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傷寒證治總略

發熱憎寒體痛時,脈浮無汗怎生醫。十神五積香蘇散,有汗傷風用枝枝。汗後依前病不除,三朝四日莫躊躕。或用參蘇或敗毒,加些良劑病當舒。病傳人里腹脹滿,口乾熱盛小柴胡。病若仍前熱泄多,只用柴苓湯一碗。六日七日病轉熱,前後不通好未啜。或有亂語及循衣,大柴承氣可通別。

下後仍前病不休,黃連解毒免人憂。病後虛煩熱已靜,白虎竹葉石膏搜。陽厥還須用大柴,不然承氣也通挨。陰厥四逆並真武,三建加之自忖裁。胸膈停痰氣悶時,可將瓜蒂吐之宜。怔忡水停微有喘,青龍十棗最堪題。陽毒發斑是如何,梔子大黃黑奴科。咽喉腫痛還曾治,甘桔湯中也要過。

膈痰冷氣如何治,理中丸子君須記。去血還須抵當湯,噫氣不絕旋覆輩。小便不通五苓宜,豬苓八正皆曰奇。大便不通蜜導法,硝黃服後熨其臍。熱吐五苓半夏加,冷吐四逆茱萸佳。狐惑聲嗄人不曉,大黃牡蠣眾皆誇。發黃梔子柏皮同,退疸茵陳極有功。治慝桃仁犀角類,大黃甘遂解結胸。

昏沉多睡萎蕤湯,煩躁無眠酸棗方。少陽自利白通美,腳氣續命越脾當。柔痙桂枝加乾葛,剛痙麻黃葛根活。陰症似陽四逆宜,陽證如陰白虎奪。食復勞傷怎生醫,枳實梔子內中追,陽易陰易如何治。燒裩鼠糞湯要知,吐蛔烏梅與理中。風濕黃芩朮附通,腹中急痛如何治。桂枝加於大黃中,吐血解毒與三黃。

筋惕肉瞤真武湯,肺實喘嗽青龍美。衄血不止茅花強,往來寒熱成瘟瘧。小柴胡湯還可托,咳逆皆因胃有寒。乳下艾灸羌附兼。熱深咳逆成陽逆,大小柴胡自去攀。此自醫家人門訣,還宜自己用心參。

白話文:

當患者出現發燒畏寒、全身疼痛的症狀,且脈象浮動、無汗,這該怎麼治療呢?我們可以使用十神湯、五積散或是香蘇散來治療,如果出現汗出,則改為使用桂枝湯。若病人在出汗後,病情依然沒有改善,第三到第四天時,不必過度擔憂,此時可以選擇參蘇飲或是敗毒散,加上一些輔助藥物,通常病情就能獲得緩解。

當疾病傳入內臟,出現腹部脹滿,口乾舌燥、熱象明顯,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若病情持續,熱象加重,嘔吐次數增多,則應使用柴苓湯。到了第六到第七天,病情持續升溫,且排便不暢,患者可能開始出現精神錯亂、行為異常,這時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和調胃承氣湯。

經過瀉下治療後,病情仍未改善,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病後虛弱,但熱象已消退,可以使用白虎湯、竹葉、石膏來治療。對於陽厥,大柴胡湯是首選,若非如此,則調胃承氣湯亦可。對於陰厥,四逆湯和真武湯是常見選擇,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胸悶、痰多,可用瓜蒂來催吐。心悸、喘息,可能是水液停滯所致,青龍湯和十棗湯是有效的治療方式。陽毒發斑,梔子、大黃、黑奴科是常用藥物。咽喉腫痛,甘桔湯是常見治療方案。

對於膈痰冷氣,理中丸是常用藥物。出血問題,抵當湯是常見治療方式。噯氣不止,可用旋覆花。小便不暢,五苓散和豬苓湯是常見治療方式。大便不暢,可用蜜導法,硝黃服用後,還需在肚臍部位進行熱敷。熱性嘔吐,可在五苓散基礎上加半夏;冷性嘔吐,四逆湯和吳茱萸是常見治療方式。狐惑症,聲音嘶啞,大黃牡蠣湯是常見治療方式。黃疸,梔子柏皮湯和茵陳蒿湯是有效治療方式。胸痛,桃仁、犀角等藥物是常用治療方式,大黃甘遂湯可用於解結胸。

