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初得一、二日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用之法。脈沉小者易治,洪大數者難治。

小承氣湯,治痢初發,積氣甚盛,腹痛難忍或作脹悶,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通,窘迫之甚。

大黃三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半

水煎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鬱積通徹之後,隨症調治。凡痢五日後,不宜下,恐胃氣虛也。

小柴胡湯去參,治身熱夾外感下痢,不惡寒。

胃苓湯,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裡急後重。

厚朴(薑製炒),蒼朮(泔浸炒),澤瀉茯苓豬苓各八分,陳皮甘草(炙),白朮黃連各一錢,木香三分,檳榔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治痢初發

生薑、細茶煎汁服,立愈。

痢疾膏

附子,硫黃各四兩,乳香沒藥各六錢,麝香六分

俱為細末。松香四斤熬清傾地上一日取起,每麻油一斤煎,用槐枝攪滴水成珠,入松香四斤化開,稍冷入前藥末和勻貼臍上。水瀉亦治。

治赤痢

生地黃黃柏,芍藥,地榆,白朮各等分

水煎服。如腹痛加枳殼、厚朴;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腹痛甚加沒藥。

黃芩芍藥湯,亦治赤痢。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水煎服。

治白痢

蒼朮(泔浸炒),白朮,神麯,茯苓,甘草(炙),樗皮

水煎服。如腹痛加枳殼、厚朴;後重加木香、檳榔。

治初覺肚腹積滯似痢之狀及飲食傷脾,悶郁脹滿不快者

檳榔一兩,白芍藥五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候行一、二次即愈。

保和丸,治食積痢。(方見積食門)

當歸導氣湯,治膿血痢無度,腹中痛。

當歸,芍藥各一錢,甘草一錢半,青皮七錢,槐花七分

生地黃(酒洗陰乾)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去渣溫服。後重加木香、檳榔末各三分,澤瀉五分。如小便利去澤瀉。

升陽除濕湯加木香,治痢如魚凍者最妙。(方見瀉門)

胃風湯,治風入腸胃作痢,或白或赤,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塵腐將危者亦能救治。

人參,白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羌活防風黍米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一方有桂無羌活、防風。腹痛甚加木香。

加味四物湯,治下痢純血,久不愈屬陰虛。

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槐花,黃連,桃仁

水煎服。

治久痢

石蓮肉,白朮,陳米(鍋內炒焦)

為末,白湯調服。

治氣血虛而痢者

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黃連、黃芩、阿膠以補之,痢自止。

治噤口痢

用人參二分,黃連一分,姜炒濃煎,細細呷之,但呷一呷下咽即開。

又方,引熱下行。

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合臍內。

又方,用敗毒散陳倉米一撮,石蓮肉七枚,煎服。

加味香連丸

黃連二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木香,大黃(酒蒸九次),青皮(炒),枳殼(炒),黃芩(炒)各一兩,白芍二兩(酒炒),甘草五錢

薑汁、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服。赤痢用苦茶,白痢用薑湯下。

又方,黃連(酒炒),厚朴(薑汁炒)各一兩,木香五錢

為極細末,白湯調服。

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木香四兩八錢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四味香連丸,治痢疾初發三、五日,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黃連十兩(炒),木香二兩,大黃四兩(酒煨),檳榔一兩

為細末,陳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紫金錠,赤痢涼水磨下,白痢薑湯磨下。痢純血垂死者以水磨服即愈。

茱連丸,赤白痢分治。

吳茱萸(揀淨),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為一處,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揀焙或曬乾,為未糊丸,桐子大。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粒,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粒,乾薑湯下;赤白痢各用三十粒,合併甘草、乾薑湯下。

劉草窗,治虛弱痢方。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半,白茯苓二錢,芍藥(炒)錢半,神麯(炒)七分,升麻五分,蒼朮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炒)七分、澤瀉六分、甘草五分(炙)、防風一錢、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

治痢十法

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腹痛後重、小便短、下積,此為里症,宜和中疏風,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夾寒,加薑、桂;或下墜在血泄之後,此氣滯,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夾虛,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

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積,此為無血,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瀉滯凝之氣。

然厚朴性大溫而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朴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若為參、術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芩。

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萬舉萬全,豈在執方而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