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3)

1.

用車前子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其根葉亦可搗汁。服此藥利水道而不動元氣。

五味子散,治人到五更初,臍下絞痛溏瀉一次,乃名腎泄,感陰氣而然也。

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半兩

上二味,炒香熟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治水瀉

老薑三兩搗碎,水三鍾煎一鍾半,加沙糖二兩,以滾湯衝入,濾去渣,通口服。

清六丸,治瀉兼血痢。

六一散一兩,紅曲五錢

上蒸餅為丸。去紅曲加乾薑或生薑汁,名溫六丸,治瀉兼嘔吐。

藿香正氣散,治感濕泄瀉。(方見寒門)

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錢,蒼朮一兩,陳皮,甘草(炙),麥芽面各三錢

上作十服,水煎,飯後熱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兩,薑棗煎服。非腸鳴不用。

四制香附丸,治婦人久瀉,諸病通治。

用香附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鹽湯浸,皆浸七日取出,曬乾為末。每服三錢,空心好酒送下。

大已寒丸,治寒瀉甚者。(方見中寒門)

理中湯加乾葛,治積傷於酒,每晨起必瀉。(方見傷寒門)

白朮理中湯,治臟中積冷,立夏後泄瀉時作,或小腹疼痛。

茯苓,白朮,甘草(炙),乾薑

上等分。每服三、四錢,水煎服。寒甚加附子;腹痛加芍藥;腎氣動去朮加桂。

椒肉九,治脾泄水瀉,使紅下血等疾。久痢先行,後依此藥補之神效。

用健豬肚一個,去油淨,入大蒜盛滿,線縫住。仍用陰水七碗,陽水七碗,先將水燒滾,下肚煮得水乾為度,杵爛聽用,後加藥四味:

蒼朮(淨末),厚朴(淨末),陳皮(淨末)各五兩,川椒(淨末)二兩

俱入前肚內,又杵三、二百下,肚若無絲方可用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

治脾泄方

白朮一兩,白茯苓八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砂仁二錢

蓮肉四兩(泡去皮心,微炒),廣木香二錢

上為末,以陳糯米一升,炒熟為末,拌勻。空心或蜜或沙糖湯調服。雖經年久者,半料即愈。

灸法,治老人、虛人及久泄不止。

灸臍中五、七壯,又灸臍下三寸關元穴三十壯。

白話文:

車前子炒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車前子的根和葉也可以搗碎取汁服用。此藥能利尿通便,而不傷元氣。

五味子散,治療凌晨五點左右,肚臍下方絞痛並腹瀉一次的症狀,稱為腎泄,是由於感受陰寒之氣引起的。

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半兩,將以上兩種藥材炒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送服。

治水瀉

老薑三兩搗碎,加水三杯煎成一杯半,加入砂糖二兩,用滾水沖泡,過濾掉渣滓,溫熱服用。

清六丸,治療腹瀉伴隨血痢。

六一散一兩,紅曲五錢,將以上兩種藥材蒸製成丸劑。如果去掉紅曲,加入乾薑或生薑汁,則稱為溫六丸,治療腹瀉伴隨嘔吐。

藿香正氣散,治療因感受濕邪引起的腹瀉。(方劑詳見寒門)

升陽除濕湯,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腹瀉不止,小便黃色,四肢無力。

升麻、柴胡、防風、神曲、澤瀉、豬苓各五錢,蒼朮一兩,陳皮、炙甘草、麥芽各三錢。將以上藥材煎成十劑,飯後溫服。如果胃寒腸鳴,可加入益智仁、半夏各半兩,用薑棗水煎服。若無腸鳴,則不必添加。

四制香附丸,治療婦女久瀉,以及各種疾病。

香附一斤,分成四份,分別用酒、醋、童尿、鹽湯浸泡七天,曬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好酒送服。

大已寒丸,治療寒邪引起的嚴重腹瀉。(方劑詳見中寒門)

理中湯加乾葛,治療因飲酒過度造成的積傷,每天早晨必瀉。(方劑詳見傷寒門)

白朮理中湯,治療臟腑積聚寒邪,立夏後時常腹瀉,或伴隨小腹疼痛。

茯苓、白朮、炙甘草、乾薑等量。每次服用三到四錢,水煎服。寒邪嚴重者可加附子;腹痛者可加芍藥;腎氣虛弱者去掉白朮,加入桂枝。

椒肉九,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水瀉,以及伴隨血便等疾病。久痢者先服用此藥,然後再根據病情服用其他藥物,療效顯著。

用一個健壯的豬肚,洗淨去油,放入滿滿的大蒜,用線縫合。然後用陰陽水各七碗(陰水指井水或河水,陽水指開水),先將水燒開,放入豬肚煮至水乾,搗爛備用。再加入以下四味藥:

蒼朮末、厚朴末、陳皮末各五兩,川椒末二兩。

將藥材放入搗爛的豬肚中,再搗三百至二百下,直到豬肚沒有絲狀物為止,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白湯送服。

治脾泄方

白朮一兩,白茯苓八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砂仁二錢,蓮肉四兩(泡去皮心,微炒),廣木香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與炒熟的陳糯米一升混合均勻。空腹用蜂蜜或砂糖水調服。即使是多年久病,服用半劑也能痊癒。

灸法,治療老年人、體虛者以及久瀉不止。

在肚臍中央灸五到七壯,又在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灸三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