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六 (9)
卷六 (9)
1. 傷寒證治總略
發熱憎寒體痛時,脈浮無汗怎生醫。十神五積香蘇散,有汗傷風用枝枝。汗後依前病不除,三朝四日莫躊躕。或用參蘇或敗毒,加些良劑病當舒。病傳人里腹脹滿,口乾熱盛小柴胡。病若仍前熱泄多,只用柴苓湯一碗。六日七日病轉熱,前後不通好未啜。或有亂語及循衣,大柴承氣可通別。
下後仍前病不休,黃連解毒免人憂。病後虛煩熱已靜,白虎竹葉石膏搜。陽厥還須用大柴,不然承氣也通挨。陰厥四逆並真武,三建加之自忖裁。胸膈停痰氣悶時,可將瓜蒂吐之宜。怔忡水停微有喘,青龍十棗最堪題。陽毒發斑是如何,梔子大黃黑奴科。咽喉腫痛還曾治,甘桔湯中也要過。
膈痰冷氣如何治,理中丸子君須記。去血還須抵當湯,噫氣不絕旋覆輩。小便不通五苓宜,豬苓八正皆曰奇。大便不通蜜導法,硝黃服後熨其臍。熱吐五苓半夏加,冷吐四逆茱萸佳。狐惑聲嗄人不曉,大黃牡蠣眾皆誇。發黃梔子柏皮同,退疸茵陳極有功。治慝桃仁犀角類,大黃甘遂解結胸。
昏沉多睡萎蕤湯,煩躁無眠酸棗方。少陽自利白通美,腳氣續命越脾當。柔痙桂枝加乾葛,剛痙麻黃葛根活。陰症似陽四逆宜,陽證如陰白虎奪。食復勞傷怎生醫,枳實梔子內中追,陽易陰易如何治。燒裩鼠糞湯要知,吐蛔烏梅與理中。風濕黃芩朮附通,腹中急痛如何治。桂枝加於大黃中,吐血解毒與三黃。
筋惕肉瞤真武湯,肺實喘嗽青龍美。衄血不止茅花強,往來寒熱成瘟瘧。小柴胡湯還可托,咳逆皆因胃有寒。乳下艾灸羌附兼。熱深咳逆成陽逆,大小柴胡自去攀。此自醫家人門訣,還宜自己用心參。
白話文:
當患者出現發燒畏寒、全身疼痛的症狀,且脈象浮動、無汗,這該怎麼治療呢?我們可以使用十神湯、五積散或是香蘇散來治療,如果出現汗出,則改為使用桂枝湯。若病人在出汗後,病情依然沒有改善,第三到第四天時,不必過度擔憂,此時可以選擇參蘇飲或是敗毒散,加上一些輔助藥物,通常病情就能獲得緩解。
當疾病傳入內臟,出現腹部脹滿,口乾舌燥、熱象明顯,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若病情持續,熱象加重,嘔吐次數增多,則應使用柴苓湯。到了第六到第七天,病情持續升溫,且排便不暢,患者可能開始出現精神錯亂、行為異常,這時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和調胃承氣湯。
經過瀉下治療後,病情仍未改善,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病後虛弱,但熱象已消退,可以使用白虎湯、竹葉、石膏來治療。對於陽厥,大柴胡湯是首選,若非如此,則調胃承氣湯亦可。對於陰厥,四逆湯和真武湯是常見選擇,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胸悶、痰多,可用瓜蒂來催吐。心悸、喘息,可能是水液停滯所致,青龍湯和十棗湯是有效的治療方式。陽毒發斑,梔子、大黃、黑奴科是常用藥物。咽喉腫痛,甘桔湯是常見治療方案。
對於膈痰冷氣,理中丸是常用藥物。出血問題,抵當湯是常見治療方式。噯氣不止,可用旋覆花。小便不暢,五苓散和豬苓湯是常見治療方式。大便不暢,可用蜜導法,硝黃服用後,還需在肚臍部位進行熱敷。熱性嘔吐,可在五苓散基礎上加半夏;冷性嘔吐,四逆湯和吳茱萸是常見治療方式。狐惑症,聲音嘶啞,大黃牡蠣湯是常見治療方式。黃疸,梔子柏皮湯和茵陳蒿湯是有效治療方式。胸痛,桃仁、犀角等藥物是常用治療方式,大黃甘遂湯可用於解結胸。
對於昏沉、嗜睡,萎蕤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對於煩躁失眠,酸棗仁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少陽自利,白通湯是常見治療方式;腳氣,續命湯和越脾湯是常用治療方式。柔痙,桂枝湯加幹薑、葛根是常用治療方式;剛痙,麻黃湯和葛根湯是常用治療方式。陰症類似陽症,四逆湯是常見治療方式;陽症類似陰症,白虎湯是常見治療方式。食復、勞傷,可用枳實、梔子來治療。陽易、陰易,燒裩鼠糞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吐蟲,烏梅丸和理中丸是常用治療方式。風濕,黃芩、白朮、附子是常用治療方式。腹痛,桂枝湯加大量黃連是常用治療方式。吐血,解毒湯和三黃湯是常用治療方式。
