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初得一、二日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用之法。脈沉小者易治,洪大數者難治。

小承氣湯,治痢初發,積氣甚盛,腹痛難忍或作脹悶,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通,窘迫之甚。

大黃三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半

水煎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鬱積通徹之後,隨症調治。凡痢五日後,不宜下,恐胃氣虛也。

小柴胡湯去參,治身熱夾外感下痢,不惡寒。

胃苓湯,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裡急後重。

白話文:

一開始得病一、兩天,元氣尚未虛弱,就必須要積極治療,這是普遍適用的方法。脈象沉而小的比較容易治,脈象洪大而快的則比較難治。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痢疾剛開始,氣機鬱積嚴重,肚子痛得難以忍受,或是覺得脹悶,裡急後重,排便次數多,但排不出來,感到非常痛苦。

大黃三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半

用清水煎煮溫服,以通便為度,若未通便就再服一次,等到鬱積消除,氣機通暢之後,就根據症狀進行調理。如果痢疾已經持續五天了,就不宜再服用瀉藥,恐怕會損傷胃氣。

小柴胡湯去參,用於治療發熱伴隨外感引起的痢疾,但不畏寒。

胃苓湯,用於治療急性痢疾,排泄物赤白相雜,肚子痛,裡急後重。

厚朴(薑製炒),蒼朮(泔浸炒),澤瀉,茯苓,豬苓各八分,陳皮,甘草(炙),白朮,黃連各一錢,木香三分,檳榔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治痢初發

用生薑、細茶煎汁服,立愈。

痢疾膏藥

白話文:

厚朴用薑炒,蒼朮用水浸泡後炒,澤瀉、茯苓、豬苓各取八分,陳皮、甘草炙,白朮、黃連各取一錢,木香三分,檳榔五分。用水二鍾煎至八分,通口服用。此方可治痢疾初發。若用生薑、細茶煎汁服用,可立即痊癒。這是痢疾膏方。

大附子,硫黃各四兩,乳香,沒藥各六錢,麝香六分

俱為細末。松香四斤熬清傾地上一日取起,每麻油一斤煎,用槐枝攪滴水成珠,入松香四斤化開,稍冷入前藥末和勻貼臍上。水瀉亦治。

治赤痢

生地黃,黃柏,芍藥,地榆,白朮各等分

白話文:

準備附子、硫磺各四兩,乳香、沒藥各六錢,麝香六分,全部研磨成細粉。松香四斤熬成清油,倒在地上晾曬一天後取起,每次用麻油一斤煎煮,加入槐枝攪拌使其滴水成珠,再加入松香四斤融化,稍微冷卻後加入之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敷貼在肚臍上。此方法也可治療水瀉。

另準備生地黃、黃柏、芍藥、地榆、白朮各等分,用於治療赤痢。

水煎服。如腹痛加枳殼、厚朴;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腹痛甚加沒藥。

黃芩芍藥湯,亦治赤痢。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水煎服。

治白痢

蒼朮(泔浸炒),白朮,神麯,茯苓,甘草(炙),樗皮

水煎服。如腹痛加枳殼、厚朴;後重加木香、檳榔。

治初覺肚腹積滯似痢之狀及飲食傷脾,悶郁脹滿不快者

檳榔一兩,白芍藥五錢

白話文:

水煎服。若腹痛,可加枳殼、厚朴;若便後沉重,可加滑石、木香、檳榔;若有發熱症狀,可加黃芩、山梔;若腹痛劇烈,可加沒藥。

黃芩芍藥湯,也可用於治療赤痢。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水煎服。

治療白痢:

蒼朮(用泔水浸泡後炒)、白朮、神麴、茯苓、甘草(炙)、樗皮,水煎服。若腹痛,可加枳殼、厚朴;若便後沉重,可加木香、檳榔。

治療初覺肚腹積滯似痢之狀,以及飲食傷脾,悶郁脹滿不快者:

檳榔一兩,白芍藥五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候行一、二次即愈。

保和丸,治食積痢。(方見積食門)

當歸導氣湯,治膿血痢無度,腹中痛。

當歸,芍藥各一錢,甘草一錢半,青皮七錢,槐花七分

生地黃(酒洗陰乾)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去渣溫服。後重加木香、檳榔末各三分,澤瀉五分。如小便利去澤瀉。

升陽除濕湯加木香,治痢如魚凍者最妙。(方見瀉門)

白話文:

