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傷寒(附傷風)

解藥法(陶節庵)

用附子後身目紅者,用蘿蔔搗汁二大碗入黃連、甘草各半兩,犀角三錢煎八分服,其紅自除。如解遲,血從耳、目、口、鼻出必死。無蘿蔔用澄清泥漿水亦可。

用大黃後瀉利不止,用烏梅二個,炒粳米一撮,乾薑三錢,人參五錢,白朮炒五錢,生附子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心一握,水二鍾煎八分,去渣,入炒陳壁泥一匙調服即止,取土氣以助胃氣也。

用麻黃後汗出不止,將病人發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粳米半升,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一兩,為末,周身撲之,隨後秘方用藥免致亡陽。

麻黃湯,治傷寒太陽脈浮、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而喘。冬時得病宜服,春分後忌之。

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個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為度。

《陶節庵方》名升麻發表湯,多防風,川芎、羌活、升麻、白芷五味,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用此湯。

加減法;本經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而喘加乾葛,去升麻;本經發熱惡寒,身體痛加蒼朮、芍藥,去杏仁;本經發熱惡寒、身癢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故也,去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藥;本經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本經感寒深重服湯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三、二劑汗不出者死;本經汗後不解宜再服,量證輕重用麻黃、升麻分多寡為當。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二莖。

服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熱服取汗,有汗即止,不得多服。

桂枝湯,治傷寒太陽經受病頭疼身痛,或翁翁發熱,淅淅惡風汗出,鼻鳴乾嘔。冬時得病宜服,春分後忌之。赤芍藥,桂枝各五錢,甘草四錢(炙)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須臾啜稀粥助藥力以取微汗。無汗者休服。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宜用。飲酒人不喜甘,恐中滿而嘔。夏至前加黃芩,夏至後加石膏、知母、升麻。病人素虛寒不須加減。

《陶節庵方》名疏邪實表湯,多防風、川芎、羌活、白朮四味、治冬月正傷風頭痛身熱、惡寒脊強、脈浮緩自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加減服法: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柴胡、杏仁;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加膠飴二匙,煎之溫服。

九味羌活湯,治春分後傷寒,代桂枝、麻黃湯用。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取汗。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渴加知母、石膏。

《陶節庵方》云:治春夏秋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症亦有神也。

白話文:

傷寒(附傷風)

解藥法(陶節庵)

服用附子後眼睛發紅,可用蘿蔔搗汁兩大碗,加入黃連、甘草各半兩,犀角三錢,煎煮至八分滿服用,紅腫就會消退。如果解毒緩慢,血液從耳朵、眼睛、嘴巴、鼻子流出,必定會死亡。沒有蘿蔔可以用澄清的泥漿水代替。

服用大黃後瀉痢不止,可用烏梅兩個,炒過的粳米一小撮,乾薑三錢,人參五錢,炒白朮五錢,生附子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心草一把,加兩鍾水煎煮至八分滿,去渣,加入炒熟的陳壁泥一匙調勻服用即可止瀉,利用土氣來幫助胃氣。

服用麻黃後汗出不止,將病人頭髮披散在盛滿水的盆中,只露出腳,用炒過的粳米半升,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一兩,研成粉末,灑在病人全身,隨後服用秘方藥物,避免亡陽(陽氣衰竭)。

麻黃湯,治療傷寒太陽經脈浮現、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無汗且喘息。冬季患病宜服用,春分後忌用。

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個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溫服,以出汗為度。

《陶節庵方》名為升麻發表湯,防風用量較多,另加川芎、羌活、升麻、白芷五味藥,治療冬季正值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腰背僵硬、脈象浮緊無汗的表證,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應該發汗。頭痛如斧劈,全身如火燒般者宜用此湯。

加減法:本方若出現發熱惡寒、頭痛無汗且喘息,則加乾葛,去升麻;本方若出現發熱惡寒、全身疼痛,則加蒼朮、芍藥,去杏仁;本方若出現發熱惡寒、皮膚瘙癢面部發紅,這是因為汗出不足的緣故,則去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藥;本方若出現頭痛發熱、惡寒、胸悶,則加枳殼、桔梗;本方若感受寒邪較重,服用藥物後不出汗,則應再次服用,服用到二、三劑仍不出汗者就會死亡;本方若出汗後症狀未解,則應再次服用,根據病情輕重調整麻黃、升麻的用量。水兩鍾,薑三片,蔥白兩莖。

服用方法:加入江西豆豉一小撮同煎,溫熱服用以求出汗,一出汗就停止服用,不可多服。

桂枝湯,治療傷寒太陽經受病邪,頭痛身痛,或渾身發熱,惡寒怕風,汗出,鼻塞,乾嘔。冬季患病宜服用,春分後忌用。赤芍藥、桂枝各五錢,甘草四錢(炙)

每次服用五錢,薑三片,大棗兩枚,水煎服,片刻後喝稀粥以助藥力,以求微微出汗。無汗者不宜服用。小便頻繁或飲酒者不宜使用。飲酒者不喜甘味,擔心服用後腹部脹滿而嘔吐。夏至前加黃芩,夏至後加石膏、知母、升麻。體質虛寒者無需加減。

《陶節庵方》名為疏邪實表湯,防風、川芎、羌活、白朮四味藥用量較多,治療冬季正值傷風,頭痛身熱、惡寒、腰背僵硬、脈象浮緩自汗的表證。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應該實表散邪(固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用。

加減服法:汗出不止加黃耆;喘息加柴胡、杏仁;胸悶加枳殼、桔梗。水兩鍾,薑三片,大棗兩枚。服用方法:加入麥芽糖二匙,煎煮溫服。

九味羌活湯,治療春分後傷寒,可用來代替桂枝湯、麻黃湯。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熱服用以求出汗。原先就已出汗者,去蒼朮,加白朮;口渴加知母、石膏。

《陶節庵方》云:治療春夏秋感冒,因外感寒邪而引起的頭痛發熱、惡寒、腰背僵硬、無汗、脈象浮緊,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與冬季正值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此湯不僅治療三季外感寒邪,春天可治療溫邪,夏天可治療熱邪,秋天可治療濕邪。治療雜病也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