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內傷

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言動,捫摸肌膚必大熱,躁熱悶亂,心煩不安,或表虛惡風是也。

東垣《內外傷辨》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少賊風。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傷者無此,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若顯內證多者是內傷重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顯外證多者是外感重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白話文:

病人如果有氣往上衝導致喘不過氣,身體發熱煩躁,呼吸短促上逆,呼吸不順暢,懶散嗜睡,四肢無力,無精打采,摸起來皮膚很熱,躁熱不安,心裡煩躁,或是體表虛弱怕風,這都是外感病症。

東垣《內外傷辨》中提到,如果人迎脈比氣口脈強,就是外傷;反之,氣口脈比人迎脈強,就是內傷。外傷的寒熱症狀會同時出現,不分彼此;內傷的寒熱症狀會交替出現,不規律。外傷怕冷,即使靠近火堆也不見好轉;內傷怕冷,只要靠近溫暖的地方就會緩解。外傷怕風,所有風寒都會引起不適;內傷怕風,只有遇到較強的寒風才會感到不適。外傷的症狀主要表現在鼻子,所以鼻子不通暢,呼吸強勁有力;內傷的症狀主要表現在嘴巴,所以味覺淡薄,腹部不適。

外傷的人沒有這些症狀。外傷是邪氣過盛,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一開始症狀輕微,之後越來越嚴重;內傷是元氣不足,說話聲音低沉無力,一開始症狀嚴重,之後逐漸減輕。外傷手背發熱,手掌不熱;內傷手掌發熱,手背不熱。如果內傷的症狀比較明顯,說明內傷較重,外感較輕,應該以補養為主;如果外感症狀比較明顯,說明外感較重,內傷較輕,應該以發散為先。

補中益氣湯,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一錢半,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白朮,當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五分(一方加黃柏三分,以滋腎水、瀉伏火),紅花三分(人心養血)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用來治療因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導致的虛損,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心煩意亂、脈搏有力但虛弱、頭痛、怕冷但口渴、容易出汗、無力、氣喘等。藥方包含黃耆一錢半、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白朮、當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五分,另外可加黃柏三分以滋補腎水、瀉火,也可加紅花三分以養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熱服。一方有芍藥,秋冬不用嗽加五味子十五粒,麥門冬一錢;夾痰加半夏、竹瀝,仍少入薑汁傳送;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疼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已上藥四味。

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厥陰頭痛,加半夏五分或一錢、生薑三片;若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乾咽乾或渴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以潤之。

白話文:

先煎一劑藥,用水煎煮,上午稍微溫熱後服用。藥方中含有芍藥,秋冬季節不用,咳嗽加五味子十五粒、麥門冬一錢;有痰加半夏、竹瀝,再少加些薑汁送服;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疼痛嚴重加川芎五分;頭頂疼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各種頭痛都用以上四味藥。

如果頭痛伴有痰多沉重、懶倦無力,這是太陰厥陰頭痛,加半夏五分或一錢、生薑三片;如果出現耳鳴、眼睛發黃、面頰和下巴腫脹、頸肩、手臂外側後方疼痛,臉色發紅脈搏洪大,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如果需要通經活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腫;如果咽喉疼痛、下巴腫脹、脈搏洪大、臉色發紅,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如果口乾咽乾或口渴,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滋潤。

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天寒加乾薑;腹中痛加白芍(藥炒)半錢,炙甘草三分;惡寒覺冷痛加桂心半錢;夏日腹中痛,不惡寒反惡熱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加熟地半錢;胸中滯氣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壅滯可用,氣促少氣者去之。

白話文:

如果胸口闷堵,可以加芍药、黄连各一钱。如果腹部胀满,可以加枳实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果天冷,可以加干姜;如果肚子痛,可以加炒白芍半钱、炙甘草三分;如果畏寒怕冷伴随疼痛,可以加桂心半钱;如果夏天肚子痛,不畏寒反而怕热,可以加黄芩五分、芍药一钱、甘草五分来治疗暑热;如果肚脐下方疼痛,可以加熟地半钱;如果胸中气滞,可以加莲子、青皮一分或二分,如果气机阻滞可用,气喘气短的人则去掉。

身體重痛乃風濕相搏,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半錢,蒼朮一錢,病去勿再服;大便秘澀加歸梢一錢;久病痰喘去人參。冬日加不去節麻黃,秋涼亦加不去節麻黃,春日天溫加沸耳草三分,款花一分,勿加麻黃。

