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璆

《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十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8)

1. 灸便毒法

張德俊曾親取效云,屢以灸他人,皆驗!

細草或軟篾一莖,隨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手掌盡處橫紋量起,通三節,至指盡處為則,不量指甲,撧斷,卻將此草於手腕橫紋量起,引草向臂當中,草盡處即是穴,麥粒大艾炷灸三壯,腫散痛止,即時而安。

白話文:

用一根軟草或細竹竿,根據患病的左右手、以中指為標準,從手掌盡頭的橫紋開始量起,經過三個關節,到手指盡頭為止,不要量指甲的長度,將它折斷,再拿這根草放在手腕的橫紋處開始量,將草引向手臂中間,草的盡頭就是穴位,用麥粒大小的艾柱灸三壯,腫塊就會消散、疼痛停止,馬上就能安然無恙。

2. 治生瘡因入湯成毒

膿出或赤腫者,蘇瑩中傳。

淡豆豉不以多少,手內碾為膏子,捏作餅敷貼之,以片帛裹定膿即止。未有頭,以用米醋調塗。

白話文:

適量淡豆豉,用研杵研磨成膏狀,捏成餅狀敷貼患處,再用布巾包紮,膿液即止。若無膿液,則用米醋調塗患處。

3. 治漆瘡

以穀精草煎湯,放溫洗立驗。收稻了,田間生矮根株成叢,如小鼓捶兒者是。生薑汁擦亦得。

白話文:

用穀精草煮成湯,放溫後洗擦患處,立即可見療效。收割稻子後,田間會長出一種矮根叢生的植物,根莖如小鼓槌狀,這就是穀精草。也可以用生薑汁擦洗患處,同樣有效。

4. 治瘡藥

五倍子黃柏為末敷之。

5. 治中寒,露水入手

瘡痛不可忍,能殺人。以鹽數合著瘡上罨之,火炙,令熱氣透瘡,又以蠟入竹管內,插熱灰中,令蠟溶滴入瘡口立愈。吳尚書家婢因浣衣,手中水毒,晝夜叫喚,用此效驗!

白話文:

瘡痛起來的時候讓人疼痛難忍,甚至讓人感到生不如死。這種時候可以使用幾匙鹽,敷在瘡口上,用火烤,讓熱氣透進瘡口,同時,還在竹管中放進蠟燭,將其插入熱灰中,讓蠟燭融化後滴入瘡口,立馬就能痊癒。吳尚書家裡的一個婢女,因為洗衣服,中毒在手上,晝夜都疼痛不已,用這個方法,立刻就見效了。

6. 治瘡方

白礬,虢丹飛,膠香(各五文),乳香(五十文省)

白話文:

白礬、虢丹飛、膠香(各五文錢),乳香(五十文錢)

上同為末,用麻油少許,輕粉十文,同調敷之。

7. 治惡瘡十全膏

白蘞,白芨,黃柏,苦葫蘆蒂,赤小豆黃蜀葵花

白話文: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化瘀消腫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瘡瘍腫痛、熱毒痢疾等症狀。

白芨:具有止血、收斂、生肌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外傷出血、久咳不止、吐血、尿血等症狀。

黃柏: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固澀止血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痢疾、腹瀉、尿頻、遺精、出血等症狀。

苦葫蘆蒂:具有清熱解毒、燥濕除蟲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暑熱煩渴、痢疾、尿道感染、蛔蟲病等症狀。

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水腫、紅豆瘡、痘瘡、腳氣等症狀。

黃蜀葵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咯血、尿血等症狀。

上等分為細末,以津於手心內調如膏藥塗之,只一上。

8. 治一切惡瘡

遍用藥不效者。

陳米飯緊作團,火煅存性,麻油、膩粉調敷。蘇韜光丁亥年,耳上病碎瘡,或痛或癢兩月餘,百藥不效,季倅子長傳此,初不之信,試用之,次日即愈。辛丑年再作,呂仲發顯謨云,此證蓋以痰飲之故,只用肥皂燒存性,生油膩粉調敷,用之尤佳。

白話文:

把陳米飯緊緊捏成團,用火煅燒,研成粉末,麻油、膩粉調合敷用。蘇韜光在丁亥年,耳朵上長了一個壞瘡,時而疼痛時而奇癢,已經兩個多月,用過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季倅子長傳授了這個方法,最初他並不相信,但試用過後,第二天就痊癒了。辛丑年,病又復發,呂仲發顯謨說,這個病證是由於痰飲引起的,單用肥皂燒成灰後,麻油膩粉調合敷用,效果更好。

醫所不識者,神效方。趙通判傳,名百中字德全。

水銀甘草黃柏黃連,松脂,膩粉,土蜂窠著(壁上者,南方多有之,或云䴮螉窠,可自取用)

白話文:

水銀、甘草、黃柏、黃連、松脂、膩粉、土蜂窩(生長在牆壁上的,南方很多,也有人說指䴮螉窩,可以自行取用)

上取水銀放掌中,以唾殺為泥入瓷器中,以生麻油和研,生絹濾,如稀餳,和藥末,再研如稠餳。先以溫水洗瘡,帛拭,干塗之。一切無名瘡,塗一次即瘥,有黃水者塗之,隨手便乾;癢不堪忍者,塗之立止;痛甚者,塗之立定;治疥尤佳,抓破敷藥。合時細心,不可蔑裂也。

白話文:

先把水銀放在手心,用唾液和水銀融合成泥狀後,放入瓷器裡,用生麻油和水銀泥一起攪拌研磨,再用生絹進行過濾,最後會得到稠稠的藥泥,再加入藥物粉末研磨,直到藥泥變得很稠。在塗抹藥物之前,先用溫水清洗傷口,用布擦拭乾淨,然後在傷口上塗抹藥物。各種原因引起的無名瘡,塗抹一次就會痊癒;有黃水的傷口,塗抹後立刻就會乾涸;奇癢無比的部位,塗抹後立刻止癢;疼痛劇烈的部位,塗抹後疼痛立刻停止。藥物對治療疥瘡的效果尤佳,即使把疥瘡抓破也能敷藥。患者在治療時一定要細心,不能草率或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