筋惕肉瞤,真武湯是常用治療方式;肺實喘嗽,青龍湯是常用治療方式。鼻血不止,茅花是常用治療方式。往來寒熱,小柴胡湯是常用治療方式。咳嗽逆氣,由於胃部寒涼引起,可通過在乳房下部施灸,同時使用羌活、附子。熱深咳逆,形成陽逆,小柴胡湯和大柴胡湯是常用治療方式。這些都是醫學家們的基本治療原則,但也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
2. 傷寒有四證相類
食積寒痰並腳氣,更兼亦有患勞煩。要識四般相類症,不與傷寒一類看。
白話文:
[類似傷寒的四種病症]
食物積滯、寒痰、腳氣病,再加上長期過度勞累導致的身體不適。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四種和傷寒相似的病症,但要注意它們並不屬於傷寒這一類疾病。
3. 小兒脈訣
4. 五臟論
心臟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驚悸不安,又熱則唾、口中氣溫及上竄咬牙,而合面臥有就冷之意,皆心熱也。若仰面臥者乃心氣實,氣不得上下流通也。心病冬見火勝水也,當補腎。治心,輕者病自愈。下竄不語者腎虛怯也。張潔古云:心主熱,若肺乘心為微邪,肝乘心為虛邪,脾乘心為實邪,腎乘心為賊邪。
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傳其所勝,腎之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若肝腎俱和,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竊謂仰面臥者,因其心胸實熱,故喜仰面而向,虛也。合面臥者因其心胸虛熱,故喜合臥而就,實也。
實則調治心肝,虛則調治脾肺,二者別之盡其狀矣。其咬牙等症多有雷同,不必拘泥。若邪氣已去而病仍作,當調補元氣。或反甚急,溫補元氣。其心氣冬見亥子時病,病甚或上竄不語者,乃腎水虛而心火甚也,用補腎。
肝臟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呵欠。氣熱則外生風,氣溫則內生風,須散之。若能食、飲水不止,微下之,肝熱則目直,不搐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狀。熱則飲水喘悶,肝病秋見肺怯不能勝也,當補脾治肝。肝有風則目連眨,得心熱則搐,當肝心兼治。甚則身反張目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
唇白者不治。又張潔古云: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若心乘肝為實邪,肺乘肝為賊邪,腎乘肝為虛邪,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腎者肝之母,肺者肝之賊,今肝之得病,若非腎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邪來克,故其來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先補其腎滋其源也。
然審其本臟之虛實而寒溫之。竊謂前症若肝實熱而外生風者宜散;若既散之而前症仍作或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損也,宜補;若肝經虛熱或因克伐而內生風者,宜補;若風邪入臟能食飲冷、大便秘結者,此邪氣內實也,宜下;既下而食少飲湯或腹作脹者。
此脾氣內虛也,宜補;氣血素弱或因病後或服攻伐之劑,而手尋衣領、咬牙呵欠、目淡青者,乃肝經虛甚也,急用補腎生肝;硬氣短氣長出氣,乃肺經虛甚也,急用補脾肺;若申酉時叫哭直視、呵欠頓悶、項急驚悸、手足搖動、發熱飲水,此風火相搏而勝肺金也。宜治肝火,生肝血補脾土生肺金;若唇白者為肝絕,不治。
脾臟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或不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脾胃虛寒則面光白、目無精光、口鼻氣冷、肌體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先用補脾後用發散。脾病見四季,皆仿此。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黃。若兼五臟,若相反,隨症治之。張潔古云: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
