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璆

《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第九門

傷寒,感冒,中暑

2. 百解散

治傷寒頭痛,肢體沉重,惡寒發熱,痰逆咳嗽,困倦少力及偏正頭疼。此藥專解截四時傷寒,常服清神爽氣,瘟疫瘴癘不生,龔子治方。

白話文:

本藥方治療傷寒導致的頭痛、四肢沉重、畏寒發熱、痰液逆流及咳嗽、精神不振無力、偏頭痛等症狀。它可以幫助緩解四季傷寒,經常服用可以提神醒腦,預防火疫和瘴癘。這是龔子的治療方案。

防風(去蘆),麻黃(去根節,各三兩半),白芷白芍藥(各二兩),川烏(半兩,炮,去皮臍)甘菊(去枝葉),荊芥穗,乾薑(各三兩)

白話文:

防風(去除蘆葦)三兩半、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三兩半,白芷和白芍藥各二兩,川烏半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肚臍)、甘菊(去除枝葉)三兩,荊芥穗三兩,乾薑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蔥茶或臘茶點服,不拘時候,煎服亦可(原版「荊芥」下有「六兩」二字)。

3. 順解散

治傷寒,凡初受疾,未分陰陽表裡,皆可服之,史仲華傳。

蒼朮(半斤),藁本(水浸),桔梗甘草防風獨活(各四兩),厚朴陳皮(各二兩)

白話文:

蒼朮(半斤),將藁本浸泡在水中,桔梗,甘草,防風,獨活(各四兩),厚朴,陳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七片,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

祭酒林謙之說,韶州醫人劉從周云,盛夏發熱,有傷寒冒暑二證,若熱有進退,則為冒暑;若一向熱不間斷,則為傷寒,但當以此別之。

白話文:

祭酒林謙之說,韶州醫生劉從周說,盛夏季節發熱,有傷寒和冒暑兩種診斷,如果發熱有反覆的,那就是冒暑;如果一直發熱不間斷,那就是傷寒。以這種方法來區分。

4. 沖和散

治寒溫不節,將攝失宜,或乍暖脫衣,盛熱飲冷,或坐臥當風,居處暴露,或風雨行路,沖冒霜冷,凌晨早出,呼吸冷氣,或久晴暴暖,忽變陰寒,或久雨積寒,致生陰濕。如此之候,皆為邪癘侵傷肌膚,入於腠理,使人身體沉重,肢節痠疼,項背拘急,頭目不清,鼻塞聲重,伸欠淚出,氣壅上盛,咽咳不利,胸膈凝滯,飲食不入,凡此之證,若不便行解利,伏留經絡,傳變不已,此藥治之。姜侍郎方,其子數度宰清流,傳與趙學諭貨之,其家遂溫。

白話文:

1、由於對寒、溫的氣候變化不加註意,衣服穿脫不適宜。

2、或是在天氣忽然轉暖時脫掉衣服,或是在天氣炎熱時喝冷飲。

3、或是在當風的地方坐臥,或居住在暴露的地方。

4、或是在刮風下雨的天氣裡行走,或受到霜露的侵襲。

5、或是在凌晨早早地出門,呼吸寒冷的空氣。

6、或是在久晴之後突然轉為陰冷,或是在久雨之後積聚了寒氣,導致陰濕的產生。

7、在這些情況下,邪氣侵傷肌膚,侵入腠理,使人身體沉重,四肢痠痛,項背拘急,頭目不清,鼻塞聲音嘶啞,伸欠時流淚,氣鬱上盛,咽喉不利,胸膈凝滯,飲食不入。

8、所有這些症狀,如果不方便服用瀉藥來通利腸胃,那麼邪氣就會聚集在經絡中,不斷傳變,這種病症就需要用藥物來治療。

9、姜侍郎的方子,他的兒子多次擔任清流縣知縣,把方子傳給了趙學諭作為報酬,趙學諭的家庭因此得到溫暖。

蒼朮(六十兩),荊芥穗(三十兩),甘草(十二兩半)

白話文:

蒼朮六十兩、荊芥穗三十兩、甘草十二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計時候,並滓再煎。才覺傷風,及覺勞倦,即須服之,不問虛實,老幼,悉皆主治。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比較粗糙,每次服三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藥湯剩八分,去渣取藥汁熱服,不限時間。連藥渣一起煎第二次。一有傷風感冒的徵兆,或者覺得疲倦勞累時,應立刻服用。不管體質虛弱還是強壯,老人還是小孩,都適用此方治療。

5. 截傷寒

不問陰陽,決有神效。蔣簽名蓋傳。

乾薑,乾葛,白芷甘草

上等分,末之,乾薑減少不妨,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入薑棗同煎,不以時候,服了不出風,被覆睡少時,汗出即愈!

白話文:

最上等的附子,研磨成粉末,乾薑的用量可酌情減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加入薑和紅棗一起煎煮,不限時間服用。服用了之後,不出汗,蓋上被子睡一會兒,出汗後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