,藕汁亦可。
白話文:
黃連、甘草、石膏、知母、柴胡、人參、犀角、青黛、玄參、山梔、生地,這些藥材可用來治療鼻血流不止,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如果患者大便乾硬,則應去除人參,加入大黃,用水煎服。服藥前,可加入一匙苦酒。如果鼻血流失過多,患者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昏迷等症狀,則可以用相同方法治療。另外,可用水浸濕的紙張塞住鼻孔止血。如果沒有茅根,可以用藕汁代替。
加味犀角地黃湯(陶節庵方)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
犀角,芍藥,甘草,桔梗,陳皮,紅花,當歸,生地,丹皮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服法:入藕節汁三匙溫服。
回陽反本湯(陶節庵方)治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
熟附子,乾薑,甘草,人參,麥門冬,臘茶,陳皮,五味子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冷服取汗。
升麻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疼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
白話文:
加味犀角地黃湯,是陶節庵的方子,用來治療煩躁、漱口的水都嚥不下去的症狀,屬於上焦有瘀血。
方藥包括:犀角、芍藥、甘草、桔梗、陳皮、紅花、當歸、生地、丹皮。
用兩杯水,加三片薑一起煎煮。服用時,再加入三匙藕節汁,溫溫地喝下去。
回陽反本湯,也是陶節庵的方子,用來治療陰氣極度虛弱導致的煩躁不安,稍微口渴,臉色發紅,想要坐臥在泥水井中,脈搏無力甚至沒有脈象,快要斷氣的症狀。
方藥包括:熟附子、乾薑、甘草、人參、麥門冬、臘茶、陳皮、五味子。
如果患者臉色發紅,就屬於下焦虛弱,需要在方中加入七根蔥和少許黃連。用澄清的泥漿水一杯煎煮,服用前加入五匙蜂蜜,冷卻後服用,直到出汗。
升麻湯,用來治療大人小孩的時氣瘟疫,頭疼發熱,以及瘡疹已經發作或尚未發作,但疑似患病的症狀。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水一鍾煎七分,熱服。
溫膽湯,治傷寒氣脈不和,食復、勞復病症如初。
半夏,枳實,橘紅,茯苓,甘草
每服四錢,水鍾半、姜七片、棗二枚、竹茹一團,煎七分,食前熱服。
柴胡百合湯,(陶節庵方)治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症。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知母,百合,陳皮,生地
加減服法:渴加天花粉;胸中煩躁加山梔;有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人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產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百合,再加麻黃。心中驚悸為血少,加當歸、茯神、遠志;虛汗加黃耆;脾倦加白朮;腹如雷鳴加煨姜;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薑汁。
白話文: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熱的時候服用。這是溫膽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氣血不和,以及食後、勞累後疾病復發,症狀和初次發病一樣的患者。
半夏、枳實、橘紅、茯苓、甘草,每次服用四錢,用水半碗,加薑七片、大棗兩枚、竹茹一團,煎煮至七分,飯前趁熱服用。這是柴胡百合湯,出自陶節庵方,用於治療病癒後昏沉發熱、口渴並說話語無倫次、神志不清,以及百合勞復症的患者。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知母、百合、陳皮、生地,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口渴加天花粉;胸中煩躁加山梔;有輕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者用薑汁炒半夏;胸中飽脹加枳殼、桔梗;食後復發者加枳實、黃連,如果大便嚴重便秘加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產後乾嘔、說話語無倫次、神志不清、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嗽喘息加杏仁、百合,再加麻黃。心中驚悸屬於血虛,加當歸、茯神、遠志;虛汗加黃耆;脾胃倦怠加白朮;腹中雷鳴加煨薑;勞復時發熱不退加葶藶、烏梅、薑汁。
