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齋百一選方

宋代醫學家王璆所編撰的《是齋百一選方》,以其「百一」之名,開宗明義地揭示了此書精選方劑、力求簡便有效的編纂宗旨。這是一部集古代醫學經驗之大成,同時融合宋代臨床實踐智慧的重要醫書。王璆字孟玉,號是齋,原為山陰人,曾任漢陽史官,他以非專業醫者的身份,耗費十九年時間廣泛搜集、整理並親自驗證各類方劑,其目的不僅是供醫家參考,更懷著廣大濟世救民、特別是救治貧苦百姓的仁心。這也解釋了為何書中許多方劑強調藥材易得、製備簡易的特性,以期能最大程度地普及應用。

《是齋百一選方》在歷史上便受到高度評價,宋代陳振孫、陳造,乃至後來的朱彝尊等學者均有記載或評述。它曾被列入官方書目並經過校正,元代有刻本流傳,甚至在日本的寬政年間也受到重視並奉敕校訂付梓,足見其在東亞傳統醫學界的地位。這種跨越時代與國界的傳播,正是其臨床價值與實用性的最佳佐證。雖然不同時期的記載對於卷數略有差異(如《書錄解題》載三十卷,《宋史藝文志》載二十八卷,現存多為二十卷本),但其分門別類、收錄千餘首方劑的內容框架是清晰且完整的。

書籍內容結構清晰,按病症系統分類,涵蓋內、外、婦、兒等多科疾病。每一個門類下,對病因、症狀、治療方案均有詳細闡述。這種分類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檢索和應用的便利性。例如,書中將內科疾病細分為心氣門、脾胃門等多個方面,針對性地提供方劑;婦科包含經期調理、難產助產等實用內容;兒科則專門收錄小兒常見病的治法。這種基於臨床需求和疾病特點的分類,使其具有很強的實用導向性。書中收錄的方劑,組成多以當時常見易得的藥材為主,製備方法簡便,如附子和生地黃熬汁製丸、使用川姜陳皮調理脾胃的撾脾湯等,這些都符合其面向基層、服務大眾的編纂理念。更重要的是,書中方劑均為作者親自驗證或匯集歷代醫家的經驗,每一方劑都附有詳細的適應症和使用說明,這使得《百一選方》不僅是一本方劑集,更是一部充滿實踐智慧的臨床指南。

《百一選方》的核心思想體現了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與「簡便驗廉」的實用精神的結合。王璆深諳藥不在多、而在於精與對症的道理。書中強調對病症寒、熱、虛、實的細緻辨別,如同對於痢疾的治療,便明確區分紅痢用黃連湯清熱解毒,白痢用澤瀉散利濕健脾,體現了嚴謹的臨床思維。這種針對不同證候給予不同方劑的處理方式,是辨證施治精神的具體體現。同時,書中也允許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體質差異,對基礎方進行靈活加減,使治療更具個性化。例如,在治療心氣虛損時,會根據虛損的程度不同,分別增減附子和人參的用量。這種源於經驗的靈活性,是其臨床效果的重要保障。

書中收錄了大量經實踐檢驗的有效方劑。例如,用於健脾養胃、改善食慾不振的「大養脾丸」,組方相對簡單,藥材常見,適合廣泛應用;治療心神恍惚、失眠多夢的「治心氣引神歸舍丹」,則針對心神不寧的病機,配伍具有安神定志、潛陽熄風作用的藥物;而「治翻胃大效散」以田螺殼、黃蜆殼等特殊藥材入藥,專治難纏的胃部疾患。這些方劑不僅實用,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組方思路,是宋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的豐富經驗與獨到見解的結晶。它們覆蓋了當時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一些急危重症,顯示了其廣泛的應用範圍。

在當代,《是齋百一選方》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收錄的許多簡便易行、成本低廉的方劑,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的基層醫療機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有助於中醫藥的普及和推廣。書中對一些急症的處理方法,如中毒、噎膈、劇烈腹痛等的急救方案,也為現代應急醫療提供了傳統智慧的視角,雖然具體操作需結合現代醫學診斷與安全規範,但其辨證思路和某些治療方法仍有借鑒意義。此外,作為一部匯集了大量經實踐檢驗的效方集,它為現代中藥藥理學、方劑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源,許多古方經過現代研究證實其有效性,這有助於推動中醫方劑的現代化研究與應用,並為新藥開發提供線索。

綜觀全書,《是齋百一選方》不僅是宋代醫學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與實用精神的經典醫書。它承載了王璆以及他所集成的歷代醫家濟世救人的宏願,以其系統的分類、簡便有效的方劑、嚴謹的辨證思路以及廣泛的實踐基礎,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是中醫臨床與研究領域值得深入挖掘的寶庫。它不僅記錄了豐富的醫學經驗,更傳承了中醫藥懸壺濟世、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


新雕百一選方序

奉敕校正百一選方表

《曝書亭集》所載《百一選方》跋

百一選方序

是齋百一選方序

新刊續添是齋百一選方目錄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八 (1)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卷之八 (7)

卷之九 (1)

卷之九 (2)

卷之九 (3)

卷之九 (4)

卷之九 (5)

卷之九 (6)

卷之九 (7)

卷之九 (8)

卷之十 (1)

卷之十 (2)

卷之十 (3)

卷之十 (4)

卷之十 (5)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2)

卷之十一 (3)

卷之十一 (4)

卷之十一 (5)

卷之十一 (6)

卷之十一 (7)

卷之十一 (8)

卷之十二 (1)

卷之十二 (2)

卷之十二 (3)

卷之十二 (4)

卷之十二 (5)

卷之十二 (6)

卷之十三 (1)

卷之十三 (2)

卷之十三 (3)

卷之十三 (4)

卷之十三 (5)

卷之十三 (6)

卷之十三 (7)

卷之十四 (1)

卷之十四 (2)

卷之十四 (3)

卷之十四 (4)

卷之十四 (5)

卷之十四 (6)

卷之十五 (1)

卷之十五 (2)

卷之十五 (3)

卷之十五 (4)

卷之十五 (5)

卷之十五 (6)

卷之十五 (7)

卷之十五 (8)

卷之十五 (9)

卷之十六 (1)

卷之十六 (2)

卷之十六 (3)

卷之十六 (4)

卷之十七 (1)

卷之十七 (2)

卷之十七 (3)

卷之十七 (4)

卷之十七 (5)

卷之十七 (6)

卷之十八 (1)

卷之十八 (2)

卷之十八 (3)

卷之十八 (4)

卷之十九 (1)

卷之十九 (2)

卷之十九 (3)

卷之十九 (4)

卷之十九 (5)

卷之二十 (1)

卷之二十 (2)

卷之二十 (3)

卷之二十 (4)

卷之二十 (5)

卷之二十 (6)

卷之二十 (7)

卷之二十 (8)

卷之二十 (9)

是齋百一選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