對於昏沉、嗜睡,萎蕤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對於煩躁失眠,酸棗仁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少陽自利,白通湯是常見治療方式;腳氣,續命湯和越脾湯是常用治療方式。柔痙,桂枝湯加幹薑、葛根是常用治療方式;剛痙,麻黃湯和葛根湯是常用治療方式。陰症類似陽症,四逆湯是常見治療方式;陽症類似陰症,白虎湯是常見治療方式。食復、勞傷,可用枳實、梔子來治療。陽易、陰易,燒裩鼠糞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吐蟲,烏梅丸和理中丸是常用治療方式。風濕,黃芩、白朮、附子是常用治療方式。腹痛,桂枝湯加大量黃連是常用治療方式。吐血,解毒湯和三黃湯是常用治療方式。

筋惕肉瞤,真武湯是常用治療方式;肺實喘嗽,青龍湯是常用治療方式。鼻血不止,茅花是常用治療方式。往來寒熱,小柴胡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咳嗽逆氣,由於胃部寒涼引起,可通過在乳房下部施灸,同時使用羌活、附子。熱深咳逆,形成陽逆,小柴胡湯和大柴胡湯是常用治療方式。這些都是醫學家們的基本治療原則,但也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

2. 傷寒有四證相類

食積寒痰並腳氣,更兼亦有患勞煩。要識四般相類症,不與傷寒一類看。

白話文:

[類似傷寒的四種病症]

食物積滯、寒痰、腳氣病,再加上長期過度勞累導致的身體不適。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四種和傷寒相似的病症,但要注意它們並不屬於傷寒這一類疾病。

3. 小兒脈訣

4. 五臟論

心臟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驚悸不安,又熱則唾、口中氣溫及上竄咬牙,而合面臥有就冷之意,皆心熱也。若仰面臥者乃心氣實,氣不得上下流通也。心病冬見火勝水也,當補腎。治心,輕者病自愈。下竄不語者腎虛怯也。張潔古云:心主熱,若肺乘心為微邪,肝乘心為虛邪,脾乘心為實邪,腎乘心為賊邪。

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傳其所勝,腎之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若肝腎俱和,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竊謂仰面臥者,因其心胸實熱,故喜仰面而向,虛也。合面臥者因其心胸虛熱,故喜合臥而就,實也。

實則調治心肝,虛則調治脾肺,二者別之盡其狀矣。其咬牙等症多有雷同,不必拘泥。若邪氣已去而病仍作,當調補元氣。或反甚急,溫補元氣。其心氣冬見亥子時病,病甚或上竄不語者,乃腎水虛而心火甚也,用補腎。

肝臟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呵欠。氣熱則外生風,氣溫則內生風,須散之。若能食、飲水不止,微下之,肝熱則目直,不搐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狀。熱則飲水喘悶,肝病秋見肺怯不能勝也,當補脾治肝。肝有風則目連眨,得心熱則搐,當肝心兼治。甚則身反張目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

唇白者不治。又張潔古云: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若心乘肝為實邪,肺乘肝為賊邪,腎乘肝為虛邪,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腎者肝之母,肺者肝之賊,今肝之得病,若非腎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邪來克,故其來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先補其腎滋其源也。

然審其本臟之虛實而寒溫之。竊謂前症若肝實熱而外生風者宜散;若既散之而前症仍作或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損也,宜補;若肝經虛熱或因克伐而內生風者,宜補;若風邪入臟能食飲冷、大便秘結者,此邪氣內實也,宜下;既下而食少飲湯或腹作脹者。

此脾氣內虛也,宜補;氣血素弱或因病後或服攻伐之劑,而手尋衣領、咬牙呵欠、目淡青者,乃肝經虛甚也,急用補腎生肝;硬氣短氣長出氣,乃肺經虛甚也,急用補脾肺;若申酉時叫哭直視、呵欠頓悶、項急驚悸、手足搖動、發熱飲水,此風火相搏而勝肺金也。宜治肝火,生肝血補脾土生肺金;若唇白者為肝絕,不治。

脾臟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或不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脾胃虛寒則面光白、目無精光、口鼻氣冷、肌體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先用補脾後用發散。脾病見四季,皆仿此。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黃。若兼五臟,若相反,隨症治之。張潔古云: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

若肝乘脾為賊邪,心乘脾為虛邪,肺乘脾為實邪,腎乘脾為微邪。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臟,蓋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氣盛而鬼邪有餘,心氣虧而生氣不足,當用抑肝養心。若診其脈,肝心俱和,則脾家自病,察其虛實而治之。竊謂前症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

若面色㿠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屬寒水侮土;若面青唇黯、吐瀉、手足並冷,此脾土虛寒;若面色痿黃、手足不冷,此脾土虛弱;若傷風手足並冷、吐痰咳嗽、吐瀉腹脹,此脾肺氣虛,用實脾氣散外邪;若發於寅卯二時,用補脾土平肝木。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為順,面青者本剋土為逆,當平其所勝以補元氣為善。