用兩碗水煎藥,煎至八分,空腹服用,藥渣再煎,服用一到兩次即可痊癒。保和丸可以治療食積痢疾。當歸導氣湯可以治療膿血痢疾不止,腹痛。藥方如下:當歸、芍藥各一錢,甘草一錢半,青皮七錢,槐花七分,生地黃(酒洗陰乾)二錢。用兩碗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病情加重者,加木香、檳榔末各三分,澤瀉五分。如果小便不利則去掉澤瀉。升陽除濕湯加木香,治療痢疾如魚凍者效果最佳。

胃風湯,治風入腸胃作痢,或白或赤,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塵腐將危者亦能救治。

人參,白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羌活,防風,黍米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一方有桂無羌活、防風。腹痛甚加木香。

加味四物湯,治下痢純血,久不愈屬陰虛。

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槐花,黃連,桃仁

白話文:

胃風湯用於治療風寒入侵腸胃引起的腹瀉,症狀包括瀉出白色或紅色痢疾,或是像豆汁一樣的稀便,或久瀉導致體虛、脈搏虛弱、面色蒼白如腐敗的顏色,危及生命者,也能救治。配方包括人參、白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羌活、防風、黍米,水煎八分,服用。也有一些配方中會加入桂枝,而沒有羌活、防風。如果腹痛嚴重,可以加入木香。

加味四物湯用於治療下痢純血,久治不愈,屬於陰虛體質的患者。配方包括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槐花、黃連、桃仁。

水煎服。

治久痢

石蓮肉,白朮,陳米(鍋內炒焦)

為末,白湯調服。

治氣血虛而痢者

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黃連、黃芩、阿膠以補之,痢自止。

治噤口痢

用人參二分,黃連一分,姜炒濃煎,細細呷之,但呷一呷下咽即開。

又方,引熱下行。

用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合臍內。

又方,用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石蓮肉七枚,煎服。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治療久痢:

取石蓮肉、白朮、陳米(用鍋炒至焦黃)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服用。

治療氣血虛弱引起的痢疾:

使用四物湯,加入人參、白朮、陳皮、黃連、黃芩、阿膠以滋補,痢疾自然會停止。

治療噤口痢:

取人參二分、黃連一分,用薑炒後濃煎,細細地少量服用,只要少量下咽,嘴巴就會張開。

另一個方子,用於引熱下行:

取田螺肉搗碎,加入少許麝香,混合後放置肚臍內。

另一個方子:

使用敗毒散,加入陳倉米一小撮、石蓮肉七枚,煎煮後服用。

加味香連丸

黃連二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木香,大黃(酒蒸九次),青皮(炒),枳殼(炒),黃芩(炒)各一兩,白芍二兩(酒炒),甘草五錢

薑汁、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服。赤痢用苦茶,白痢用薑湯下。

又方,黃連(酒炒),厚朴(薑汁炒)各一兩,木香五錢

為極細末,白湯調服。

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木香四兩八錢

白話文:

加味香連丸由黃連、木香、大黃、青皮、枳殼、黃芩、白芍和甘草等藥材組成,其中一部分藥材需要用薑汁或芒硝水炒制,另一部分需要酒蒸或酒炒。將藥材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心服用,赤痢用苦茶送服,白痢用薑湯送服。

另外,還有一種配方,使用黃連和厚朴,製成極細的粉末,用白湯調服。

香連丸則專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等症狀,以黃連和木香為主要成分。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四味香連丸,治痢疾初發三、五日,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黃連十兩(炒),木香二兩,大黃四兩(酒煨),檳榔一兩

為細末,陳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紫金錠,赤痢涼水磨下,白痢薑湯磨下。痢純血垂死者以水磨服即愈。

茱連丸,赤白痢分治。

吳茱萸(揀淨),黃連(去須)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醋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四味香連丸,用於治療痢疾初發三到五天,不論赤白痢疾,每日服用兩次。如果有積滯,自行排出;沒有積滯,自行停止。

黃連十兩(炒過),木香二兩,大黃四兩(用酒煨過),檳榔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陳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紫金錠,治療赤痢時用涼水送服,治療白痢時用薑湯送服。痢疾患者純粹是血痢,生命垂危時,用清水送服藥丸即可痊癒。

茱連丸,治療赤痢和白痢,分開用藥。

吳茱萸(揀去雜質),黃連(去鬚)各取等量。

上為一處,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揀焙或曬乾,為未糊丸,桐子大。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粒,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粒,乾薑湯下;赤白痢各用三十粒,合併甘草、乾薑湯下。