水二鍾,棗一枚,姜三片。服法:醋煮鱉甲,煎之溫
逍遙湯(陶節庵方)治瘥後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於經絡。因與婦人交接復發謂之勞復;因交接淫欲,無病人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予曾見青出數寸而死者,此症最難治。
人參,知母,竹青,甘草,滑石,生地,韭根,柴胡,犀角
如卵縮腹痛,倍加黃連。水二鍾、棗二枚、姜三片煎之。服法:臨服入燒□襠末一錢半調服。有黏汗出為效,無黏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痛即愈。
燒□散,治傷寒病新瘥,因交接成陰陽易,身重少氣,小腸裡急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婦人則裡急連胯內痛。
白話文:
【逍遙湯】(陶節庵方)治癒後血氣未平,勞累促進熱氣重新進入經絡。若與婦女交合後再次發病稱為「勞復」;若交合導致無病之人反而生病,稱為「陰陽易」。我曾見過這種情況導致數寸長的青筋出現而死亡,這種病症是最難治療的。
人參、知母、竹青、甘草、滑石、生地、韭根、柴胡、犀角
如果腹痛如卵縮,請加倍使用黃連。用水二鍾、棗二枚、姜三片來煎煮。服用方法:在服用前加入燒□襠末一錢半調和服用。若有黏汗排出即表示有效,若無黏汗排出則需再次服用。以小便增多,陰部疼痛即可痊癒。
【燒□散】,用於治療傷寒癒後,因交合導致的「陰陽易」病症。表現為身體沈重,少氣,小腸緊繃引至陰部拘攣,熱氣上沖胸腔,頭重無法抬起,眼睛出現幻象。對婦女來說,會感到腹部緊繃連帶胯內疼痛。
□襠燒灰(男用女□,女用男□,近陰處者)
水和服方寸匕。小便利,陰頭腫即愈。
救苦散,治傷寒、傷風頭目不清等症。
川芎,藿香,玄胡索,丹皮,硃砂各一錢,雄黃,白芷,皂角各四錢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以竹管吹入兩鼻孔,即飲生蔥熱茶取汗。
雙解散
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是也。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症旋入。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有因自汗利小便發汗後不通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用蜜導及豬膽以通之。
白話文:
【膣燒灰(男性使用女性的,女性使用男性的,靠近陰部的)】
用水混合服用半湯匙。尿頻時,陰部腫脹即可痊癒。
救苦散,治療傷寒、風寒引起的頭腦不清等症狀。
川芎、藿香、玄胡索、丹皮、硃砂各一錢,雄黃、白芷、皁角各四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少量,用竹管吹入兩個鼻孔,接著飲用生蔥熱茶引出汗水。
雙解散
就是防風通聖散與益元散的結合。根據症狀,將大黃、芒硝、麻黃這三味藥材隨機加入。如果自行排便,則去除大黃、芒硝;如果自行出汗,則去除麻黃。如果有因自行出汗而導致小便頻繁,但發汗後仍不暢通的情況,這是津液耗盡的現象,即使腹部硬結也不可強行攻擊。使用蜂蜜導瀉或豬膽來幫助通暢。
蜜導方
用蜜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勿令焦,可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納穀道中良久則通。
豬膽方
用大豬膽一枚取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一食頃即大利。
如聖飲(陶節庵方)治剛柔二痙,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瘛瘲同治法。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芍藥,甘草,當歸,烏藥,半夏,黃芩
有汗是柔痙,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痙,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者如大便實用大黃利之。水二鍾,姜三片煎之。服法:臨服入薑汁、竹瀝,溫服。
白話文:
蜂蜜微火加熱,稍微凝固成像飴糖一樣的狀態,不要焦掉,可以捏成像手指一樣尖頭粗尾的形狀,長度大約兩寸,塞入肛門中,停留一段時間即可通便。
取一個大豬膽,取其汁液,加入少許醋,灌入肛門中,一會兒就會通便。
治療剛柔二痙,症狀包括頭搖、口噤、身體反張、手足抽搐、頭面發紅、項部強直,與瘛瘲同治。