肺臟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或飲水;虛則硬氣、出氣、短氣。若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肺實熱則手掐眉目鼻面,肺虛熱則唇色深紅,肺怯則唇色白。苦悶亂氣粗喘促、硬氣者難治。肺病久唇白者,此脾肺子母皆虛也。若白如豬脂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如肺病春見,肺勝肝也,宜補肝腎治肺。

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也。張潔古云: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若心乘肺為賊邪,肝乘肺為微邪,腎乘肺為實邪,脾乘肺為虛邪。凡肺之得邪必先觀心脾二臟之虛實。若心火鑠金當抑心滋肺;若脾氣虛冷不能相生,而肺氣不足則風邪易感,宜補脾肺;若腎實中痞,熱氣上蒸於肺,宜瀉脾氣;若心脾脈平和,而肺自病,當察虛實治之。夫肺氣盛者,肺中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瀉之。

若肺虛而有熱者,不可執肺熱之,故不用人參,仍參其症治之。

腎臟

腎主虛,無實症。惟痘瘡實則黑陷,更當分別症之虛實。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夫腎虛者,由股氣不盛則神短𠸯開,目多白睛,面色㿠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四旬。或有因病而致,目無精光畏明。腎病見夏,水勝火也,輕者病自退,重者當驚發搐。張潔古云: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

腎無實,瘡疹黑陷乃實,是水制火也。若心乘腎為微邪,肺乘腎為虛邪,肝乘腎為實邪,脾乘腎為賊邪。本臟虛弱,正令不行鬼賊克害,當補本臟之正氣。大抵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不可更補,到所克位不可更瀉。然五行之中,惟腎水一臟,母盛而反受邪。何?則肺屬金,射於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於骨髓,所藏者精。

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今肺氣得熱而上蒸則不能下生於腎而受邪矣。急服涼藥解之,此腎病必先求肺或脾經之濕刑剋於腎,宜去脾濕。若脾肺脈平和而腎自病,則察其本臟而治之。竊謂下竄等症足不喜履者,蓋腰以下皆腎所主,乃心氣下行於腎部也,當壯腎水以制心火。

若因脾肺虛而不能生腎水者,宜滋化源。其瘡疹黑陷乃腎虛而邪氣實也。

看脈紋訣

小兒三歲以下男左女右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第一節名風關,若脈見初交病;第二節名氣關,脈見病重,第三節名命關,脈見病深則危矣。又當辨其紋色紫紅熱、傷寒青、驚風白、疳疾黃色隱隱或淡紅隱隱,為常候也。至見黑色則危矣。其他紋色在風關為輕、氣關漸重、命關尤重也。

辨虎口手訣曰:男以左手觀之,女以右手觀之。蓋取左屬陽,男以陽為主;右屬陰,女以陰為主。然男女俱具此。陰陽兩手亦當參看,左手之紋病應心肝,右手之紋病應脾肺,於此消息又得變通之意。驚風初得紋出虎口或在初關,多是紅色。傳至中關,色赤而紫。病又傳過,其色紫青,病勢深重。

其色青黑而紋亂者病深重,若純黑危惡不治。大抵紅者風熱,輕赤者風熱盛,紫者驚熱,青者驚積,青赤相半驚積風熱俱有。主急驚,青而淡紫伸縮來去,主慢驚,紫絲青絲或黑絲隱隱相雜;主慢脾,似出,不治。大率紋勢彎曲入里者,病雖重而症順,猶可用力,若紋勢弓反出外靠於指甲者,斷不可回,其有三關紋如流珠流米三五點相連或形於面,或形於身,危惡尤甚。

《水鏡訣》曰:四足驚三關必青,水驚三關必赤,人驚三關必黑。紫色瀉利,黃色雷驚。如三關脈通度是急驚之症,必死。或青或紅有紋如線一直者是乳食傷脾及發熱驚。左右一樣者是驚與積齊發。有三條或散是肺生風痰,有青是傷寒及嗽。如紅火是瀉,有黑相兼主下痢,紅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相兼加渴了虛。虎口脈紋亂乃氣不和也。

《入門候歌》曰:五指梢頭冷,驚來不可安;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麻痘正相傳;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細看;初起寅關淺,紋侵過卯深;生枝終不治,辰位實難禁。

《審味訣》曰:肝酸心苦及脾甘,肺礙於辛腎和咸,所好即知其臟病,更將色脈與相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