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十七 (3)
卷之十七 (3)
1. 治蕈毒欲死
史丞相方。
用石首魚頭白水煮濃汁,灌之即愈,如無生者,鯗頭亦得。
白話文:
史丞相的藥方。
用石首魚的頭,加水煮成濃汁,灌服下去就能痊癒。如果沒有新鮮的石首魚頭,用曬乾的魚頭也可以。
2. 治菌毒
或云楓樹菌,食之令人多笑。
《北夢瑣言》:有人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魚椹汁,服之即愈(今行《北夢瑣言》無此方)。
白話文:
有人說楓樹上的菌類,吃了會讓人不停地笑。
《北夢瑣言》記載:有人因為吃了野生的菌類中毒而一直笑,用魚椹汁煎煮後服用,就能治好(現在流傳的《北夢瑣言》沒有收錄這個藥方)。
3. 解菌毒
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少頃取飲。此方見《本草》,陶隱居注謂之地漿,亦治楓樹菌食之令人笑不止者,俗謂之笑菌,蓋菌種類不一,往往蛇虺毒氣所熏蒸而成耳。《石林避暑錄》。
白話文:
挖取地下的泥土,用冷水攪拌使水變得混濁,稍微靜置一下後取上層清澈的水飲用。這個方法出自《本草》,陶隱居的注釋稱之為地漿。這種地漿也可以治療吃了楓樹上的菌類而導致人笑個不停的狀況,俗稱這種菌為笑菌。 大概是因為菌的種類繁多,很多時候是因為受到蛇或毒蟲的毒氣薰蒸而形成的。《石林避暑錄》記載。
4. 解河豚毒
喻子才家方,張法師傳。
五倍子,白礬
上等分為細末,水調灌之。
又方,宋檢法傅古傳。
槐花,腦子
上為細末,水調灌之。
白話文:
喻子才家傳的解毒藥方,是張法師傳授的。
用五倍子和白礬,將它們磨成細末,用水調和後灌服。
另一個藥方,是宋檢法傅古傳下來的。
用槐花和腦子(可能是冰片或樟腦等),將它們磨成細末,用水調和後灌服。
5. 治河豚毒
來安縣主簿李紘元度云,白塔寨丁未春有二卒一候兵,同食河豚既醉燒子並食之,遂皆中毒,人急以告巡檢,二卒已困殆,倉猝無藥用,或人之說獨以麻油灌,候兵者油既多,大吐,毒物盡出,腹間頓寬,以此竟無恙。
姚寬令威《西溪叢話》云,泉州一僧能治金蠶蟲毒,如中毒者先以白礬末令嘗,不覺澀而味甘,次食黑豆不腥,乃中毒也,即濃煎石榴根皮汁飲之,不下即吐出蟲,皆活,無不愈者。李晦之云,凡中毒以白礬茶芽搗為末,冷水飲之。
白話文:
來安縣的主簿李紘元說,白塔寨在丁未年春天有兩位士兵和一位候兵,一起吃了河豚,又喝了酒,還吃了魚卵,結果都中毒了。人們趕緊去告訴巡檢,兩位士兵已經非常虛弱,快要不行了。當時情況緊急,又沒有藥可用,有人就說可以單獨用麻油灌服。那位候兵因為麻油灌得比較多,所以大量嘔吐,把毒物都吐了出來,肚子馬上就舒服了,因此竟然平安無事。
姚寬在《西溪叢話》中說,泉州有個和尚能治療金蠶蟲的毒。如果有人中毒,先讓他嚐一點白礬末,如果覺得不澀反而覺得甘甜,接著再吃黑豆,如果覺得不腥,那就是中毒了。這時就趕緊用濃煎的石榴根皮汁給他喝,如果喝不下去就吐出蟲,那些蟲都是活的,這樣沒有治不好的。李晦之說,凡是中毒的情況,可以用白礬和茶芽一起搗成末,用冷水送服。
6. 解蟲毒
張知府叔潛云,平生用此甚驗。
葛蒲一味,切,焙乾,為細末,以甘草煎湯調下,不拘時候服,以病退為度,叔潛居官每施此藥。
白話文:
張知府叔潛說,他這輩子用這個方法解蟲毒,效果非常好。
只用葛蒲一種藥材,切成片後,烘乾,磨成細粉,用甘草煎煮的湯調和後服用,不拘泥於什麼時候吃,吃到病症消退為止。叔潛當官時,常常用這個藥方替人治病。
7. 治蟲毒
從酒食著者,重五日合尤效,《趙彥謠備急方》。
辰砂,雄黃(別研,水飛),赤足蜈蚣,續隨子(各一兩),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糯米煮粥,丸如雞頭大,如覺中毒,熱酒下一丸,藥與病俱下。蛇蠍螫,醋磨塗之。
又方,嚼黑豆不腥,白礬味甘乃中毒之候,亦可解藥蕈毒。
白礬末(一大匙),臘茶(一分,等分亦可)
上同為末,取二大匙新汲水調下,頓服,一時久當吐毒出,若欲驗知是中蟲,當令病人唾水中,沉者是蟲,不沉者非也。又凡欲知蟲主姓名,以舊鼓皮燒作末,水調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蟲主姓名,可語令去則愈。
白話文:
翻譯:
[治蟲毒]
如果是從飲食中中毒的,在端午節服用效果更好,《趙彥謠備急方》中記載:
用辰砂、雄黃(另外研磨,用水淘洗)、赤足蜈蚣、續隨子(各一兩)、麝香(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糯米煮粥,做成雞頭大小的藥丸。如果感覺中毒,用熱酒送服一丸,藥物會和毒素一起排出。如果是被蛇蠍咬傷,用醋磨藥塗抹傷口。
另一個方法:如果嚼黑豆沒有腥味,反而覺得白礬是甜的,那就是中毒的徵兆,這個方法也可以解毒蕈中毒。
用白礬粉末(一大匙),臘茶(一分,或者等量亦可)。
將兩者一起磨成粉末,取兩大匙用新打來的井水調和後立刻服下,服用後過一會兒就會吐出毒素。如果想知道是否是中了蟲毒,可以讓病人吐口水到水中,沉下去的就是蟲毒,沒有沉下去的就不是。另外,如果想知道蟲毒的施毒者是誰,可以將舊鼓皮燒成灰,用水調成糊狀,服用一小勺,過一會兒病人就會自己說出施毒者的名字,可以跟他說讓他離開,這樣就會好。