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一 (35)
卷一 (35)
1. 痢
加味香連丸
黃連二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木香,大黃(酒蒸九次),青皮(炒),枳殼(炒),黃芩(炒)各一兩,白芍二兩(酒炒),甘草五錢
薑汁、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服。赤痢用苦茶,白痢用薑湯下。
又方,黃連(酒炒),厚朴(薑汁炒)各一兩,木香五錢
為極細末,白湯調服。
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木香四兩八錢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四味香連丸,治痢疾初發三、五日,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黃連十兩(炒),木香二兩,大黃四兩(酒煨),檳榔一兩
為細末,陳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紫金錠,赤痢涼水磨下,白痢薑湯磨下。痢純血垂死者以水磨服即愈。
茱連丸,赤白痢分治。
吳茱萸(揀淨),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為一處,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揀焙或曬乾,為未糊丸,桐子大。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粒,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粒,乾薑湯下;赤白痢各用三十粒,合併甘草、乾薑湯下。
劉草窗,治虛弱痢方。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半,白茯苓二錢,芍藥(炒)錢半,神麯(炒)七分,升麻五分,蒼朮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炒)七分、澤瀉六分、甘草五分(炙)、防風一錢、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
治痢十法
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腹痛後重、小便短、下積,此為里症,宜和中疏風,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夾寒,加薑、桂;或下墜在血泄之後,此氣滯,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夾虛,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
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積,此為無血,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瀉滯凝之氣。
白話文:
[痢]
加味香連丸
將兩錢重的黃連,一半用薑汁炒,一半用芒硝水炒;再取一錢重的木香、酒蒸九次的大黃、炒過的青皮、炒過的枳殼、炒過的黃芩各一錢,以及兩錢重的酒炒白芍、五分重的甘草,混合研磨成細末,用薑汁和神麴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丸,空腹服用。赤痢用苦茶送服,白痢用薑湯送服。
又一方
將一錢重的酒炒黃連和薑汁炒厚朴各一錢,以及五分重的木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白開水送服。
香連丸
此方用於治療寒熱不調、赤白痢疾、膿血混合、裡急後重等症狀。將二十錢重的黃連和十錢重的吳茱萸一起炒至赤色,去除吳茱萸,再取四兩八錢重的木香,混合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四味香連丸
此方用於治療痢疾初發三到五天,不論赤痢或白痢,每日服用兩次。如有積滯,則自行排出;無積滯,則自然痊癒。將十錢重的炒黃連、二錢重的木香、四錢重的酒煨大黃、一錢重的檳榔,研磨成細末,用陳年麵粉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紫金錠
赤痢用涼水研磨服用,白痢用薑湯研磨服用。對於因痢疾導致大量出血、瀕臨死亡的患者,用水研磨服用,即可痊癒。
茱連丸
此方針對赤痢和白痢分別治療。將等量的吳茱萸(揀淨)和黃連(去須)混合,用好酒浸泡後取出,分別烘乾或曬乾,再研磨成細末,用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赤痢服用三十粒黃連丸,用甘草湯送服;白痢服用三十粒吳茱萸丸,用乾薑湯送服;赤白痢各服用三十粒,混合甘草湯和乾薑湯送服。
劉草窗治虛弱痢方
將二分的人參、二分半的白朮、二分的白茯苓、一分半的炒芍藥、七分的神麴(炒)、五分的升麻、一分重的蒼朮,混合煎服。病情加重者,再加三分重的木香、七分重的檳榔、七分重的炒黃連、六分重的澤瀉、五分重的炙甘草、一錢重的防風、一錢重的酒當歸、五分重的炒滑石。
治痢十法
- 若出現惡寒發熱、全身疼痛,這是表證,應微微發汗解表,服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服。
- 若出現腹痛裡急後重、小便短少、下焦積滯,這是裡證,應和中疏風,服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服。
- 若下墜異常,積滯中有紫黑色血且疼痛劇烈,這是死血證,用擂細的桃仁、滑石來治療;如果伴有口渴和大便乾燥灼熱,這是夾熱,加黃芩;如果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敷,這是夾寒,加生薑、桂枝;
- 若血泄之後出現下墜,這是氣滯,宜在前藥中加入一枚檳榔;
- 若痢疾下墜纏繞,或者上嘔吐,這是毒積未化,胃氣不平,應根據寒熱虛實辨證施治,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人參、白朮補之,待毒解積下,飲食自然恢復;
- 若患者倦怠乏力、氣虛、食慾不振,這是夾虛,應加入白朮、當歸尾,嚴重者加人參;
- 若病情十分嚴重,只用前述一種方法,加入陳皮補益,虛證恢復,痢疾自然痊癒;
- 若氣血調和,積滯減少,但仍感覺虛弱下墜,這是無血證,加倍使用當歸尾,再用生芍藥、生地黃,桃仁佐之,陳皮和之,血生則自安;
- 若纏繞下墜症狀減輕七到八成,穢積已盡,糟粕未實,應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送服固腸丸三十粒,但固腸丸性燥,如果仍有滯氣未盡,則單飲此湯,暫時不宜服用固腸丸;
- 若痢疾之後糟粕未實,或者進食稀粥過多,或者飢餓後進食,腹痛,用白朮、陳皮各半煎湯服用即可;若久痢後體虛氣弱,滑瀉不止,應用藥物澀腸,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嚴重者加牡蠣,但須用陳皮佐之,以免澀藥過猛而致疼痛,更嚴重者,灸天樞、氣海穴。先前諸方中用厚朴瀉去停滯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