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十九 (2)
卷之十九 (2)
1. 溫脾丹
治小兒涎多,留在兩口角,此由脾胃有冷,流出漬於頤下,乃名滯頤之疾,溫脾丹方,俗謂之惶破涎滈兒者,葛丞相云,此方甚奇,張渙三方。
丁香,木香,半夏(各一兩,用生薑六兩同搗細,炒黃),青皮,白朮,乾薑(微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量大小加減服之。
又方溫胃散。
丁香(一兩),肉豆蔻,半夏(白礬水浸,炒黃),白朮,乾薑,甘草,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
又有涎多,乳食不下,涎流不出口者,乃名脾熱金朱丹方。
金箔(十片,研),硃砂(細研,飛),牛膽天南星,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石膏(研飛),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細末,拌勻,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乳後服。
白話文:
溫脾丹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孩子流口水很多,口水留在嘴角兩邊的狀況,這是因為脾胃有寒氣,口水才會流出來沾濕下巴,這種病就叫做「滯頤」。溫脾丹這個藥方,民間俗稱是治療「惶破涎滈兒」(形容小孩口水流很多的樣子)的,據說葛丞相說這個藥方非常神奇。這個方子是張渙的三個方子之一。
藥材包含: 丁香、木香、半夏(各一兩,半夏要用生薑六兩一起搗碎,炒至黃色)、青皮、白朮、乾薑(稍微炒一下,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子,像黍米那麼大。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服用。
溫胃散
這個藥方是溫胃散。
藥材包含: 丁香(一兩)、肉豆蔻、半夏(用白礬水浸泡後炒至黃色)、白朮、乾薑、甘草、人參(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八分杯,加入生薑兩片,煎到剩下五分的時候,去除藥渣,空腹溫熱服用。
金朱丹
如果小孩流口水很多,而且吃不下東西,口水流出來卻不從嘴巴出來,這種情況叫做脾熱。這個藥方是金朱丹。
藥材包含: 金箔(十片,磨成粉)、硃砂(磨成細粉,過篩)、牛膽天南星、半夏(用熱水洗七次,各一兩)、石膏(磨成粉,過篩)、白茯苓(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生薑天然汁液調和成丸子,像黍米那麼大。每次服用十丸,用煎過的人參湯送服,在餵完奶後服用。
2. 肥兒丸
馬敏叔傳。
川黃連,蕪苡仁(各一兩),麥櫱(炒),神麯(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生豬膽汁,煮麵糊為丸,如麻豆大,每服五丸,米飲吞下,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馬敏叔流傳下來的配方。
使用川黃連和薏苡仁(各一兩),炒過的麥芽和炒過的神麴(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生豬膽汁煮成的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麻豆一般。每次服用五顆,用米湯吞服,在飯前服用。
3. 百粒丸
錢季華方。
川黃連,厚朴,吳茱萸(各一兩,用生薑一兩,擦碎,同淹一宿,炒令香熟)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陳米飲下百粒,粟米飲尤妙。小兒即小丸,如黍米大。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個,沒石子兩個。
白話文:
錢季華的藥方。
使用川黃連、厚朴、吳茱萸各一兩,另取生薑一兩,磨碎後與前述藥材一同浸泡一個晚上,再將它們炒到香味出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成人每次服用一百粒,用隔夜的米湯送服,若用小米湯效果更好。孩童則製成如黍米般大小的小丸。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加入肉豆蔻一個、沒石子兩個。
4. 沉香豆蔻丸
治小兒乳哺失宜,冷熱不調,熱衝上膈,冷歸下焦,致虛實不等,水穀不化,遂傷脾胃,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泄利,夾積則變為下痢膿血。蓋居常脾胃最在調適也。廬州郭羽方。
當歸,木香,白朮(各半兩),沉香,白芍藥,人參,蓬莪朮,縮砂仁(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這個藥方「沉香豆蔻丸」是治療嬰幼兒因為餵奶不當,或是冷熱食物沒有調配好,導致熱氣往上衝到橫膈膜,寒氣往下跑到下焦,造成身體虛實不一,消化不良,因而傷害到脾胃。胃氣虛弱就會嘔吐,脾氣虛弱就會腹瀉,如果加上有積食,就會變成膿血痢疾。這說明平常脾胃最需要好好調理。這是廬州郭羽的藥方。
藥方組成:當歸、木香、白朮各半兩,沉香、白芍藥、人參、蓬莪朮、縮砂仁各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用米湯送服。用量可依照嬰兒大小酌量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