初病人雖痰嗽不去人參不必增添;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長夏濕土、客邪太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熱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則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金也,在三伏中為聖藥。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人參、甘草;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疲甚之人參、耆、白朮有用至一兩二兩者。

白話文:

身體沉重疼痛是風濕交戰所致,可加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藁本、蒼朮各半錢或一錢,病好後就不要再服用;大便秘結可以加歸梢一錢;久病痰喘則去掉人參。冬季可加麻黃,秋涼也加麻黃,春天則加沸耳草、款花,不用加麻黃。

初期病人即使痰咳不止,也不必加人參;久病肺部有伏火的人要去掉人參,避免痰咳加重;長夏濕氣重、邪氣旺盛,可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濕熱之氣;濕熱過盛,主食不消化,食慾減退,不知穀物味道,則加曲來消解。加五味子、麥門冬可以幫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益秋金,在三伏天是最佳藥物。脅肋下急痛或疼痛,可加柴胡、人參、甘草;多唾或吐白沫,是胃部寒氣上停,可加益智仁;胃脘當心疼痛,可加草豆蔻仁三分;體力極度虛弱的人,人參、黃耆、白朮可使用一兩到兩兩。

硃砂安神丸,治勞神過度以致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

黃連,生地黃,當歸身,甘草(炙)各一錢半,硃砂(另研為衣)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唾津下。

一方,人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補氣。

黃耆一錢五分(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朮各一錢,甘草七分(炙),茯神八錢,五味子二十粒

白話文:

硃砂安神丸,可以治療勞神過度導致心神煩亂、心悸不安、想吐、氣息紊亂發熱的症狀。

藥方:黃連、生地黃、當歸身、甘草(炙)各一錢半,硃砂(另研為粉末)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用蒸餅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或二十丸,用唾液送服。

另一方:如果遇到勞累辛苦、用力過度的狀況,可以服用此方二到三服,避免內傷發熱,此方主要補氣。

藥方:黃耆一錢五分(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朮各一錢,甘草七分(炙)、茯神八錢、五味子二十粒。

姜二片,棗二枚,水鍾半煎,溫服。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一方,人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心虛氣短,驚悸煩熱,服後方。主補血。

人參一錢二分,當歸(酒洗),麥門冬(去心),白芍藥,茯神(去木),酸棗仁(炒),生地黃各一錢,山梔(炒),甘草(炙),陳皮,川芎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姜二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治陽虛,惡寒、脈浮無力、背惡寒者是。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肉桂各等分

水煎服。甚者少用熟附子。

白話文:

將兩片生薑、兩枚紅棗,用半鐘水煎煮至剩七分,溫熱服用。若勞累過度,可加入四五分熟附子。這個方子適用於因勞心勞神、損傷精神而導致心虛氣短、驚悸煩熱的人,主要功效是補血。

配方:人參一錢二分,酒洗過的當歸,去心麥門冬,白芍藥,去木茯神,炒酸棗仁,生地黃各一錢,炒山梔,炙甘草,陳皮,川芎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用一鐘半水煎煮至七分,飯前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可以用於治療陽虛,症狀包括怕冷、脈搏浮弱無力、背部發冷。

配方:黃耆、人參、白朮、甘草、肉桂各等分,水煎服用。症狀嚴重者可少加一些熟附子。

內傷病退後躁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內傷發癍,因胃氣虛甚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致。火則補而降之,痰熱則微寒以散之。

內傷有二:勞倦傷為不足,飲食傷為有餘。以手按心口不痛為勞倦傷,按之刺痛為飲食傷,別立傷食門於後。

白話文:

內傷病好了之後,一直感到口渴難解,這是因為肺部還有餘熱。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加上少許薑汁冷服,或者用茶匙挑一些薑汁給病人喝。內傷導致身上長出斑點,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熱氣遊走於體表,也是痰熱引起的。熱氣就要補氣降火,痰熱就要用微寒的東西來散去。

內傷可以分為兩種:勞累過度導致的不足,和飲食過度導致的有餘。用手按住心口,如果沒有痛感,就是勞累過度引起的內傷;按下去感到刺痛,就是飲食過度引起的內傷。所以,我們要區別對待勞倦傷和飲食傷,將飲食傷單獨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