配方: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芍藥、甘草、當歸、烏藥、半夏、黃芩。
如果伴隨有汗症,屬於柔痙,加入白朮、桂枝。如果沒有汗症,屬於剛痙,加入麻黃、蒼朮。口噤咬牙,如果大便乾燥,用大黃通便。用兩碗水,三片生薑煎煮。服用時加入薑汁、竹瀝,溫服。
溫經益元湯(陶節庵方)治因汗後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並肉瞤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者並皆治之。
熟地,人參,白朮,黃耆,甘草,陳皮,肉桂,白芍藥
飽悶加枳殼,去地黃;瘦人去芍藥;有熱去肉桂;利不止加炒白朮、升麻、陳壁泥,去地黃;嘔加薑汁、製半夏;渴加天花粉;汗後惡風寒屬表虛去肉桂、地黃,加桂枝、膠飴。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服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
白話文:
溫經益元湯(陶節庵方)
功效: 針對因出汗過度導致虛弱,出現頭昏眼花、身體發抖、肌肉抽搐,以及汗出不止、腹瀉不止、身體疼痛等症狀。
藥材:
- 熟地
- 人參
- 白朮
- 黃耆
- 甘草
- 陳皮
- 肉桂
- 白芍
加減:
- 飽悶:加枳殼,去地黃。
- 瘦人:去芍藥。
- 有熱:去肉桂。
- 利不止:加炒白朮、升麻、陳壁泥,去地黃。
- 嘔吐:加薑汁、製半夏。
- 口渴:加天花粉。
- 汗後惡風寒屬表虛:去肉桂、地黃,加桂枝、膠飴。
煎服方法:
- 水兩杯,姜三片,大棗一枚。
- 加糯米一小撮,煎煮後溫服。
升陽散火湯(陶節庵方)治病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誤認為風症,殊不知汗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當歸,柴胡,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門冬,陳皮,茯神
有痰加薑汁、炒半夏;大便燥、譫語發渴加大黃;泄瀉加升麻、炒白朮。
水二鍾,姜二片,棗二枚。服法:入金同煎,熱服。
再造散(陶節庵方)治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俗醫不識,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大劫取汗,不知陽虛不能作汗,故有此症,名曰無陽症。
白話文:
升陽散火湯用於治療病人叉手抱胸,翻來覆去摸床,神志不清、昏沉不醒的症狀。一些醫生誤以為是風症,其實是汗熱侵犯肺金,元氣不足而無法自我調節,稱為撮空證。患者小便通暢的可以治療,小便不通的則不可治。
配方包括人參、當歸、柴胡、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門冬、陳皮、茯神,如果有痰加薑汁和炒半夏;大便乾燥、神志不清且口渴則加大黃;腹瀉則加升麻和炒白朮。
煎藥時用水兩杯,加薑片兩片,大棗兩枚,一起煎煮,趁熱服用。
再造散用於治療頭疼發熱、脖子僵硬、畏寒無汗的症狀。如果服用發汗藥兩三劑後仍不出汗,一些醫生不了解情況,不顧季節變化,便用麻黃等重藥強行發汗,殊不知這是陽氣虛弱無法出汗所致,稱為無陽症。
黃耆,人參,桂枝,甘草,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夏月加黃芩,石膏
水二鍾,棗二枚,煎至一鍾。服法: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黃龍湯(陶節庵方)治患心下硬痛、下痢純清、譫語、發渴、身熱。俗醫但見下利,便呼漏底傷寒,便用熱藥止之,誤人多矣。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糞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及日逐自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結熱利症。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六一順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年老氣虛者去芒硝。
白話文:
黃耆、人參、桂枝、甘草、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夏季再加黃芩、石膏,用兩碗水,兩顆紅棗,煎煮至一碗。服用時,加入炒過的芍藥一小撮,煎煮三沸,溫熱服用。此方名為黃龍湯,出自陶節庵,專治心下硬痛、下痢清澈、神志不清、口渴、發熱的病症。很多庸醫只看到病人腹瀉,就誤以為是漏底傷寒,用熱藥止瀉,害慘不少人。其實,這是熱邪入侵內臟,導致胃中燥糞積結,不是內寒所致的腹瀉,而是日積月累飲用湯藥所導致的。應該及時用藥下瀉,稱為結熱利症。如果病人有發熱症狀,就用黃龍湯,若沒有發熱症狀,就用六一順氣湯。此外,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也能用於治療,年老體虛者可以去掉芒硝。