劉草窗,治虛弱痢方。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半,白茯苓二錢,芍藥(炒)錢半,神麯(炒)七分,升麻五分,蒼朮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炒)七分、澤瀉六分、甘草五分(炙)、防風一錢、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浸泡在好酒中,取出後分別烘烤或曬乾,做成未糊丸,大小如桐子。赤痢患者服用黃連丸三十粒,以甘草湯送服;白痢患者服用茱萸丸三十粒,以乾薑湯送服;赤白痢患者各服用三十粒,混合甘草、乾薑湯送服。

這是劉草窗治療虛弱痢疾的藥方:人參二錢,白朮二錢半,白茯苓二錢,炒芍藥錢半,炒神麯七分,升麻五分,蒼朮一錢,水煎服。之後再加入木香三分、檳榔七分、炒黃連七分、澤瀉六分、炙甘草五分、防風一錢、酒當歸一錢、炒滑石五分。

治痢十法

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腹痛後重、小便短、下積,此為里症,宜和中疏風,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夾寒,加薑、桂;或下墜在血泄之後,此氣滯,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夾虛,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

白話文:

治療痢疾有十種方法:

如果出現惡寒發熱、全身痠痛,這是表症,需要微微出汗來緩解,可以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服。如果腹痛後沉重、小便量少、腹部積聚,這是裡症,需要調和脾胃、疏散風寒,可以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服。

如果出現下墜異常、腹部積聚有紫黑色血且疼痛加劇,這是死血症,可以用研磨成粉的桃仁、滑石來通導血脈;如果口渴、大便乾硬,是夾熱,需要加黃芩;如果口不渴、身體不發熱,喜歡用熱手捂著肚子,是夾寒,需要加薑、桂;如果下墜發生在血泄之後,這是氣滯,需要在之前的藥方中加檳榔一枚;如果痢疾下墜纏住,上腹部則嘔吐食物,這是毒積未化、胃氣不平,需要根據寒熱虛實來治療,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人參、白朮補之,等毒素解除、積聚消除後,自然能進食;如果身體疲倦、自覺氣虛、食慾不振,這是夾虛,需要加白朮、當歸身尾,嚴重者加人參。

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積,此為無血,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瀉滯凝之氣。

白話文:

如果患者病情非常嚴重,只需要用這個方法加陳皮來治療,就能補虛止痢;或者患者氣血運行不暢,積食較少,但總是感覺虛弱無力,並且排便困難,這是由於體內缺乏血液造成的,就需要加大當歸的用量,同時加入生芍藥、生地黃以及桃仁,再用陳皮來調和,這樣就能滋生血液,使病情穩定;如果病情好轉,只剩下七、八成,積食已經排泄乾淨,但體內還有糟粕殘留,就需要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然後服用固腸丸三十粒,但是固腸丸性燥,擔心可能還有一些滯氣沒有完全排出,所以應該單獨服用湯藥,不要急於服用固腸丸;如果患者痢疾後體內還有糟粕殘留,或者吃了太多粥,或者空腹過久後進食,導致肚子疼痛,可以用白朮和陳皮各半,煎湯服用,就能緩解疼痛;如果患者久痢之後體虛氣弱,腹瀉不止,就需要用藥物收斂止瀉,可以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病情嚴重的可以加牡蠣,但是一定要用陳皮來輔助,擔心收斂過度會引起疼痛,病情嚴重的可以用艾灸天樞穴和氣海穴。之前所用的方劑中,厚朴可以瀉去滯氣和凝結的氣體。

然厚朴性大溫而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朴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若為參、術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芩。

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萬舉萬全,豈在執方而已哉。

白話文:

然而厚朴性溫熱且能散寒,長期服用容易耗損人體元氣,當積滯之氣稍有舒緩時便應停用。若積滯之氣未盡,則可用炒枳殼和陳皮。但是枳殼也有耗氣之弊,其耗氣速度比厚朴慢一些,但比陳皮重。當積滯之氣稍退時也應停用枳殼,只用陳皮以調和眾藥。然而陳皮去白者兼具補瀉之效。如果作為人參、白術的輔藥使用,則純粹作為補藥使用。凡是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主藥,當歸、白朮為輔藥;若患者畏寒疼痛,則需加入桂枝;若患者畏熱疼痛,則需加入黃芩。

精通醫術者更能根據季節氣候變化,靈活運用藥物,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豈能拘泥於固定的方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