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璆

《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二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 (8)

1. 粉薑湯

生薑(十兩,去皮稱,洗淨,切作片子),杏仁(五兩,湯去皮尖),白鹽(五兩),甘草(五兩,微炙,別搗為末)

白話文:

生薑(十兩,去皮稱重,洗淨,切成片);

杏仁(五兩,用熱水去皮和尖端);

白鹽(五兩);

甘草(五兩,稍稍烤一下,然後分別搗成粉末)。

上先將杏仁細研,次下生薑,次入甘草,鹽,一處研如泥,拍作薄餅子,一日焙乾,碾羅為細末,經宿即色不白。

白話文:

首先將杏仁磨成細粉,然後加入生薑,再加入甘草和鹽,一起研磨成泥狀,拍成薄餅狀,放在太陽下曬乾,磨成細粉,經過一夜後,顏色就會變白。

2. 韻薑湯

彥僧錄韻薑湯

生薑(一斤),甘草(五兩),鹽(六兩),縮砂仁(二兩)

白話文:

  • 生薑(一斤):500 公克的生薑

  • 甘草(五兩):250 公克的甘草

  • 鹽(六兩):300 公克的鹽

  • 縮砂仁(二兩):100 公克的縮砂仁

上先以甘草炙過,同薑、鹽為碎塊子,同淹一宿,焙乾,乘熱罨縮砂一宿,為細末,湯點如常服。

3. 紫薑湯

生薑(一斤,片切,慢火炒令熟),舶上丁香皮(二兩),甘草(二兩,銼,鹽三兩,炒),丁香(五十粒)

白話文:

生薑(一斤,切片,用慢火炒熟),舶上丁香皮(二兩),甘草(二兩,切碎,加三兩鹽,炒熟),丁香(五十粒)

上件攪,焙乾為度,搗羅為末。

4. 鳳池湯

又名造化湯,臘中合伏中方可成,伏中合臘中方可成,故名造化湯。

烏梅(去仁,留核),甘草,鹽

每合時三味各以一斤為準,炒鹽尤好,等分不焙,先以烏梅,甘草杵為粗末,次以鹽一處拌勻,入罐子實按收起,須臘月或伏內合,半年後方取出,焙乾,為細末,如常點,夏月最宜飲水。

白話文:

每次用料三味,每種各一斤為標準。炒鹽尤為上等,均分不烘烤。先將烏梅和甘草搗成粗末。然後加入鹽,拌勻。放入罐中,實按收起。必須在臘月或夏季合製。半年後取出,焙乾,磨成細末。像平常一樣點燃,最適合在夏季飲水。

5. 溫中湯

燕賢仲侍郎方。

砂仁(二兩),甘草(三兩,炙),鹽(三兩,炒),丁香(一分),生薑(去皮,半斤)

白話文:

縮砂仁(80克),甘草(120克,烤過),鹽(120克,炒過),丁香(4克),生薑(去皮,240克)

上將姜搗碎,與縮砂,甘草,鹽一處拌勻,淹一宿,焙乾,次入丁香,同為細末,湯點下,一方只用甘草一兩。

6. 四須生薑湯

胡運使秉彝方。

神麯(四兩),生薑(半斤,肥嫩者,淨洗,細擦,與神麯同和作餅,焙乾),草豆蔻(一兩半,炮熟,去皮稱),大麥櫱(一兩,微炒),甘草(一兩半,炙)

白話文:

神曲(四兩)、生薑(半斤,肥嫩的,清洗乾淨,細細擦碎,和神曲一起做成餅,烘乾)、草豆蔻(一兩半,炮製熟透,去皮稱重)、大麥芽(一兩,微炒)、甘草(一兩半,炙烤)

上搗羅為細末,如常入鹽少許,沸湯點下。

7. 御愛靈黍湯

小麥(各二升),甘草(四兩,炙),縮砂仁(一兩半),生薑(一斤,帶皮薄切),鹽(六兩,白者,用花尤佳)

白話文:

大麥和小麥(各二升),甘草(四兩,烤過的),縮砂仁(一兩半),生薑(一斤,連皮切薄片),鹽(六兩,白色的,用花鹽更好)。

上將大小麥炒熟,入諸藥,焙乾為細末,以瓷器內盛,食前後皆可服,暖脾克化宿飲甚佳。大小麥恐有粗皮難服,先別多碾取淨末用,加肉豆蔻八枚尤佳。

白話文:

將大小麥炒熟,加入各種藥材,焙乾後磨成細末,用瓷器盛裝,飯前飯後皆可服用,暖脾胃、消宿飲的效果極佳。但是,大小麥可能會有粗糙的外皮難以服用,所以先另外多碾磨取淨末。若再加入八顆肉豆蔻,效果會更好。

8. 生薑湯

生薑(一斤,不去皮,薄切),甘草(四兩,炒),鹽(六兩),麥櫱(炒),神麯(炒,各二兩)

白話文:

生薑(一斤,不去皮,切成薄片),甘草(四兩,炒),鹽(六兩),麥麩(炒),酒麴(炒,各二兩)

上同淹一宿,略炒或焙乾為末,沸湯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