水二鍾,姜二片,棗二枚煎之。服法:加桔梗一撮煎一沸,熱服。
調榮養衛湯(陶節庵方)治頭疼身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腳腿痠疼無力沉倦、脈空浮而無力,庸醫誤認為正傷寒而大發其汗,輕反變重,害人多矣。不知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名曰勞力感寒症。故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症者大柴胡下之。
人參,黃耆,當歸,生地,川芎,柴胡,陳皮,甘草,細辛,羌活,防風,白朮
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至陰之下求其升提;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甘草、黃耆、白朮少許;痰盛加瓜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腹痛去耆、術,加芍藥、乾薑;因血鬱內傷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耆、術,太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即愈。
白話文:
取水兩碗,薑兩片,紅棗兩枚,煎煮。服用時,加入桔梗一小撮,煎煮至沸騰,趁熱服用。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入蔥自一莖煎之,溫服。
導赤各半湯(陶節庵方)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此熱傳手少陰心也,心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經症。
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門冬,滑石,山梔,茯神,知母,人參
水二鍾。薑、棗煎。服法:加燈心一握,煎數沸,熱服。
益元湯(陶節庵方)治身熱頭痛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俗醫認為熱症,而用涼藥。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症。
白話文:
水兩杯,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時加入一根蔥,溫熱服用。
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門冬、滑石、山梔、茯神、知母、人參。 水兩杯,生薑、紅棗煎煮。 服用時加入燈芯一把,煎煮至沸騰,熱服。
熟附子,甘草,乾薑,人參,五味子,黃連,知母,麥門冬,蔥,艾
水二鍾,薑、棗煎。臨服服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桂苓散(陶節庵方)治初得病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俗醫認為狂發,誤用下藥,死者多矣。不知此因熱結膀胱,名曰如狂症。
豬苓,澤瀉,桂枝,甘草,白朮,知母,黃柏,山梔,蘇葉
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服法;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
當歸活血湯(陶節庵方)治無頭疼,無惡寒,止身熱發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庸醫認為熱症,而用涼劑。不知內傳心脾二經,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崇症。
白話文:
熟附子、甘草、乾薑、人參、五味子、黃連、知母、麥門冬、蔥、艾,加水煎煮,臨服用時再加入童便三匙,趁熱服用。此方適用於初患病無發熱、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精神萎靡,俗醫誤認為狂躁而使用寒涼藥物,致使病人死亡者眾。其實,這是由於熱邪結聚膀胱所致,稱為“如狂症”。
豬苓、澤瀉、桂枝、甘草、白朮、知母、黃柏、山梔、蘇葉,加水煎煮,再加入滑石末煎煮三沸,溫熱服用至微微出汗。此方適用於無頭痛、無惡寒、發熱口渴、小便量少且呈黑色、胡言亂語。庸醫誤認為熱症,而使用涼劑,其實是心脾二經受阻,導致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崇症”。