白話文:
心臟
心臟主要掌管驚嚇的情緒。如果心臟功能過於亢奮,會出現哭鬧、發燒、想喝水、抽搐等症狀;如果心臟功能虛弱,則會感到疲倦想睡、心悸不安。另外,心臟有熱時,會流口水、口中感覺熱氣、牙關緊咬,喜歡合面趴著睡,且覺得這樣會比較涼快,這些都是心臟有熱的表現。如果喜歡仰面睡,表示心臟功能比較強,氣血運行不順暢。心臟疾病在冬天表現為火氣過旺壓制水氣,這時應當補腎。治療心臟疾病,如果病情輕微,通常可以自行痊癒。如果出現下竄、不說話的症狀,表示腎氣虛弱。張潔古說,心臟主熱,如果肺臟影響到心臟是輕微的邪氣,肝臟影響到心臟是虛弱的邪氣,脾臟影響到心臟是強盛的邪氣,腎臟影響到心臟是危害最大的邪氣。
凡是心臟生病,必須先調理肝腎,肝氣順暢,心氣才能平和,肝氣鬱滯,心氣就會衰弱,所以治療心臟疾病要先從調理肝臟入手,清除病源。五臟生病會傳染給它所剋制的臟腑,腎臟的邪氣一定會傳染給心臟,所以要先治療腎臟,驅除邪氣。如果肝腎都調和好了,然後再觀察心臟的虛實情況來治療。我認為,喜歡仰面睡的人,是因為心胸有實熱,所以喜歡仰面朝上;喜歡合面趴睡的人,是因為心胸有虛熱,所以喜歡趴著睡覺,覺得這樣比較舒適。
心臟功能過於亢奮,要調理心肝;心臟功能虛弱,要調理脾肺,這樣就能清楚辨別心臟疾病的狀況了。像是咬牙等症狀,通常會與其他疾病類似,不必過於拘泥。如果邪氣已經去除,但疾病仍然發作,應該調理補養元氣。如果病情反而加重,就要用溫補的方法來補充元氣。心氣在冬天亥時、子時發病,如果病情嚴重到出現上竄、不說話的症狀,表示腎水虛弱,而心火旺盛,這時要補腎。
肝臟
肝臟主要掌管風。如果肝臟功能過於亢奮,會出現眼睛直視、大聲叫喊、脖子僵硬、煩躁不安的症狀;如果肝臟功能虛弱,則會咬牙、打呵欠。體內有熱氣會導致體外生風,體內有溫熱之氣也會導致體內生風,這時需要疏散風邪。如果能吃東西,但不停地喝水,可以稍微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肝臟有熱時,眼睛會直視,不會出現手亂抓衣領、亂摸東西的現象。發熱時會口渴喘氣,肝臟疾病在秋天表現為肺氣虛弱,無法制約肝氣,這時應該補脾、治療肝臟。肝臟有風時,眼睛會不停眨動,如果受到心臟熱氣的影響,會出現抽搐,這時應該同時治療肝臟和心臟。病情嚴重時,身體會反弓、眼睛直視,但不會抽搐,表示心臟沒有受到熱氣影響,這時應該補腎、治療肝臟。
嘴唇發白表示病情危重,難以治癒。張潔古說,肝臟主風,如果肝臟本身生病,會出現抽搐、拘急的症狀。如果心臟影響到肝臟是強盛的邪氣,肺臟影響到肝臟是危害最大的邪氣,腎臟影響到肝臟是虛弱的邪氣。凡是肝臟生病,必須先觀察肺臟。腎臟是肝臟的母親,肺臟是肝臟的剋星,現在肝臟生病,如果不是腎水無法滋養肝木,就是肺金邪氣來剋制肝木,因此,如果病因在肺,要先治療肺臟,攻克肺邪;如果病因在腎,要先補養腎臟,滋養肝木的源頭。
要根據肝臟的虛實寒熱來判斷病情。我認為,如果肝臟有實熱,導致體外生風,應該疏散風邪;如果已經疏散風邪,但上述症狀仍然出現或加重,表示邪氣已經去除,但脾氣虛損,應該補養脾氣;如果肝經有虛熱,或是因為受到剋制而導致體內生風,應該補養肝經;如果風邪進入肝臟,導致能吃東西、喜歡喝冷飲、大便秘結,表示邪氣在體內凝實,應該用瀉下藥物來治療。如果已經用瀉下藥物治療,但食慾減少、只想喝湯、肚子脹,表示脾氣虛弱,應該補養脾氣。如果體質虛弱,或是因為生病後、服用過於強烈的藥物,而出現手亂抓衣領、咬牙、打呵欠、眼睛淡青等症狀,表示肝經非常虛弱,應該趕緊補腎、滋養肝臟;如果出現呼吸急促、短氣長出氣的症狀,表示肺經非常虛弱,應該趕緊補養脾肺;如果在申時、酉時出現哭鬧、眼睛直視、打呵欠、精神恍惚、脖子僵硬、驚悸、手腳顫抖、發燒、口渴的症狀,表示風火相搏,壓制了肺金,應該治療肝火,滋養肝血,補養脾土,生養肺金;如果嘴唇發白,表示肝臟功能衰竭,難以治癒。
脾臟
脾臟主要掌管困倦。如果脾臟功能過於亢奮,會感到疲倦想睡、身體發熱、想喝水或不想喝水;如果脾臟功能虛弱,則會出現嘔吐腹瀉、產生風邪。脾胃虛寒的人,臉色會蒼白無光、眼睛無神、口鼻呼吸冷氣、身體消瘦、吐水、腹痛、不想吃奶或食物。如果因為受寒而手腳冰冷,表示脾臟虛弱,應該先補養脾臟,再用發散藥物來治療。脾臟疾病會在四季出現,都可仿照上述方法治療。如果情況順利,容易治好;如果情況不順,難以治癒。脾氣虛弱的人,臉色會呈現赤黃色。如果同時有其他臟腑的疾病,就要依照情況來治療。張潔古說,脾臟主濕,如果脾臟本身生病,會出現腹瀉、嗜睡、身體沉重、昏沉疲倦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