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陰虛火動難治。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析之。實火可瀉,虛火可補。

升陽散火湯,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宜服。此火鬱發之之義也。

升麻葛根獨活白芍藥,羌活人參柴胡防風甘草(半生半炙)

上水煎服。忌食寒冷之物。

黃連解毒湯,治實火燥亂、煩渴、蓄熱內甚等症。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水煎服。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黃金花丸。加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丹。溪云:人壯氣實、火甚癲狂可用正治,或硝水、冰水與之;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

加減四物湯,治陰虛火動皆火起於九泉穴,此補陰降火之妙劑。

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黃柏,黃芩,熟地黃各等分

上水煎服。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朮、黃耆。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

五制黃柏丸,能降五臟六腑之火,滋陰補陽甚效,甚大。

黃柏一斤(去皮咀片,分作五分,一分好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米泔浸;一分蜜水浸)

上各浸一宿,撈起曬乾炒褐色,放地上去火毒,為末。煮老米二碗,將蓮葉蓋飯面上煮熟,又將蓮葉蓋面蒸後,又將蓮葉包飯煨一刻,取出去蓮葉搗如泥,和藥丸桐子大,焙乾。每早鹽湯送下百丸。

左金丸,治肝火氣從左邊起者是。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泡)

上為末,水九或蒸餅丸,綠豆大。白湯下五十丸。

柳青丸,治肝火。

黃連用薑汁炒為末,粥丸,溫湯下。兼治心熱。

人中白亦瀉肝火,須風露二三年者佳。

清金丸,治肺火。

苦參炒為末,水丸。溫湯下。又方用桑白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服之。

大補丸,治陰火氣從臍下起者是。

黃柏炒褐者為末,水丸。溫湯下。

又方四物湯加白馬脛骨,降陰中火,代芩連用。

人中黃亦降陰火。

滋腎丸,治腎熱。

黃柏三兩(酒拌陰乾),知母二兩(酒浸陰乾),肉桂一錢半

上柏、母氣味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桂與火邪同體,故曰熱因熱用。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煉蜜為丸,百沸湯下。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竹葉煎服。

瀉心湯,治心熱。

黃連為末,水調服。

治脾熱

藿香七錢,山梔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

上為末,用蜜、酒拌勻,略炒服。生甘草緩火邪;木通下行瀉小腸穴;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小便降火極速。胃虛者勿用。

二黃丸,治男、婦三焦積熱,咽喉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並宜服之。

黃連(去蘆須),黃芩(去土),大黃(煨)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熱水吞下。

上清丸,治咽喉腫痛,痰涎壅塞。

薄荷一斤,川芎,防風各二兩,桔梗五兩,砂仁五錢,甘草四兩

各為細末,煉蜜丸,皂角子大。不時噙化。

玄明粉,治邪熱所幹膈上氣滯、臟腑秘澀等症。

朴硝不拘多少,潔淨無砂土者,入鍋化開炒極燥,貯陽城罐內,上以圓瓦蓋之,鹽泥連罐身封固,大火煅內外通紅為度,乘熱傾入水,研化。用竹籃上布、綿紙一、二層,將水瀝下清汁,露一宿,明早去水,其下凝白如冰。復照前用滾湯化開,又露,約數次,待其味淡即成粉矣。

曬乾收磁罐內,其每日瀝下水,以磁罐收之,再用紙濾過,又可如法泡露。又有粉大率二斤,朴硝可得一斤,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甘草生熟二兩為末,一處攪勻,臨臥斟量用之,或一錢、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

益元散,降火甚效。(方見暑門)

碧雪,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青黛,石膏(各研末水漂),寒水石,朴硝,滑石甘草(煎湯二升),馬牙硝各等分

上將甘草湯入諸藥末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入青黛和勻傾沙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如喉閉不能咽,用竹筒吹入喉中。

涼膈散

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梔子仁,黃芩,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竹葉與蜜些少煎服。

清咽太平丸

荷葉十兩,川芎二兩,枯梗三兩,甘草二兩,防風二兩,柿霜二兩,犀角二兩(用人兩腋下夾住,被汗蒸透取出為末)

上研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不拘時噙化。

黃金丸,治積熱、積痰並三焦五臟有餘之熱,夾熱下利,食痞膈悶、咽痛、眼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等症,及初發腫毒。

錦紋大黃(火煨),鬱金(比薑黃極小者),牙皂(去筋膜,俱切碎)

上三味各等分為細末,用沙罐將牛膽汁煉成膏,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病輕重加減,白湯下,大便少去一二次即止,不傷元氣,甚可服之。

玉腋丸,專瀉胃火。並治食積痰火。

軟石膏不拘多少,火煅出火毒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服之。

地骨皮散,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茯苓各半兩,柴胡,黃芩,生地各一兩,羌活,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石膏二兩,知母一兩

每服一兩,姜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