當歸,赤芍藥,甘草,紅花,桂心,乾薑,枳殼,生地
人參,柴胡,桃仁泥
服三帖後去桃仁、紅花、乾薑、桂心,加白朮、茯苓。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服法:入酒三匙調服。
加味導痰湯,(陶節庵方)治患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誤為傷寒,不知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舍空則生痰也,名曰挾痰如鬼症。
茯苓,半夏,南星,枳實,黃芩,白朮,陳皮,甘草,桔梗,黃連,瓜蔞仁,人參
年力壯盛者先用吐痰,次服此方。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服法:入竹瀝、薑汁溫服。
白話文:
當歸、赤芍藥、甘草、紅花、桂心、乾薑、枳殼、生地,以及人參、柴胡、桃仁泥,這幾味藥材一起熬煮,服用三帖後,去掉桃仁、紅花、乾薑、桂心,再加入白朮、茯苓,以水煎煮,加入三匙酒服用。這個藥方叫做加味導痰湯,是陶節庵所創,用來治療病人畏寒發熱、頭痛昏沉、呼吸急促、口吐涎沫的症狀。一般庸醫誤認為是傷寒,其實是內傷七情,導致痰迷心竅,神志不清,心神空虛就會產生痰,這種病症稱為挾痰如鬼症。
如果病人年輕力壯,可以先用藥吐痰,然後再服用這個藥方,以水煎煮,加入薑片和紅棗,服用前加入竹瀝和薑汁,溫熱服下。
加減調中飲(陶節庵方)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口氣緊盛、但身不痛,此為異耳。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山楂,神麯,枳實,草果,黃連,乾薑
腹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麯、乾薑;心中兀兀欲吐者與乾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莢末五分探吐。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服法:臨服入木香磨取計,調飲。
加減續命湯(陶節庵方)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白話文:
加減調中飲(陶節庵方)
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口氣緊盛,但身不痛,此為異耳。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
這方治的是飲食積滯導致的傷寒,症狀是頭疼、發熱惡寒、口氣緊閉,但身體不痛,這與一般的傷寒不同。經書上說:飲食過量,就會損傷腸胃,輕者消化不良,重者則需要催吐或瀉下。
藥物:
- 蒼朮
- 厚朴
- 陳皮
- 甘草
- 白朮
- 山楂
- 神麴
- 枳實
- 草果
- 黃連
- 乾薑
加減:
- 腹痛者,加桃仁。
- 疼痛劇烈,大便乾結屬實熱者,加大黃,並去除山楂、草果、神麴、乾薑。
- 心中悶悶欲吐者,可用乾霍亂法吐之,方法是用滾水一碗,加入少許鹽和皂莢末五分,探吐。
用法:
- 水二鐘,加薑片一片,煎煮。
- 服用時,加入磨好的木香粉,調和飲用。
加減續命湯(陶節庵方)
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禁用補劑及淋洗。
這方治的是腳氣引起的傷寒,症狀是頭疼、發熱惡寒、肢體疼痛、便秘嘔吐,腳軟無力不能活動,但病症起於腳膝部位。使用此方時,禁止使用補益藥物,也不可淋洗。
防風,芍藥,白朮,川芎,防己,桂枝,甘草,麻黃,蒼朮,羌活
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去桂枝、麻黃,加黃芩、黃柏、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起於溫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於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加大黃。
水二鍾,棗二枚,姜一片,燈心二十莖煎之。服法:入薑汁調,溫服。
苓連消毒湯(陶節庵方)治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作痰火治。喉痹亦用此方。
柴胡,甘草,桔梗,川芎,黃芩,荊芥,黃連,防風,羌活,枳殼,連翹,射干,白芷
白話文:
防風、芍藥、白朮、川芎、防己、桂枝、甘草、麻黃、蒼朮、羌活這些藥材,在夏季三陽受熱時,如果病人發燒,脈搏跳得快,就用桂枝、麻黃,再加上黃芩、黃柏、柴胡;冬季三陰受寒時,如果病人怕冷,脈搏跳得慢,就用附子;如果病因是體內溫熱,脈搏就會比較弱,就要用牛膝、木瓜;如果病因是風邪,脈搏就會浮,就要用獨活;如果元氣虛弱,就加少許人參;如果大便不通,就加些大黃。
