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傷寒(附傷風)

傷寒舌上生苔不拘滑、白、黃、黑,俱用井水浸青布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片子時時浸水擦之,其苔自退。凡見舌生黑苔芒刺者必死,此熱毒入深,腎水克心火也。若發黃者用生薑時時周身擦之,其毒自退。若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用生薑一斤搗去汁微炒燥,帶潤以絹包熨患處。稍可又將姜渣和前汁炒乾,再熨許久即寬快。

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為末吹鼻內。外用水紙搭鼻沖,其血自止;若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照後秘方用藥。

傷寒熱邪傳裡服轉藥後,用鹽炒麩皮一升,絹包於病人腹上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

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汁,用雞子清亦可。蓋赤屬火、黑屬水也。

傷寒直中陰經,真寒症,或陰毒症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堅冷如石,手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將蔥縛一握切去根葉,取白三寸許搗如餅,先用麝香半分填臍中,後加蔥餅臍上以火熨之,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回陽救急湯。如再不醒,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

如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即醒者為有生也;如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

傷寒熱病,熱邪傳裡,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胸上徐徐換之,待熱勢稍退即除,不可久漬。夏月用此方,冬月不宜。

傷寒服藥轉吐不納者,用竹管重捺內關後,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辛甘之劑亦宜溫服。

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菸衝入鼻中,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末各三分,薑汁調服,探吐後服導痰湯加減治之。無嚏不可治。

治乾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角末三分,鹽一撮調服。探吐莫與米湯,飲之即死,蓋穀氣反助邪氣也。

中寒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入,稍醒後服加味理中飲。如不飲酒,用薑汁灌之,依法調治。冬月有此症,余月少。

製藥法(陶節庵)

用附子必頂圓臍正一兩一枚者。先將鹽水、薑汁各半盞,用砂罐煮七沸,後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便半盞再煮七沸,住火良久撈起,磁器盛貯伏地一晝夜,取出曬乾,庶無毒害。

用川大黃鬚錦紋者銼碎,酒拌炒乾,不傷陰血。人壯實者生用。

用麻黃去節,先滾醋湯略浸片時撈起備用,庶免大發。如冬月嚴寒、腠理致密生用。

用茱萸將鹽水拌勻炒燥備用,庶無小毒。

白話文:

傷寒(附傷風)

傷寒舌苔無論是滑、白、黃、黑,都可以用井水浸濕的青布擦拭舌頭清洗乾淨,然後用新鮮薑片沾水經常擦拭,舌苔自然會退去。但如果舌苔出現黑色且帶有芒刺,則必死無疑,這是因為熱毒深入,腎水不能克制心火所致。如果舌苔發黃,則可用新鮮薑片經常擦拭全身,毒氣自然會消退。如果心胸脅肋下有邪氣凝聚,導致胸悶、硬痛,可用一斤生薑搗碎取汁,稍微炒乾,保持濕潤後用絹布包好熨燙患處。稍好轉後,再將薑渣與之前的薑汁一起炒乾,繼續熨燙,直到疼痛緩解。

傷寒導致鼻出血時間長久不止,可將山梔子炒黑研磨成粉末,吹入鼻內,並用濕紙巾墊在鼻子上,血自然會止住;如果只是點滴出血,不成流狀,表示邪氣仍在經絡中未解,需按照後面的秘方用藥治療。

傷寒熱邪深入內裡,服用轉化藥物後,可用鹽炒過的麩皮一升,用絹布包好熨燙病人的腹部,使藥力藉由熱力運行,促進大便通暢。

傷寒吐血不止,可用韭菜汁磨研墨汁服用,血色變黑則會止住。如果沒有韭菜汁,也可以用雞蛋清代替。這是因為紅色屬火,黑色屬水。

傷寒直中陰經,屬真寒症或陰毒症,患者身體如同被杖打一般,腹部絞痛,嘔吐,渾身沉重,神志不清,四肢冰冷僵硬如同石頭,指甲和嘴唇青紫,藥物無法入口,脈象沉細或無脈,危在旦夕。可取蔥白三寸左右搗成餅狀,先在肚臍中心放入半錢麝香,然後將蔥餅敷在肚臍上熨燙,換二三餅後,稍有意識就灌入薑汁,並服用回陽救急湯。如果還是不醒,則在關元、氣海穴灸二三十壯,使熱氣通達內部,逼出邪氣,恢復陽氣。

如果採用此法後,手腳溫暖,出汗而清醒,則有活的希望;如果手腳仍然冰冷,不出汗,仍然神志不清,則必死無疑。

傷寒熱病,熱邪深入內裡,病情嚴重難以緩解,可用黃連煎水一杯,放入井水中迅速冷卻,用浸濕的青布敷在胸前,慢慢更換,待熱勢稍退即可去除,不可長時間冷敷。夏天可以用此方,冬天不宜使用。

傷寒服用藥物後嘔吐不止,可用竹管用力按壓內關穴,然後喝半杯熱薑汁,嘔吐就會停止。一般來說,服用寒涼藥物時應配以熱飲,服用溫熱藥物時應配以冷飲,中和藥性。如果需要發汗,即使是辛甘類藥物也應熱服;如果需要止汗,即使是辛甘類藥物也應溫服。

中風痰厥,昏迷不省人事,危在旦夕,先用皂莢末捻成紙卷點燃熏鼻,使其打噴嚏,可以治療。然後使用吐痰的方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末各三分,用薑汁調服,探吐後再服用加減導痰湯治療。如果不打噴嚏,則難以治療。

治療乾霍亂不能嘔吐者,可用滾燙的開水一杯,加入皂角末三分,鹽一撮調服,使其嘔吐。切勿用米湯探吐,飲用米湯則會加重病情,因為穀氣會助長邪氣。

中寒導致昏迷不省人事,先用熱酒、薑汁各半杯灌服,稍有意識後再服用加味理中湯。如果不能飲酒,則只用薑汁灌服,按同樣方法治療。這種情況在冬天較多見,其他季節較少。

製藥法(陶節庵)

使用附子時,必須選擇頂部圓潤、臍部正中的,一兩重的一個。先用鹽水、薑汁各半杯,用砂罐煮七沸,然後加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便半杯,再煮七沸,熄火後靜置很久撈起,盛入瓷器中,放在地上放置一夜,取出曬乾,這樣才能去除毒性。

使用川大黃時,要選擇帶有錦紋的,切碎後用酒拌炒乾,這樣才能不傷陰血。體質強壯者可以直接生用。

使用麻黃時,要除去莖節,先用滾燙的醋湯浸泡片刻撈起備用,這樣可以避免藥性過強。如果在冬天嚴寒,皮膚毛孔閉塞,則可以直接生用。

使用茱萸時,要先用鹽水拌勻炒乾備用,這樣可以減少其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