將藥材放進兩杯水裡,加兩顆紅棗、一片薑、二十根燈芯草,煎煮後,加入薑汁調勻,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苓連消毒湯」,是陶節庵的方子,用來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大頭病,症狀是發熱、畏寒、頭頸部腫痛、脈搏洪大,屬於痰火症。喉嚨發炎也可以用這個方子。
柴胡、甘草、桔梗、川芎、黃芩、荊芥、黃連、防風、羌活、枳殼、連翹、射干、白芷這些藥材,也能用於治療相關疾病。
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後,依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入鼠黏子一撮再煎一沸。服法:入竹瀝、薑汁調服。
六神通解散(陶節庵方)治時行三月後謂之晚發,頭疼身熱、惡寒脈洪數,先用沖和湯。不愈,後服此湯。
麻黃,甘草,黃芩,石膏,滑石,蒼朮,川芎,羌活,細辛
水二鍾,姜三片。服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
通真子救苦丹,治大人、小兒感冒傷寒。
麻黃(去根節,洗淨曬乾)四兩(研極細末,溫水浸,用細布取汁,余渣再搗再浸再取汁,必要潔淨細膩為上),甘草(炙去皮,淨,研極細末)四兩(涼水浸,照前取汁),赤芍一兩(研極細末,溫水浸,照前取汁),升麻(微炒)一兩(研極細末,涼水浸取計),硃砂一兩五錢(研極細,水飛),雄黃一兩五錢(研極細,水飛),當歸身二兩(研極細,溫酒浸取汁),人參(去蘆,淨,研極細末)一兩(溫酒浸取汁),柴胡(去蘆,研極細末)一兩(溫水浸取汁),細辛五錢(研極細末,溫水浸取計),枳實(去心,研極細末)五錢(溫水浸取汁)春夏加石膏五錢(水飛),秋冬加桂皮五錢(研極細末,溫水浸取汁)此藥體有厚薄,味有清濁,故用水溫涼而多寡不同。各味浸汁濃釅精細共合一處,細羅再濾三、五遍,陰乾再研,醋糊丸,黍米大。
白話文:
先用加大黃的藥方清熱瀉火一到兩次,之後再依原方去掉大黃,加入人參和當歸補氣養血,調理身體。
取水兩杯,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一杯,再放入鼠黏子少許,再煎煮沸騰。服用時加入竹瀝和薑汁調和服用。
六神通解散方是陶節庵的方子,用於治療時行病發病三個月後,也就是晚發的症狀,表現為頭疼、發熱、怕冷、脈搏快速。先用沖和湯治療,若無效,再服用此方。
藥材包括麻黃、甘草、黃芩、石膏、滑石、蒼朮、川芎、羌活、細辛。
取水兩杯,加入三片生薑,服用時加入少許豆豉、兩根蔥白一起煎煮,熱服,發汗。
通真子救苦丹方用於治療大人和小孩的感冒傷寒。
藥材包括麻黃(去除根節,洗淨晒乾)、甘草(炙去皮,洗淨)、赤芍、升麻、硃砂、雄黃、當歸身、人參、柴胡、細辛、枳實。春夏季節加石膏,秋冬季節加桂皮。
以上各味藥材浸泡取汁,需濃郁細膩,混合在一起,過濾三次至五次,陰乾後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藥,藥丸大小如黍米。
每服一丸。雄黃五分研極細,新汲水半盞調雄黃連藥送下,用厚被蓋暖處,香燒三寸,汗出即愈。重者二丸即效。製藥用庚申甲子日,淨室中莫令婦人、雞犬見之。
導引法:,先教病人盤腳而坐,次用兩手交十指攀腦後風池、風府二穴,乃是風門也。向前叩首幾至於地,如此連點一百二十數,急以蔥醋粥、辛辣湯投之,汗出立解。
萬邦孚曰:傷寒一症,治之最難,蓋傳經絡不易識也。予母在廣州南海署中感此症,無良醫徑致,不救及卒。後而遇一醫官高鳳山攜陶節庵傷寒殺車服法來講究甚精,時予妹及家人患此症者依方施治,悉應手而愈。予不敢秘,謹增入家抄方中,以普惠於四方云。
白話文:
每服一丸,雄黃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半盞新汲取的清水調和雄黃及藥物服用,蓋上厚被在溫暖處休息,用香薰三寸,出汗後即可痊癒。病情嚴重的患者服用兩丸即可見效。製藥時需選擇庚申甲子日,在乾淨的房間中製作,不可讓婦女、雞犬看見。
導引方法:先讓病人盤腿坐下,接著用雙手十指交握,攀住腦後的風池、風府穴,此乃風門穴位。向前叩首,頭幾乎觸地,重複此動作一百二十次,之後立刻用蔥醋粥或辛辣湯灌入病人體內,出汗後即可痊癒。
萬邦孚說:傷寒是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因為傳經絡的病理不易辨識。我的母親在廣州南海署中感染此病,由於缺乏良醫,病情加重而亡。後來我遇到一位名叫高鳳山的醫官,他帶來了陶節庵治療傷寒的藥方,精通此病的治療方法。當時我妹妹和家人患有傷寒,都依據此方治療,皆立竿見影痊癒。我不敢私藏,特此將此方記錄在家抄方中,希望能普惠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